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证照百年(旧纸片上的中国生活图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形形色色的证照,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现了百年中国历史。作者是一位收藏“历史碎片”的民间收藏家,他耗费十余年心力,搜罗了近3000件历史证照。本书精选图片300余张,从婚姻证照、妓女卖身契、鸦片票证、缠足票证、文凭、教师证、彩票、交通执照、通讯票证等国民生活的十个侧面,拼绘出最近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图景。

这些证照每一张都是收藏家踏破铁鞋搜罗来的,其中不乏珍品和孤品,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有着独特的文化含量。它们见证了百年中国历史的荒唐与真实,能够以小见大,活现历史。把这些证照按时间顺序拼接起来,就是一部独特而生动的中国现代生活史。

作者以轻松有趣的文字介绍了这些证照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解读了这些证照所承载的历史生活、这些证照本身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故事,读来饶有趣味。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形形色色的证照,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现了百年中国历史。作者是一位收藏“历史碎片”的民间收藏家,他耗费十余年心力,搜罗了近3000件历史证照。

本书精选图片三百余张,从婚姻证照、妓女卖身契、鸦片票证、缠足票证、文凭、教师证、彩票、交通执照、通讯票证等国民生活的十个侧面,拼绘出最近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图景。这些证照每一张都是收藏家踏破铁鞋搜罗来的,其中不乏珍品和孤品,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有着独特的文化含量。

作者介绍了这些证照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解读了这些证照所承载的历史生活、这些证照本身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故事,读来饶有趣味。对普通读者而言,把这些证照按时间顺序拼接起来,就是一部独特而生动的中国现代生活史;对文史工作者和人文学者而言,本书则是关于近现代中国的独特的文史资料;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本书可谓一本重要的证照收藏指南和参考目录。  本书图文并茂,既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又绝无学究气;行文随意,读起来轻松有趣;文风朴实,贯穿着一股平民气,离大众读者很近。

目录

序 许善斌:用证照书写历史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婚姻---有关婚姻的证照与文书

“期货”、“意向”、“合同”

穷婚富婚

非常时期的婚俗

离婚证照

卖妻文书

鲁迅与朱安

第二章 读书人的敲门砖---晚清以来的文化凭证

晚清学堂的毕业证

“外资”学校的文凭

梁漱溟、白求恩和刘伯承

1949年以前的文凭

共和国初期的文凭

职业学习文凭

电视大学文凭

非常时期的文凭

第三章 令世人敬仰的职业---民国以来教师的从业证件

私塾和首席

小学教师

教师“充电”

文字改革

师徒合同

推荐教师的保证书

劳动神圣

学文化运动

工会卡背后的大师生活

工宣队和军宣队

第四类 另类劳务合同---妓女的卖身契

妓院与妓女

妓女花名册

百花堂的头牌

鸦片与妓女

日军军妓

街边妓女

为情所困

家属优先

第五章 中国式的生活陋习---有关缠足与鸦片的证照

缠足

放足

鸦片

鸦片牌照

装大烟的小纸袋

禁烟与戒毒

第六章 一夜暴富的梦想---清末以来的特色彩票

晚清的彩票

民国时期的公益彩票

民国时期的商业彩票.

日伪彩票

改革开放之初的鸡蛋彩票

第七章 门票上的历史风景---旅游景点门票和参观券

博物馆门票

红色纪念地票证

旅游景点票证

民国铁路旅游

第八章 小纸片上的大历史---新中国的公务请柬拾遗

请柬上的外交活动

请柬上的国内风云

非常时期的请柬

农业学大寨

第九章 车轮上的国民生活史---晚清以来的交通工具证照

大车和人力车牌照

自行车证照

拖拉机和摩托车证照

汽车证照

轮船票证

火车与铁路票证

地铁票证

第十章 异地交流方式遗影---清末以来的通讯票证

清末的特快专递

清末的一等电报

当代中国的电报广告

书信电报

民国时期的电话服务

50年代的电话广告

当代中国的长途电话票证

试读章节

缠足

中国的缠足可谓历史悠久,起码有1000年了,有人说起源于隋朝,有人说起源于唐朝,还有人说是起源于五代,但更多的根据还是出在宋朝,有大诗人苏东坡的诗词为证:“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径从掌上看。”可见那时的缠足之风已经成了气候。它流传千年,长盛不衰,它普及面之大几乎遍及所有的汉族家庭,成了中国旧社会的“头号标志物”。

它强大的生命力曾经迫使王法失效,满清人关后对小脚看不惯,康熙三年曾经发过一道圣旨要废除缠足。这个有气魄有胆量的皇帝也有失策的时候,他没想到废除缠足比推翻明朝统治还难,最终还是败给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后来有人把这段历史总结为“男降女不降”,男人在“留发”才能“留头”的压力下,终于留下了不伦不类的大辫子。后来“小脚”和“怪头”也算是珠联璧合了,男人的太辫子和女人的三寸金莲,一个在头上一个在脚上,构成了新的“天作地合”。

小脚的出现摧残了妇女的健康,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儿变得头重脚轻,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显出病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由“正品”变成了“次品”。全社会上有一半人“放慢了速度”,妇女的脚步自然要影响到社会的脚步。

放足

缠足是我国旧社会的“重大发明”,也是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美体活动”。它留下了太多发人深省的东西,那明明是一种“自残行为”,“致残者”却是完全自觉自愿的;那被人戏称为又长又臭的包脚布,明明是戴在妇女身上的“终身刑具”,“受刑人”却偏偏世世代代以此为荣;甚至到了近代有人提出要解放她们时却遭到了拒绝,她们宁可忍受痛苦而不肯告别残忍。在抵制放足运动的潮流里,受缠足之害最深的是妇女,而要求“继续受害”的也是妇女,其中有些妇女大搞阳奉阴违,口头上赞成放足却在暗地里偷偷缠足。在偏僻的农村现在偶尔还能“欣赏”到最后一批“三寸金莲”,这些个“活文物”所以能延续到今天,正是她们的父母或她们自己“阳奉阴违”的结果。

我收藏的两张藏品就是这段历史的产物。一张是陕西省某县的放足布告,里面有不少吓唬人的词句,“以期缠足陋习早日肃清,否则法律具在,定行从严惩处”,这些话里含着“严厉的警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放足遇到了很大阻力,当时已经“上纲上线”把缠足定性为“陋习”了,可还有人把它当“香饽饽”,非要“顽抗到底”不可。再看那张罚款单就更让人感到是“动真格”的了,上面的“事由”明明白白写着“周女未放足”,连罚款数额也有了,这不是儿戏是真的“从严惩处”了。这两张藏品不是出在同一个地方,一张是陕西,另一张是山西(残印尚可辨认),一个是民国18年,一个是民国10年,前后的时间竟相差了8年,和我们抗日战争的时间相等。而实际的“围剿缠足”时间要比这个长得多,可见放足运动就是一次“持久战”,那习惯势力 比日本鬼子更难对付。  

用现在的话说,放足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好事为什么这样不好办,竞有那么多的人在“负隅顽抗”?关键在 于缠足的“效益”不低。女人这一辈子最需要的是家庭和爱情,在旧社会的婚姻市场里,“大脚”这个品牌是没有“销路”的,就是勉强“推销”出去也会因为“脚丑”丽受歧视。妇女虽然为此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有道是“小脚一双,泪水一缸”,但她们觉得用“一缸泪”换一生的幸福也算值得。女孩儿从三四岁就开始缠足,一般有个三四年就“定型”___一大功告成了,比起读书人的“寒窗十年”来成本低得多。遭三四年的罪就可以“美丽”一辈子,这比今天的美容成本更低,基本不用花钱只要花工夫就行了。当时在评价女人的时候,脸蛋和身段都在其次,而脚的“质量”却是最重要的,看来这三寸金莲真的“含金”。

现在有部分女孩儿认准了一个理儿,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先改变自己的容貌,于是就在美容上花大钱下大功夫,有报道说近10年为美容毁掉了20万张脸,平均每年都有两万多女同胞花了钱却“丢了脸”。相比之下缠足的风险可就小多了,因为足毕竟是处在人身体的“边缘地区”,就是缠烂了也没有生命危险,何况缠足本身就是名正言顺的毁足,这“毁足”听起来就没有“毁容”那样可怕。

                      P105-107

序言

用证照书写历史

我认识许善斌先生很久了,真正相识还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只知道他是怪老头,连名片上的“职务”也是“收集旧纸片的老汉”。他做事低调,不到火候不揭锅。我观看了他的证照藏品以后吃惊不小,从清朝末年到“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大事件都有“系列”,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已经达到了“滴水不漏”的地步,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藏品更是“密集型”,包罗万象。

如果把他收藏的会议入场券、讣告、请柬、门票、布告、毕业证、结婚证、执照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他是用证照“书写”中国历史的第一人。《北京青年报》采访他的报道标题是“10万买历史碎屑”。这些“碎屑”中不乏珍品和孤品,能够以小见大,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碎屑”拼在一起就不“碎”了,看上去像幅完整的“历史小画卷”。现在老许在进行“深加工”,把藏品写成文章和书,由“保管员”向“研究员”过渡。

有朝一日,如果评选十大收藏家的话,我想这个“第一人”就该是“第一家”。

收藏迷

他是个收藏迷,迷得一塌糊涂,用他自己的话说,搞收藏就像吸毒,藏瘾胜过了毒瘾,进了旧货市场像打了吗啡针一样飘飘欲仙。

北京有个潘家园,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老许称它是收藏爱好者的“黄埔军校”。老许说他自己是“一期学员”,从1994年至今12年间,他是“学校”里最勤奋的学生,几乎没有“缺课”和“迟到”过。每当潘家园市场开放日的前夜,他的“毒瘾”就悄悄发作了。一次有个朋友到他家玩,好奇地问他对证照怎么爱到了这种程度。老许说:这些旧纸片在你眼里和在我眼里不一样,就好像初恋情人给了你一张手帕(我们那个年代用手帕做定情物最时髦),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块过了时的“破布”,可在自己眼里它就是记忆的“录像带”,可以让自己重新回到“浪漫时光”。如果有朝一日你得了心梗,在你面前晃动这个旧手帕,一定比什么起搏器都灵。

1994年刚进潘家园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卖证照的,中国的收藏业刚刚开始,很多人不知道票证也可以卖。老许因为囊中羞涩,玩不起字画瓷器,万般无奈选择了奇石做收藏对象。这期间他买了一些奇石,把书房改名叫“石魂斋”,在里面一边看书一边赏石,有点儿“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到了1995年以后,市场上陆陆续续出现了票证和证照,不知不觉中他发现自己有点“变心”了。当初,他最怕证照“插足”,那样经济上就更加捉襟见肘了。可是缘分这东西是不可抗拒的,最后,老许经不起诱惑,成了证照的“狂热追求者”。老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有一阶段心脏不太好,每一次远远望见潘家园的大门,心脏病就犯了。他百思不得其解,请教夫人,为什么心口早不痛晚不痛,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痛?夫人站在局外一语点破,她说那是因为心里激动才犯了病。原来又是“情人效应”。

他的第一张证照藏品是个离婚判决书(见15页),这本是个其貌不扬的东西,可是上面的文字却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1950年的东西,判决给女方的财产有:女方在男方家中存有的东西,计粗布棉衣一身、夹袄一件、袍皮一个、门帘一个、洗脸盆一个、镜子一对、茶碗一对、纺线车一辆、筛子一个,全部由女方带走。如此“财产”现在放在垃圾桶里,也不一定有人捡,当时却是一个妇女的全部家当。

过了些日子,他又买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党证,1912年的,跟国民党同岁。又过了些日子,他碰上了一个大宝贝——一张清朝的毕业证(见26页)。从资料上看,清朝末年办学堂,共发了100多张毕业证,流传到现在只剩下4张,属于国家的珍稀藏品。这种毕业证比报纸还大,可算是毕业证里的“巨无霸”。  证照状元

经过几次“市场大捷”之后,老许信心大增。

北京是文化中心,又是政治中心,自然是证照资料的高产地带。现在潘家园又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在这里“拦截”肯定是一条“捷径”。潘家园的第一就是北京市的第一,北京市的第一自然就是全国的第一。如果能够在这里坚守阵地,这个“证照状元”就可能花落自家。

老许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规划自己的“收藏蓝图”,有了“全国第一”这个奋斗目标,“野心”大了劲头也大了。中国有无数个第一,想在重要领域拿个第一比登天还难,相比之下一些冷门就容易多了。他乘坐的是中国收藏的头班车,不仅有了“天时”,而且还有了“地利”,老许家离潘家园只有三四站路,用得天独厚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他庆幸没有人跟他竞争,有钱的人不爱玩这个,他们进入收藏市场是为了发财,想让证照增值还不得猴年马月?玩瓷器玩字画可以立竿见影,玩好了就像抓彩票抓了头奖一样。还有一部分人古文底子很厚实,让他们玩没有知识含量的证照,就等于大材小用,他们也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有财的和有才的都不屑一顾,老许就成了这块市场上的“老大”,他说这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有四五年的时问,老许垄断了潘家园的证照市场,有价值的好东西都没有逃出他的手。就像在体育场上只有一个选手,这个“第一”就是手拿把攥的了。

人这一辈子就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好事都占着。就搞收藏而言,想出名往往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往往就不能出名。老许说,如果看见一件藏品,首先想的是能不能发财,那么他一辈子也成不了收藏家。这就像谈恋爱一样,真正的爱情就是你从心底里爱她,如果考虑她爹是不是当官的,她家里是否有车有房有钱,什么都有了也就没有爱情了。

现在的证照市场已经繁荣了,再想垄断就很难了,如今遇上好东西就得忍痛“出血”,犹豫不决就可能丧失机遇。老许甘愿为心爱的证照受苦,搞收藏搞得他家徒四壁,把自己的生活从“小康”降到了“低保”。如果还拿爱情做比喻的话,他跟证照算是“糟糠夫妻”了。虽然如此,老许却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十余年来,潘家园市场上大多数老票证都被老许收回家了。现在,他的证照藏品已经快有3。00件了。整理证照,成了老许最大的快乐,他把它们按照民俗、政治、教育、经济、文化等精心分成了九大类。一有机会就向人“显摆”——一张光绪十八年的“收照”,就相当于现在的采访介绍信吧。介绍一个举人去采访一个节妇,奇怪的是上面还盖了“一切不收分文”的大印。老许不由地想起了“有偿新闻”,可能那个时代就有“新闻腐败”了,给人家树碑立传就得有点好处。

一张奇怪的结婚证(见20页),细看原来是一张卖老婆的文书。有个家伙把妻子卖给了别人,他还当上了对方的主婚人。这是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合法转让”,有政府的大印为证。

一组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良民证”。其中有的“良民证”上有“高级”字样,想必除了汉奸,其他人也不配称作“高级良民”。

一张民国24年(1935年)政府颁发的收音机购买证,因为收音机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属于政府管制的东西,当时归交通部管理,不是人人可得的。

让老许得意不已的还有一张特殊的奖状,这是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模大会”颁发给内蒙古某旗打狼队的。这张奖状老许追寻了半年之久,最终没逃出他的手掌,而卖价也被老许的三寸不烂之舌从最初的3000元砍成了200元。

以证为鉴

2003年6月,由法国文化部主办的题为《李振盛:一位中国摄影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环球摄影展览开始在世界各国巡展,需历时十余年方可结束五大洲的巡回展览;我的《红色新闻兵——一位中国摄影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心路历程))画册由英国菲顿出版社以多种文字出版,张爱萍将军亲笔为本书题词:“让历史告诉未来——李振盛‘文革’摄影作品集”。许善斌先生知道我在国际上做的这些事之后特别兴奋,他说用这种方式呼唤“‘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绝不重演”,充分证明了咱们中国人民是敢于正视自己历史的,它对全人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我用照片记录历史,老许则想通过证照这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历史,让后人以证为鉴。其实我们老哥俩是殊途同归,都在呼唤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老许说,史学家用笔写历史,摄影家用镜头“写”历史,收藏家则用实物“写”历史。他在《收藏而已》中说:

搞收藏有责任帮助史学家,为他们提供佐证是我们的义务,因为博物馆里的东西都是“老证据”,史学家们更需要“新证据”。发掘历史证据不能光靠搞历史的“正规军”,也需要搞收藏的“游击队”大力配合,因为收藏队伍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能搜到“正规军”弄不到的东西。另外,从民间收集历史“证据”也是一条新路,这跟搞经济是一个理儿,只有“国营”没有“私营”,一条腿蹦得再勤也不可能快。

老许通过收藏证照来“收藏”历史,抢救历史证据。他的藏品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能够反映国民的生活变迁的证照,二是能够反映我们民族和国家大事的证照。当代中国的历次运动和大事件老许都搜集了“系列”证照,建立了专题。从清朝末年到“文革”以后,老许用证照为我们书写了一部栩栩如生的百年中国史。

看了我的“文革”照片以后,老许说他想步我的后尘,进行“战略转移”,把收藏“文革”资料当成了“重点工程”。“文革”过去了才不到30年,许多人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痛。因为改革开放“医”好了“文革”的许多“伤疤”,幸福冲淡了苦难的记忆。如果不抓紧时间,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就有被“埋葬”的危险。老许想为我们民族留住“记忆”,于是他努力留住一些历史“实物”。经过几年的努力,老许收藏的关于“文革”的证照已洋洋大观,包罗万象。老许说这是为我们民族整理“病历”,希望能借此制造出一种“杀毒软件”,使我们的国家建设永远不再“死机”。

老许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够建立一个“证照博物馆”,到时候,他把他的藏品都捐出去。

在收藏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藏,收藏只是手段,学习和研究才是目的。许善斌走的就是收藏——学习——研究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搞收藏的人没有几个会写作的,会写作的人也没有几个会搞收藏,老许钻了这个空子,已经开始写书了。他已经把自己的许多“思想”收集起来,用收藏串起来写成了《收藏而已》。老许用力最勤的还是分门别类地一张张解读他的藏品,这就是《证照百年》!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老许的藏品快3000件,眼前的这本别开生面的书只挑选了300余件藏品。老许还在继续淘,继续写……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把他收藏的会议入场券、讣告、请柬、门票、布告、毕业证、结婚证、执照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他是用证照“书写”中国历史的第一人。《北京青年报》采访他的报道标题是“10万买历史碎屑”,这些“碎屑”中不乏珍品和孤品,能够以小见大,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碎屑”拼在一起就不“碎”了,看上去像是个完整的“历史小画卷”。现在老许在进行“深加工”,把藏品写成文章和书,由“保管员”向“研究员”过渡。

有朝一日,如果评选十大收藏家的话,我想这个“第一人”就该是“第一家”。

——李振盛(摄影家,新闻学教授)

书中展现的大量古里古怪的证照让人感觉很“亲切”,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荒唐与真实,能够以小见大,活现历史。

——摩罗(学者,文化评论家)  他有“旧纸片”两千多件,从清末到文革,几乎覆盖了整个近代史,他把这些个“准文物”当成“精神化石”研究,整日沉浸其间,享受时光倒流的快感,倾听历史真实的足音。

——文化频道  他手里这些毕业证、结婚证、委任状、家长通知书等等,可以成为公众们在回身张望刚过去不久的历史时的放大镜。……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在老许的藏品和他的叙述中,活灵活现起来。

——北京青年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证照百年(旧纸片上的中国生活图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善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87786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64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