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目的的力量(创造你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早上为什么起床?

除了每天上班工作,生活还能有更多的意义吗?世上可有一种专门适合你的工作?可有一种专门召唤你去从事的工作?畅销书作家理查德·莱德的这本书为你提供了一种出色的工具,帮你发现你的天职,帮你创造一种充满意义和激情的生活。

《目的的力量》简明易读,以对各种年龄者的多次采访为依据,包含了以目的指导人生的很多故事,是一本富于原创性的指南,帮你回答了“你早上为什么起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内容推荐

在创新的时代目的的力量赋予生活和工作更为丰富多彩的意义。本书作者系统思考了“目的”这一人生的基本命题,从目的的目的、目的的本质、目的的螺旋线、达到目的之路几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发现人生历程中各种内在目的的灵感与实际方法,使读者从直觉到精神更富于激情与活力,使生活与工作更具有创造意义。

目录

序言 寻找目的

第一部分 目的的目的

第1章 你是否还没找到你的使命?

第2章 让生活向你提问

第3章 目的的本质

第4章 内心深处的召唤

第二部分 用目的指导生活

第5章 星期一早上你为什么起床?

第6章 目的螺旋线

第7章 活力问卷

第8章 停滞综合征

第三部分 用目的指导工作

第9章 你听见使命的召唤了吗?

第10章 每天的意义和每天的面包

第11章 有关工作目的的问卷

第12章 核心精神

第四部分 达到目的之路

第13章 你是否在由内而外地生活?

第14章 发现你的天赋

第15章 发现你的人生动力

第16章 发现孤独

结论目的的时代

附录1 对发现目的研习小组的指导

附录2 阅读书目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你是否还没找到你的使命?

生活的真正欢乐,就是为一个被你自己看作重大的目的而奋斗,是你奋斗到筋疲力尽,然后被扔到收容的破车上,是一种自然的力,而不是一阵狂热而自私的精神失调和怨愤,不是抱怨这个世界从不曾尽力使你快乐过。

——肖伯纳

肖伯纳的这段名言虽说令人鼓舞,但我们太不容易接受这个说法、太容易认为它对我们毫无意义了。尽管如此,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必须知道:生活存在一个目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也的确具有某种意义——我们的做法事关重大。

我们大多数人都想成名。追求成名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心愿。然而,往往惟有到了某种重大危机迫使我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时,我们才会更深刻地思考它。那些重大危机包括疾病、死亡、离婚或者失业,等等。我们认为活着是天经地义的,直到某种危机把我们唤醒,迫使我们自问:“我是谁?”“我此生打算做些什么?”“我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危机是反映目的的镜子。危机使我们直面这些重大的问题。

在日常的忙忙碌碌中,很难清楚地感觉到目的的存在。但是,感觉到它的存在毕竟是第一步。我们必须自问:“我这些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要感受生活中的真正欢乐,最主要的要求之一就是目的。每天都充满活力的人们,其生活中一件永远不变的事情就是发现各自的目的。我们在内心最深处都想成为名人。我们城要证据,以表明我们是好人,表明我们正尽力变得最好或正尽力做得最好。弄清我们的目的,有助于满足我们的一种基本需要,即证明我们正在为一个被我们自己看作重大的目的而奋斗。

75岁的退休心理学家罗利·尔森就体现了肖伯纳所说的“生活的真正欢乐”。他过着完整的生活,头脑、身体和精神和谐一体,对生活怀着通常只有儿童才有的天然好奇和热情。

罗利坦言:“我几乎没有思索过目的就找到了它。这是个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我的目的就是‘找到我自己的路,帮助别人找到他们的路。’”这个目的给了罗利真正的欢乐。它为罗利早上起床提供了一个理由。他说道:“帮助别人找到他们的路,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件大事。它使我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与他们精神相通——分享他们的悲欢,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热爱他们。我每天晚上的一部分祷告,就是愿我在第二天能使某个人的生活有所改变。”罗利还告诉我:“对我来说,目的最终化成了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能使我感到欢乐的事情,就是我和他人同甘共苦。我尝试了17种不同的工作之后,才发现我的使命就是帮助别人!”

罗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大的,他当时的生活的目的就是活下来,日后某一天结婚成家。那次战争期间,他的人生目的就是重新生活——就是活着!

在海军里,罗利最好的朋友给他讲了为学校提供咨询的事情。罗利说:“那个设想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提供咨询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它却像很快绽开的花苞一样。”

罗利的长期咨询生涯受到很大尊重,并使他踏上了其他许多道路,包括建立一门为学校提供咨询的专业、培训大公司管理者、与妻子多丽丝开办了私人讲习班,还写了本书。罗利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他具备深入倾听别人倾诉的特殊才能。他的信条是“今天,听某人倾诉”,它已经为多年来他接触的数百人所熟悉。他向别人提出建议:“如果你只有在尝试了17种工作之后才能找到你的使命——那就去尝试它们吧!从打开你感兴趣领域的另外几扇窗户做起。你的工作最终一定会令你激动,使你充满热情。”  罗利把儿童的活力和好奇心与长者的成熟和智慧结合在了一起。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目的。

对戴维·夏皮罗来说,寻找目的的过程一直是(现在仍然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冒险探索,从试图模仿别人生活的徒劳尝试,到更自然、更轻松自如地表达真正的自己。

这是因为,在一生中的大约30年时间里,大卫都在竭力把他想象的某些作家(例如伍迪·艾伦和菲茨杰拉德)的个人目的当作他自己的目的。这个办法虽然也给他带来过一些有趣的时刻(也是使他困惑的时刻),却是问题重重。

戴维告诉我:“我总是离自己只差那么一步。我始终都在对照着一个理想(不但是理想。而目是由我自己虚构出来的理想)去作人生的决定,而我那时如果更多地考虑属于我自己的使命,我本来可以更切实地表达真正的自己。伍迪·艾伦没上完大学,我也没有。费兹杰拉德去了巴黎,在咖啡馆里萎靡不振;我也一样。”

全部问题就出在戴维永远无法具备他那些偶像的基本条件。他根本无法跟心目中的那些英雄相比。他根本不能像他们那样去做他们自己。他一直都不能真正充分地表达他的目的,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他的目的。

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戴维的生活出现了使他几乎觉察不到的变化。他说:“我发现,我不再查阅书籍广告里的作者介绍、弄清他们写书时究竟比我年轻还是年长了。我甚至不再为那些人是否穿过我那种样式的衣服而发愁了,我以前一直都试图穿卜他们穿的那些衣服。”

从实际的日常活动的角度看,戴维寻求人生目的的结果虽然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却大大地解放了大卫,赋予了他极大的力量。用大卫的话说,“我已经不再想学得别人的目的,而完全是在努力表达我自己了。”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戴维如今的目的:“帮助人们与自己和他人尽可能诚实而勇敢地沟通。”目前,戴维通过他的教学和写作(他还成了我写书的合著者!)诸如《重整行囊:为你的余生轻装》(Repacking Your Bags:Lighting Your Load of the Rest of Your Life)等畅销书,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的目的如同一座照亮他人生之路的灯塔。但最近以来,它已经不再是一座仅仅位于远方的灯塔了。正如他总结的那样,“现在,光明已经是从我内心发出的了。”

菲力普·伯曼在他的《信念的勇气》(The Couroge of Cnoviction)一书中引用安德鲁·格里利的话说:

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麦克白的见解,即认为人生是一个愚人讲的故事,充满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另一种是彼埃尔·泰尔哈德的见解:“宇宙间正在进行着某种事情,某种看上去好像是孕育和诞生的事情。”或者是存在一个计划和目的——对这个计划和目的的最佳表述就是“生命”和“爱”;或者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专横和欺骗的宇宙中,我们在其中的生命只是两次湮灭之间的短暂过渡。

目的是一个根本命题,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它是引导我们走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它是让我们的人生具备意义的方式。罗利·拉森、戴维·夏皮罗这样的人使他们的人生以一个假定为中心,那就是“宇宙间正在进行着某种事情,某种看上去好像是孕育和诞生的事情”。

目的就是坚信我们内心存在着神圣的东西,并决定从事与它相符的工作。目的确定了我们对人生的投入和贡献。目的通过家庭、社会群体、人际关系、工作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就是我们投入人生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加理解“找到人生的目的”意味着什么。P3-9

序言

寻找目的

目的。

你的目标。

你生存的理由。

你早上起床的理由。

我们每个人早上起床都需要一个理由。

本书讲的就是那个理由。本书的目的就是帮你找出你生活的理由。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天然的理由。目的(purpose)就是一个人出生的理由。从生到死,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努力找出那个理由。不少人从没找到过它。不过,若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理由,我们这个世界便不完整。

目的在我们内心最深处——在我们的核心或本质部分——那里存在着一种幽深的感觉,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何处去。目的是我们用以造就我们全部生活的品质。目的是我们精力的源头,是我们的指导。

在我们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比我们以上提出的(或我们不愿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更能决定我们生活的状态了。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一劳永逸地回答目的这个问题。在我们一生当中,我们通常每过十年左右就会提出“目的”这个问题。在那些时候,在我们生活的一些重大转变中,我们会提出下列的问题:

我是谁?

我此生打算做什么?

我该怎样对待我的生活?

这些问题的力量就是目的的力量。在我们对自己提出的所有问题当中,这三个问题最难回答。

你若对自己提出了这三个问题,或是提出了下列这些问题,本书就是写给你的:

我觉得自己还没找到我人生的使命。我怎样才能找到它?

我中午时已纤成功了。难道就到此为止了么?我下一步该怎么走?

我在精神上一直不断成长。我该如何把我的精神成长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

我正处在生活的重大转变(例如离婚、失业、退休、毕业、所爱者死亡以及生病等等)中,我怎样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我在物质方面已经足够成功了。我怎样才能找到满足感?

就这些深刻的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年岁较大的成年人(65岁以上),然后将他们的智慧和我在成人发展及咨询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写出了这本书。我还特别对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您能从头再活一回,您在哪些方面会有所改变?”

以上三个主题始终交织在我所有的采访中。那些老年人都说:如果能从头再活一回,他们会让自己:

更善于思考。

更有勇气。

更早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

根据这些采访,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目的天生就寓于人的心灵深处。我观察到,所有的人似乎都具备寻求有意义生活的天然欲望和能力。不知为什么,人人都想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足某种U的的实验。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目的中学会一些东西,却不能把别人的目的当作自己的。我们必须找到各自的目的。

本书在我先前的《目的的力量》(The Power ofPurpose)一书基础上写成,那本平装书由巴兰丁书局(Ballantine Books)于1985年出版。本书扩展并深化了那本书中的话题。本书的材料来自我十年间的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各种年龄的人,他们都在全心寻求生活的目的。记述他们的谈话时,我还增加了许多有目的的生活者的故事。我还为很多人增加了一个附录,他们问我如何在他们的讲习班、读书俱乐部和精神训练小组或研究小组里使用这本书。我写这本书,是基于我自己的一个得到了深化的信念: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的世界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才能,都具备一个目的,那就是运用才能去增加世界的价值。

目的就在我们内心,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只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它。一旦发现了它,我们就必须努力按照它去生活,即使它仿佛根本行不通,我们也要如此。

目的建立在我们的直觉上。直觉是一种几乎觉察不到的声音,它引导我们达到自己的目的。直觉是我们的第六感——对不可知事物的感觉。直觉不依赖有意识的推理。我们有些时无法解释自己是如何知道某些事情的,我们只是知道它而已。要找到目的,我们就必须相信自己的直觉。

要按照目的去行动,关键就在于把世界的需要与我们各自的独特才能结合在天职——使命(calling)上。使命是我们对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的方式,无论我们如何界定这个世界。本书里的许多故事都讲到了履行自己使命的人。

在目的指导下工作能赋予我们方向感。没有目的,我们迟早会迷失方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便没有真正的快乐。找不到生活的目的,我们就永远找不到工作的完满,永远不会满足我们已有的东西。

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修养。它要求我们坚定地面对每一个新工作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早上起床是为了什么?”提出这个简单问题的智慧,回答这个简单问题的勇气,乃是有目的地工作的根本要素。

精神触动我们,推动我们生活在目的的奥秘中。这就是我的出发点,我由此开始了帮助人们找到各自使命的工作。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并不是每个人的出发点都和我一样。这完全正常。不过,我并不打算扩大本书的内容,去讨论宗教信仰或者神鬼信仰。我不想以这本书为依据,把那些不相信我这些说法的人排斥在外。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们精神各异,我才承认人们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有了这个出发点(你如果愿意,也可以说这是我的使命),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存都有精神理由,直到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这个理由,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完整。

希望你能找到你自己的使命,因为如果说我已经找到了我自己的使命,那么,本书就是帮你找到自己使命的催化剂。

理查德·莱德

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城

书评(媒体评论)

《目的的力量》阐述了当今很多人生活的关键问题:人人都渴望感到自己的人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向所有正在寻求帮助,以确定人生使命和天职的人推荐这本书。

——理查德·博尔斯《你的降落伞足什么颜色?》一书作者

“充满激情活力,十分有益……”

——《出版者周刊》

莱德对工作的阐述很切合实际,又几乎可以说非常注重精神,将工作与你整个人生结合了起来……任何人只要问过自己“我是谁?我此生打算做什么?”这本书就是为他(她)写的。

——《培训与发展》

莱德描绘了一幅路线图,指导人们在各自的人生中为他人服务、改善他人的生活。

——沃尔特·F.蒙代尔(美国前副总统)

这本书是莱德最有意义的著作呼吁我们每个人去发现目的的力量,有意识地塑造各自的人生。

——玛丽莲·J.梅森《七座山》一书作者

你的天赋是什么?你怎样才能最好地为别人服务?你此生打算做什么?在《目的的力量》中,莱德提出并帮你回答了这些问题。这是一本实用指南,告诉人们如何发现和努力实践各自的人生使命。

——埃里克·厄特内(《厄特内》杂志创办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目的的力量(创造你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理查德·莱德
译者 肖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4471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4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7-5324
版权提供者 Rlissell L.Ackoff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