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之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内容
编辑推荐

看天下兴亡成败,必须要学会思考自己如何做人办事,要善于为大目标、大事业智用领导谋略,在张弛、碰躲、进退、攻守等战术中极大地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做到眼中能辨正说,心中能识群小。

用权是把智慧化为实际,既要集政,又要控制,既有斗策,又安端正,以诚信得人心,以人格赢得比权力更为宝贵的尊重。对待那些“暗箱”中的人,要能用布阵法、稳步法、换牌法,让他们露出原形。用谋略不是表面叫阵,而是以大智制小智,以长思制短见。

本书开列数章,点透各种领导谋略表面与背面、正面与反面、大智与小策、大得与小失的复杂关系,案例经典,眼光犀利,适用于各种领导管理之道,既可有所鉴,又可有所用,实为一部能够走进历史腹地的书。

内容推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都说时事造英雄,但人是历史的主角,创造者。英雄也同样成全了历史的延续与谱写。他们各自在舞台上进退、藏躲、伸缩,有的意气奋发,一路向前,有的思前顾后,盘算左右;有的此一时彼一时,换防自己的人生战术;有的望上瞧下,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法。

成与败,大成与大败,小成与小败,往往纠缠在一起。又往往界限分明。不管怎样,总有人成就大事,总有人一事无成,或者今日之成,明日即败,或者今日遭遇挫折,明日陡然为强者。

这就是历史,历史不是算盘,但是总为大智者所掌控。

观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他们不光被后人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领导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他们失败中总结做人处世的经验,从而使我们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史为鉴,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成就大业。

历代的君臣都喜欢以史为鉴,这样他们就能轻松地管理好他们的下属,大鉴可以得大用,小鉴可以补不足。静观历史百般变化,皆在互鉴中更替前行。更确切说,史之兴亡,朝之嬗变,人之得失,皆重在如何去鉴。

本书不仅是把正鉴、反鉴、侧鉴、明鉴、暗鉴等合而为一,而且使其成为一部可供人生大用的实用典籍。本书集各种经典案例并解其中深道,力图举一反三,化为已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读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一个“用”字。

目录

前言

做人之道:打成一片,才能赢得人心

把功劳分给下属

 ——勾践委功引英雄尽折腰

过错自己承担

 ——秦穆公揽过于己辱终雪

靠近大家的心

 ——魏颗赤待终获结草报恩

自己吃苦,大家享福

 ——康熙垂范吃了三天窝窝头

及时伸出温暖的手

 ——吴起爱兵如子未尝败局

当个好医生,对症下药

 ——眼红的腰刀胜过万金封侯

做事之道:把“人”的问题永远摆在第一位

败在不善决断

 ——韩信当断不断痛失天下

魄力能让人成气候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天下人通病——当断不断

 ——袁绍难决大策屡失战机

不会随机应变,自己吃苦头

 ——马谡机械布阵自掘坟墓

万不能感情用事

 ——刘备负气出师功败垂成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

 ——朱元璋高瞻远瞩三步方针夺天下

事前预测,先见之明

 ——诸葛未卜先知,三个锦囊助刘备

取人之道:用对一个人等于走对一步成功棋

把贤人当成好伙伴

 ——刘邦重才而得天下

睁大眼睛看准人

 ——赵王察人不慎满盘皆输

不拘一格聚人才

 ——曹操三下求贤令网罗天下才

不捧无德之徒

 ——诸葛殚精竭虑扶阿斗

举贤不能有私心

 ——吕蒙正公正无私大胆举贤

礼贤下士求人才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

有一双慧眼就等于成功

 ——唐太宗纸上慧眼识马周

赢家之道:对不同人打出不同牌

取长补短是良方

 ——雍正用人所长施新政

用人不能有疑心

 ——崇祯自毁长城食恶果

发挥最佳组合的威力

 ——唐太宗的用人搭配术

顺时势用人

 ——刘邦重用儒生守天下

重大节,宽小过

 ——赵匡胤宽容用赵普

一手用,一手养

 ——曾国藩薪尽火传严教李鸿章

强势之道:战胜比自己更厉害的对手

给自己定好调

 ——秦始皇一统法行天下

敢于站在“势”头上

 ——光绪失势而致变法失败

把握赏罚之道

 ——穰苜杀鸡儆猴立军威

不造势,一定是弱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摸出一条自己的路

 ——孔明依势隆中对定大计

谋略之道:找对思路就有出路

绕着走比直着走巧妙

 ——雍正以迂为直暗度陈仓夺皇位

借人等于成己

 ——张之洞成为官场长青树的秘诀

含而不露却惊天动地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该稳住的一定要稳住

 ——乾隆辣手瓦解朋党之争

让大家跟着我跑

 ——武则天牵制中的平衡之术

布下看不见的线

 ——朱元璋广布耳目监群臣

在退让中行进

 ——曾国藩宁让权也不丢势

掌控之道:在任何时候,都是兵法大师

新官上任不烧火

 ——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不为

欲擒故纵最厉害

 ——崇祯忍而不发后除魏忠贤

让对手看不出表情

 ——杨修因窥上意身首异处

狠的时候让人心跳

 ——曹操为安军心借头抚众

今天是红脸,明天是白脸

 ——乾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端平“一碗水”的奥妙

 ——乾隆不分亲疏斩内弟

越宽容,越放心

 ——赵匡胤宽容大度不计小过

千万别硬着来

 ——张飞滥用强权酿横祸

做不到的,先放下

 ——刘秀行仁政,柔道治天下

多留一手就多一手

 ——赵匡胤“朕亦醉矣”和稀泥

试读章节

委功,就是把功劳如实地分给下属而不占为已有,借此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特点是将功劳成绩分给应得之人,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欲和满足感。历史的无数事实证明,若所有的功劳都归己有,只会使下属感到建功无望,导致在工作中失去积极性和进取心,甚至明珠另投。委功则不然,它能极大地调动下属积极性,使下属感到领导很重视自己,取得点成绩,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再是“杨白劳”,就是为之而死,也心甘情愿。这样,下属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才能就会得以充分地发挥。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其优劣不言而喻。

古人视贪功为不仁不祥,孔子的学生言偃,曾就争功的危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其意为:与君主争功较能,必遭羞辱与不幸;与朋友、同事争功,必定彼此疏远,貌合神离。但要真正做到委功下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古人认为,帝王乃“真龙下凡”,是天下的至高统治者。自然也是功劳的最高承受者。所以要委功下属,非英明君王不可为。

18岁驰骋疆场、29岁登帝位的李世民是历代君主中善于委功的代表。李世民文武兼备,勇略过人,但是他并没有以此自矜,居功自傲。10余年的东征西讨,文争武斗,使他深深懂得自己创立的基业与左右属下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把委功作为获取人心的首要之途。他曾就贞观之治的可喜局面对魏徵说:“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后来,在群臣面前,李世民又公然宣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徵之功也。”把贞观前后的功劳分别委给了房玄龄和魏徵。魏徵听了不仅内心舒畅,而且推心置腹地说:“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七月,唐太宗兴致勃勃地在丹宵殿设宴招待三品以上大臣,推心置腹地说:“朕与公辈,共理天下,今中夏又安,四方静肃,并由公辈咸尽忠诚,共康遮绩之所致耳。”意即:我与大家共同治理天下,现在天下安宁,四方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你们尽忠竭诚,一道致力于安民理国的结果啊。太宗委功发自肺腑,非但没有丝毫降低其君主的威严,反而使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群臣乐于效力。

唐太宗虽然深谙委功之道,但也有失误的时候。有一次,太宗临朝,对大臣们说:“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此言倒未必有揽功的意思,但众臣的反应却很强烈。张行成退朝以后,立即上疏,规劝太宗道:“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唐太宗毕竟是明君,认为张行成说得有理,此后更是引以为戒,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有矜夸之处,使其委功之法运用得更加娴熟。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敬人者,人敬之。你越是居功不自傲,事成则分功于下,臣属越是视你为明君,誓为你效忠竭智穷力。如常夸耀自己的功劳,将一切功劳窃为已有,下属就会寒心不已,与领导离心离德。

          P3-P5

序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都说时事造英雄,但人是历史的主角,创造者。英雄也同样成全了历史的延续与谱写。他们各自在舞台上进退、藏躲、伸缩,有的意气奋发,一路向前;有的思前顾后,盘算左右:有的此一时彼一时,换防自己的人生战术;有的望上瞧下,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法。成与败,大成与大败,小成与小败,往往纠缠在一起,又往往界限分明。不管怎样,总有人成就大事,总有人一事无成,或者今日之成,明日即败,或者今日遭遇挫折,明日陡然为强者。这就是历史,历史不是算盘,但是总为大智者所掌控。

看天下兴亡成败,必须要学会思考自己如何做人办事,没有这一点,那是枉读历史。历史的经验就在于一个“鉴”字,鉴人之得失,鉴入之正误,鉴人之险夷。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人,但有很多人常常靠感觉、兴趣做人谋事,不能借鉴历史人物之得失,即不能借助历史经验来搭建自己成功的平台。自不是智者。

观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他们不光被后人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领导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他们失败中总结做人处世的经验,从而使我们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以史为鉴,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成就大业。

历代的君臣都喜欢以史为鉴,这样他们就能轻松地管理好他们的下属,大鉴可以得大用,小鉴可以补不足。静观历史百般变化,皆在互鉴中更替前行。更确切说,史之兴亡,朝之嬗变,人之得失,皆重在如何去鉴。

本书不仅是把正鉴、反鉴、侧鉴、明鉴、暗鉴等合而为一,而且使其成为一部可供人生大用的实用典籍。本书集各种经典案例并解其中深道,力图举一反三,化为已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读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一个“用”字。

权掌握于人,人如何用权为政,自是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之败臣,都有一个通理,即以权谋私,以权图利,结果把自己逼上一条绝路。这叫败于权。此等教训已经司空见惯,为何不能根除?领导学始终都刻有“正大光明”四字,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走入阴暗狭路。比较那些一生为国的真正忠臣、能臣,他们肝胆相照,以天下为大局,做事严谨,去除私欲,终使得人生价值大增,这是一条天规,不可破除。

用权是把智慧化为实际,既要集政,又要控制,既有斗策,又安端正,以诚信得人心,以人格赢得比权力更为宝贵的尊重。对待那些“暗箱”中的人,要能用布阵法、稳步法、换牌法,让他们露出原形。用谋略不是表面叫阵,而是以大智制小智,以长思制短见。

人与人之间,会形成无形的人际关系阵,它制约彼此,又考验彼此,更何况另有意图者总想踩着砖头通天,布下各种明暗险道,让你身心受阻,甚至套住你的手脚。因此,要善于为大目标、大事业智用领导谋略,在张弛、碰躲、进退、攻守等战术中极大地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做到眼中能辨正说,心中能识群小。识知人之道,目的在于成大事,而成大事必须从做人开始。

天下纷纷,只有把握好,掌控住自己,才可能走稳步子,这是硬道理。有些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总是是磕磕绊绊,以至于人生不能畅通,这是万万不行的。历史反复说明:做人谋事比棋局还复杂,攻必须是一个九段棋手、超一流棋手,才能控制住对面的棋手。

本书开列数章,点透各种领导谋略表面与背面、正面与反面、大智与小策、大得与小失的复杂关系,案例经典,眼光犀利,适用于各种领导管理之道,既可有所鉴,又可有所用,实为一部能够走进历史腹地的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之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忠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87472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33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