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军铁蹄下的中国战俘与劳工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纪实手法全景式反映了抗战时期1000多万中国战俘与劳工极其悲惨的遭遇,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如囚犯般受到严密的监控与管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饥寒交迫的生活,从事繁重而又危险的劳动,稍不留心,便要遭到毒打乃至残杀。日本侵略者摧残、屠戮中国战俘与劳工的种种手段凶残至极:灌辣椒水、人体过电、冰冻活人、狼狗掏腹、细菌试验、活体解剖、以活人做靶练刺杀或射击,等等……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内容推荐

在日本侵华14年问,日本侵略者除在占领区血腥屠杀中国人民之外,另一罪行便是疯狂掠夺中国物产资源、兴建各种工程,强制1000多万战俘与平民充当劳工,致使数百万人因遭受残酷的迫害与杀戮而伤残、死亡。

本书以纪实手法全景式反映了1000多万中国战俘与劳工极其悲惨的遭遇,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如囚犯般受到严密的监控与管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饥寒交迫的生活,从事繁重而又危险的劳动,稍不留心,便要遭到毒打乃至残杀。日本侵略者摧残、屠戮中国战俘与劳工的种种手段凶残至极:灌辣椒水、人体过电、冰冻活人、狼狗掏腹、细菌试验、活体解剖、以活人做靶练刺杀或射击,等等……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中国战俘和劳工在被奴役期间不断进行反抗斗争,或冒死逃跑、暴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杀,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他们一直没有停止斗争,许多故事惊,心动魄,悲惨壮烈,震撼人心,可歌可泣。

目录

引 言 /1

第一章 魔窟般的战俘集中营

1.杀戮与残害,从他们被俘开始 /2

2.初进鬼门关 /9

3.战俘们的衣、食、住、劳、病 /13

4.残酷迫害与随意屠戮 /20

5.活人做靶、砍头示众与狼狗掏腹 /26

6.比德国法西斯还要凶残的“试胆教练” /29

7.细菌试验与活体解剖 /33

第二章 诱招、劫掠劳工的巨网

1.广织巨网的毒蜘蛛 /44

2.巧言诱骗,数百万青壮年上当 /48

3.疯狂抓捕,千家万户妻离子散 /54

4.刺刀下的“义务”和“报国奉公” /65

第三章 监狱般的劳工集中营

1.未当劳工,先做囚犯 /74

2.出国劳工转运站——塘沽、青岛集中营 /81

3.只进不出的矫正辅导院 /89

4.榨尽“浮浪”血汗的浮浪营 /94

第四章 每项工程都是劳工的血肉筑成

1.丰满水电站——大坝建成万骨枯 /100

2.“新东京工程”,十万劳工铁岭受难 /109

3.七三一食人魔窟里的中国劳工 /114

4.形同奴隶的“勤劳奉公队” /123

5.劳工血肉筑起的军事据点 /131

第五章 死亡工程——“东方马其诺防线”

1.举世罕见的军事景观 /140

2.东条英机的秘杀令 /143

3.工程结束之日,便是劳工死亡之时 /149

第六章 人间地狱十八层,十八层下是矿工

1.吞噬劳工生命的虎口 /161

2.血腥的“人肉开采”和频繁的矿难 /165

3.监控劳工的毒招 /176

4.矿区处处是屠场 /185

5.死亡陷阱——矿工医院 /194

第七章 劳工中的另类——特殊工人

1.才出魔窟,又陷地狱 /204

2.第十九层地狱的特殊工人 /209

3.消逝在荒原草甸里的生命 /217

第八章 四万中国劳工日本受难

1.离家去国,众劳工海岸哭别 /226

2.茫茫大海上的苦难航程 /229

3.每个就劳地都是一座地狱 /235

试读章节

这些战俘,有的负了伤,有的生了病,但日军不知是忙于作战,还是未能弄到粮食,竞一连六天不给他们东西吃。负伤或患病的战俘,陆续有人死去。到了第七天,日本兵从每个窑洞里放出几个人,用刺刀押着他们,到地里去掐刚灌浆的麦穗。这一天,战俘们每人才吃上一小撮生麦粒。

第八天早晨,日军打开几个窑洞的洞门,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喝令他们到洞口集合。但饥渴和伤病的折磨,使大部分人已经无法站立起来,400多个还有一点气力的人,扶着窑洞的土壁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出了洞口,集合在一片空地上。

这时,日军又一次暴露出残酷的本性;一名日军军官竞下令将躺在窑洞中的战俘全部杀死。几个日本兵端着机枪,向窑洞中一阵扫射,然后惟恐不能将那些奄奄一息的战俘全部杀死,又向洞口投制炸弹,“轰、轰”的爆炸声响过之后,洞口全部坍塌。

600多名中国军人,就这样被埋葬在土窑洞中。

景云祥和400多名还能走路的战俘,在得到一点可怜的食物和水之后,被押送到设在洛阳城郊的西工战俘集中营。

洛阳战俘集中营,是日军在中国占领区设立的许多战俘集中营之一,这里长期关押着大批战俘,景云祥等战俘被关进去时,集中营内已有1万余人,大多是国民党军汤恩伯部的官兵。到4月底,集中营关押人数已经接近2万人。

这些战俘,或是就近服各种苦役,或是被押送到华北、东北等地当劳工。1944年下半年,日军强迫战俘修洛阳至郑州的铁路,仅八个月的时间,就有1万多名战俘被残害劳累致死。后来,景云祥和500多名战俘被押送到济南战俘集中营,抗日战争胜利后,这500多人,除一人被送往东北煤矿做劳工外,只有景云祥和郭永志二人活了下来,郭永志还被日军打瞎了一只眼睛,其余人全部死在集中营里。

由此可见,那些在被俘后未遭杀戮的中国战俘,虽然暂时活了下来,但却要在战俘集中营里遭受九死一生的残害与折磨。

美国日本侵华研究会秘书长、南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吴天威曾经撰文称:“在14年的中日战争中,特别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八年中,日本俘虏中国的战俘几乎完全下落不明。”又指出:“在华中、华南,日军将战俘全部杀戮,未设集中营,战后也未交换俘虏。”又有专家称,在中日战争期间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人有数十万之多。

这数十万战俘,幸存者寥寥。日军在战役结束之后,残酷地杀戮中国战俘,已有大量铁证,那么另一部分未被杀戮的战俘去向如何?读者看了本书以后的章节,便会对他们的命运有所了解。P8-9

序言

日本从1931年发动侵华战争至1945年宣布投降的14年间,除在占领区血腥屠杀中国人民之外,另一显著罪行便是疯狂掠夺中国物产资源,强制1000多万中国战俘与平民充当劳工,致使其中数百万人因遭受残酷的迫害而伤残、死亡。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就将侵占中国东北作为对外扩张的国策,1927年6月,新上台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方会议上炮制出一份令裕仁天皇含笑首肯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田中在这份奏折中提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总战略方针,其侵略步骤之一便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日本侵略者认为:满蒙的农产足以解决日本的粮食问题,鞍山之铁、抚顺之煤足以确立其重工业,满蒙之资源足以支持日本作为东方的代表而雄飞世界!由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蓄谋已久,故在占领东北后不到一个月,便宣布建立“满洲国”,由清废帝溥仪出任“执政”。日本从此操纵了中国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一切大权,为掠夺中国东北的财富资源扫清了障碍,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此后,日本政府、军部先后两次制定了所谓“满洲产业开发计划”,1937年至1941年,又制定了“满洲国军事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和“北边振兴计划”。这些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掠夺东北的物产资源,大力发展军工产业,将其殖民地“满洲国”建成一个“大军火仓库”。为了使这些计划付诸实施,日本政府、军部和财阀组成种种特殊会社,大批日本财团、富商,怀着进宝山掘宝的热情,纷纷涌入东北,相继成立了满洲轻、重工业会社、满铁会社等各种特殊会社达104个,下属五花八门的公司2348家。到1937年,这些会社的投资总额已占全东北工业投资的50%。东北的交通、钢铁、煤炭、石油,电业等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皆被日本特殊会社所垄断。

同时,日军把东北与苏联接壤的长达2400公里、宽50公里的地带,划为“北边地方”,在这一带修筑秘密军事设施,构建庞大的防御体系,以防备苏联的进攻。

日本疯狂地掠夺中国东北的物产资源,修筑工程浩大的军事要塞,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于是,怎样满足数量庞大的劳动力需求,成为摆在侵略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933年9月,以关东军参谋长兼特务部长小矾国昭为首的“劳动统制委员会”成立,陆续制定并实施对劳工的各项统制政策,并指定由日本人组建大东公司为输入劳工的经办人,负责从华北诱招大批劳工以弥补“满洲国”境内劳工的严重不足,同时负责身份甄别、证件发放和入满劳工的输送供给以及有关设施的经营。以往自由出入关内外的华北人民,从此成了日军刺刀下的受管制、被奴役的强制劳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的战线迅速拉长,占领区逐渐扩大,日军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和掠夺资源以供应侵略战争之所需,开始实行“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方针。

所谓“以华制华”,就是在占领区大力扶植伪政权以利于日军的殖民统治;所谓“以战养战”,就是大肆掳掠占领区的劳动力,强迫他们到日本侵略者开设的矿山、铁路、水利、电力以及军事工程等作业场服苦役。由于诱骗、招募等手段已无法满足需求,日军开始通过“满洲劳工协会”、“新民会”和“华北劳工协会”在东北、华北地区实施强行征募政策,迫使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战俘和劳工成为日军的奴隶。

日军在东北、华北等地区大批奴役中国战俘劳工,主要是通过大东公司、满洲劳工协会、华北劳工协会进行的,这些公司、协会,是广织奴役中国战俘劳工巨网的毒蜘蛛。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日本侵华14年强制役使中国劳工的人数,做了研究、考证和计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居之芬,根据目前国内外已发掘的档案史料与研究成果初步考证,从1935年至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通过各劳工协会从中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华中、华南各占领区,先后以诱骗、抓捕、摊派、强征等手段,输出和就地役使中国劳工达1500多万人。

近年来致力于中华民族沦陷苦难史研究的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地方党史研究所所长李秉刚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光是在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期间,为了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日方就在中国强征了1400万劳工,其中关内的劳工有800万名,关外的劳工有600万名。

美国日本侵华研究会秘书长吴天威教授,在综合利用中国大陆与台湾、日本、美国方面的史料后提出:“日本从1931至1945年的14年的侵华战争期间,在东北和华北为修筑众多的军事工程和办厂开矿,大量奴役中国劳工,其总数达到3700万人。在这些军事工程和厂矿中,中国劳工惨遭虐待,被迫害致死者近千万人。”

另据居之芬、庄建平所著《日本劫掠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一书中统计表明:日本华北方面军为了“强化治安”.大规模构筑警备道、防御沟墙、碉堡据点等封锁围困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程,仅从1940年至1942年末,就强征民工约4500万人次。

据东北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程鹏汉介绍,仅日军在北满修筑军事要塞期间,被残害至死或集体屠杀的战俘劳工至少有120万人,是南京大屠杀人数的几倍。

这些学者专家所考证、计算出的数字虽不一致,但即使按照日本侵华期间共强制役使中国劳工1500万这一最低数字,也至足惊人!

日本侵华14年间,1000余万中国劳工和数十万战俘,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受尽迫害与摧残,过着人间地狱般的悲惨生活,数百万人在被日军强迫服苦役期间丧生或致残。这是日本侵略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民永远不应忘记。

后记

本书自动笔至杀青,经春至夏,历时数月。书稿写作后期正值酷暑,骄阳似火,热浪扑窗,而我胸中亦如火燃——此乃悲愤之火也!胸中因有此火,故虽搁笔停键,千万余同胞所受之苦难仍萦绕魂梦,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战俘、劳工之暴行仍令我恨意难消!一书写成,几成“愤老”矣。

写作此书之念,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年我为写一部纪实著作,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一阅览室藏有全国各地文史资料选辑与地方志丛书,开架阅览,供读者随意翻检。我于查阅所需资料时,偶尔阅及反映日本侵华期间中国劳工悲惨命运之文章,那一段段充满血泪的文字、一幅幅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图片,令我震惊。我于书架旁默立良久,转身眺望窗外,但见楼宇嵯峨,绿柳如荫,蓝天白云之下,一派和平景象,暗想,日军侵华暴行,多有披露,知之者颇多,而中国劳工之苦难,知者又有多少?遂将写作反映中国劳工命运一书,列入计划。但后因诸事耽搁,未能如愿。

适逢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反映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侵咯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图书纷纷出版,我写作此书之念又动。在此之前,中共党史出版社已出版拙著《三百万日俘日侨遣返实录》,并签订了《日本浪人祸华录》一书的出版合同,我于是陡与两书之责任编辑一青女士联系,一青女士立即上报选题,并与我约定于6月份交稿。由于限时甚紧,我晨7时起床,夜12时就寝,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到交稿期限临近,竞不断失眠,每日四五点即起,有时凌晨两点不能成眠,只好再起床敲打键盘,精神之紧张,犹如紧绷之发条,欲松弛而不能。

写作此书颇苦,但虽苦犹甘。能让读者一册在手,即可了解当年还有1000多万中国战俘、劳工生活在人间地狱之中,受尽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与残害,也算是尽到了一个写作人应尽的责任,并且为广大读者了解我中华民族苦难史做出了微薄的贡献,不亦欣慰乎!

此书完稿之时,距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日已经不远。然而,中国劳工刘连仁东京二审败诉的消息,却令我黯然、愤然!中国劳工对日诉讼,仅十余案,但胜诉者少而败诉者多;以人数计,仅200余人,约占当年被掳往日本的劳工总数5%左右,约占中国劳工总数的十万分之一二,日本侵略者当年迫害中国劳工,罪证如山,彰彰在目,日本政府对如此之少的战争受害者赔偿都不愿支付,还有何“反省”、“友好”可言!想这些幸存劳工,皆是耄耋之年,赴日诉讼,舟车劳顿,耗费甚巨,且旷日持久,历经数年(刘连仁自1996年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迄今已有九载,比八年抗战时间还长),最后竟然败诉,怎不令人愤慨!那些曾经饱受日本侵略者摧残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站在日本街头,手持标语,以示抗议的图片,怎不令人感慨万端,想我60年前之战胜国,而今崛起于世界之大国,当年的战争受害同胞竞至如此,岂不悲夫!

然而,综观我国战争受害者对日诉讼之诸端情况,仍觉有光明在,有希望存焉。十多年来,中日两国多名’律师为正义、人道而战,支持战争受害者向日本政府和企业索赔,小野寺利孝等日本律师,竞私人借贷数千万日元,资助中国人对日诉讼;黑龙江38位资深律师和志愿者组成“民间对日索赔诉讼工作委员会”,使自发的民间对日索赔成为有组织的行动;山东省成立了“中国受害劳工(山东)法律援助团”,帮助受害劳工做好对日诉讼前的各种准备;已故劳工遗属陆续加入了对日诉讼的队伍,使对日诉讼的薪火有传……

我坚信,中国人民既然能够打赢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全国抗日战争,也必能以打持久战争的勇气和决心,赢得民间对日索赔的最后胜利!

               梅桑榆

      2005年7月5日 记于凤阳旧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军铁蹄下的中国战俘与劳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桑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2673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