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具有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灵魂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之下,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创新战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为中国制造赢得未来的全球对决奠定了难得的基础。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

中国人,在不断解除束缚的过程中,以西方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尝试创新,一再突破西方领先者们所固守的可能性边界,将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坊蜕变成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厂,实现了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

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出现已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球竞争格局,当尘埃落定时,世界将会回到一个新的均衡。

下一个十年,中国将诞生本土的世界级企业。这将是黄金的十年。

内容推荐

短短十余年,中国已彻底告别短缺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产品潮水般涌向全球,中国制造已成为令人生畏的力量。

中国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多数产业的制造环节的大规模而全面的突破。中国企业不仅在跨国公司主动转移的产业链上证明了自身的能力,也进入了跨国公司并未放弃的领域。

本书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描绘出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可能性(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并指出中国的先行者们已经探索出的实现这种可能性的路径。如果没有意外,下一个十年,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将在中国诞生。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作者简介

前言

导论 中国制造的下一波

第一篇 全球产业格局演变

第1章 扁平的世界

第2章 开放的中国

第3章 龙在敲门

第二篇 中国制造的秘密:穷人的创新

第4章 整合创新

 海尔:赢在缝隙间

第5章 流程创新

 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

第6章 颠覆性创新

 华为:大赌大赢

第7章 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

 中集:中国式成长

第三篇 未来:黄金十年

第8章 成本创新的障碍

第9章 限制性因素在消失

第10章 全球整合资源

第11章 对一个流行判断的回应

第12章 结论:生存在成本创新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过去30年,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全球化。

从最早的蒸汽机到福特的标准化革命,工业革命在这个时代推进到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由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业发展带动,首先是PC(personal computer)先导的电脑产业发生变化,然后是IT向其他行业渗透,带来水平化、模块化分工,使全球范围内分步式系统合作等成为可能,使各产业的制造、组装等各个环节可以剥离出来,在全球进行外包,与此相适应,资本、人力等资源在全球进行配置。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了,世界因此变得扁平。

电脑产业的演变描绘了这一轨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个人电脑兴起的时候,几家公司包揽了所有产业链的环节,最典型的就是苹果——从芯片的整合到操作系统,到打印机,到所有的外设、软件,全部是由一家公司独立完成的。但是IBM的崛起,包括它所带来的英特尔和微软真正的兴起,实际上是把IT产业变成水平分工,英特尔做芯片,微软做操作系统,康柏、戴尔做组装,应用软件都由各自的企业去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圈的概念。而这个平台上的每一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创新,带动了整个平台的发展。

这个结构性的变化,足以解释为什么苹果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从电脑行业的绝对领袖迅速地衰落成市场份额不到2%的被边缘化了的企业。

而苹果最近一些新产品的出现,是因为它又增设了新的开放性的标准化系统,可以跟微软、PC和其他的标准做对接,才让苹果重新把创新能力扩散到所有的产业。

IT产业格局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块化、标准化、水平分工。随着IT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产业,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变得模块化、平台化,全球的产业链被分解为越来越多的相对独立的环节,从垂直整合变成水平分工。越来越多的产业的结构变得平台化、标准化,不同的企业只生产其中的某些模块。

在这样的开放平台上的通用技术的兴起,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竞争最主要的趋势之一。从IT领域里的Linux、Java、USB接口,到生物技术领域的开放的人类基因序列等,大家都在尽可能构建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把力量聚焦在某一个环节的创新,而不用不断地做整体的系统创新。模块化的结构最大的好处是创新速度很快,而且成本也可以快速降低。新技术更快地出现,而模块化、标准化的特征使得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应用,产品的不同部件得以在不同国家研究、生产、组装和销售。

由于芯片、卫星、光导纤维、因特网的发明,导致通信成本迅速下降,使今天的世界能比以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球的低成本实时沟通成为可能,工作流的出现让大家在全球的各个环节去完成同一个任务。原来必须在同一个地方,由同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分解到全球各地,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利用全球各个地方完全不同的资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源整合,包括开放式创新、外包、强大的供应链管理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真正得以实现。

世界是扁平的,各地的人们可能利用的全球的机会也越来越一致。而企业与国家也是如此,可以比原来更容易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体现价值,而不再局限于原来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格局。

20世纪90年代末,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民主化同时来到,曾经存在的似乎无法克服的各种壁垒在迅速消除。对于西方世界之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壁垒,使得后进国家可以从最简单、最小的模块切入,可以从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介入,不断地累积经验,累积能力,累积资源,再通过一个个模块往上延伸,逐步突破竞争的壁垒,这样比一开始跟巨无霸竞争要好很多。  众多的后来者开始进入了他们原来无法企及的领域。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书中写道,“今天,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成了生产者,而今天的全球化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将生产原料运往发达国家,再由发达国家生产出成品,发展中国家再从发达国家买回成品。不!今天,由于技术民主化,各种国家都有可能得到技术、原料和资金,也都有可能成为生产者或合同承包人并亲自完成高精技术生产或服务,这也成了将世界编织在一起的更神秘的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的平均生命周期在19世纪约为70年,而战后缩短为50年,80年代再缩短为10年;目前,仅为3年到5年,一些高科技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甚至只有18个月左右。产品生命周期的急剧缩短,意味着技术壁垒加速消除,原有的产业领袖无法再安享技术领先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后来者甚至可能通过颠覆性的创新超越前者。P13-16

序言

20多年前,我和一帮同事开始创办企业的时候,虽然有着做点事情的强烈冲动,但谁也想象不到联想能发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从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起,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改变了世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变化也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中国企业的发展,只是这种变化的一小部分。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中国的GDP很快就要跻身世界前三了,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经济总量排在世界前列的大国,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我们还没有出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鸣先生提出一个很令人关注的命题,就是“中国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世界级的竞争力”。在这本书里,他把多年研究中国企业的心得作了一个总结,提炼出的核心词是“成本创新”——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

过去20年里,中国制造在全世界最大的制胜法宝,就是低成本。联想也是通过“毛巾里拧水”一路走过来的。这样的创新首先是不得已:先把精力集中在最容易切入的产品层面的技术创新,换来急需的市场和利润,等积累好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才有逐步向核心技术靠近的本钱;但这样的创新,更应该是主动的:中国企业起步较晚,跟在别人后面跑,总免不了要吃一些土,好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更能练出绝活,加上领先的决心,就有领先的可能。

目前,中国广阔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中西部的发展会带来更大的空间;中国的劳动力要比国外便宜很多,包括白领和科技人员;还有就是,中国有一批企业家有着高远的追求,正拚命把企业做强做大。我相信,有了这些条件,中国经济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地高速增长,并迟早会诞生真正世界级的企业。

只是,这将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短暂的偶然事件。对中国企业来说,最怕的就是头脑发热,而将长跑当作了短跑。中国产生真正市场化的企业,历史不过20多年,与世界上的百年老店相比,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曾鸣先生原来是商学院的教授,现在是一间IT企业的高管,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难得经验,对国内外的情况也都很了解。相信此书会对每一个有志于研究和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人有所启发。

后记

过去十年是“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是退回“黄铜的十年”还是走向“钻石的十年”,读了本书深感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关键是中国制造在“钻石”般的透明度下(尤其是成本的透明),如果没有钻石的刚度,很可能会像玻璃一样脆弱。

那“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刚度来自何处?首先是中国中小企业主动地、直接地融入全球化,利用信息化武装自己。i-Phone的苹果研究院要到2008年12月才能完成的i-Phone汉化开发功能,在互联网上中国“地下研发力量”一转眼就通过分包完成了!同样的模式,在产品设计、零配件配套、原材料采购等方面,都能够以全国化、全球化的“蚂蚁兵团”来完成。过去十年的全球化的成果是被沃尔玛甚至联想这样的大采购方和大生产方所获取,中小企业更多地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黄金十年”是“中国制造”围绕全球大公司展开,未来十年是全世界中小企业联合起来。

其次,刚度来源于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的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关键是掉头的方向要对头,即满足消费者更为个性化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也要靠信息化的武装。只有高度信息化才能用极低的成本捕捉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把个性化需求聚集成符合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通过适度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赚取合理的个性化溢价。

《龙行天下》创见性地提出了“成本创新”——穷人的创新的解决方法,对深陷价格战泥沼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不啻为救世的福音。无论读者公司规模大小、职务级别高低,都能从书中宏观、中观、微观中找到自我,找到提升自我的捷径!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还没有出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曾鸣先生提出一个很令人关注的命题——中国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世界级的竞争力。在这本书里,他把多年研究中国企业的心得作了一个总结,相信此书会对每一个有志于研究和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人有所启发。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

“曾鸣博士的新著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梦想:龙,必行天下!”

——海尔集团总裁 张瑞敏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战争年代靠军队,和平年代靠商队。当奔驰、宝马跑遍天下时,德国崛起了;当索尼、佳能装进普通百姓背包时,日本起飞了;当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倒进人们胃里时,美国撼动了世界;当我们中国企业崛起于世界之林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真正实现了!

——蒙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牛根生

我认为曾鸣书中揭示的一切,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政府更深刻地在全球化的视野中理解自身、理解世界今日的规则;也将有助于世界读懂今日之中国。

——复星集团总裁 梁信军

中国企业正在改写全球竞争的价值方程式,本书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管理学者的最新奉献,引导你思考如何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把握方向,以低成本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塑造品牌,成为世界级企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教授

中国企业如何以全球视野在全球整合资源,形成新的竞争力是未来十年的最大挑战。这本书提出的“成本创新”战略是中国企业未来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战法之一。

——长江商学院院长 项兵教授

这本书总结了当前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企业的创新方法,分析了全球产业演变的大趋势,并且指出了中国制造未来可能的走向,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本书对于有志于在全球市场角逐的中国企业很有启发意义。

——《哈佛商业评论》总策划 忻榕

中国制造正在告别让全世界困惑和害怕的“穷人商业”模式,曾鸣教授是第一个向全世界揭示这种变化的学者。

——《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 牛文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鸣//(英)彼得J.威廉姆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30199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4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43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