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此尽情飞翔
内容
编辑推荐

徐璐的小说展现了“80后”为乌托邦理想付出行动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爱,感动、阳光、理想与痛、遗忘、阴霾、幻灭相互纠缠在一起,却又在纠缠中被理性梳理。小说不但透露出青春期的游荡漂泊,更显示了理智和自制……让我们重新领会了80一代人语言和梦想的清脆质地。

内容推荐

若你还在校园,可以来读一读徐璐写的故事,她的愿望是你读过之后能为自己的学生身份而庆幸和自豪,进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若你已离开校园,也可以来读一读这些故事,追忆曾经的鲜衣怒马轩宇年少,怀念学生时代遇到的某一个特殊的人。

目录

从此尽情飞翔/1

莫名湖/32

河/54

永不凋零的春天/74

我捡到了秘籍/87

忽然长大/115

乒乓的38度8/136

如歌的行板/154

李莫愁们的念去去/172

后记/238

试读章节

我很虔诚。在如此蛮横的天气里,还在书展上搜寻便宜又好看的打折图书。我在试图挽回我的语言感觉,以便完成我的毕业论文。整个中文系,只有我一个人选择了小说创作作为毕业论文项目。

我想在毕业论文答辩中干得漂亮。因为答辩组有我暗恋过的诸位老师。他们会穿着雪白的衬衫彬彬有礼地向我提问,我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够优雅流畅无懈可击,让他们记住我。或者,至少,想起我,想起我这个曾经乖乖坐在课堂上,将崇拜偶像一般的眼神投射在他们身上的一个学生。

最后,我以对折的价钱买到了一本纳博科夫的自传《说吧,记忆》。畅老师在课堂上说过,《说吧,记忆》是他读过的最精彩的传记文学。他还特别表扬了纳博科夫的语言,我记得他的赞词是:字字珠玑,句句隽美。

教写作的畅老师,是我大学里无数个暗恋对象中最最暗恋的一个。毕业论文我选创作,主要也就是巴望着他当我的指导老师。

大学四年里,我暗恋教过我的一群老师们。其实是明恋了,只要被他们中的某一个的魅力轻轻一击,我就会在宿舍里夸张地对他大唱赞歌,把对他的暗恋之情溢于言表。伊拉克总结说:“你,不过是在发泄一种口腔快感。”

这样的赞歌唱得太多,宿舍的姑娘们也就不怎么理会了。

关于我的一天一变的暗恋,对高深的哲学颇有研究的伊拉克总结说:“拉康说得好,人的原动力是无穷无尽的欲望。而他说得更妙的一句话是:欲望无对象。你所谓的暗恋,就是欲望的一次又一次的投射,没有固定对象。”

伊拉克到底是书呆子,理论也只是理论。我自己最清楚不过了,这种暗恋是广义的喜欢和宽泛的爱。这种爱无关爱情,却是真实的。讲台让这些老师获得了一种高度,高高在上地闪耀着智性的光辉,我必须在下面仰视他们。他们尽管相貌平平,却自信满满风度翩翩,引经据典指点江山,似乎掌握了真理与正义,穿过了世界的表象,抵达了我所触及不到的深刻内核。听一位优秀的老师讲一堂课,是一次精神审美。

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个精神事件中,为这些中年男人和老头儿折服。但我并不盲目。因为,我和他们一起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我把他们看得很清。比如,我看见过我喜欢得不得了的那个教唐宋文学的老师穿着大裤衩,拿着一把大葱往家属区走。他的头发有点乱,脸和眼睛一样疲惫一样没有光彩。我的耳际还留有他声情并茂地背诵《春江花月夜》的余音,同时,我也听到了在我心底里偶像破碎的声音。但到了下一次课,大裤衩拿葱的镜头在我脑海里短暂闪过之后,我依然聚精会神地听他讲唐风宋雨里的呓语闲愁。

如果是爱情,应该多少是有点盲目的。如果是爱,不会那么轻易被粉碎又那么迅速地被还原。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爱情,是更高境界的吸引才能成就的心甘情愿的相伴相随。

生活太平淡太琐碎,暗淡无光的时候为多。爱情却是如流星一般华丽而短暂的东西。它太脆弱,美而易碎。无论是《罗马假日》还是《泰坦尼克号》,无论是《牛虻》还是《挪威的森林》,男女主角永远爱却始终分离,永远分离因而始终相爱。忘了是从哪里看来的句子:Love little,love long.文学和电影里渲染的爱情给了我们太多的幻象,现实却要坚硬和复杂得多。爱情在现实里面碰撞得灰头土脸面目全非。那种延续到婚姻里具体到生活细节的爱情呢?那叫《烦恼人生》叫《一地鸡毛》。但是,那,还叫爱情吗?

躺在床上读《说吧,记忆》。

我特别留心了纳博科夫写他的恋爱。我想也许他能够给我一些启迪。然而,我失望了。纳博科夫的爱情只是为他优异的修辞技艺提供一个施展的场所。其实爱情本身千篇一律平淡无奇,只是在事后,当事人喜欢将爱情描述得天花乱坠而已。

或者,本来,爱情就是一种修辞。双方都尽量华丽地在语言上良苦用心。我爱你,只是一个主谓宾齐全的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而已。我很爱你,我是那么的爱你,我爱死你了,我爱你爱到骨头里,诸如此类,也只是通过修辞加重了一点语气,而已。

而那些格外擅长运用修辞手法的人,要么成为一情圣,以杀手的级别在滚滚红尘中进退自如;要么成为一作家,以言情圣手的身份用风花雪月的故事危害未成年少女。

可我还是喜欢看纳博科夫,看他笔下的爱情的五光十色飞短流长。还有一点很重要,纳博科夫在年轻的时候可是个英俊的俄国贵族男子,有着颀长修美的身材和非常迷人的脸孔。美丽的爱情多半会发生在美丽的人儿身上。作家不是偶像明星,可是若他拥有了偶像明星的必备素质,在描写美丽的爱情时会更容易博取信任。记得李敖消遣女作家三毛时毫不留情地说过:她的长相不能教我相信她能经历她所描述的浪漫。恶毒的李敖。锐利的李敖。爱情是个势利鬼,它嫌贫爱富,偏袒俊男美女。

P3-5

后记

领取而今现在

小说

《从此尽情飞翔》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九篇小说皆写成于2005年,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编排,书名取了今年写的第一篇小说的标题。这第一枪还算响亮,若是叫了个诸如《颓了》《蔫了》之类的题目,说不定这一年我便真的颓了蔫了。呵呵。

我的第一本书《西安1460》是一半小说,一半散文。有些读者偏爱我的小说,有些读者则表示更钟爱我的散文。可今年我总共只写了两篇散文,若收进来会显得不伦不类,便任其“散”去了。

其实我本人并无体裁“歧视”,只是越来越喜欢在虚构的世界里陈情说理、嬉笑怒骂。散文写起来比较顺手,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直抒胸臆,太讲究技巧的话反显出雕琢做作;写小说却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你要安排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还要用逻辑串起若干个命运,让一个个有生命的人物、有意义的事件合情合理地组成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对技巧的要求非常高。每有笔力不逮,我总会感慨扮演上帝这活儿真是太难了。可是,难度越大,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便越大。我就这样时顺时滞、大悲大喜地坚持写了下来,写着写着还有了点写小说的瘾。

王安忆说,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小说尽管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却揉入我真实的感情,展现了我心灵的色调。欢笑与苦痛,真诚与虚伪,迷茫与清醒,热情与冷静,梦想与失意,爱与遗憾……这些碎片一样散在我们生命里的感觉和情绪,即是我们灵魂的底片,值得书写和阅读。

感觉

在领教了北京冬天的冷酷无情后,一个温顺柔美的春天教我赏心悦目,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春天这个季节是如此的可爱。一整个冬天窝居宿舍的我开始走出门外,感受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聆听春的消息。

我时常在没有课的下午去逛海淀图书城,吃牛肉面、煎饼果子、爆米花、冰淇淋,去“阿呀呀”买些女孩子喜欢的小玩意儿,当然,最多的时间还是用来看书买书。每次我都能看到外文书店外的一根电线杆下蹲着卖CD的年轻人,有时一个,有时好几个,他们是一个乐队的。我见过他们笑嘻嘻地抱着贝司旁若无人地唱何勇的《姑娘漂亮》;见过他们拉住穿八一中学校服的男生推销CD;也见过那个戴墨镜的似乎是主唱的乐手用他充满磁性的嗓音吆喝“CD——了——哈,打口CD——了——哈”,非常之摇滚。我深信,这一群尚还贫穷尚还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因为有挚爱的音乐,他们是昂扬的、快乐的、幸福的。

在西安读本科时,我听同学讲起过1998年春天西安的那场小地震,觉得很是奇妙有趣,一直记在心里;看阿莫多瓦导演的《活色生香》,为女主角美艳的红衣裳点亮了眼睛;夜读《海子诗选》,为一首名为《春天》的诗唤醒了语言的感觉;中学时代的旧事时常带着梦幻的色彩自动浮现于我的脑海……

诸种感觉一齐涌上,便有了一篇《永不凋零的春天》。

我喜欢的女作家铁凝说过:短篇写感觉,中篇写故事,长篇写命运。这本书里所收录的每一个小故事,皆是源自偶然进发的一个个感觉。

校园

和我以往的作品一样, 《从此尽情飞翔》里的小说以描写校园生活为主,大多刊登在学生看的杂志上。有朋友问我:你怎么老写学生的、学校里的事,干吗把题材弄得这么狭窄?

我心里有很多故事,有校园之中的,也有校园之外的,我想先把校园之中的故事写够写尽兴。哪天走进了婚姻,我也许会去写《结婚十年》或《离婚指南》之类的小说;哪天从商了,会去写商场文学,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写了,成天忙着数钱或躲债;哪天老得够格上《夕阳红》节目了,也许会成为《老年报》的特约撰稿人。可是,现在,我还生活在校园里,我的心跳依然年轻有力,还在不断地被亲身经历以及看到听到的事件激发灵感,我没有理由不书写校园。我实在太热爱这个叫做校园的地方了。

每一个生活于校园的学生亦生活在家庭、社会、宇宙之中,这世上根本不存在单向度的人。所以,我写的是校园,笔触还是伸出了校外;赞美校园,但从来不赞成躲进校园;写学生的单纯明澈,也写他们的狭私虚弱;批判无病呻吟,但记录那些真实的痛楚。还请一些人不要粗暴地认定校园文学就是幼稚无聊的早恋故事,不要简单地以为少年真的不识愁滋味。

若你还在校园,可以来读一读我写的故事,我的愿望是你读过之后能为自己的学生身份而庆幸和自豪,进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若你已离开校园,也可以来读一读这些故事,追忆曾经的鲜衣怒马轩宇年少,怀念学生时代遇到的某一个特殊的人。

希望

我对自己的小说有两大要求:一、要好看。要让人觉得读小说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享受,不能看着嫌累。因为我亦是一个读者,不喜欢读那种枯燥晦涩、冗长拖沓、要挑战人阅读耐心的小说。我认为,不管作者在小说里揉入了多么伟大的思想,若叫别人读起来受罪,那就算不得伟大的小说。二、要有希望。要让人读了觉得活着有意思,不能让入读完后都去跳楼。因为我即是一个乐观的人。在经历人世的苦痛挣扎、认识到人生的不完美之后,我并没有绝望弃世,依然认为生命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奇迹,我愿意在我的文字里表达这种赞美,尽管现在的文坛乃至世界似乎比较流行感伤颓废。

真正明确这第二点要求是在今年学校接二连三的自杀事件发生之后。我理解并尊重死者的选择,但我想说:若他们继续活下来,一切糟糕的事情也许都还有转机,因为只要活着,便有希望。我暗自决定:以后写小说,不避伤痛苦难,但一定要闪耀希望的光芒。

梭罗说:这是一个道德败坏的时代。虽然他的话有些绝对,但我深知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要做到不丧失希望,需要多么巨大的心理强度和支撑。一个朋友写在Blog上的一句话令我动容:最悲哀的不是脆弱的人,而是那些明明脆弱却要伪装坚强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入装了一辈子的坚强,那一定就是坚强了。这时,悲哀成之为悲壮。人生的悲哀总是一定的,壮丽却是可以争取的,就看我们是否持有这样的愿望并努力去做了。

有些人大骂贪污腐败,转身又心安理得享受公费旅游;控诉世界黑暗啊人生苦闷啊,却吃喝玩乐一样不落下;叫唤绝望啊活着没劲啊,可打两个喷嚏都会赶紧找药吃。这样的人很不可爱。我不欣赏那种把世界越描越黑,自己却无所作为成天垮着个脸的人。我支持合理愤怒,反对职业愤青;支持适度悲伤,反对沉溺于悲伤;支持热爱生命,反对虐人、虐猫和自虐。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眉目清亮、自信飞扬、勤恳踏实、心怀希望的。

诗、歌

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个关于矿工的图片专题。其中一张照片,是一个年轻的矿工挺直他黝黑瘦削的身躯,脸上挂着微笑。照片下是矿工的附言,说他热爱摇滚,最喜欢的歌手是郑钧。我想,是摇滚乐给了他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抵挡工作的艰苦和现实的坚硬。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诗人的善良愿望令我的脸上荡漾起童年的微笑;“而我喑哑,无法告知季候的风,时间怎样在繁星周围滴答出一个天堂”,切近地应合了我内心深处沉默着的疼痛;“我会等你,地球也会停下来等你”,简简单单的一句诗,举重若轻,令我感动到无以复加;“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句子给我的思念染上海水的蓝色……

音乐和诗歌一样,具有一种宽广的、干净的、深入人心的力量。我要感谢那些伟大的音乐和诗歌,带来救赎,带来安慰。当大门和窗户都被封死的时候,头顶还有两扇开放的天窗,让我可以呼吸。真好。

我一直不写诗歌评论和音乐评论,尽管这两样东西是我毕生的挚爱。音乐和诗歌有自己的语言,那是只能用心灵去温柔触摸、激烈碰撞的,用一整个的生命来体会的。我以为我拙劣的文字无法翻译出诗歌和音乐语言的奇妙。我更愿意用一分钟的安静来向可爱的艺术家们致敬。

几乎每一篇我写的小说都会征引诗歌和歌词,因为我即是一个每天都要听歌、读诗的人,这些美妙的音符和字符直接关乎我精神生活的质量。在这个音乐市场化、诗歌无市场的年代,我依然愿意以一种虔诚膜拜而非娱乐消费的态度对待那些真正优秀的诗与歌。将天才们的美妙诗、歌引入我的文字,是行文的需要,更是为了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读者交流。如果通过阅读我的小说,你发现了一首好歌或者好诗,感受到了真与美,我便会觉得很高兴,哪怕你最后把小说忘得一干二净也没关系。

在这篇后记里,我也要引一首我非常喜爱的诗词——南宋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

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

领取而今现在。

——你,感受到了什么吗?

赞美

忽然想起去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穿着轮滑鞋,一个人在偌大的校园刷来刷去。夜晚的湿气驱散了白天的虚热与浮躁,带来冰凉的智慧。

空空荡荡的大学路上,有一对似为情侣的男女在争执;远处的宿舍楼传来男孩子奔放的歌声,随之飘来一阵无羁无绊的笑声;迎面过来一个与我一样深夜游荡的不相识的刷子,我们默契地相视一笑,擦肩而过;还有一只不知谁家养的猫,踮着脚尖有节奏地缓步前行,优雅而诡异。

夜晚有薄雾,月亮是朦胧的。风安静地吹着树梢,吹着我的脸。我的红色潜水艇里播放着Dido的《Thank you》。歌曲开头有一段非常cute的鼓,Dido干净的嗓音唱出甜蜜而心碎的歌词。I want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best of my life.

上帝知道的,在那个夜晚,轮滑鞋上承载着一个最为自由的灵魂。她的一颗被音乐滤过的心是纯粹透明的。

那个十月的有风的夜晚,我真心地感到生活无比美好。真心地希望,自己可以永远这样生活下去。

书评(媒体评论)

徐璐带动的不是商业性的人气,而是文学性的神气……或者说,徐璐的小说没有重复青春偶像派的路线,而是以沉静之心传递出被“80后”所颠覆的青春美……这使得徐璐的小说以特异的精神气质区别于“80后”写作。

——青年评论家徐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此尽情飞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3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