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食小说家
内容
试读章节

喜宴

1

二妹姐结婚那天闹了场糟心的事,连累我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天饿。

当时我只有十二岁,过得倒也快活,美中不足的,是没吃过炖肉,连炖猪尾巴也只吃过一回,滋味到底是怎么个美妙,只有大肠还记得。于是我常常盼望着邻居中有人结婚,好得机会干一件最令人兴奋,以至于三十年后仍叫我馋涎满口的美事——吃折箩。

倒霉透顶的是,年轻人都上山下乡去了,我们这条胡同已经三年没办过喜事。所以,二妹姐从内蒙古选调归来,给整条街的人们都带来了意外的喜气,连淘公厕的工人也常问:二妹快办事了吧?尽管他是没有折箩可吃的。

然而,对于吃折箩,我却有一整套办法。

我们这个地方,喜宴都是在家里办,胡同中搭起大棚,巨大的火炉高及我的胸口,火苗一蹿二尺高,煎炒烹炸弄出种种让我由爱生恨的味道。婚事的主人家四处借用邻居的房间摆酒席,亲朋好友面带菜色而来,油光满面而去,很有两天热闹。

酒席上的剩菜都倒在一只大瓦盆里,姜黄色的鸡爪、酱红色的鱼头,还有用碎松蘑、猪肉馅和干馒头做的四喜丸子,但最多的还是菜底——把菜叶垫在荤菜下边充体面,却吸饱了油脂。这些东西极容易腐败,又无处存放,事后主人除去留下一些自己食用,多余的便送给邻居,嘴上必定要说:没嘛好东西,没嘛好东西。然而,油乎乎的菜底上总还是有个鸡头、鱼尾的。

但这叫“分折箩”,跟“吃折箩”是两码事。“分折箩”是交情,“吃折箩”是技巧,绝顶高妙的技巧,笨人学不会。

二妹姐最疼我,我也最喜欢她,她去下乡我很伤心,以为这辈子也吃不上她的折箩了。这次回来,她送给我一把木头雕刻的饭勺,柄上有精美的花纹,说你用它可以大吃特吃。我拿去问最有学问的陈老太爷,他说这不是地方特产,而完全是个人的创造,做这东西的人长了双巧手。我胡乱盼望这个长着巧手的人娶了二妹姐,还得快些,我已经馋得挺不住喽。

那天下午格外地热,正是大睡午觉的好时候,我却撞见了二妹姐,还有个男人。他们两人站在煤场后边说话,二妹姐幽幽地哭。我冲上去大喝一声:“哪来的‘溜子’?敢‘拍’我姐姐。”

二妹姐立时没了泪儿,一手拉住我的胳膊,另一只手向那男人猛摆,口中道:“大国你快走,快走哇。”

大国长得挺高,很体面个人,脸上却是大便干燥似的猴急,他说:“你给我句实在话,就一句,死我也值了。”

大老爷们儿说死说活,对不起爹娘生他这么大个。我心里有点瞧不上他。  “都这会儿了,还能说什么?”二妹姐又急又窘,脸上红得像只苹果。“你不要再来了。我妈说我要是再见你,她就死给我看。”

二妹姐的妈我尊称孙娘,是杂货铺的闺女,讲起话来一嘴食火,没个准稿子,这在胡同里早有定评,但也算不上大缺点,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你还是跟我回内蒙吧。”大国像个走投无路的英雄,好比林冲,叫我又有点可怜他。

回家的路上,二妹姐让我不要把这事讲出去。我说没问题,但她结婚那天,得给我踅摸一筷子扒肉条。新娘子那天有特权,赏我只鸡腿婆家也不好说什么,除非新郎兄弟多。这是“吃折箩”的诀窍之一。

2

我未曾想到竟然跟大国交上了朋友。说交朋友那是大话,我个小屁孩儿,跟大人说不上是朋友,但他没拿我当小孩,简直是当成了“伟大领袖”的外甥,我说一句,他能领会两句。

“你二妹姐近来还好吧?’他问,一嘴外路口音,软绵绵的不像个汉子。

……

P57-59

后记

人们在生活中常会谈论到天资或天赋,特别是面对儿童,往往是一句“天资聪明”便笼而统之地概括了,其实这是客气话,说话者并不当真。但当客气话说完之后,孩子的家长有时也会陷入怀疑之中,自己的孩子真的有天资吗?实言相告,真的有,每个孩子都有,只是,他所具有的天资,往往不是家长所期待的那种为当下社会所追逐的与名利相关,能让孩子快速“成功”的天资。此天资非彼天资也,于是就成悖论,家长与孩子都痛苦,孩子身上的那些天资甚至会被家长和老师有计划地压制,消解,于是,这些天资便被浪费掉了。到这些孩子长大成人,特别是中年之后,有了思想和生活的自主能力,当年被压制的天资有时会苏醒过来,以业余爱好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这种爱好或称之为“偏好”,原本应该是他们一生所从事且乐在其中的职业生活,只是“师长弄人”,“造化弄人”,让他们不得不从事不喜爱的职业,以顺从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于是,现代社会中多数人职业生活不快乐,只有少数人敢于反抗早年对天资的压制,便有了跳槽、辞职、下海、改行等行动,然而,由于开始的几十年里并没有对天资进行充分的培育,于是,在反抗生活,回归天性的行动中,达成目标者只是少数。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儿童身上不是只有一种天资,而常常会是几种天资共存。尤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天资在儿童时期,总是会以“不上进”“无用”和“没出息”的样式表现出来,所以才会被师长压制。因为老师和家长所认同的“天资聪明”,只有那些“三岁识千字,五岁会唐诗”,或是写写画画,弹琴跳舞之类,因为许多家长心底都藏有一个无法明言,非常俗恶的念头:“万一我的孩子有这方面天分,能够成为某种大人物呢。”

我见过真正才华横溢的人物,清楚地自知才能有限。然而,回顾本人五十多年的生活,我发现,和其他所有儿童无二,我本人同样有天资,而且不止一种。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没出息”的天资没有被浪费掉,而是为我赢得了虽不成功,却乐在其中的职业与生活。

我的天资有二:其一,喜欢食物,俗称“嘴馋”;其二,喜欢故事,尤其喜爱远方的陌生地区和陌生人的故事。今天为读者编选的这部小小的作品集,便是我这两种天资的明证,因为里边全都是我几十年来写作的关于“食物”的故事,以及关于“食物”的远方见闻。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工作的单位里夏天发放防暑降温茶,是那种北方地区俗称“香片”的茉莉花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甚严格,多半是半天课程,于是,每到下午,我便用罐头瓶子泡上一罐花茶,拿上小板凳,与街上乘凉的老人们坐在一起,听他们聊天。我家居住的地方是袁世凯开发河北时形成的新区,居民多为外来移民,于是聊天的老人口音各异,职业也是五行八作,出身无奇不有。至于聊天的内容,从个人经历到行业秘诀,从清末民初直至当下,从被禁止的京评梆曲艺电影流行歌曲,到饮食风俗婚丧嫁娶人情世故,以及怪力乱神吃喝玩乐等等,特别有几位干采购员的邻居,出差回来必定大讲外地见闻,再由老年人讲他们自己有关该地的所见所闻,以为补充,于是那个遥远的地方便在我的头脑中形成印象,且充满趣味。到我长大成人之后,听到的这些东西都储存在深层记忆中,每到写作需要的时候,常会自动浮现出来。

那个时代住平房,还可以串门。我另一个乐趣就是听知青聊天。听说哪家知青回家探亲,立刻便赶过去,坐在角落里,和许多邻居一起听知青讲他生活中的种种趣事、苦事和乐事,偶尔还会分享到一点知青带回家来的地方特产。我最喜欢的是黑龙江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兵团和新疆建设兵团回家探亲的青年,这三个遥远的地方,在我的所闻中是那样美丽、神秘,是那样充满乐趣。当然,我也分享到黑龙江的“都柿干”和大列巴、内蒙古的奶豆腐和牛肉干,新疆的绿色葡萄干、鹰嘴豆等多种地方特产,这便更激发了我对那些地方的想象,为此常常心往神驰,且馋涎满口。

到了能读书的时候,当然是从小说开始。那个年代没有书可买,只有四处去借,苏联的小说较多,见写到黑麦面包、裸麦面包,便觉欢喜。再有就是借来些没头没尾的小说,不知书名更不论作者,只是乱读,记得有个中国小说,其中一段写主人公在一家货栈里当学徒,东家请客吃饭,他上菜时不小心将一碗烧海参跌翻在桌上,至今我仍记得其中一句,“账房先生也捡了个大海米吃”。海参和海米对当时的我算是奇闻,不知此为何物,而且是吃食,便深深记住了。到了“评‘水浒’”时,父亲单位发了一套《水浒传》,上下两册,这应该是我正式读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始,半年之内就读了十几遍,一百单八将的名号倒背如流。当然,《水浒传》中有许多地方写到吃食,鲁智深蘸蒜泥大嚼肥狗肉很容易理解,但无处尝试;武大郎卖的炊饼被我想象成豆沙蒸饼,但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第二十三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中,王婆与西门庆谋取潘金莲,说到的“宽煎叶儿茶”、梅汤、和合汤、姜茶,还有王婆引诱潘金莲到家里做衣衫,“那婆子欢喜无限,接入房里坐下,便浓浓地点道茶,撒上些松子胡桃肉,递与妇人吃了”,这到底都是些什么茶什么汤,里边有什么内容,会是什么滋味,让人恨不得有本辞书可以查一查。可巧,那年父亲单位发的防暑降温茶里有一小包安徽歙县产的“大方茶”,泡出来是完整的茶叶,于是,我就着“宽煎叶儿茶”的字面意思,借用家中做饭剩下的余火,煎了一回茶,难喝,自知必是方法不对。这种动手试验的习惯,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日后写红军长征过草地,我曾试验煮皮带和皮鞋,所以写出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当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闯祸是底线,像我这种爱读闲书的被看成是好孩子。忽一日,父亲带回来一本天津财贸学校和天津市饮食服务公司合编的《烹饪学教材》,让我如获至宝。从那时起,我认识了各种山珍海味、淡水鱼和海鱼,还有猪牛羊身上各个部位的名称,什么象眼片、柳叶片,什么棋子块、滚刀块,什么煎炒烹炸熬熘焖炖,几百种食材,几百种调料,怎样搭配,怎样处理,让我眼界大开,顺便也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疑问,知道海参和海米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因此,我至今仍然坚信,并一直在宣传一种观点,“烹调是孩子在家庭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方法”。

到今天我以讲故事哄读者开心为职业,而且乐在其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少年时代没有被泯灭的这两处“没出息”的天资:嘴馋与喜欢故事。因此,我非常热切地希望天下父母,要给孩子自己发现和发展“天资”的机会,顺应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他们虽然很可能无法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但他们却可能生活得不枯燥,不乏味,会感觉这一生没有虚度,过的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

目录

馋人讲故事

重阳糕

吃年饭

青丝玫瑰

乞巧

苹果菜

木耳黄瓜

盖浇饭

五日流言

喜宴

老谣

长征食谱

馋人走四方

黑河美食考古

左手拍鸟,右手美食

湄潭食萃

李德鸭

丽水美食行

天津老月饼

春花崇礼

馋人梦中说归隐

河北美食地图

日本酒友

衢州美食寻踪

闲话“渡鱼腐”

细数“八大碗”

后记

内容推荐

《美食小说家》是著名谍战小说《潜伏》作者龙一的最新小说、散文集,讲述了作者与美食的不解之缘。全书分两部分:上篇是“馋人讲故事”,共11篇,从“我”的角度,用小说形式,回忆了童年时期的美食往事,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年糕、盖浇饭,也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读来让人口水大流。下篇是“馋人走四方”,是作家在**采风的同时,关注、享受当地美食,每个人都无法做到不食人间烟火,所有的爱恨情仇、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云烟。人生在世,不如只求顿顿吃。

编辑推荐

《潜伏》作者龙一,深情讲述用美食记录的美好时光,畅谈年少的口腹之欢,追味巷陌的地道美食。  吃出来的是故事,写出来的是乡味 。

《美食小说家》讲述了作者与美食的不解之缘。作者用生花妙笔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既有美食的历史知识,又有美食的具体作法,是出色的叙事散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食小说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龙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67569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1522516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3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