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驼峰航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追溯记录驼峰航线的历史,大量采访“磕越驼峰”的承担者——中国航空公司(CNAC)的现存中国员工,以翔实的史料结合大量珍贵的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真实地记录抗战时期“驼峰航线”这段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战区格局的悲壮历史——一段关于战争、勇气,友谊与飞翔的重要历史。

内容推荐

记录悲壮的历史,警醒忘却的记忆!

本书深入追溯记录驼峰航线的历史,大量采访“磕越驼峰”的承担者——中国航空公司(CNAC)的现存中国员工,以翔实的史料结合大量珍贵的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真实地记录抗战时期“驼峰航线”这段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战区格局的悲壮历史——一段关于战争、勇气,友谊与飞翔的重要历史。

该书成为国内第一本对该段历史全面、真实、详细的记录。作者从中国人的角度记录这一悲壮航线,同时也追踪记录下中国参与者的历史命运,搜集了来自中国內地,美国以及台湾的可靠史料和大量珍贵的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实录。

作者采访了现在能够找到的中国方面的历史亲历者,其中年龄最小的已经82岁,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作品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事件的悲壮,而且也记录了一段信实的人的历史。历史的记忆与人的命运动人心魄。

目录

自 序:我和我的“驼峰航线” ……………………1

引 子 “驼峰航线”…………………………………1

第一章:四面楚歌、摇摇欲坠的中国…………………2

第二章:狂轰滥炸………………………………………7

第三章:哭泣的蓝天……………………………………12

第四章:命悬一线………………………………………17

第五章:抗战中的国民政府……………………………26

第六章:马拉松式谈判“新航线”……………………42

第七章:一记闷棍………………………………………49

第八章:败退缅甸………………………………………58

第九章:叩响飞天之路…………………………………74

第十章:驼峰,驼峰!…………………………………92

第十一章:世界上最艰险、漫长的供应线……………121

第十二章:田地一线牵…………………………………133

第十三章:三个篱笆一根“桩”?……………………142

第十四章:壮志凌云……………………………………153

第十五章:地面大配送…………………………………164

第十六章: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173

第十七章:鲜为人知的中美混合团……………………194

第十八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203

第十九章:一批没了,再上、再上!…………………221

第二十章:威廉·H·腾纳是员干将………………… 234

第二十一章:“驼峰”,生命之魂!…………………248

第二十二章:中美“大对撞”…………………………255

第二十三章:最后的飞越………………………………265

尾 声……………………………………………………281

后 记 并非我一个人的《驼峰航线》………………283

附录一 中国航空公司驼峰飞行牺牲人员名单

(1942—1945)……………………………………285

附录二 美国援华抗日航空烈士名单

(1931—1945)……………………………………287

试读章节

飞行人物二:孤雁,陈文宽

最应该先说的是陈文宽在嘉陵江边的那次夜航,那也是他的第一次夜间降落。

完全是逼出来的。

国民政府撤退武汉,陈文宽驾驶他的“海军上将”水上飞机在汉口和重庆之间不停地往返,就在日本人从汉口北面进城之时,搭载着刚刚“送走”了委员长的“中航”最后11位员工的陈文宽驾驶着他的“海军上将”离开了水面。

本来是想再等一会儿,等到天有点亮再起飞,那样对于从未在黑夜中飞行过的陈文宽在心理上会有一些安慰,但日本人已经破了城,再不走,可能连人带机都会被俘去。

起飞不是很难,把住航向加大速度拉杆就可以,关键是最后怎样能平安降落。

保持高度,顺着长江飞,直抵重庆。

在重庆的嘉陵江边,从未在夜间降落的陈文宽犯了难。

两边都是此起彼伏的山地,不敢做大幅度盘旋,顺着江水,陈文宽轻带油门小角度下滑。副驾驶把头伸出窗外察看江水是否湍急,江面即将降落的航线有没有挡路的舢板和帆船.

“海军上将”匀速“下沉”,把头探出舷窗外的副驾驶大声报告距离水面的高度……十、八……六英尺还未说出,陈文宽双眼一闭,断开发动机油门,“啪”,“海军上将”像一口铁锅那样正扣着垂落到江面。

虽不是最好的降落但却是一次成功的降落,从此,中国航空公司有了第一位可以飞夜航的华裔正驾驶飞行员,虽然他是“美籍”,但每一位同胞都认为,他,就是一位中国飞行员!

在美国已是第二代华侨的陈文宽,是得知正在全面“抗战”中的祖国的航空公司急需飞行人员的消息后匆匆回国的。虽然早就加入了美籍,但在“中航”,美国人更愿意把黑头发黄眼睛的他看成是纯粹的中国人,而同胞们则认为他就是中国人。

陈文宽是在美国考的飞行驾照,和那些个性张扬的美国佬相比,“中航”第一位由华人担当正驾驶的陈文宽就显得“儒雅”得多。

美国机长那次集体撂挑子,罢工后去了香港和菲律宾,在所有正驾驶中,只有他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留下来,默默地在嘉陵江边开着“海军上将”,不辞劳苦地往返。美国人在临行前,曾劝他一同走,他笑笑,不,你们走吧,我不能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这里,还需要我。

没有豪言壮语,都是实实在在。

香港沦陷,南雄撤退,陈文宽和陈鸿恩夜里从重庆赶来,两人相互协助,一同往返于南雄、重庆之间,直到整个“中航”全部撤至完毕。

1942年2月12日,装载一批钞票的“中航”40号DC-2(康定号),由香港飞重庆,中途失踪,黄宝贤命令陈文宽驾驶相同一架型号的DC-2(31号机)前往所经地区反复查找。接受任务后,陈文宽二话没说,带上副驾驶就出发,就在湘南山区一带,在康定号可能飞经路线上,反复超低空飞行搜寻,一次没有,回来加油,再次出发,一直搜寻有一周左右,最后才在道县蒋家岭一带发现了康定号撞山后解体的残骸。

现在,又一次惊险、离奇的飞行摆在陈文宽面前。

和夏普驾着“空中垃圾”去加尔各答相隔一段时间,1942年4月22日,交通部密电,指派“中航”送几位客人去印度,终点也是加尔各答。

一切都在严格的保密下,“中航”奉令行事。

担当此次航班正驾驶的恰好是陈文宽。

“乘客”总共只有六个人,散坐在DC-3机舱里显得格外空荡。从军服上辨别,陈文宽认出应该是美国空军。其时,美日已开火交战四月有余,作为同盟国军人,出现在中国已不是什么稀奇之事,让他备感奇怪的是本次飞行保密之严格程度,即使是美国总统助理来华,也没到这个样子——六个职别并不是很高的军人,竟是在大批武装军警重重护卫下登机,看他们轻松的表情也不像有重任在身的样子,再看他们的行装,都是简便的换洗衣物,而且,好像都是在中国领取的。

一切都在神秘之中。

什么都别问,尽管飞你的。起飞前,副董事长兼“中航”总经理王承黻特别交代,陈文宽不能不记在心里。

但大大咧咧的美国人似乎并不是很在乎,在昆明起飞后,两个美国人大摇大摆地来到驾驶舱和陈文宽闲聊,一直都记着总经理叮嘱的陈文宽边驾驶着飞机边和他们有一搭无一搭地应和。

蓦地,“B-25”、“太平洋”、“东京”等几个敏感的词汇在两个美国军人口中无意间冒了出来。

陈文宽心里怦然一动。

此时,后座的无线报务员紧急呼叫:“地面报告,发现敌机!”

前面就是密之那,陈文宽马上降落。

日军就在密之那城南,正向机场开来。凭直觉,明显感觉到搭乘的客人绝不是几个等闲之辈的陈文宽先让他的乘客在壕沟里躲藏,然后,他和副驾驶分头找人加油。

随着曰军的步步进逼,场站人员几乎逃光,哪里还有什么加油的人。正想再走远一点找,日本人的枪声都听见了。

不加,豁出去,也像夏普那样,赌一次,起码飞机状况要比他那架好得多。

可惜,晚了一点,听见日本人枪声,住在附近的缅甸人把DC-3团团围住,怎么拉和劝阻都不行,挡都挡不住,全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此时DC-3的机舱又显得狭小了许多。

都快把右座的副驾驶急死了,坐在高一点的驾驶舱里,他隐约看见日本人的先头部队。

不仅赌“油”,看来也要赌“人”了,年轻的中国小伙子涨红了脸,使劲咽了一下唾液。

陈文宽把最后几个人强塞进去,关上舱门,发动引擎。

傍晚,DC-3在沉重的咆哮声中,重重地砸落在加尔各答机场跑道上。

舱门开启,沙丁鱼样挤了满满一机舱人。据当时也同样挤在机舱中、率领十六架B-25轰炸机对日本东京进行轰炸、并在中国沿海一带迫降后辗转到了重庆、并搭乘陈文宽驾驶的这架DC-3“专机”飞抵加尔各答再返回美国的詹姆斯·H·杜立特将军的当天日记:飞机落地后,在后舱内一共钻出七十二人。

其实,将军不知道,这还不算副驾驶后来在例行检查中在行李舱内又发现酣然入睡的六名缅甸人。

万幸,整个飞行和经停密之那时,日本人不知道杜立特和他的几个同伴在这架飞机上,要是知道了,恨得牙根痒的日本人一定不会放过陈文宽和他的DC-31在布满汉奸的重庆和昆明,本次飞行保密做得相当成功。

被汗水打湿衣服的陈文宽瘫坐在座椅上,过了很久,才走下地面。P53-55

序言

我和我的“驼峰航线”

……绵延千里、终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横断山脉上空,5000米高度。空中,雪花在强劲的西北风裹挟下,打着旋地横飘。茫茫的冰川雪峰之间,一架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发出沉重的轰鸣,挣扎在这飘忽不定的升降气流中。一会儿,它忽地被托升起来;一会儿,它又令人难以置信地快速下降。此时,强烈的下降气流如同一只看不见的魔爪用力把它向陡峭的雪峰压去,犬牙交错、如同钢锥一般的峰尖似乎随时都能刺破它那补丁摞补丁的机身,这架C-47现在遇到了比刚刚逃脱日本战机迫杀还要严峻的挑战!尽管飞行员已经开足了发动机的马力,但在这变化莫测的狂风、骤雨、暴雪、浓雾和强劲的气流面前,这架C-47犹如一粒随风飘逐的微尘、一片飘弋在空中的小小落叶……

C-47努力做着最后的挣扎,以延缓扑向冰峰的时间。蓦地,它的舱门洞开,随后,一件件物品被丢了出来……

油桶、弹药箱、药品盒、食品袋、黄金……

一切都犹如天女散花……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的“驼峰航线”。

那篇文章只有寥寥一千多字。

那篇文章还是发表在一本科普杂志中。

于是,我第一次知道,在那个年代、那个岁月,曾有一群非常的英雄,用非常的胆略,飞越非常的“驼峰”!

那一年,我十四岁。

于是,从那时起,很多时候,当一天的喧嚣化为深夜的宁静之时,在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架穿行在冰峰、雪山间的螺旋桨飞机,全力挣扎着飞出那个冰封雪崩、狂风暴雨的世界。

发动机声嘶力竭地咆哮的声音常常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每每在睡梦中遇见此情此景,我只有一个感觉——悲壮!

于是,写那些穿越冰山雪峰间的飞机、写那些飞行员、写“驼峰航线”就成了一个渴望迅速成长少年的希冀。

光阴荏苒,当年那个十四岁少年已步入了中年,他开始了找寻少年时代常常让他夜不能寐的穿行在冰山雪峰之间的那些飞机之梦。

一连串的历史的谜团犹如驼峰航线中常常遇到的浓雾,使得我不知该怎样迈开第一步,同时,也更使我坚定了寻找最后答案的决心!

如同老人说的那样,说不明白的“驼峰”竟整整用了我六年的时间。六年间,为了彻底解开迷踪一样的驼峰航线,我不停地在成都双流机场进进出出,奔波在各省市,穿行于海峡两岸三地之间。六年间,仅是登机牌,我就积攒了厚厚一摞,平摊开来,犹如赌场上的发牌……

所有的采访都是在极其艰难中进行的。

在历届政治运动中饱受苦难,那段历史或是在他们脑海中被冲刷、洗涤荡然无存或是不恕再打开已尘封许久的记忆;多少次,很不容易让一个老人终于打开了话匣子,但讲着讲着,一看见我拿出采访本、录音机,正说到兴头上的老人马上闭嘴。

谈话戛然而止。

于是,我在后来的采访中,从未再用过笔记本、录音机,所有的与“驼峰”相关之事件,全部储存在我的头脑中。

于是,就有了这部《驼峰航线》……

后记

并非我一人的《驼峰航线》

工作的性质可以不坐班,但领导要求随叫随到,于是每次出行都像火箭发射一样,每每找到一条线索,一等到拿到当月薪水,碰在赶到周末,买张机票就走,然后再匆匆返回。

这一“来去匆匆”,就是整六年。

采访中,年纪最小的老人都是八十出头。人老了,记忆力也不是很好,往往是,刚从这个城市回来,一个电话过来:孩子,我想起来了,某某某还住在这里……于是,常常,一个城市无数次地去,算算下来,北京我前前后后去了不下二十次,还有上海、南京、广州、昆明、兰州……

使我最后能坚持下来的,除了一闭上眼睛是那茫茫的冰川、雪峰,还有那一双双默默在身后注视着的眼睛一一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伴,每一位听我讲起“一架在喜马拉雅、横断大山峰谷沟壑间飞行的飞机……”马上都会睁大了眼睛。

于是我静静地讲,同伴静静地听,最后,我和对方都唏嘘不已。

你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否则,实在是对不住这些先辈。同伴、好友都这样对我说。

知道我写“驼峰”花费大,都是想尽办法帮助我,犹如用嘴都说不明白的驼峰航线一样,我已经无法在这里把所有人的名字——附上,只是想说,谢谢你们,我亲爱的朋友!

我没有让大家失望,这本《驼峰航线》倾注着的,是我从少年到中年的梦,更是我六年的心血。

感谢,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所有对此给予帮助的朋友!

刘小童

2005年7月1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驼峰航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小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3511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