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武夫当国(共5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初年大牌记者陶隐亲身见闻,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7年统治,13位总统,46届内阁。遍地枭雄,波诡云谲。战争、政变、暗杀、政争、学潮、工潮,什么事都在姓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样样都试过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漫长而曲折。本书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实与大气。展述了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重新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史,贯通中国古今历史的关键环节,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北洋军阀”这一段自有其非同凡响和意味深长之处。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而本书所记的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的高潮一节,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后来的观察者看得越来越明白;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本书名以“史话”,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真与大气,以140余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前后33年的一段历史。作者行文收发自如,轻松地刻画出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虽不假以文学性的虚构,也已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读来却活灵活现,如在今日。

目录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

试读章节

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外国侵略者们,在地方上包庇教民,为非作歹,欺压善良,官府不敢过问,于是山东广大地区农民组织了具有神权色彩、反对外国教堂和教士的义和拳,在村寨里建坛练武,并用原始武器武装自己,用以自卫。由于义和拳人多势大,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和仇恨。1899年12月5日,美国公使康格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公然提出撤换山东巡抚毓贤,另派有实力镇压义和团的人继任。第二天,清政府下令叫毓贤进京陛见,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

于是,袁世凯又找智囊尹铭绶商量如何对付义和团的问题。尹认为西太后正有利用义和团抵御外寇之意①,为了讨好西太后,对义和团以“怀柔”为上策。袁表面未置可否,内心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帝国主义比西太后的势力更大,讨好帝国主义比讨好西太后对自己更有利,因此他决定采取镇压义和团的政策。

袁世凯刚到济南接任,就扬言“必将义和拳匪类尽行剿灭”,并颁布了“禁止义和拳匪”的告示。接着就派军队到处捣毁拳坛,捕杀团民,甚至反复进行野蛮扫荡,纵兵滥杀无辜。

袁世凯的这种屠杀人民的政策,在统治者内部也曾引起不满:御史黄桂錾、罗熙麟等上疏参劾,说他“不以御外夷,而以残百姓”。清政府也不得不传旨叫他“慎重兵端,不要操切图功”。

另一方面,袁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则竭尽奉承拍马之能事。他派兵保护教堂,保护洋人,在处理教案时偏袒洋人和教徒,委屈老百姓,充分暴露了他的洋奴嘴脸。为此济南人民在抚衙照壁上画了一个红顶花翎的大鼋(袁),匍伏在洋人的脚下。由此一端,可见民忿之大。

1900年3月14日,袁世凯实授山东巡抚。

袁以武卫右军人数太少,不足以分布山东全境为由,乃将山东原有旧军34营删并筛选,拼凑成新军20营,取名“武卫右军先锋队”,由自己节制。这样,袁手下军队就有2万人之谱了。

1900年,山东拳民受到袁的血腥镇压,但是直隶境内风起云涌的拳民,却组成了两支大军,分途向北京、天津两地出发,西路占领涿州,东路直薄天津。西太后一面害怕拳民逼近帝都,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一面又想利用拳民的声势对付帝国主义,因此也想采取“招抚”拳民的办法,许其公开活动,但其活动范围应限制在维持皇朝秩序的轨道上。5月下旬,北京盛传洋兵将由天津开进北京,帮助光绪帝恢复新政,她一气之下,6月13日下令允许拳民开进北京城,21日又下了对帝国主义联军宣战的命令。

宣战令发表后,北京义和团立即联合甘军董福祥部进攻东交民巷,天津义和团也配合毅军聂士成部进攻天津租界。西太后满以为使馆弹丸之地,不难一鼓即下,不料打了几天也没打下来,她就下令停止进攻,派荣禄到各国公使馆接洽和议。又派奕勖携带米、面、瓜、果等食物接济洋人。对于到期外债,她承认按期偿还。还令直隶总督、顺天府尹查明外国人在战争中所受的损失,一律给以赔偿、抚恤。这些行动说明,西太后视宣战为儿戏之举,对和战问题一直到此时还在摇摆不定之中,只要外国人肯讲和,她就打算屈膝投降。

在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上,西太后也并非真心依靠他们,更主要的是怀疑他们。在那些日子里,她一会儿称赞拳民忠勇可恃,一会儿又叫步军统领严拿“滋事妖人”。在天津战场上,西太后叫清军统帅聂士成把团民放在前面冲锋,官军跟在后面打接应,官军放枪打死了不少团民。聂士成总算跟洋兵交过几阵,本人也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后任宋庆索性“见团即杀,见洋则逃”。这些行动充分暴露了西太后一伙把对外战争当做一场赌博,一面利用义和团对付外国侵略者一下,一面又利用外国侵略者消灭义和团。

战事发动后,西太后电令各省督抚出兵“勤王”。不料当时名望最高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公然抗不应命,宣称自6月21日宣战之日起,北京所发谕旨均系“矫诏”,一律不予接受。6月26日,这三位总督大人竞与上海领事团商定“东南互保章程”,声称“遵守中外条约”,“保障外人安全”。这一情况,当时称为“北打南和”。

山东介乎南北之间。当时袁世凯的地位更值得注意。他既不敢“碰”帝国主义,又不敢公然“抗旨”不出兵,于是采取了“脚踩两边船”的办法,暗中联络东南三督,表示“愿附骥尾”,并宣布对山东境内外国人“负完全保护责任”;同时奏明太后,说他出兵一万,兼程北上勤王。

P18-19

序言

写史不负丹青

             雷 颐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篇中,有“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之语,足见他对史学中“寓论断于序事”之能力的评价之高。当代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对此论格外钦佩,于1961年发表了《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一文。1980年,时近20年后他又着意将此文重新发表,并发表谈话,提请史学界同仁注意此问题。由此,足见他对此文、此论的重视。或是有感于今天历史叙述干瘪无文,史学家似乎已经不会“讲故事”,往往将丰富多彩、生动无比的历史简化成几个抽象枯燥的“公式”,所以白先生在谈话中提出:“今天,我们史学界,应该在这方面向司马迁学习,要使我们的作品能吸引人,能让人爱看,才能发生更大的效果。一般读者反映,说我们的历史书,写得干巴巴的,人家不爱看。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意见,改变我们的文风。尽管做起来很困难,但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陶菊隐先生近半个世纪前写就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下简称《史话》),便是非常难得的“寓论断于序事”、“能让人爱看”的佳作。

从1912年初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到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这17年里中华大地兵连祸结,战火连天。特别是袁世凯死后,更是出现“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分裂局面,指不胜屈的大小军阀各自为政,彼此征伐,战事一日未绝;军阆、政客纵横捭阖,耍尽阴谋诡计。在这17年中,仅“北京政府”即如走马灯般更换了13任总统,46届内阁,而其他“地方”军阀政权的更替则难以胜数。这段历史本身的残忍、荒诞和令人惊心动魄的程度,恐超出人们的想像。所以无需任何虚构,仅如实将这段历史作全景性扫描,读来即令人时时紧张、悚惧无任。然而,若无如椽巨笔,休想不假任何虚构即将这一段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历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头头是道。而陶先生这140余万字的《史话》,却就是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对史实,陶氏极为认真,所用素材皆有所本,且大都经过自己的一番考证;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

然而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陶先生其实只有中学学历,并未受过正规的史学训练。陶先生原籍湖南长沙,出生于1898年,中学尚未读完,就于1912年进入长沙《女权日报》当编辑,年方14即步入新闻界,开始了30年的“报人”生涯。不久,就任《湖南民报》编辑,撰写时事述评;稍后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同时,他还为上海一些大报撰写湖南通讯。1919年,他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的“驱张(敬尧)运动”。由于对湖南政情报道出色,1920年他受聘为上海《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撰写长沙特约通讯。1927年任《武汉民报》代理总编辑兼上海《新闻报》驻汉口记者;其间还为著名的《申报》、天津《大公报》撰写通讯。1928年他曾担任《新闻报》战地记者,随国民军报道“二次北伐”,冒枪林弹雨发回大量战地消息,亲身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济南惨案”。这些对军阀混战时事新闻的迅速、准确报道和深入的述评分析,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为当时中国报界“双杰”。从30年代起,他又先后在南京、上海办报。由于国民党的新闻管制日紧,他从写“新闻”转为以写北洋时期“旧闻”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战,曾受蒋介石单独召见。长期的政治、军事报道养成了他对时局犀利的眼光和深刻的分析、判断能力,所以他对国内抗战尤其是国际形势的看法深为蒋赏识,曾想将他安排重用,但陶的好友蒋百里认为他回到上海新闻界作用更大,便代其婉拒。于是蒋要陈布雷转嘱他回沪后将对时局的看法、形势的分析随时写成书面材料,设法转交。由于他在上海“孤岛”时期不顾日伪百般威胁利诱,坚持抗战,所以几次受到迫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沦陷,他不得不退出新闻界,过着“隐居”生活,专注文史研究和写作。1949年后,他曾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以他的复杂经历,在“文革”中自然遭到残酷迫害。“文革”结束,他终获平反,又重新握管疾书,于:1989年病逝。

陶氏1912年步入新闻界时,正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来史界所称“北洋军阀时期”的开始。湖南当时政治活跃,各种矛盾尖锐异常,是各路军阀必争之地,同时又是后来北伐军师出广东的首攻之处。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是这段历史的直接目击者。他与各路军阀和北伐军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有相当密切的交往,对他们作过周密细致的采访,参与过许多重要会议报道,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而且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他巧妙周旋于不同派系的军阀、政客间,获得他人难以得到的消息,却又不失独立报人的原则,客观、如实向公众报道新闻。许多被军阀当局列为“禁区”的独家“政情内幕”,如实报道则无异于引火焚身,但如果避而不写就是对报馆和读者的不负责,他总能想方设法既将消息发出,又保证自己的安全,至为不易。

长期的报人生涯使他特别注重资料搜集、整理、积累,许多当事人给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经过日积月累,建立了自己的“小资料库”。对北洋时期史实的稔熟和资料的丰富,使他从30年代起由新闻向文史研究、写作的转向如同轻车熟路。其中,《筹安会六君子传》、《督军团传》、《吴佩孚将军传》均与“北洋军阀”有密切关系。1959年,最终出齐了这部《史话》。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有人曾形象地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陶菊隐先生不愧是将“新闻”化作“历史”的高手。历史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决无“戏说”却又引人入胜,恢复了史家“说事”的能力。而当今“戏说”的繁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史学界“讲故事”能力匮乏的惩罚。其实,历史不必戏说即能扣人心弦,端看史家本事如何了。

2006年春末于北京东厂胡同

后记

我在旧中国新闻界待过30多年,亲身见闻不少,特别是从某些“要人”口中得来的“内幕消息”,当时不能发表的,我都记录下来。解放初期,我把这些资料和部分传记之类的旧作掺合起来,并跑图书馆加以核对补充,于1957年至1959年,写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8册,由三联书店陆续出版。

这部书是我个人的业余创作。由于人力微薄,加以水平所限,自不免有不少错误和缺点,打算再版时重作修订,以提高其质量。但初版问世后,经过不少波折,再版遥遥无期。,“十年浩劫”时期,我因经常跑图书馆(主要是上海徐汇区藏书楼)而挨过批斗,修订工作当然更无从谈起了。

1976年,“四害”既除,重见天日,这部书随着我的余生而得“复活”起来。次年,三联书店编辑部通知我,拟用旧纸型重印此书,因此只能在个别词句上作很少的改动,不能移动版面。此时我在病中,但以欣逢盛世,精神振奋,便不惜以风烛残年,伏枕校阅,夜以继日,于短期内交卷。1978年重印本出版后,广大阅者给以热情支持,有的还提出宝贵意见,这是对我极大的鞭策,谨此致以谢意。

1980年年底,三联书店一位同志因还乡省亲之便来访,告以此书经编辑部研究,拟改作大32开本,分作3册出版,修订时可以不受限制。这正符合我多年来的愿望。我决定争分秒,开快车,争取在有生之日,完成此项任务。

此书于1981年1月动手修订,10月完成。现将修订管见附记于后。

一、此书以北洋军阀为纲,实际是中华民国早期的历史资料。其中不少“内幕新闻”为当时各种书刊所未载,或语焉不详。由于初版未注明资料来源,不少读者来函质询,史学家引用起来尤费踌躇。现将书中重大事件加注说明,但对一般事件则未加注,以免多占篇幅。

二、此书是史话,不是史论。内容尽可能地多提供素材,少发议论,不多引经典著作,力求做到从事物的现象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三、此书是北洋军阀的史料,不是党史的资料。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壮大及其伟大业绩,中国工农运动的逐步形成和蓬勃发展,因作者孤陋寡闻,只能略而不详。

四、此书着重叙述军事、政治(包括外交),对于文教卫生,则因掌握资料较少,不免挂一漏万,读者谅之。

五、此书是史话,不是小说。现在是“人民写历史”的时代,力求做到“求实存真”,如有传闻失实之处,仍希读者随时指正。

此书初版为80章,修订本卷首冠以“绪言”,并补写了3章,共83章。原拟力争上游,提高质量,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奈作者年事过高(现84岁),患有多种疾病,又限于水平,有力不从心之感,仍希读者见谅为感。

陶菊隐

1981年1O月

书评(媒体评论)

对今天来说,民国史也许是中历史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段,而1912年到1928的这一段尤为重中之重。至今我们也还不能完全弄清楚,读明白。后来人回头望去,许多现象还难以理解:军阀多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粗人,可有时他们在法律程序面前也会心怯和低头;那时够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号的也许就是十几万、至多几十万人吧,而其政治影响力、其社会示范效应,却可以是空前绝后。

王学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陶菊隐先生的著作,带我走进军阀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记者,笔下的人物,他采访过;记录的事件,他看着发生;他的史话,有浓烈的现场感。这种现现场感,借先生生动的文笔,对每个读它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张鸣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陶先生这部130余万字的《史话》,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他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如果想要了解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想要了解民国初期的成绩与失败,想要了解现在从何而来,而又想要不被误导的话,你就应该认真地读这一部书。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专制帝国如何垮台?宪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种写入宪法的权力博弈规则如何演变为暴力争斗?这本书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书确实在描述历史,但它对我们的启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吴思 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武夫当国(共5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菊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18259
开本 16开
页数 1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8.2
丛书名
印张 92.2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0
155
9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