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最早口述长征(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史珍本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解读了20世纪30年代撰写和发表的记述红军长征的8篇著作,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述长征的首批著作,是宣传和研究长征史的核心文献资料。这些著作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塑造了众多红军领导的英雄形象,生动描写了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书中“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篇”是本书作者积20余年研究长征资料的汇总。这些篇目基本囊括了70年来“长征口述文档篇”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口述长征史的基本脉络。为了加强史料性,本书配有插图270幅,有许多珍贵资料图片是首次发表。“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篇”,是研究长征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知悉、掌握这些情况,对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长征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的巍峨丰碑,是大千世界万千故事中的惊险传奇。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敌人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转战10余省,行程二万余里,历时两年,三大主力红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北实现胜利大会师,完成了绝处逢生的战略大转移。一部长征史,由于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又特殊,留下的文献档案极少。作为长征主体的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征途中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因此,关于红军长征史,今天人们所了解的,绝大多数来源于红军将士的回顾和记述。

目录

长征,一个讲述不完的故事(代序)/1

1 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1

——解读陈云《报告》和施平《英勇的西征》

附注: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情况的报告》(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日)、施平《英勇的西征》(一九三六年春)

2 陈云假托军医之口说长征/63

——解读廉臣《随军西行见闻录》

附注:廉臣《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九三五年秋)

3 中国记者报道红军长征/113

——解读范长江《成兰纪行》和《陕北之行》

附注: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成兰纪行》(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塞上行·陕北之行》(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4 系统介绍长征的经典连载报道/163

——解读杨定华《雪山草地行军记》、《由甘肃到山西》

附注:杨定华《雪山草地行军记》(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由甘肃到山西——抗日人民红军北上长征的后一阶段》(一九三七年七月)

5 直接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记述长征/283

——解读勃沙特《神灵之手》

附注:R·A·勃沙特《神灵之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6 国内最早详细介绍长征全程的文章/360

——解读幽谷《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附注:幽谷《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一九三七年五月)

7 外国记者最早采访长征将士的口述史诗/382

——解读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长征》

附注: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一九三七年十月)

8 红军将士群体撰文回顾长征/439

——解读红一方面军编《二万五千里》

附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名山著水关隘封锁线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所经之民族区域表》。

9 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篇目/466

(一)红军将士回顾长征

(二)国民党军将领讲述围追堵截红军长征

(三)部分内部资料未刊稿

试读章节

1935年10月15日至22日,陈云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详细报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的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共产国际所作的第一个关于长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月后,有人将其整理成文,题为《英勇的西征》,署名“施平”,于1936年春发表在第三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1、第2期合刊上。目前,史学界对这篇文字整理者的情况还未探明。一般认为,《英勇的西征》的作者署名“施平”,可能是根据陈云当时在莫斯科的化名“史平”谐音的缘故。1996年,中央档案馆和文献研究室主办的《党的文献》第5期根据中央档案馆藏件,曾全文重新发表《英勇的西征》。2001年第4期《党的文献》,又发表了新近发现的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这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陈云所作《报告》、施平撰写的《英勇的西征》与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同为最早宣传、介绍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文献。本书所附《报告》和《英勇的西征》原文,仅对个别文字、标点,作了校正,保持了文献原貌。

陈云与长征

陈云,1905年生于江苏青浦县,15岁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他只有高小文化,但在5年的学徒生涯中,几乎读遍了书店里的书。学徒期满,他转至虹口书店做店员。不久,五卅运动发生,上海迎来了罢工运动最汹涌澎湃的岁月,陈云的思想在罢工风潮中产生飞跃,于1925年8、9月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和党务工作。

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陈云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此后,在以博古为总负责人的临时中央政治局,陈云是政治局六成员之一。1933年1月下旬,陈云随博古到了瑞金。博古到达后即着手将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合并为中央局,陈云为中央局成员、常委。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长征前夕,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到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10月20日,陈云与陈伯钧领导的红五军团第13师渡过于都河西进,随红五军团踏上了长征的漫漫征途。当时红五军团是后卫部队,军团长是董振堂。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攻占黔北重镇遵义,部队在这里作短期休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陈云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后,红军移师北上,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陈云此时先后任军委纵队政委、渡河(指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

这时,长征中的中共中央和上海中央局及共产国际的联系已经中断。幸而有红二、红六军团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方使上海局所派交通员于1935年3月找到那里。任弼时在考察并肯定了来人后,将上海中央局被破坏的情况致电中央,中央即决定派潘汉年速去上海,然后与陈云长期潜伏上海,恢复中共地下党工作并寻找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潘汉年化装成商贩,先期从遵义取道贵阳、香港,后到上海。

在中央红军攻占泸定桥后,6月上旬,陈云受命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离开长征队伍,作为中央代表去上海,领导恢复和开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陈云于6月中旬通过各种关系辗转经过成都、重庆,只身乘船于7月到达上海。P1-2

序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的巍峨丰碑,是大千世界万千故事中的惊险传奇。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敌人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转战10余省,行程二万余里,历时两年,三大主力红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北实现胜利大会师,完成了绝处逢生的战略大转移。一部长征史,由于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又特殊,留下的文献档案极少。作为长征主体的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征途中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因此,关于红军长征史,今天人们所了解的,绝大多数来源于红军将士的回顾和记述。

自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征途到达陕北之后,有关记述长征的文章即很快面世,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从长征口述史的概貌看,可主要划分为3大块:

(一)毛泽东、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口述长征,翻开长征口述史的第一页。(1)陈云是第一位向世界口述红军长征的人。1935年10月15日至22日,他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详细报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的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共产国际所作的第一个关于长征的报告,也是关于红军长征最早的口述历史。陈云1935年8月在上海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1936年3月开始连载于中共在法国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2)1936年6月,毛泽东等在陕北向美国记者斯诺讲述长征。这年底和1937年初,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上连载发表了30余篇访问陕北的一组报道;1937年3月在北平出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1937年lO月英国戈兰茨公司出版《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中译本《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发行。这期间,一些中国记者也来到陕北苏区,采访红军将士,搜集长征资料,撰写了一批文章,如范长江的《塞上行·陕北之行》、幽谷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等。

(二)长征将士群体口述长征史。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1936年8月5日,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和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发出电报和书信,为编辑出版“长征亲历记”征稿。编者从征集到的200多篇文稿中精选出100篇进行反复修改,这本汇辑后定稿为《二万五千里》,作者多是亲历长征的红军中高级将领。《二万五千里》在1942年正式出版,书名为《红军长征记》,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印。这本书成为专题记载红军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是群体口述长征史。此后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有关长征的专题书籍,篇目多源于此书。

(三)新中国成立后撰写发表的回忆文章和传统教育材料、报告。主要有周年纪念回忆文章,将帅回忆录,地方史采访记录,等等。几十年中,形成了3个较典型的阶段性成果:一是解放军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有关红军长征的专辑;二是198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顾长征》;三是1990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回忆史料》。这3套书比较系统地汇集了红军将士回顾长征的文章。此外,还有全国各省区中共党史征集办公室、史志等部门采访和搜集整理的大量口述长征文档。

统览长征将士口述长征的概况,在形式上大体可分为3类:(1)撰写专题文章、纪念文章和回忆录。作者是长征史的叙述者,也是记录者;(2)讲故事,作报告。多是老红军在部队、学校进行传统教育时的讲稿或记录稿、录音整理稿,也有领导人在一些会议上关于长征的讲话;(3)采访记录。由长征亲历者口述,别人代笔整理。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征口述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直接凝固为长征史,链接了已知史实之间的空段,拾遗补缺,极大地弥补了原有史料的不足,丰富了长征史料的维度;二是佐证长征史,互相印证,校正偏差,纠正了一些原几乎成为定论的谬误;三是使长征史更加形象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立体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丰富多彩的长征史,其详细情节大多数来自于口述,因此更加增加了其传承的群众性和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

目前,当年亲历红军长征的在世老人都已是垂暮之年,有关长征的口述史基本上可以说是到了最后“封顶”阶段。据笔者多年来所掌握的红军将士回忆文章,总量约在1500余篇(不含内容重复的篇目),这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史的讲述和研究,经历了从重点叙述将帅的长征,走向叙述普通战士的长征,再到经久不衰的重走长征路的热潮。在当代,人们闲暇时津津乐道长征路,在红色旅游中别样体验雪山草地的风情。可以展望,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之后,人们从以往较多地关注长征事件本身,将逐步进展到关注长征精神,会更多地从人文、人性的角度讲述长征,重新认识长征。

长征,是精神力量之宝藏,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

以上论点,是笔者在2004年12月于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上的一个发言提要。

长征史研究,是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中比较关注的一个专题,并且情有独钟。30年前参军入伍就在川西,后为研究和写作又曾八访长征路,对那片热土、那道红线有着别样的感情。20年前大学学史,专业即是中国现代史,所写论文多数与红军长征有关,这些文章后构成了出版长征专著的基础。10年前的纪念活动时,出版了《长征精神万岁》、《草地龙虎》、《血火煮江山》、《蒋介石败战长征路》等专著,并负责全军此项活动的论文征集和编纂《英雄史诗,丰碑永存》工作,为中央电视台“长征剧组”撰写稿本等。为此,多年来也结识了许多老红军,并在部队、学校、企业讲课,专题讲述的多是红军长征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些积淀,搜集到了一些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在又逢纪念长征之年,几家出版社邀请再作“长征”,思虑再三,以为还是将此“口述长征”资料先整理出为好,以供研究和爱好这段历史的朋友们作为参考。

本书所录“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篇目”,是笔者积20余年研究长征资料的一个汇总。这些篇目基本囊括了70年来“长征口述文档”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口述长征史的基本脉络。笔者以为,“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是研究长征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不掌握这些资料,就无法全面理解长征,更谈不上深入研究长征。从这些原始文档中,细心之人会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有些几乎成为定论的“史实”,显然在实际上是另外一回事,也有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说不清楚的,但是毕竟苍天有眼,一些关键性的文档已经留了下来,留待后人研究。

本书的出版,希冀对更深入地研究长征提供一点资料和线索。在此特向为本书撰写提供帮助的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以及本书所引用和借鉴学术成果的诸位学长及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历史文献资料的汇集、注释和解读,是一件很“熬人”费时的事,其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竭诚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充实。

作者

2005年秋于北京三座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最早口述长征(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史珍本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50833
开本 16开
页数 5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9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4.406
丛书名
印张 3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