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斗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十次经典战役)/红色铁流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中,不仅历时两年转战14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而且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了许多惨烈的战斗,先后作战380多次,攻占62座城市,平均每天都要打一次遭遇战。在拼死苦战冲破了敌人一道又一道包围圈后,以连续作战从被动中争取了战略主动,以英勇奋战推动长征不断走向胜利。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虽然损失巨大,但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著名战役。重温这段光辉战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画卷,给人遐思、令人惊叹、催人奋进!壮哉,战斗里的长征!壮哉,我英勇红军!

内容推荐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创造的英雄史诗,本书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而特别写作的,红色铁流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十次经典战役。在战火纷飞、腹背受敌、缺乏药品武器的艰难时代,中国工农红军为历史叙写了一出神话般的奇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血战湘江:惨烈的湘江之战以惨重损失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

第二章 突破乌江:突破乌江天险,成为红军转变战略方向后的第一次硬仗

第三章 四渡赤水:毛泽东写下了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第四章 强渡嘉陵江:“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大规模强渡红河作战的范例”

第五章 抢渡大渡河:毛泽东说“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

第六章 飞夺泸定桥:朱德连电喜称:“这次胜利是战略的胜利”

第七章 打通包座: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

第八章 乌蒙山回旋战:红2、6军团1.7万人全部顺利渡过金沙江

第九章 激战腊子口:走出雪山草地的最后一次恶战

第十章 奠基直罗镇:这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著名红军作家陈靖的《湘水黔山》,悲愤之中吟出了当年血战之惨烈。

从11月28日到12月1日,战斗没有停止过,硝烟没有消散过。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界首渡口保卫战、水车阻击战……当我们读到后人整理的当年血战敌我兵力对比时,心头顿涌浓浓的悲壮之感。脚山铺战场,敌我兵力2:1;光华铺战,敌我兵力2:1;新圩战场,敌我兵力4.3:1;水车战场,敌我兵力8:1……而且,敌人装备精良,还有飞机支援。然而,就是在这种极其险恶的局面下,红军将士硬是用血水浇筑出一条跨越湘江的通道。殊死的血战,英勇的阻击,争取了宝贵的过河时间。至12月1日晚,中央红军大部渡过湘江。蒋介石数十万大军未能阻挡红军西进的铁流。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红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红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1942年5月,左权牺牲在抗日前线,林彪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悼左权同志》,文章中也提到了湘江血战:

“……湘军刘建绪部给红一军团以拦截;桂军白崇禧部给红三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予侧击;中央军周浑元部给红五军团以尾击,造成红军的重大伤亡。五军团34师,三军团6师18团被隔断在河东。八军团21师完全垮掉。23师严重减员。整个军团损失三分之二,剩下不到2000人。十几天后,八军团建制取消。江西苏区著名的少共国际师也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86000余人,至此损失过半。一、三军团在两侧硬顶,五军团在后卫硬堵,红军主力部队硬是用热血浇出一条狭窄的通道,掩护中央纵队在12月1日中午以前渡过了湘江……”。

中央红军虽以一战损失过半的惨重代价渡过了国民党军重兵布防的湘江,但也粉碎了国民党要全歼我于湘江以东的图谋。

此次战役的敌指挥官、“追剿”军总司令何键说:“敝部奉令追剿西窜股匪,未能达到歼匪于漓水以东地区之任务,实深惭悚。”

当时在南京的蒋介石闻知后,失望至极,也不禁自叹国民党军不如红军,尤其是在听说红34师师长陈树湘绞断肠子自杀的消息后,连连惊呼:“古今未闻,可见共产党的力量不可忽视。”为此连声痛骂粤军、桂军在战役中不卖力,国民党中央军官兵不效力拼命。

●中央纵队过了江,博古却拎着手枪要自杀,他不想活了,“还是去见马克思好,这样一了百了。”

博古随中央纵队过了江。失地于前,丧师于后!作为党的最高指挥者之一的他,在如此严重的挫折面前显得异常沮丧和一筹莫展。还在数万大军被阻在江边待渡的时候,博古从渡江指挥部临时搭起的隐蔽棚里钻了出来。他站在一棵树下,举目四望,只见杂沓涉水的队伍,满江漂流的文件,随处遗弃的机器,沙滩上躺卧的尸体,真可谓遍地硝烟,一片惨红。

P48-49

序言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英勇的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仅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迈开了走向新的胜利的坚定步伐。7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极不平凡的历史,红军在极度艰难的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团结战斗、顽强拼搏、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无比的精神动力和榜样力量,这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有力保证。

长征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一次艰难的长途跋涉,也不仅仅是一次次艰险的战役战斗,在整个长征途中,我们党通过一次又一次会议,不仅纠正了“左”倾路线和“分裂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而且指明了红军前进的方向,最终使全国的主力红军会聚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并走上抗日救国的最前线。回顾历史,虽然长征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伟大战略转移,但我们党在长征中自始至终都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和政治主张,长征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使毛泽东军事思想进一步完善和成熟;长征还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使三大主力红军会聚陕北革命根据地,并锻炼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领导人和能征惯战的将帅,从此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长征是一次胜利的远征,长征是新胜利的开端。

目前,关于长征的文史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确实不少,为人们了解长征过程、研究长征历史、学习长征精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红色铁流三部曲》丛书,从大量的资料中选取三类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素材,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红军长征的面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的四支先遣部队》,集中反映了红军长征时的艰辛探索,特别是红7军团北上、红6军团西征和红25军北上,既为主力红军长征探索了前进的道路,同时也从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他们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艰苦转战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定形式反映他们的战斗历程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十次经典战役》,是从红军长征中几百次战役战斗中筛选出来的,很有代表性,全面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艰苦转战历程,特别是对红二、四方面军主要战役的描述,更是给我们全面地了解三大主力红军长征中的征战历程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出的五大历史贡献》,全面梳理了长征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全面了解长征、研究长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重新回顾长征历史,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鼓角争鸣的岁月,缅怀长征岁月和它所体现的长征精神,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长征的永恒意义。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书写的一部伟大史诗,长征作为中国革命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它更体现了一种精神,树起了一座丰碑,更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飘扬了70年,也将永远飘扬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长征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它所形成的长征精神,必将永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长征精神是全方位的,这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统一的崇高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一切行动听从党指挥的优良传统;求实、探索、自强不息的政治品格。

长征精神对我们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长征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彻底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的拥护和爱戴。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在我们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全面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依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回顾长征、研究长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把我们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让我们永远记住长征!永远记住长征中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战的先辈和英雄们!全面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中创造更大的辉煌!

                 编者

                 二○○六年九月

后记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亲历并领导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同志意气风发地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长征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奠定了人民军队发展的基础,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播撒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为我们立党、执政、建军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党在长征中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领导,并不断发展壮大。长征的胜利,充分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预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今天,我们重温长征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它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激励和灵魂深处的震荡,伟大的长征精神,必将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中,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全面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重读浩如烟海的长征史料,撷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史实,分别以“艰辛的探索”、“战斗的历程”和“辉煌的胜利”为题,叙述和研究长征时的先遣部队、经典战役及胜利后的伟大历史贡献,使得三个方面有机衔接、相互照应,同时又力求使三个问题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全景式地反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形成了《红色铁流三部曲》这部丛书。

《红色铁流三部曲》选题由海潮出版社策划,在纲目沦证和撰写过程中,郑立法总编和王立波编辑给予了直接的精心指导,并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丛书由史延胜、刘庆文主编,史延胜、刘庆文、魏广军、姜志峰、朱滨、李强、李刚编写。丛书纲目由课题组全体同志集体拟定和统一研究确定,其中,《艰辛的探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的四支先遣部队》主要由魏广军、史延胜、姜志峰编写,《战斗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十次经典战役》主要由朱滨、刘庆文、史延胜编写,《辉煌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出的五大历史贡献》主要由史延胜、李强、李刚、刘庆文编写,其他同志也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

我们本着“以叙事展现战史、以事实反映历史、以历史启迪现实”的原则,力求为读者了解长征经过、研究长征历史、学习长征精神提供一部通俗易懂、详实生动、可读性强的读物。但由于我们学识水平有限、掌握史料有限,难免会有许多疏漏,甚至可能出现不准确的地方,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这部丛书参考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许多老同志的回忆文献,有些没能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二○○六年九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斗的历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十次经典战役)/红色铁流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滨//刘庆文//史延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2320
开本 16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2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6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7.2
丛书名
印张 2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