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系中华(精)/周颖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周颖南1929年生于福建仙游。1950年南渡印度尼西亚创业,1970年举家迁居新加坡。他是成功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目前他的公司已在新加坡,印尼雅加达,中国北京、成都等地投资创办20余家餐厅,年经营额3000余万美元,并于2001年3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周颖南也是著名的海外华文作家、文艺理论家、鉴赏家,被誉为“南洋一枝笔”、儒商代表。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出版文集多部。

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开辟了“周颖南文库”收藏其作品,他是获此殊荣的海外第一人。《周颖南文库》共15卷本,本书是其中之一《情系中华(精)》,书中记录下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炎黄子孙周颖南。

内容推荐

《周颖南文库》共15卷本,本书是其中之一《情系中华(精)》,书中记录下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炎黄子孙周颖南,张扬他不遗余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业绩。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比完美、完整更为可贵。

目录

序二

序三

血 缘(楔子)

一个荏弱的孩子诞生了

父亲·母亲

小学·初中·师范

循着父亲开拓的路走

印 尼

移居新加坡

轰动新、马绑票案

引进中华饮食文化

演示种种

入“美食”之门

默默的耕耘者

求知之路

社会活动家

妙笔著文章

“奇妙的新加坡”

后记

试读章节

小学·初中·师范

日本鬼子侵入福建后,占领了许多地方,其结果是兵力分散,除占领了福州、厦门等大城市以及福清之外,稍为偏远的城镇也就无法继续渗入了。这样一来,过了一些时日,轰炸也比较少,各学校也就逐渐复课了。

周颖南小学毕业后,子溪先生一家愈见穷困,几至断炊。后因子溪先生人缘好,得到学生家长的援助,缓和下来。随后又因父亲和学校关系较好,周颖南进了教会办的私立“慕范初级中学”。私立学校学费是以大米计算的,很是昂贵。由于学习成绩好,周颖南获得学费和杂费全免的优待。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全校就他一人,可说十分难得。由于家里穷,颖南穿的童子军装,也是母亲自己染色做的。后来这所学校与“陶德女子中学”合并,成立“慕陶联中”,也就是现在“仙游二中”的前身。学杂费虽然免了,但家里穷得连买课本的钱也没有着落。贫困并没有使身体孱弱的周颖南退缩,再说他从小懂事也不愿让父母多为这事操心,他就依靠上课时全神贯注认真听课、靠做笔记、靠借同学课本抄录等几个办法来对付,就这样度过了艰苦窘迫的3年。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没有教科书在课堂里上课,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这对于从小就善于体谅父母窘况的周颖南来说,却认为这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咬紧牙关克服的。更难为他的,是由于买不起油点灯,晚上周颖南连自修的时间都只能让它白白过去。好在他记性好,听课又专注,无晚自修时间就白天加倍用功,照样难不倒他,学习成绩照样获得高分,使老师们频频赞许。

有一个学期,大概是由于营养不良,身体过于衰弱,周颖南的体育成绩仅得58分,不及格。看来也可能是体育教师想惩罚一下只顾读书不重视体育锻炼学生的故意刁难——仅仅差二分。按校规体育不及格要留级,即使学校同意补考,那也将影响到学杂费全免的优待呀。

这样一来,周颖南心急如焚,手里攒着成绩单,胆子陡然壮了,硬着头皮冲到校长陈震东先生家里。校长听到他喜欢的学生一门功课不及格要求补考,眉头一皱,沉吟不语。但打开成绩单一看,周颖南各门功课均属优秀,仅体育58分,校长释然笑了,说:“补考就可以了,没有问题。”而且答应继续享受学杂费全免待遇。

在经过半个世纪时间的冲刷之后,周颖南已经回忆不起当时自己每门功课的分数了,但他的分数能顿时解开校长紧锁的双眉,可以设想没有特别高分的强力冲击波,是无法做到这点的。那学期,周颖南补考了投掷铅球、跳远、跳高三项,终于达到及格分数,顺利过了关。这一冲击,对周颖南也起了提醒作用,让他再也不敢一味埋头读书,对体育运动一点也不热心了——这正是体育老师“处罚”自己心爱学生的目的。

初中快毕业时,父亲失业了,真是屋漏又兼连夜雨呀!父母为周颖南的前途操碎了心。寻事做嘛,仅仅初中毕业,年纪小,身体又弱,能干什么?继续升学嘛,昂贵的学费从哪里筹措?母亲倒希望他投考师范学校。读师范不收学杂费,食宿费全免,每月还发零用钱,只付一些讲义费就够了。再说,如读普通师范,二年毕业后还可以派到学校去当教师,职业也有保障。

P25-26

序言

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缪力任执行主编的《周颖南文库》即将面世,洋洋洒洒十五卷,编辑历时五载,几乎涵括了20世纪周颖南先生的全部创作,堪称文坛盛事,蔚为大观。

周颖南,原名国辉,祖籍福建,1929年出生于闽中大蜚山下仙游县的一个家境贫寒的书香门第。木兰溪畔的仙游县城,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周颖南的父亲周子溪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山环水抱稼连云,鸡犬声喧远近闻,何必桃源寻世外,此间可读可耕耘。”

周颖南少小勤勉,求知若渴。他十多岁时,已学会了煮饭、烧菜、洗衣、种菜,功课亦年年优秀。周颖南自幼继承了从事教育的父亲周子溪先生勤学苦读的家风。其父为他编辑了古文小册子《文阵雄师》,他不断抄写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家父严于治学的态度,影响了周颖南的一生。在周颖南入读仙游慕陶联中时,就遵从校训“励志”二字,刻苦用功,后考入了福建省立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后,周颖南出任当地的小学教师,开始了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生活。青年时代的周颖南酷爱文学,勤于诗文,他读中学时就曾在家乡的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踌躇满志,壮心不已。

1950年,身为独子的周颖南为全家人的生计,追随父亲年青时曾远渡千岛之国创业的经历,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酬志,21岁的周颖南远渡南洋到达印度尼西亚。

在印尼,周颖南初居泗水的锦石,先给一家工厂担任会计和生产管理,学习印尼语。三年后,周颖南在熟悉了印尼的生活和语言后去了雅加达,开始初涉贸易与经营,成功后,伙同他人转向金融业。

1970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周颖南举家从印尼迁往刚从马来西亚独立的新加坡。来到这个位于马六甲海峡运输交通咽喉的新加坡,周颖南改弦易辙,先与友人合办纱厂,及植物油提炼厂、针织厂、染整厂等。

在狮城,周颖南开设工厂,却每每举步维艰。周颖南随拨出一小部分资金,在离新加坡大学不远的地方开设了一家专供朋友闲暇聚会的餐馆,并避开当地粤、川菜盛行的风头,名曰“湘园”,以飨众贾高朋的闲情逸致,也让文友们有个赋诗之所。世事难料,周颖南未曾想他办厂业绩平平,但开餐馆却因其有着一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氛围而生意兴隆。周颖南即刻转让了他在其它行业的大部股权,开始专事经营新加坡繁华地段的高档酒楼,先生在新加坡开设出八家,冠以“同乐”、“金玉满堂”、“楼外楼”、“百乐”、“芳园”、“灵芝”、“老北京”等字号,进而又将这些酒楼组成同乐饮食业集团。

自此,初为教书人的周颖南,终于完成了由文化人到商人,商人到饮食文化人的转变。面对这一人生的重大变化,谁人能说这与周颖南少年饱受中华文化教育、勤劳持志无关呢!对此,周颖南却笑曰:“在南洋,靠爬格子是吃不饱饭的……要真心搞文化,一定得有经济支持。”

新加坡经营餐饮业的成功,使周颖南在与友人合办海洋纺织私人有限公司的同时,审时度势,又将餐饮业延伸到了印尼。他先后在新加坡和印尼雅加达等地,建立起了20余家餐饮酒楼,开始了跨国式的同乐饮食业集团的规模化经营,其年经营额稳步上升到3000万美元以上。期间,周颖南还出任了中国武汉新民乐众园有限公司的董事主席。2001年3月,同乐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正式成为大众公司。

周颖南天性智敏,热爱文学艺术。在国内家乡福建读中学和师范时,他就活跃于校内的文学社团,并在当地的报刊发表小说和散文。1955年,国内著名油画家周碧初教授在印尼雅加达举办个人画展,周颖南曾在雅加达的《新报》、《生活报》介绍中国画作,并主张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应以中国当地的风物为题材,其手法要深具民族风格。自此,周颖南与中国的书画开始结下情缘。

上个世纪60年代,周颖南义务兼任印尼雅加达的华文报纸《火炬报》的特约记者,在完成新闻报道写作之后,从事大量的抒情诗、文学评论、书法绘画评析的创作。即使在工作和生活十分繁忙与困难的时候,周颖南也从未放弃自己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周颖南身居商贾,仍对文化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使他的商业经营完全有别于众多的海外商家,也使他的商业成功中孕育出了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底蕴。

1978年,新加坡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颖南积累多年的为文学书画等写作的评论文集《迎春夜话》。该文集中的《从现实中吸取创作的题材》、《诗、文、画三绝的任真汉》、《赵朴初先生的“鹧鸪天”原稿》、《徐悲鸿先生广西试笔》、《丰子恺先生的光辉形象》、《南国诗人李西浪先生》、《海粟大师的来信》、《槟城纪行》等文论画评,语多惊人,不乏力作。

值得提及的是,在《迎春夜话》文集的代序和后记中,特别是在周颖南先生撰写的《纪念我的父亲周子溪先生》一文中,周颖南始终坦言,是“为纪念父亲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热忱而出版这个集子”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周氏家族一脉相承的书香传人的家风依然可见。

1978年春,周颖南开始与叶圣陶通信,后经叶翁介绍与俞平伯通信,并恳请拜中国的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教授为师。后在中央文史馆王益知先生代周颖南向俞平伯呈菲仪、大红拜贴后,1979年周颖南正式受业于俞老门下。自此,50岁的周颖南与80岁的俞平伯开始了师生相称。俞老1988年去逝后,周颖南心怀崇敬将其10余年间与叶圣陶老人和俞平伯老师的诚心向学之往来书信,分别疏理成《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和《俞平柏周颖南通信集》,予以出版。这两本通信集,均使叶圣陶和俞平伯两位老人的教育理念及文学思想,能以现代“《论语》”的方式留于后世。此举,周颖南功莫大焉。

少年曾为师范学子,青年曾为人师的周颖南先生,他这种仰幕文学大师,缅怀德高望众之文化前辈的哀思之举,无疑对抒张中华民族的尊师敬贤,传承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不能不说大有裨益,这必将成为未来后学的楷模,也会使引领商界的儒秀们以为学。

同时,周颖南先生求知若渴的文化经历与求学实践,也为当今的文化学者提供研究文学前辈晚年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并成为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实录。

2000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师华翰——刘海粟周颖南通信集》中,汇集了1972—1985年间海翁与周颖南的大部分往来信件,其中的珍贵之处,是有关海翁的长信多达39封,具用毛笔书写,属真迹影印、行草字体。其书写汪洋恣胡,浑然天成。书中还收入了海翁大师80岁自寿临写的《散氏盤铭》,更是弥足珍贵。周颖南先生为社会能提供如此鲜见又翔实的《大师华翰》的出版墨迹,当是对我国学术的一大激励,是对未来后学领悟海翁畅所欲言谈艺术、谈人生、谈友谊,领略海翁吟诗作词之才艺,是天然的启蒙与示悟。此书必将成为当今学者和后学全面研究刘海粟大师的生平,探讨其艺术境界的生动史料。《大师华翰》一经出版,就被书法界同仁看成是海翁书法的第一次结集,亦被书界学者公认为填补了中国现代书法作品出版的一个空白。

周颖南亦商亦文数十年,便被誉为文化与商界的“奇人”。

1983年,周颖南的第二本集子《颖南选集》在家乡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海内外。周颖南的文字,篇篇都浸润着对祖国籍的宗土故乡的眷恋,彰显着远走海外的中国侨民对华夏炎黄文明的真爱。据此,完全可以认为,若说周颖南先生为文、商奇人,不如说周颖南是一位受华夏文明培养,被中华文化熏陶的一个勤劳事业、笔耕不辍的华裔之优秀代表。因为,周颖南在几十年的为商中,能商以致用;在为文时,能以文健商。周颖南是在自己的商务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并将此承袭,延伸到了海外。

周颖南一生简朴,烟酒不沾,但他不惜重金耗资筹办和赞助印尼、新加坡和中国的各种文化事业,乐于资助那些对历史和未来都十分珍贵的具有人文史料价值的文化项目。周颖南善于收藏著名书画,也善于捐献所珍藏的著名书画,使之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生发作用。

几十年前,周颖南先生于青年时期就曾在印尼雅加达举办过藏画义展,并将所得用于筹办印尼当地的图书馆,开启印尼当地侨界之先河。

周颖南举家从印尼移居新加坡后,1972年他又将自己珍藏的名贵书画精选出30余件,捐赠给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

周颖南还把对祖籍国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已任,他曾先后出资为大陆作家和书画家出版了《海粟大师山水小景》、《俞平伯重圆花烛歌》、《丰子恺书画集》、《紫山老人草书诗稿》、《紫山老人八十自寿》、《玄隐庐诗》、《玄隐庐录印》、《钵水斋近句一百首,附苏诗龚画风流人物无双谱》、《秋明遗墨》、《冯霖章、孟欲晓画集》、《百猫画卷》、新诗《窗外嘹亮的声音》等十多种图书珍稿,且印刷精美,属国内罕有。

最为难难可贵的是在大陆“文革”刚结束,他就请邀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有识之士共宴,此事成为当时文学艺术家们特别开心的一次盛会。此情此景,曾被周颖南先生收入《漪澜盛会》一书。其中的《雪夜访萧军》等名篇正是对周颖南心系中华文化的旁证。因为此,周颖南先生数十年来结识、交友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众多名人大师,有叶圣陶、俞平伯、刘海粟、丰子恺、赵朴初、巴金、冰心、周碧初、丁玲、艾青、萧乾、萧军、季羡林、施蛰存、林散之、钱钟书、杜宜、沙汀……等等,可谓赤诚于文化,商不掩玉。

1993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在北京联合举办“周颖南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周年作品研讨会”,1994年又在厦门举办“东南亚当代华文文学暨周颖南创作研讨会”,会后出版了《南国玉树》、《周颖南创作探寻》文学评论专集。

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专门设立了“周颖南文库”,用以收藏周颖南先生的手稿、著作、图片、光盘等研究资料。

自此,我们说周颖南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是商人?还是文人?是企业家?还是作家?是学者?还是社会活动家?

显然,这对于周颖南来说,可以说都是,却也都不是!不以人云,窃以为,周颖南是中国社会在去除帝制垢病之后,受过良好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国人,在远涉海外经营人生的最新诠释者,也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使者!

周颖南先生才华横溢、著述颇丰,人称“南洋一支笔”。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周颖南并不是最富有的,但却是极有文化底蕴、深具儒商品位的。虽说周颖南为文、从商都皆成盛事,堪称海内外文坛与商界的两栖巨子,但周颖南却非常热心于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和奖掖后辈青年才俊的事业,他将中国的图书捐献给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又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希望工程、朝霞工程视为已任,且屡有捐学。对此,周颖南先生常言:“我喜欢做一点这样的事情。”足见,周颖南先生情系印尼、新加坡和中国的文化之心一片赤诚。也正是先生的才华和赤诚,先后被中国国立华侨大学、扬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府聘为名誉教授;被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诗经学会、丁玲研究会、萧军研究会等聘为顾问。

1994年4月28日,周颖南先生为河北省涿鹿黄帝城旧址,为“华夏第一都城”的修建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成为纪念华夏民族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设立“三祖堂”的海外第一发起人。对此,周颖南曾自豪地在中华人文三祖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写下了“炎黄子孙万里同根”八个字,以图与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们同根共勉。目前,涿鹿“三祖堂”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又一圣殿。

源于此。这使周颖南为文从商,都与其他文化人和商家有所不同,使先生具有了东方文化的大气,有了中华民族文化成熟丰厚的节韵,有了自古传承的华夏商人的大义。吾以为,正是因为周颖南先生与现、当代文人和商人的这些不同,才使他鹤立南洋,秀出于海外文化人和华商之中。

周颖南先生禀性爽朗,长于辞令,喜交际,善言谈,且富于幽默。他的文风朴实,笔墨圆熟,涉猎领域广阔,笔触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报告等各种文学式样。先生成就最大的当属散文,以其爱国侨胞的视角撷取海外和中国内地的生活素材;其散文中尤以特写、游记、专访、书信、序跋、书评、画论等形式为多。先生使用文笔,其记人取事,赏画评书,皆发乎真性情,动之心魂魄,常于质朴中见诚挚,细微处显精神。除过上文已揽呈的文学创作,他还出版有《周颖南与中华文化》、《周颖南与中国饮食文化》、《映华楼随笔》等著作。特别是《映花楼随笔》已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时至今日,已年逾古稀的周颖南先生却仍然笔耕不辍。

我与周颖南先生相识七年,初识于为西部的贫困地区捐学的“朝霞工程”。我们相识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对他与生具有的浓浓的故国情怀却印象深刻……先生为文,力求推广中华文化;为商,旨在服务于华夏和海外的异国文化;为人,更是意在志趣高远,善行天下。

周颖南先生在海外数十年,始终亦商亦文,难能可贵。他的事迹和传记曾被载入《龙的传人在海外——30位杰出华人的成功之路》、《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十多种辞书。

1997年,周颖南先生应邀到香港,出席并见证了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中国的历史性时刻。1999年,周颖南再度应邀到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盛大庆典。

周颖南先生在海外生活50余年,依然坚守着事业和人生都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群”的理想,并毅然继续为其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谨在涵盖文学、文论、书画赏析、人物传记等作品的15卷本的大型丛书《周颖南文库》出版之际,撰写此文,是为序。

2006年4月18日于北京

后记

我们和周颖南先生相识并成为知己,将近10年了。但当我们为他的活动所感染,近两年打算记下他的言行事迹,追寻他成功的轨迹时,又感到对他的生活、事业、思想、性格了解得还很少很少。虽然我们遍读了目前所能搜集到他的全部作品,包括早年在印尼时所写下的零篇碎章;虽然我们曾两次访问新加坡,和他日夕相处一个多月;虽然我们收集了有关的尽可能多的素材;虽然我们专程探望了他的出生地福建仙游鲤城镇,游览了他家乡的山山水水,采访他的亲友、同学、老师,参观他的童年旧居和母校;虽然我们手头保存着他历年写给我们的一百多封信;虽然他每次访问上海,我们都陪伴着他……但我们在落笔的时候,仍然感到不够饱满、不够充实。说句笑话:这或许是我们对他太了解了,以致丧失了客观的思辨力,把他和我们自己的感受混淆了;也许确实是我们对他丰富的大半生了解得太肤浅太少了;或许是两者皆有,必要了解的东西没有掌握到,而芜杂的印象倒占据了过多的位置的缘故。谁能说得清呢?

无可否认,周颖南先生的前半生是非常丰富、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他是千千万万在海外艰苦奋斗的侨胞、华裔的一个缩影。他从事过多种职业,饱尝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他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的朋友遍布海内外;他的兴趣广泛;他的阅历也是多姿多彩的……就像长江之水,越过无数险滩、坦途,也淌过无数急流、缓流,沿途既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冰凌霜雪一样。

对于这部传记,我们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想记录下一个真真实实的炎黄子孙周颖南,张扬他不遗余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业绩。周先生年纪虽已满花甲,还会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并不企图过早描绘一个完整的周颖南。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比完美、完整更为可贵。也不妨说,我们甚至于有意偏于简略而不力求瓦全,特别想让更加耀眼的东西留给后面的执笔者去跟踪。我们这样说,不是推诿,而是确实这样想的。再说我们和周先生是知交,有些事有些话是无须写得过细、说得过满的。

记得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在他写第一部人物传记《渴望生活》 (一译《梵高传》)时曾经这样说过:“尽管能力有限,我知道,我将会忠实地表现他那非凡的才能,并且设身处地地去写,那就能使读者读来如历其境,深入到温森特(即梵·高——引者注)的心灵、思想和灵魂之中。”当然,无论从哪方面说,区区我辈是无法与欧文·斯通相比拟的,但我们在写这部传记的时候,内心确是时常拿斯通的这些话来勖勉自己的。至于能取得几分成绩,那就只好留待贤明的读者去品评了。

代琇 庄辛

一九九二年九月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系中华(精)/周颖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代绣//庄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068838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3.395.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