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水中国(苏沪卷上)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山水,山水中国。洋洋二十卷,图绘精美,文采焕然。带你走进一个——

历史中国,人文中国;让你——坐观山水,读行天下。

这套丛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山水故事”,一是“山水情怀”。

本丛书熔景观审美,掌故传说,山水诗文和风土人情于一炉,送大家一本“山水故事大全”。山水情怀,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态。本丛书以现在这样的面目问世,是许多同道和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为保护文化遗产踏遍青山的罗哲文先生和顾棣、李玉祥、吴荫南、李翔德等著名摄影家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山水艺术图片,为本丛书增添了浓郁的古典诗意。本书作为“山水中国”图文丛书中的一卷,对上海的景观名胜、历史古迹、传说掌故、风土人情等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并配以近200幅插图,文采焕然,图绘精美,以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蕴藉流畅的叙述笔调,区别于时下流行的以资讯为主的旅游指南和以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纯学术著作,使读者在阅读中体味“行走”。

内容推荐

山山水水背后“故事”的丰富多彩,是中国山水的主要特色。由于悠久的文明与历史积累,长期的农耕生活陶冶,使得我国山水背后的“故事”特别多,亦即是说,人文景观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的积淀特别深厚。

山水故事与旅游质量的关系极大。占人曾把山水审美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精神层次。应目,即指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等形式美给感官以愉悦。会心,是说欣赏者与山水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亲。畅神,是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游心物外、物我两忘,在生命的本原上求得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与超越。怎样达到畅神的审美境界呢?山水故事是重要的动力、媒介和思想库。当你面对奇山异水惊诧莫名或在残庙断碑前茫然寻思之时,一首古人的山水诗可能沟通你和景物间的“灵犀”,一个历史掌故可能为你打开厚重的历史帷幕,让你尽享发现的喜悦,让你“千古兴亡,百年悲欢,一时登览”……

目录

《山水中国》总序

卷首语

第一编 苏州之旅

 [苏州]

 [东方水城]

“人家尽枕河”

“春城三百七十桥”

 [吴越沧桑]

吴文化溯源

“姑苏”得名考

伍子胥始建阖闾城

季札与“南方夫子”言偃

项羽起兵吴中

鼎足之一话孙吴

抗金名将韩世忠

况知府与《十五贯》

五义士“义风千古”

顾炎武反清

“民不能忘”李秀成

 [文萃之邦]

吴歌清悠

吴舞翩跹

娓娓评弹

昆剧“一枝花”

碑刻传千古

刻书名四海

藏书蛊不衰

书画有奇才

吴门四画家

苏州刺史三诗翁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苏东坡游定慧寺

范成大与石湖

冯梦龙巧集民谚

金圣叹名傲苏州

俞樾与曲园

章太炎与章园

柳亚子与南社

 [工艺之乡]

巷坊艺趣

苏绣

苏州丝绸

苏扇

苏灯

苏式家具

苏州盆景

虎丘泥人

桃花坞木刻年画

 [塔观林立]

北寺塔

瑞光塔

双塔竞秀

光福寺塔

玄妙观与三清殿

开元寺与无梁殿

保圣寺与塑圣杨惠之

紫金庵与雷潮夫妇

西园古刹多传奇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园林清韵]

苏州园林甲天下

清幽古朴沧浪亭

“假山王国”狮子林

典雅畅朗拙政园

留园长留天地间

精雅小筑网师园

环秀山庄叠石奇

静观玩味在艺圃

夫妻枕波耦园中

集萃自得有怡园

如珠似玉园连园

 [姑苏美食]

 [虎丘]

 [“吴中第一名胜”]

从“海涌山”到“虎丘”

“三绝”·“九宜”

东方斜塔·断梁殿

甘泉名茶总相随

 [吴越遗迹]

试剑石

千人石

剑池

孙武子亭

 [灵岩山]

 [吴越弦歌馆娃宫]

 [天平山]

 [盒中美玉]

 [邓尉山]

 [邓尉梅花甲天下]

邓禹与司徒庙

探梅“香雪海”

乾隆与四古柏

 [洞庭山]

 [碧螺茶香春无限]

东西洞庭遥相对

“吓煞人香”

洞庭果鲜

 [角直镇]

 [瑞兽祈福甫里遗风]

 [木渎]

 [园林古镇皇恩浩荡]

 [同里]

 [醇正水乡 旧时江南]

 [周庄]

 [“中国第一水乡”]

梦里水乡

历史水乡

文化水乡

 [虞山]

 [江南文化名山]

言子墓

仲雍墓

黄公望墓

昭明太子读书台

兴福寺

 [翁同■纪念馆]

 [世事多沧桑 彩衣难为久]

 [郑和纪念馆]

 [三宝伟绩地久天长]

第二编 无锡之旅

 [无锡]

 [“江南第一国”故事渺茫间]

文明曙光 勾吴旧迹

吴越风云汉唐遗泽

宋后余烈

 [土林遗清响 隽永出山川]

《新题乐府》开新风

万卷书楼数年成

冷风热血涤天地

画苑三杰传令名

 [文粹宜诗画 美食众口传]

“太湖一枝梅”

《二泉映月》情

巧手夺天工

“人物无今古”

梁溪风味好

 [运河]

 [胜迹如珠古运河]

 [太湖]

 [包孕吴越壮哉震泽]

 [鼋头渚]

 [太湖佳绝存鼋头]

 [寄畅园]

 [凤谷筑行窝]

 [“寄畅山水阴”]

 [帝宠浮沉间]

 [蠡湖]

 [挂帆湖上水 闻笛野渔家]

 [梅园]

 [梅园香雪海 招鹤小罗浮]

 [惠山]

 [楼台烟雨惠山寺]

巍巍“古华山”

小池开金莲

松子打石床

竹炉煮清茗

“天下第二泉”

 [世有愚公辟新谷]

 [宜兴]

 [“陶都”美名天下传]

 [“洞灭世界”神工开]

 [东坡祠堂]

288 [丁蜀古镇忆东坡]

 [周孝侯庙]

 [周处“阳羡第一人”]

 [黄山古炮台]

 [天堑望无涯,江阴古炮台]

 [顾山]

 [顾山红豆树,相思逾干载]

 [徐霞客故居]

 [晴山胜水处,霞仙居北宅]

 [常州]

 [齐梁文采 宋明风骚]

依稀兰陵古墟

萧氏文史并茂

文星殒落常州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常州画派”

“阳湖文派”

“常州词派”

“常州学派”

 [淹城]

 [“三套环河四套城”]

 [红梅公园]

 [楼台胜迹 山水清音]

古刹冠东南

塔影掩重檐

红梅灿如霞

林下有清风

 [瞿秋白故居]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试读章节

“人家尽枕河”

苏州城郊的潺潺水涌,托起了姑苏这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城外浩淼多姿的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等,如珠似玉镶嵌在绿野沃壤之上;环城流泻的大运河、里城河扰如两条飘逸的缎带,与胥江、娄江水流交汇,绕城而卧;城内源于太湖的十几条南北、东西走向的河渠,交织贯穿于街市、房舍、门桥、巷坊之间。准怪古人云:“胥门终古有归潮”,“半夜月明潮自来”。

历代文人雅士对这块“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土地吟咏不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谓北近长江、南濒太湖、周环湖荡的苏州水景“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城中名碑实录、水乡图刻更令人瞩目。景德路城隍庙工学殿墙上,嵌有一块“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清嘉庆元年(1796)八月至次年五月,苏州河道经全面疏浚,其后主事官员写成《重浚苏州城河记》,立石刻碑,碑阴下刻“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上刻“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图刻标明三横四直为主干的河道及桥梁于城墙、城门、建筑物间的分布情况;图说则详载城内河道的来龙去脉、分合流向。从图碑可略见古城水乡旧貌。现苏州城经历史变迁,河道剧减,殊为可惜。

为适应水网密织、河道环连的地理环境,苏州择取“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建格局。古时著名的阊门迳通虎丘七里山塘街,即为绝好的代表作。其融河渠、街巷、岸堤为一体,由唐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刺史的诗人自居易主持修凿,并留有“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好住湖堤立,长留一道春”的清辞丽句。

苏州民居建筑艺术堪称奇巧,其布局有三种类型:面水、临水、跨水。

面水民居,建于濒河街巷一侧,河巷合宽5米左右。岸植垂柳,铺以石阑;面水取齐,宅院深幽;宅前屋后,皆通河道;门前河面,俱覆石阶;取水系舟,一应便利。现今平江路大柳贞巷、大新桥巷民居即为典型之作。

临水民居,筑于河渠与街道平行的中间地段。妙在紧贴河道,迭石作基,临河建宅,进深较浅,布局紧凑。其中有“挑石为基,建筑飞临水面”者,形成“楼台俯舟楫”、“人家尽枕河”的景观及水中白墙青瓦倒映、错落有致的风景线。今学士街、平江路仍可赏此类建筑风格。

跨水民居,呈现着另一种水上风光。一宅一桥,如出水白莲,被碧波托起,亭亭玉立。因其基址河道狭窄,故而跨水建宅,以半桥半坡依托,或横跨桥之两端筑于其上,桥上有顶,俗称暖顶。观饮马桥民居,跨水而建的宅院,河北为居室,河南为厨房、库房、柴房及内院;红栏小桥跨河而卧,桥栏排列盆景盆花,独占跨水民居螯头。今寻原荣葭巷、大儒巷旧址仍可见一斑。P6-9

序言

经过几载的劳作,《山水中国》与读者朋友见面了。

这套丛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山水故事”,一是“山水情怀”。

山山水水背后“故事”的丰富多彩,是中国山水的主要特色。由于悠久的文明与历史积累,长期的农耕生活陶冶,使得我国山水背后的“故事”特别多,亦即是说,人文景观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的积淀特别深厚。

山水故事与旅游质量的关系极大。占人曾把山水审美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精神层次。应目,即指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等形式美给感官以愉悦。会心,是说欣赏者与山水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亲。畅神,是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游心物外、物我两忘,在生命的本原上求得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与超越。怎样达到畅神的审美境界呢?山水故事是重要的动力、媒介和思想库。当你面对奇山异水惊诧莫名或在残庙断碑前茫然寻思之时,一首古人的山水诗可能沟通你和景物间的“灵犀”,一个历史掌故可能为你打开厚重的历史帷幕,让你尽享发现的喜悦,让你“千古兴亡,百年悲欢,一时登览”……

正是为了帮助读者明友在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本丛书熔景观审美、掌故传说、山水诗文和风土人情于一炉,送大家一本“山水故事大全”。

山水情怀,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态。

这种情怀,表现于同自然山水的关系上,就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林泉之心”。即如王羲之,“游名山,观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如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种情怀,表现于日常生活,就是情趣化、艺术化。《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郑板桥“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贫寒之中收获精神的富足:“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居室之外,亦无处不是情思:雪后寻梅,霜前访菊;望秋云,神飞扬,临秋风,思浩荡;“谁与同座,明月、清风、我”……

这种情怀,表现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礼乐心境。即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数千年来,这种情怀,不仅使许多社会个体获得特别丰富的人生,也使中国秉有一种令世界羡慕的特别美丽的文化精神。

这种情怀,这种文化精神,在人被工具理性异化为生物标本、精神世界被分割为t零八落的文明碎片的现代社会,无疑有着特别的意义。本丛书定名“山水中国”,就是意在呼唤这种情怀和这种精神的回归。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新世纪国人文化寻根途中一片心灵的绿洲,一泓精神的清泉。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丛书能以现在这样的面目问世,是许多同道和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为保护文化遗产踏遍青山的罗哲文先生和顾棣、李玉祥、吴荫南、李翔德等著名摄影家提供了大量文物古迹和山水艺术图片,为本丛书增添了浓郁的古典诗意;河北教育出版社邓志平、张子康二位同道提供了诸多现代山水名作,更为本丛书倡导的山水情怀作了最好的现代诠释。在此,我要向他们,同时也向所有为本丛书付出辛劳和关爱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谢忱。

二○○四年冬  于北京大学寒暑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水中国(苏沪卷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宝林//江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82522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0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