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忆丽尼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纪念文集记录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丽尼一生的步履。有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亭子间艰难的写作生活,也有他抗日战争时期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有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欣喜和压抑,也有他“文革”中惨遭迫害的辛酸场景。这些回忆文章,让人看到一位中国老知识分子苦难的历程,特别是经巴金、荒煤、王西彦这些大作家的大手笔刻画,丽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

内容推荐

这本书写得较多的是丽尼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包括他的婚姻恋爱。读者可以从中了解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全景,了解当年左翼作家的思想和生活。丽尼的主要作品——三本散文集和七部译著,几乎都是在那几年中写出来的,当时他仅二十多岁。现在一些青年不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些青年作家为什么那样才华横溢,文思喷涌。读了这些回忆文章,你就会理解,当时一些左翼作家为什么能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出那样火红、炽热的作品。

这里要特别讲一讲本书中收入的丽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给文学青年英子的十九封信。这是当年两位文学青年的心灵对话。写信人绝对没有想到,这些信件会完好地保存至今,七十年后会公开发表。这些信件可以说是写信人的内心自白,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写信人的思想感情。这本书中的回忆文章和这十九封信,对了解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的思想和生活,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本书中的回忆文章,不仅反映了丽尼一生的曲折经历,同时也折射出他的好朋友巴金、荒煤等一群知识分子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七十余年的变迁,反映出七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中各自经历的曲折道路。捧读这一篇篇的回忆,就像在观赏中国知识分子七十年来的人生画卷,真可谓风风雨雨,波澜起伏,气象万千。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郭梅尼

关于丽尼同志/巴 金

谈《春天里的秋天》/巴 金

 附 巴金给丽尼夫人及女儿的信

一颗企望黎明的心/荒 煤

告慰丽尼/荒 煤

为巴金忆丽尼补白(Geremie Barme)/白杰明

 附 在敌人心脏里(节选)/张执一

追忆优秀翻译家、诗人丽尼/萧建中

漫忆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人和事

 ——怀念丽尼/吴朗西

关于丽尼参加创建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情况(摘编)/乔丽华

想起了“郭老兄”/李济生

相似和相异

 ——巴金与丽尼/李济生

坠落的鹰

 ——怀念丽尼/王西彦

丽尼,不应被遗忘/郑雪来

辛勤的园丁/沈 善

杲日南天奠丽尼/杨 嘉

爸爸的爱/郭燕尼

忆爸爸——丽尼/郭梅尼

 附 怀念母亲许严/郭梅尼

巴金伯伯/郭梅尼

荒煤叔叔/郭梅尼

长大后我才知道了您

 ——忆外公丽尼/蓝 燕

黄昏里的倾诉

 ——《丽尼散文精粹》序/余树森

《鹰之歌》编后记/纪 申

《丽尼散文选集》序言/吴欢章 张祖健

丽尼与文学青年英子的通信

丽尼小传

丽尼,主要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我是一九三二年认识郭安仁的。开始只是在一起参加武汉剧联领导的一个“鸽的剧社”的活动。演出一个《卡门》之后,就知道他离开了。

一九三二年秋天,我参加武汉“反帝大同盟”一个代表团到上海去,准备去苏区参加全国“反帝大同盟”的会议。

吕骥交给我一封信,要我亲自送交给安仁。我已经不记得我是不是先了解这封信的内容。反正,我记得有一天傍晚,安仁从他的住处(当时法租界金神父路的附近)出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诉述他的心情,让我了解,他并没有离开革命,并且积极参加了上海“剧联”的活动。

原来,吕骥是以老朋友、老同学(上海劳动大学的同学)的身份,写信给他,责备他不应该不辞而别,因为恋爱离开了革命。

这就是巴金在《谈<春天里的秋天>》一文中讲到的故事。他本来是送他爱人上船去南京的,最后就一同到了南京,并且在南京结了婚。

这一天傍晚的长谈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很感动。我们在长长的梧桐树荫下来回徘徊,偶尔一阵风起,有几片枯黄的落叶就飘洒下来,带来一点淡淡的秋寒。

安仁披着一件旧西装外衣,脸色苍白,常常是低着头讲话,语言缓慢而柔和,然而充满了感情,使我不断地打量他,以致有一次我发现他的头几乎要撞到一根电线杆上去,拉了他一把。他抬起头来,显得脸色更加苍白了,带着一丝惊愕的眼色看着我,我才发现,他眼里已经满蕴着晶莹的泪水。

这时候,我感觉到我已经完全理解这种心情了:他是穷孩子出身,他当然要革命;可是他也不能不支持他爱人的其实也是一种革命的行动:因为真诚的爱情,而离开在外国留学的未婚夫,受到封建家庭和传统思想的威胁……她终于摆脱在一根粗绳和利刀面前自杀的命运,逃出家庭去投奔远亲。安仁这个善良的热情的诗人,能够袖手旁观,让她独自去寻求生路么?……

我那时候既没有过热烈的爱情的经历,也还没有很激烈的革命情绪,因此,用现在的话来讲,我不但没有对安仁进行“批评”,却充满了同情。尽管青少年时代读过不少革命和恋爱种种矛盾的现代题材的小说,似乎脑子里也有个模糊的公式,爱情虽然宝贵,但有碍革命者,则应加以抛弃……但此时此地,这个公式并不起作用。老实说,我倒有点敬佩安仁他们这种革命精神。尤其是想到第一次找到安仁时,敲开了门,我发现他们住在一间很小的亭子间里,似乎除了一张床之外,什么都没有,也是够艰苦的了。

之后,由于去苏区的交通中断,在上海住了一两个月。安仁带着我去看他所参加的一些演出活动,使我看了不少好戏和好演员。至今印象还很深的,有《怒吼吧,中国》、《居住二楼的人》、《乱钟》等,以及像袁牧之、魏鹤龄、王莹、舒绣文、胡萍这些演员。

常常在演出之后的深夜,我和安仁散步而归,我总觉得他的心灵似乎还在舞台上跳动。演出的兴奋和疲劳,往往使他更多地陷于沉思。我不愿打断他的沉思,也不想问他在想些什么。但他有时候还是向我提问,对这天演出的节目和对他的演出有什么意见。

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当安仁在舞台上充满激情地演出时,他的新婚妻子独自在那间又小又空旷的屋子里做什么呢?在贫困的处境下,她除了真挚的热情的等待以外,还能用什么来接待这位新婚的丈夫——年轻的诗人,在舞台上充满激情的演员、生活却很困苦的爱人呢?倘若一次演出被破坏,甚至安仁被捕了,那么……我都神经质地心跳起来。

爱情是真挚的、热烈的,生活是艰苦的,革命的工作是繁重的、危险的。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中的矛盾和负担,也是斗争。

我后来离开上海和安仁告别时,我一再向他表示,让他放心,我一定把他在上海积极工作的情况告诉吕骥、张庚,消除他们的忧虑,以为安仁这个流浪诗人筑起了一个多么幸福的小窠,会离开了革命的轨道。

但是,在那个时代,建立起一个小家庭,不过是经不起风雨飘摇的一叶小舟,要在祖国灾难重重、惊涛骇浪中求得安定、生存、幸福和发展,有时候甚至使人感觉到这是一种幻想,可真不容易啊!

         P18-P20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郭梅尼

郑雪来先生热情地提议为我父亲丽尼出版一部纪念文集。开始我认为,这部不可能赚钱的书,出版社是不会有兴趣的,因而对此不抱信心。但是,当我收集到有关的文章并重新阅读后,我兴奋不已。父亲去世后,竟有这么多真诚的朋友写文章怀念他。从巴金、荒煤、王西彦这样的知名作家,到一些我从不知晓的父亲的同事和朋友,他们都以真挚的感情怀念着父亲。这些文章,对父亲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中的经历都有反映,读起来就像是这些作者在共同为父亲写一部传记。

这部纪念文集记录了丽尼一生的步履。有父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亭子间艰难的写作生活,也有父亲抗日战争时期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有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的欣喜和压抑,也有他“文革”中惨遭迫害的辛酸场景。这些回忆文章,让人看到一位中国老知识分子苦难的历程。特别是经巴金、荒煤、王西彦这些大作家的大手笔刻画,父亲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巴金伯伯在《关于丽尼同志》一文中,回忆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和我父亲在日寇轰炸桂林时的经历。大轰炸后,他去找我父亲,看见父亲正蹲在一堆被燃烧弹炸毁的瓦砾边,用一根小棍挖掘和寻找着自己刚刚翻译完成的三部契诃夫戏剧集的译稿。父亲对巴金伯伯说:“烧光了……反正现在没有用,没有人要,烧了也就算了。”那种辛酸和无奈的情景,令我每读到此,热泪都止不住地涌出来。我是那次大轰炸中的受害者,但当时只有两岁,什么也记不得。可是,巴金伯伯直到五十年后对于这个小小的细节竟然还记得那么清楚,那么深刻。

这些回忆文章写得较多的是父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包括他的婚姻恋爱。读者可以从中了解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全景,了解当年左翼作家的思想和生活。父亲的主要作品——三本散文集和七部译著,几乎都是在那几年中写出来的,当时他仅二十多岁。现在一些青年不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些青年作家为什么那样才华横溢,文思喷涌。读了这些回忆文章,你就会理解,当时一些左翼作家为什么能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出那样火红、炽热的作品。

这里要特别讲一讲本书中收入的我父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给文学青年英子的十九封信。这是当年两位文学青年的心灵对话。写信人绝对没有想到,这些信件会完好地保存至今,七十年后会公开发表。这些信件可以说是写信人的内心自白,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写信人的思想感情。这本书中的回忆文章和这十九封信,对了解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的思想和生活,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本书中的回忆文章,不仅反映了我父亲丽尼一生的曲折经历,同时也折射出父亲的好朋友巴金、荒煤等一群知识分子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七十余年的变迁,反映出七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中各自经历的曲折道路。三十年代时,荒煤和丽尼一起在上海的小亭子间里过着清贫的作家生活;抗日战争后,荒煤奔赴延安,后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高官”;丽尼在大动荡中颠沛流离,进入国民党军事机关搞编译工作,却又身在曹营心在汉;巴金在大动荡中坚持笔耕不辍。尽管他们各自走的道路不同,但在后来的“文革”中却同样经历了悲惨的遭遇。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他们的人格和相互间的友谊始终没变。直到父亲去世后,巴金、荒煤对亡友的遗孀——我的母亲仍十分关心和照顾。捧读这一篇篇的回忆,就像在观赏中国知识分子七十年来的人生画卷,真可谓风风雨雨,波澜起伏,气象万千。

父亲的一生是曲折的,也是富有传奇性的。他连正规大学也没有读过,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英语到底是怎样学的,至今仍然只有一些推测和传说,我从来没有问过他。父亲一辈子不爱说话,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他做过的许多重大的事情,包括他在国民党军事机关工作时曾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党弄到并送去一份“蒋军整个作战计划”的重大军事情报这件事,我们都是在他去世十几年以后才知道的。真是盖棺也不能定论啊!

父亲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致死时,身边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现在,有这么多人怀念他,出版社一次次再版他的散文集和他翻译的世界名著,热爱他的读者朗读着他优美的散文,谈论着他的泽著。正如巴金在《谈<春天里的秋天>》一文中所说,“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不会忘记他在现代散文的发展上所作的贡献”,他的作品“有权利存在”,人们对父亲的纪念也会跟着他的作品一起长存人间。

            2005年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忆丽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5715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53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