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和我的洋弟子们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炙热的爱国情怀;有感人的女性柔情;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对人绘声绘色的描摹。本书是记实散文,记述着作者在长期的对外汉教工作中,她和她的洋学生之间发生的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文章借汉教这个特殊的舞台演绎了中外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其中有许多是我们难以经历和想到的。那一个个真挚感人的小故事,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得本书的阅读非常轻松愉快。

内容推荐

这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何杰教授的作品。这里记述着她在长期的对外汉教工作中。她和她的洋学生之间发生的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我们难以经历和想到的。

读这个集子,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何杰已是一位老教授了。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毫无矫饰的童真,和毫无学院气的鲜活。何杰始终像一个孩子一般,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的热情。而她的生活恰恰有些与众不同:在国门尚未打开的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教的职业就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用她自己的话说,“我面对的常是一个联合国。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一边催我去探讨语言的奥秘,一边又向我推开望向自已祖国,望向世界的窗。”

这使得她笔下的世界格外缤纷。首先进入视野的,当然是留学生们,他们与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紧随而来的,则是这种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思考。留学生们观察中国的视角和方式,为何杰提供了极好的参照。来反思我们自已的国家和文化。这个集子的内容因而远远超出了记人、记事的范畴,有了更为深邃的意义。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得本书的阅读非常轻松愉快。

读这本书吧!你的收获一定会是丰厚的、意想不到的。

目录

我怎么写起散文来(代序)/00l

辑一 上帝的雕塑

德国鬼子/003

小林千大泉/010

意大利学生凡玛朵/018

厌厌川下胜美/026

美国姑娘莫当娜/035

“老外”战友——大清/040

辑二 日历上的特殊记忆

三月三女儿节/053

铃声响了以后……/061

早川雅子的成人节/065

伊妮的逾越节/074

西尾“忧心”/079

辑三 五彩世界

西瓜哥哥/093

联合国餐馆/10l

黑人学生欧瓦/108

红魔拉拉队/118

初级1—2班花絮/123

巴基斯坦博士生满莫石/137

青春常在/146

辑四 思维的变奏曲

黑人外宾何美莎/155

洋八戒背洋媳妇/163

都是老师惹的祸/176

我和我的美国弟子/18l

最高的奖赏/191

辑五 探求·思索

武藤的梦/203

迈克眼中……/211

猫咪敦子/220

兰子的爱/227

两位母亲/233

为了不能忘却的追求/244

寻找毛泽东/258

后记/27l

 ——我的老师群

试读章节

她叫大泉,是日本短期班学生。个子在班里最小:小手小脚、小鼻子小眼。钱包好像最鼓,气儿也最大。她那神情气势简直就是个敢于目空一切的小老鼠捷吉。进出教室总是背着手,高抬步,像个微服私访的高官。她父亲是木材富商。听说,跟中国人做生意,后来出了点疙疙瘩瘩的什么事。大泉是学经济的学生,还听说也是她老爸的御旨,但我觉得她对政治也颇为关注,好像还带点儿刺。

一次在阅览室,我正为学生做个别辅导。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中国政府对我们日本历史教科书提出质疑。”我就听大泉说:“哪个国家的教科书,是那个国家自己的事。别人无权管。”

我想如果大泉的汉语再好一点,她会使用更厉害的词。因为说完,她便瞥了我一眼,那目光显然带火药味儿,也在试探,因为我是这个屋中唯一的中国人。说实在的,我是临时给他们代课,刚代课又要结课。老师难当!(师生没有足够时间沟通),而且政治敏感的事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但于此,我却不能沉默。

我起身走到屋前说:历史教科书是说给子孙万代的,当然应该是真实的,应该是历史。接着我说,听我母亲告诉我,我的外婆家就是在抗日时期被日本鬼子烧光的。我还说了我们村里受难的事。

阅览室里,没有谁说话。日本学生很少当面提意见,大泉却像个律师。小姑娘起身,‘我觉得她好像一下高了一块儿。不用说,准踮着脚呢。小姑娘懂礼貌,不好意思问我的年龄,只是“请问”我什么时候出生的。我告诉她1943年。她长长地“噢”了一下,说:“我明白了。谢谢。”坐下了。非常像个资深的政治家,也特别像一个大律师在做她颇有心计的陈述。表情和声音里都有潜台词。我知道那弦外之音是:“听说的,不足为证。”我心里有些难过,但我仍真诚地告诉他们,事实总比语言来得坚实,尽管话语可以天花乱坠。我请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多走走,多看看,也多问问。

结业,我们走出了校门。到中国广袤的大地,读历史,看今朝,思未来。

出门,大泉好像早就忘了自己政治家的形象了,倒真像只小老鼠。每到一处,她就一下钻进工艺品小卖部里。她个小,人家扒在柜子上看,她在人家身子底下钻来钻去。每次集合,我必须亲自提溜她出商店门。同屋敦子说,她买了一大提箱东西啦!简直是采买的人!还要买。

在西安看大雁塔。小老鼠在高耸的大雁塔前“啊啊!”美妙了一通便钻进工艺品展卖部了。我等在外面,没等我叫学生集合,忽然大泉却自报家门地出现在我眼前。样子怪怪的:她双手叉着腰,伸着脖,向我仰着脸,不说话,光是一声一声地:“啊!啊!”我睁大眼等着她,好一会儿她才说:

“老师,为什么?为什么?”

我知道,一定有麻烦了。可我的日语不好,大泉好像一时忘记了说汉语,一边叽里呱啦说日语,一边用手在空中划个圈,然后伸开手掌像个刀,再一切。我不明白。她又用英语说:

“Cut!Cut(切)!”

我的天!什么地方砍了一刀?我忙看,原来大泉内裤的裤带断了。难怪她一直叉着腰不动呢。我当时真是啼笑皆非。怎么回宾馆呢?心想,小日本的产品,原来也不怎么样!(我根本就没想到,我的学生连内衣都在中国买。后来知道这里东西比日本便宜几十倍。)我想去找条带子吧,可大泉满脸惊疑,满脸困惑仍不肯挪步:

“为什么?我刚买它,在中国。”她把中国两字说得重重的。我看到大泉圆睁的小眼睛里跳出一抹鄙视的火花,好像我就是那商人……P10-12

序言

我怎么写起散文来(代序)

我不是专业作家,我是一名教师。我有几次机会去搞我钟情的写作,然而我的学生留住了我。教师这个崇高又辛劳的职业,总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

铃声编织着我的生活,叫我感到充实,又叫我感到紧迫。学生一双双渴盼求知的眼睛,总是把希望种在我的心里,把责任放在我的肩上,叫我感觉着生的意义,看到活的旗帜。

我的课堂很有意思,我面对的常是一个联合国。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一边催我去探讨语言的奥秘,一边又向我推开望向自己祖国,望向世界的窗。

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紧闭的国门刚刚开启了一个缝隙的时候,这些不同肤色的求学者,带着求知的渴望,求异的新奇,踏进了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广漠又神奇的国度。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各个角落。他们常常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体味到的都摆上了课堂。他们给我展示的,是一种完全异于汉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异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视点聚焦。我和我的学生一样都大睁了一双惊奇的眼睛。因为那时,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眼中的自己。

原来,看到的,未必真正认识;拥有的,未必发现它的珍贵。我像一个从没照过镜子的人,一下看到从各个角度端来的镜子。这就是我伟大的祖国!这就是让我心海翻腾,有着期待,有着遗憾,又引以自豪的同胞!这就是我依天提笔,大地为纸,也书不尽,写不完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我和我的学生一样,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一切的。

我在这里写上了,我这双黑眼睛和学生的黑眼睛、蓝眼睛的惊诧。

我的学生们,他们来自世界天涯海角。国土最大的加拿大;最小的斐济。他们谙知自己民族的历史,自己故土的地域风情、习俗、传统。他们带来的文化之广博,之生动,都绝非是报刊介绍所能比拟的。他们展示的俄罗斯贝加尔湖的冰雪、意大利的叹息桥、希伯来人的苦难史、日本的扒金宫是那样新奇。那都是我在史书、报刊中无珐看到的。那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世界历史、人文、大自然的纯情实景。

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子,他们肤色不同,传统习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他们带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在一个他们从未接触的陌生国度里生活,学习,工作。一切都是第一次。在这第一次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是那样鲜明、强烈。他们自身就是灿烂的异国文化。

我把这些珍贵奉献给读者。这里既有不同国度文化的瑰丽,也有东西方文化撞击发出的声响、火花;还有心与心,情与情交汇出的情灼剧目。

差异是一种特殊的美,鲜明的美。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变革。那些曾是习以为常的,天经地义的都在改变。一切都如“惊涛拍岸,乱石钻空,卷起千堆雪”,来势之猛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时代在更迭,观念在转换。在这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上,过去的仍然留存,同时现在的和未来的也都在生长。

和异国学生们一起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也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和他们遍看祖国的秦砖汉瓦,碧水黄沙。他们带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思维,立于世界各个角落的视点。他们的观察赤橙黄绿,他们的感受春夏秋冬。在祖国奔涌的大潮中,有石破惊天,磅礴瑰丽的浪花;也有泛起的泡沫沉渣。这些都不能躲过他们的眼睛。视角的独特,反映出的便更为锐敏。我和学生的经历和感受都是奇妙的、纷繁的。

我属于中国,我和我的学生又属于世界。学生的追问有时也叫我的心分两半:一半是冰天雪海,一半是欲喷的火山。

祖国的伟大变革燃烧着我。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世界美好未来的追求都在召唤着我,我不能是旁观者。在我作教师之余,写下了这些感受和叫我感动的学生。写下了学生们带来的异国文化,写下了他们的不懈的追问,缤纷的感情和我澎湃的心。

我是教师,但我和我的学生一样也有困惑。教师的职业叫我磊落,文学需要良知又印证良知。我不能给谁以完全令人满意的作答,我只是以我一颗诚实的心,写诚实的文字,勾陈这深邃而又繁复多彩的人生。希冀和我的读者一起探求、思索,寻找丰赡的启迪。

我喜欢散文,我喜欢这个被激情所燃烧,又燃烧别人的文字的创造。  

我也喜欢小说,但我选取了散文。写小说当立于时代之巅,当能广视人世的全貌,乃至透视社会的本质。那种“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的缀合,那种透视时空,驾驭时代的典型的再造,需要大手笔,需要专一的气力。创造典型的美,概括时代的美并非是件易事。

我到过屠格涅夫笔下的涅瓦河,看过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把那真实的“河”,真实的“院”与那由文字编织的真实相比,我知道艺术的再造是那样神奇和富有魅力。

散文无论哪种,都是语言艺术,和小说一样需要用文字去缔造人生的朝来暮往,舞榭歌台。

但从来文无定法,散文则尤为突出。我从不拘泥于散文的定式。一切表现手段,只要能抒写你的心,能呼喊你的情,尽可为我所用。

我喜欢散文。散文可以汪洋恣肆,纵横排宕,如大河大江浩荡奔腾又波澜重叠,变化生姿。无论着笔落墨,无论引申生发,都不必刻守传统的规、往常的矩。可以“散”,可以联想自由,抒发随意,结构自在,如行云涛涌。或直抒心意,或侧写旁议。“散”,却可绘出“整”的天和海;可塑“整”的人;可表“整”的心和思。

我喜欢状景的丽文。散文可以用那方块字勾画出最灿烂,最富深意的画卷。写景当叫画面历历在目,如观其景,如临其境。

我走过祖国大江南北,我去过欧洲十多个国家。拜谒过法国的圣心教堂;穿越过莱茵河上的石桥;见过华沙的美人鱼雕塑,踏过俄罗斯的冰雪,仰看过拉脱维亚的蓝天白云。我也看过我祖国九寨沟的水,那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水。我也上过我祖国的峨眉山,那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山。这一切都可成书成卷。然而,在我的这个集子里,这些都只能割爱,留给我下一个集子了。人物散文中的写景,似乎应特别注意中心的突出。虽然我和我的学生也常在奇美的景色之中,然而,我常常遏制自己的笔。我的这个集子是人物散文,我只有极简洁地写景。自然场景都熔铸着人物的心理色彩。

中国古时就是身处悲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人逢幸事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景随情迁。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我用情和景交融的文字,再现那些曾深深感动我的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感的画面。

我喜欢散文,散文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倾注。或是火山欲喷的炙热;或是烛光泪影的冷凄;或是仰天大笑;或是洒泪长歌,可以直抒心意。抒情,则情满于山;表意,则意溢于海。

散文是情的凝聚,也凝聚许多人的心。

我生活在一个特殊的舞台上,世界各国学子带来的文化在我这交汇。那差异撞击出的闪光和声响总给我启迪。祖国经历的苦难和艰辛,给我良知和感悟。时代如万里江河奔涌的更迭和奋进,给我注入生命的力。我常有不写就有无法安宁的感觉。然而,我不是在写抒情散文。在这个集子中,我的情和意都倾注在我的人物之中。那是用血汗,用生命浇铸。

我喜欢散文。散文写人可寥寥数笔,入木三分,如雕如塑:散文写人可一鳞一角,便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我散文中人物不需要小说的缀合。我的人物没有狂飙突起,拔山盖世的英雄,他们都是平平常常的学生,但他们又个个鲜明,带棱带角。他们就在我的生活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我的眼前。我常因为他们闹出的笑话而大笑,也常为他们遇到的不快而烦恼。他们的快乐和痛苦都拴在我的心上。我因为他们的个性而格外注意他们。当我走进他们的心扉,他们迥然的个性又叫我感到情感的斑斓,看到世界的浩瀚。

我写谁就觉得谁就在我的眼前,而且每次我都产生一种特别想念他们的感觉,怀念我们一起度过的有苦有乐的时光。他们总让我生活在一个有着惊诧,思索,有着探究,追求,有着爱,有着无限乐趣的生活里。是我这些生龙活虎的弟子们催我拿起笔来,真实地写下他们。

真实的才能感动真实的中国人;真实的才能激发一个民族奋进!

我强调真实,那是我常常觉得,生活的本身简直就是引你入胜的小说,就是动人动情的剧目。生活中的人原本就是那样个性鲜明;生活中的事又常是那样充满戏剧性,以至我在他们之中,常常难以分清哪是生活?哪是小说?

生活就是这样生动,生活又是这样浩瀚。我只有诚心地在真实的生活里,选取那最有感染力的画面,那全豹中最富代表性的一斑,真实地奉献给读者。

我喜欢散文的语言。中国自古不乏语言大师,不乏语言的丰碑之作。那由方块字和方块字创造的凄风苦雨,风云雷电拨动了多少不愿颤动的心弦。读不尽,品味不尽,给人永远的记忆。

散文的语言是诸种文体中特别需要锤炼的。鉴赏散文阅读的期望常在散文的语言。优秀散文的语言应有鲜明的色彩,独特的风格。

我喜欢语言如清风白水,但那里又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喜欢朴实自然中带着绮丽;淡薄中蕴涵着深情;平易中藏着个性;直白中流露着幽默。幽默不应是那种浅薄的打诨,而是以深刻文化修养作为底蕴。在笑中给入回味、哲理和思索。

散文语言的魅力是提高审美价值极重要的因素。我的散文寄托着我的审美理想。我喜欢那种清醇的美,高洁的美,深刻幽默的美。我喜欢那由文字绘出的清远,深邃的意境,给你美,又给你以追求的力。

散文语言艺术的殿堂有独具魅力的阶梯。我是搞语言研究的,我喜欢攀登,无论人生的阶梯,还是语言艺术的峭壁。我在这本集子中都认真拾阶试步。用我的生命,我的心血誉写自己心灵的华章,攀登自己生命的又一个阶梯。

这是我文学篇章的第一个小集子。我是个教师,我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我科研和教学的缝隙中生长的。有的篇章甚至是写在我带学生出游的列车上,宾馆里。那时真有不写不快的感觉,但在奔忙中只能留下手稿。也有的篇章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作品。现在我对这些篇目都作了文字上的修改,认识和感受则保存了那时的原貌。

过去总是需要再认识的,回味更醇厚。以过去和现在铁铸的事实来预测将来,会洞若观火。

现在,当我跨出国门之后,真觉自己跨上人生新的视野平台。无论是对于人生,还是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我都有了许多新的领悟。特别是我出版了我的语言专著,在自己民族语言的浩瀚中,体味了汉语言的神奇、广博。我的新作更注意了语言的锤炼,更注意反映世界文化的多元色彩。

汉语言有着特殊的魅力。越研究,越会感受那里深蕴的瑰丽和新奇。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世界上5种最古老的语言(吐火罗语、古希腊语、梵语、古拉丁语、汉语)已有4种消亡了约一千年了,独有汉语至今充满活力,像在豆蔻年华。  我庆幸我搞了汉语研究,我的母语给了我一支可以酣畅淋漓书写我心灵的笔。

我也庆幸我的职业是教师,我永远生活在青春之中,生活在探求和创造中。我的科研始于课堂,我的文学创作同样源于我的教学。我的学生总给我灵感。

我也庆幸我生于这个伟大变革,内容颇丰的时代,时代赋予我激情。

我爱我的学生,他们催我探求,催我思索,催我拿起笔来。我同样爱我的读者,他们总给我激励,给我信心,叫我奋进。我愿努力奉献上自己的心血和年华,书写下无愧于自己的心灵,无愧于自己的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字。

我是这样真切地希望,我为读者奉献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言的力作。但我知道我的这个小集子,在这文学作品的百花园囿之中,不过是棵小草小苗。然而,那是我汗水和生命的倾注。我愿以此为祖国这古老而又青春的大地,增添一点绿色,一点优雅的美。

20014年10月8日

于南开园

后记

我的集子要出版了。当我署名的时候,我想起我周围的人,想起他们给我的恩惠。我曾把我的论著比作小草,我的散文同样是小草,别一种姿态的小草,开着花,顶着朵。那花,有的就是我的朋友、亲人的滋润。这开着花的小草得以在祖国的广袤的大地上,破土、出芽、生长,我不能忘记那些给我洒过阳光、露水的人们。我没有当有的大泉大涌相报,我愿用从我心中流淌的涓涓文字向他们表示谢意。

我的集子早有出版社约我出版,但我一直不肯轻易拿出。说心里话,我不愿浪费别人的生命,总希望捧出的是最美的。出版前我请了我周围的人,相识的,不相识的,给文章提意见。他们给我的都是鼓舞,摘录下来以作激励: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了,清新隽永、细腻流畅,好似一股涓涓溪水,读后滋润了整个心田。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知道,是因为这些文字都源自作者的心田,源自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一颗对生活永远充满好奇与希望的心……写什么也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散文的喜爱。

戴毅

读着何老师的散文,一阵强似一阵的感动涌上心头。一切感动都缘自何老师至纯至爱的情感。她对每一位留学生都投以了真爱,这些爱在文章中处处流露。同时,更传达了她对祖国那份深沉、厚重的爱。真实才更美丽。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有幸看到这些文章,让浮躁、干涸的心灵得到一次滋养!

何明航

……大作收到,最为突出的感觉是具有真实、真诚、真挚的感染力!文笔优美,语言活泼、清新自成一格。文章吐露着你文学的创作灵性。整体构思、谋篇都见功力。文章深邃的思想力也感人至深,发人深思。  ‘

期待见到您下一个集子!

卢福波

读了令我钦佩不已,佩服您驾驭文字的功底。我被深深吸引住,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如见您人真诚、洒脱、高洁。篇篇都饱含激情,情透纸背,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颗自由、青春澎湃的心,而又时时渗透出您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思考。

邓葵

读您的文章是一件十分轻松愉快,又令人回味无穷的事。文如其人。您文章的每一个字符间跳动的是一颗依然年轻、热情、忧国忧民、满怀希冀的心。您笔下的每个人物性格鲜明,一颦一笑,跃然纸上。

孟雪梅

初次拜读,让我惊诧,当今竟然还有这样纯真、至诚的文字。实话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您的散文更像是一阙天籁之音,“真情”与“爱”都在字里行间……让我一次又一次感动……

何老师:读您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盼望读到您更多的作品。

愿您永远拥有这样一份快乐的心情!

方向红

最后我请教了南大文学院张学正教授,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张教授的复信如下: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炙热的爱国情怀;有感人的女性柔情;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对人绘声绘色的描摹。

这是一组不错的记实散文,而且可以看出你撰写这组散文是全身心投入的,是你情感的凝铸,生命的书写。文章借汉教这个特殊的舞台演绎了中外师生之间的文 化互动。很有特色。

张学正

有了这多方的意见,我终于有了成书发表的勇气。实在,于这个负载过重的社会,我真担心因我而产生哪怕一点负面的影响。至于我个人,真的无所求了。我只坚持自己生命的渴望,用自己的声音写我心深处!

不过我仍清楚,他们知道我是老师或教授,无论相识或不曾谋面的,因而于我总有尊敬,这里多是鼓励。

在我亲人眼中,他们不在乎我是谁,反映来的也直白。

我写文章只是“黄河之水”心中来。而亲人们的阅读心理需求似乎更高,他们的书库也广阔。古从《庄子》、《易经》;洋到莫奈、毕加索的绘画。谈话个个都让我思考良久。特别小字辈们更是前卫,张口彼得·梅尔《永远的普罗旺斯》;闭口与世界文化接轨。在阅读趣味上,他们给我提了很高的要求。我喜欢听他们的意见。小字辈们的话不客气。不过提了,还不忘记说上几句安慰我的话:

“我们是小胡同里赶小猪一一直来直去。”

真的,他们的小猪有时泥头粑巴脸,然而我倍觉可爱、珍贵。

我的第二个集子已经写到“灯火阑珊处”,集子的名字却久久想不出。向小儿子求援,人家随手捻来,《深情波罗的海》一下涵盖了我在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的生活。多好!

我忍不住说这些,那是因为和这些小字辈们交谈,心里常常怀疑,这是那些淘得要把房盖都顶起来的萝卜头将军吗?真是。心里甜甜地生着对他们刮目相看的幸福,又特别觉得自己需要奋进。

我的同辈亲人则深沉、深刻。在叫我摆脱简单、幼稚上都如我的长者。我远没有他们成熟,他们是我的大山。亲人们参予我的生命,也参予我的文章。他们总在给我奋进的力,

成就一个事业需要坚韧;攀生命的阶梯需要激励。他们是我生命的良师益友。

我感谢亲人老师们的给予,感谢他们以各自不同姿态的指点,也给我各种不同的收获。 亲人们说,他们因我而骄傲、快乐又多彩。我因我的亲人而幸福、富有又充实。

出集子,我最应感谢的是她。我们的相识是从电话开始的。电话的那一头说话的声音就像山涧小溪的流水“丁冬”清清亮亮。我喜欢那声音。光听,就叫你心里甜甜的。那一定是一个漂亮、青春的女孩。然而,话的内容却大气、果断、专业。

“杨柳岸晓风残月”和铜板铁牙唱“大江东去”居然交融得那样自然。

“您把您写的都拿来,您写多少我给您发表多少。”

“您不知道您散文中,吐露出的那种清新的气息有多么可贵……”

被人欣赏、信任、肯定,那份激动,你们能想得出吗?我被她燃烧着。只感到热血在心头奔流。心里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创作愿望和激动,想立即提笔。

许久,我只知道她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她的《散文》发我的散文。后来知道她是南大的硕士毕业生,我立刻为我们南大骄傲,觉得我们的学生质量高、素质高。老师与学生总有一种特殊的无间,谈话自在。

谈谈,我俩换了位。我想拜老师。而见到她,我又觉得她是我的学生。可贵啊!青春年华!我忍不住告诉她:  “你自己不知道你有多么美好!”

青春在她白净的脸上,智慧在她黑亮的眼睛里。谈谈,又觉得她是我的老师。在文学创作上,她那么富有,像一个大款。我想读什么,无论在哪,就是在我们相送的路上,她也会掏出一张小纸“刷刷”写出作者、书名、出处。她像一个书的卡片库。我回去,立即可以从网上支取,拜名师,大开眼界。

多年来在紧张的教学科研之中,真的无暇旁骛。我向她声明,在文学创作上我就是学生。学生在老师面前,求知永远坦然,我愿意做学生。我天性爱说爱笑,心里好奇又叛逆。叫我做长者,就像一只欢快、好动的猴子穿上一个烫熨平整的马褂,浑身皱巴。而和她在一起,我可以脱去这束缚,可以敞开地学,痛快地问。她总开拓我的思路。

我以为我和她在代沟的两边。交谈,知道她在沟的当间。我们俩有许多的相通,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看大千世界,她在沟的那边,她招呼我。我时时觉得自己简单。在创作上,她又总给我提着希望。一个人总叫你看到更多,总点燃着你创作的激情,那是怎样珍贵的帮助啊!

集子要送审了,我要走上秀台了。我的责编精心、又劳苦地为我做着嫁衣。那时我才知道她是《散文》月刊的主编。一直到出样书,我从别人那儿才知道她还是副总编。她从没说过,我感到她那样年轻又那样深沉。

主编没有居高临下,她屈就我的家。我早已过了出嫁的年龄,她却一定要我漂亮、时尚。她灵动地在书上加进照片。她可以在最热的暑天,一个半天、又一个半天地在我那照片、信卡的原野中采着鲜花、艳朵。她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我的文字。

一个人心灵的书写被另一个人细细翻看,真情地欣赏。人生得一知己,宝贵呀!我珍惜这份情意。

她叫刘雁,一只为我衔来一片春的小雁。她啄着春的枝桠,带着绿的萌动不知辛苦。为他人做嫁衣劳苦哇!我不知道为了打扮我,她花了多少心血,又有多少人花心血。

书样拿来了,沉甸甸的。因为那上面不仅有我一个人许多年的汗水,还有我从不曾谋面的时装设计师们。他们除去刘雁主编还有郭亚红、刘建勋、孙亮、陈媛诸君。还有一个书上没有名字,却像小通讯员一样,为我的书奔走于我家和出版社之间的女孩,她叫赵芳。还有更多没有署名的我的亲人、朋友的关爱。

我许许多多的老师们:

谢谢你们的给予!

我是山涧的溪流,汇纳着爱的百川泉水。现在开一园小草,奉献给我的亲人们、朋友们,相识的、偶遇的、为我洒过甘露的人们。

希望你们因这小草而生活得更美。这就是我生命的渴望;我心追求。

我在这里,诚挚地向大家鞠躬致谢。我写下这些文字,也想以此叫我永记。

2005年10月16日子时于南开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和我的洋弟子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3204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