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寅恪与红楼梦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于《红楼梦》,陈寅恪先生并未撰专文进行研究,但在其论著中曾多次提及且有精彩的评价。他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整体评价以及对作者、成书渊源的观点;二是以《红楼梦》为参照系,与他的红妆研究进行比较,有时也顺便对《红楼梦》中的一些细节给予简要的评述。本书严谨地论证了陈寅恪之于红楼梦的研究及精辟言论,值得一读。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寅恪凡在其著作中提及《红楼梦》之处,都是有其深意在的,决非闲笔。

内容推荐

陈寅恪先生释证钱柳因缘诗作和论述《再生缘》及其作者陈端生,每每牵及小说《红楼梦》,其实并不偶然。这些作品的作者和人物,都活动于明清之际以及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舞台,也就是当政权吏迭和新朝的统治特别严酷的时候,此种历史时刻,更能见出士人的出处进退与立身之大节。如果说陈先生晚年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是在“颂红妆”,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早于他三百多年就在那里大“颂”特“颂红妆”了。人所共知,曹,陈(端生)的“颂红妆”是有历史时代的缘由的,那么寅恪先生呢?他何以要在衰病之年以千钧之力来撰写《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点佛弟之额粉,久已先干。”《论再生缘》后序如是说。“纵回杨爱千斤笑,终剩归庄万古愁”,《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第一首题诗如是说。

目录

题记

第一篇 陈寅恪与《红楼梦》

第二篇 曹雪芹和他的文学世界

第三篇 《红楼梦》的创作缘起

一 曹雪芹时代的历史大势

二 《红楼梦》产生的思想文化环境

三 作家的不寻常的经历

四 饱含血泪的创作

第四篇 《红楼梦》第一回与《堂吉诃德》卷首比较研究

一 借别人的嘴巴讲自己的话

二 摹仿真实的文学主张

三 “骑士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

四 异地相契和易时而通

第五篇 《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

一 现实主义——曹雪芹结构艺术的纲领

二 “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

三 整个悲剧的一个插曲

四 典型环境

五 “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

六 “护官符”的作用

七 梦中之梦

八 结语

第六篇 《红楼梦》早期抄本的回前诗和回末诗对

 上篇 回前诗研究

一 回前诗在各早期抄本中的分布情况

二 回前诗的内容和作者问题

三 上篇结语

 中篇 回末诗对研究

一 回末诗对在各早期抄本中的分布情况

二 回末诗对的内容和作者问题

三 中篇结语

 下篇 综论《红楼梦》每回的开头和结尾

一 《红楼梦》早期抄本每回的开头和结尾概观

二 由每回开头和结尾的形式谈到《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三 下篇结语

第七篇 有关《红楼梦》版本的几个问题

一 为什么发生版本问题

二 早期抄本和脂砚斋

三 从抄本到刻本

第八篇 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

一 “凡例”的内容和抄写款式

二 “凡例”的作者绝不是曹雪芹

三 所谓“凡例”曹撰三论据质疑

四 “凡例”是怎样形成的

五 由“凡例”谈到甲戌本的年代

第九篇 论晴雯

一 问题的提起

二 晴雯的社会地位

三 晴雯的思想倾向

四 晴雯和袭人

五 晴雯和宝玉

六 晴雯和小丫头

第十篇 《红楼梦》里的管理思想

一 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二 大观园的新经济政策

三 理念与实践之间

四 管理效果评估

第十一篇 秦可卿之死和曹雪芹的著作权

一 小引

二 宝玉的年龄与秦可卿死的时间

三 贾蓉没有续弦吗

四 秦可卿死于“赏中秋”晚上质疑

五 赘语

第十二篇 王昆仑与《红楼梦人物论》

一 历史仿佛兜了一个圆圈

二 初版《人物论》写作的一些情况

三 在对比中研究人物

四 重视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五 对人物性格的独特理解

六 人物形象与创作思想

第十三篇 茅盾与红学

第十四篇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第十五篇 《牡丹亭》与《红楼梦》

跋尾

跋尾二

试读章节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作《红楼梦》这样一部作品?我们从他的特殊的家世生平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他决不是无所用心而写作的,而是怀着创痛来回忆往昔的生活,抒写对人生和社会的感喟和理解。《红楼梦》第一回援引的一段“作者自云”,是打开曹雪芹创作意图的一把钥匙。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可以相信,这确实是曹雪芹自己说的话,是关于《红楼梦》创作缘起的真实的自白。所谓“历过一番梦幻”,所指无他,就是康熙和雍正政权交替给他的家族带来的政治大变故,使“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大家族一变而为负罪的平民。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对曹雪芹的打击太沉重了,也太突然了,他不敢相信,又无法不相信,真如做了一场大梦一样,一觉醒来,目瞪口呆,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正是这场政治大变故,使他历尽了人间沧桑,饱尝了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恪守封建正统观念的人生道路。《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闲居无聊,到郊外赏鉴村野风光,忽在山环小旋、茂林修竹中隐隐看到一座庙宇,门前对联写的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觉得这两句话文浅意深,“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这应该写的是曹雪芹自己的真切感受。只有“翻过筋斗”,经历过大挫折,有大阅历的人,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旷世奇作。古人讲发愤著书,西哲说义愤出诗人,揆诸《红楼梦》,自然也是发愤之作。敦敏《题芹圃画石》诗后两句是:“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不单画石,写作《红楼梦》一定也是这种心态。

再没有比自己的家族遽然败落对一个人的影响更直接也更深切的了。曹雪芹抚今忆昔,上下求索,不能不追溯这败亡的因由。第五回《好事终》曲:“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是《红楼梦》作者的一种解释,近似于“情孽论”。第十三回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又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这是曹雪芹对其家族败落所作的又一种解释,走向了历史循环论,但也不无辩证法思想。《红楼梦曲》里说的:“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这又是一种解释,宿命论的解释。而“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是曹寅生前经常说的,曹雪芹不能毫无所闻,连这句话都直接写进书中,说明作者写作《红楼梦》的寄托多么深远。但情孽论也好,宿命论也好,历史循环论也好,只不过是作家暂时的思想归宿,无法回避的更为现实的因素,是雍正上台以后整治政敌,他的家族遭到了牵连,被抄家没产,从此一蹶不振,因此他对清朝的腐朽政治特别是皇室内部的倾轧,实抱有切肤之痛。敦敏和敦诚的与曹雪芹有关的诗里写的:“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扬州旧梦久己觉,且著临邛犊鼻挥”、“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等,都昭示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怀有深刻的今昔感的。尤其敦敏《赠芹圃》诗里的四句:“燕市歌哭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氇毺白眼斜。”诗中直接点出了“新愁旧恨”,可见曹雪芹是怀着怎样愤懑的心绪来写作《红楼梦》。诚如脂砚斋批语所说:“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但这样的创作意图,无论作者和批者,都不敢公开讲出来,所以又必须“将真事隐去”。

           P52-P54

序言

    题记

本书之拟意,缘起于2000年,如今已过去五个年头,规模体制与当初设想已不尽相同。原以为除名书的《陈寅恪与红楼梦》是新知,余者均为旧雨。不料迁延时光的结果,又写出了新的篇章。一是《牡丹亭与红楼梦》,这是2004年6月为在台湾召开的“汤显祖与牡丹亭学术研讨会”准备的论文,题目得自文哲所华玮教授的启发,而与会则是许倬云先生的盛情相约。所以我这里要向许先生和华玮表示我的谢意。白先勇推动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并获得成功,是文化经典进入现代生活的范例,也是传统和现代双向阐释的一种破局。我虽不研究戏曲,爱好昆剧只是艺术欣赏的需要,但促使先勇先生行动的学术理念和文化精神,我完全能够了解并心意相通。

另一篇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写作纲目系八十年代中期拟就,完稿则是新近的事,也可以说是为本书的出版特地写的文章。没有想到这篇研究爱情心理的文字,还有考证学方面的收获。《红楼梦》第六十四和六十七回,过去就曾有研究者怀疑是伪作,我通过对宝黛爱情心理和爱情话语变化过程的细致考察,可以断定怀疑论者的结论正确无误。自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和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黛的爱情关系已是情极而淡的爱情,见面已不需要说什么话,如同黛玉所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第五十八回说两个人见面,只“些微谈了谈”,如此才是宝黛爱情故事的发展逻辑。也就是汤显祖《江中见月怀达公》诗所昭示的:“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然而第六十四回写黛玉因七月瓜果之节来临,自己在潇湘馆中祭奠亡父亡母,宝玉进来时,正在收拾陈设。书中说宝玉“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这时——

紫鹃连忙说道:“宝二爷来了!”黛玉方慢慢的起来,含笑让座。宝玉道:“妹妹这两天可大好些了?气色倒觉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黛玉道:“可是你没的说了,好好的我多早晚又伤心了?”宝玉笑道:“妹妹脸上现有泪痕,如何还哄我呢。只是我想妹妹素日本来多病,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

整个描写完全不似宝黛此时应有的心理情态。黛玉竟然斥责宝玉“可是你没的说了”,以此回应宝玉的问候。宝玉也变成了一个生硬的说教者。曹雪芹断然不是这样的写法。至于第六十七回,宝钗把薛蟠从南方带来的笔墨纸砚和扇子、香袋、泥人等土仪,分送给黛玉一份,黛玉触物伤情,引起家乡之念。宝玉走来劝解,对紫鹃说:“你们姑娘的缘故想来不为别的,必是宝姑娘送来的东西少,所以生气伤心。妹妹你放心,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更不是宝玉应有的口气!对紫鹃说“你们姑娘”,已属不伦,又说黛玉“淌眼抹泪”,尤不雅驯。而黛玉隔了一会儿对宝玉说:“你不用在这里混搅了。”语言更加粗俗不堪。

人物心理过程的演变是有阶段性的,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语言符号特征,这是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所使然,作家自己亦不能完全预设。《红楼梦》描写的宝黛爱情心理过程,从开始的一见如故、言和意顺,到青春萌动、悱侧缠绵,再到大吵大闹、死去活来,然后经过诉肺腑两情相照,而归于平淡。第六十四、六十七回那样的过火而粗陋的文笔,完全违背人物的性格逻辑和爱情的心理过程,因此不大可能是曹雪芹的原作,而是后来别的作手所拟补。此一结论实属意外,特在此拈出质之高明。

               丙戌春日题于京东寓所

后记

    跋尾

己卯夏,余在病中。每日与医为友,以药为伴,闭门养疴,不闻世事。医嘱不宜用脑,尤不可用心。药课之余,惟翻闲书以自娱。一日王亚民兄前来问疾,以十厚册《周作人文类编》相赠,曰病中读此,或可颐情适趣。旋即又送来装帧精美的拙著《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以慰余心,并告销路甚好云。红学,在仆颇类怡红公子所言,盖儿时的营生,颜汗不敢道,早欲告而别之。不意尚有喜读吾书者,岂不异哉!岂不异哉!然是书乃剖解百年来一具典范意义之学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于曹侯作品本身梳解未详。既蒙读者厚爱,何妨将昔日侧重研究《红楼》文本之文字另编一集,以飨知者?亚民亟促从事,遂成兹编。所收篇章,除序篇《陈寅恪与红楼梦》为病后试笔,其余均系从旧著中擢而出之者。书名因以序篇代之,寓旧中有新之微旨。散原老人诗云:“久以病为业,今如失业人。”处身二十世纪末尾之一九九九年之余之景况,差可为比;寅恪先生引项莲生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亦切斯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寅恪与红楼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梦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2292
开本 16开
页数 4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53
丛书名
印张 2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