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翰墨情缘(精)/周颖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周颖南1929年生于福建仙游。1950年南渡印度尼西亚创业,1970年举家迁居新加坡。他是成功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目前他的公司已在新加坡,印尼雅加达,中国北京、成都等地投资创办20余家餐厅,年经营额3000余万美元,并于2001年3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周颖南也是著名的海外华文作家、文艺理论家、鉴赏家,被誉为“南洋一枝笔”、儒商代表。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出版文集多部。

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开辟了“周颖南文库”收藏其作品,他是获此殊荣的海外第一人。《周颖南文库》共15卷本,本书是其中之一《翰墨情缘(精)》,收集了周颖南与亲友之间的200封书信,让读者从这些信中进一步了解周颖南。

内容推荐

周颖南曾把《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与《大师华翰——刘海粟周颖南通信集》出版问世。又把《丰子恺周颖南通信集》、《丁玲与我的通信》等收入文集,作为永恒的纪念。基于同样的信念,近一年多来,周颖南从几百家的几千封书信中选出200多家,每家选具有代表性的一封,由青年作家刘小岩精选200封,按各自发信的日期为序,结成一集,谓之《翰墨情缘》。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师友篇

丰子恺函(画家、文学家、翻译家)

杨令茀函(词人)

王益知函(中国文史馆馆员)

陈子奋函(画家、篆刻家)

刘海粟函(画家)

张伯驹函(中国文史馆馆员、著名收藏家)

叶圣陶函(文学家、教育家)

张国基函(中国侨联主席)

钱歌川函(散文作家、台湾大学教授) 

罗稚华函(书法家) 

张荷君函(上海文史馆馆员) 

童第周函(科学家) 

巴 金函(文学家) 

俞平伯函(文学家、红学家) 

谢国桢函(明史及图书馆专家) 

郭 风函(福建作协主席、作家) 

丁 玲函(作家) 

李宝森函(律师、诗人)

谢海燕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画家)

万簌鸣函(动画片专家) 

陈兼舆函(诗人、书法家) 

沈鹏函(书法家) 

黄君坦函(中国文史馆馆员)

钱松■函(江苏省国画院画家) 

夏承焘函(词人)

庄明理函(中国侨联副主席) 

施蛰存函(作家) 

顾廷龙函(原上海图书馆馆长) 

萧军函(作家) 

高瑛函(女诗人)

朱复勘函(篆刻家) 

程十发函(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胡絮青函(女画家) 

苏渊雷函(上海华东师大教授) 

冰心函(文学家) 

钱钟书(并夫人杨绛)函(学者、作家)

许宝骙函(北京团结报社长、红学家)

项 垄函(演员) 

王遽常函(书法家) 

王辛笛函(诗人)

杨烈宇函(科学家) 

郑逸梅函(作家、文史掌故专家) 

冯英子函(作家)

张人希函(画家) 

端木蕻良函(作家、红学家) 

黄衣青函(儿童文学作家) 

朱鸣冈函(木刻家、画家) 

张震泽函(辽宁大学教授) 

杨仁恺函(书画鉴定专家、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 

陈 明函(剧作家) 

朱子奇函(诗人)

萧乾函(作家)

项 南函(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 

杜宣函(作家) 

程思远函(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周而复函(作家) 

李希凡函(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学专家) 

季羡林函(北京大学教授) 

计燕荪函(女画家) 

冯其庸函(红学家、教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牛满江函(著名科学家) 

钱谷融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第二编 知交篇

侯 恺函(北京荣宝斋总经理) 

丰一吟函(翻译家)

周哲文函(篆刻家) 

秦岭云函(画家) 

吴悦石函(画家) 

黄墨谷函(词人)

林懋义函(作家)

陈从周函(同济大学教授、园林专家) 

黄永玉函(画家) 

方友德函(福建日报编辑) 

方增先函(上海关术馆馆长、画家) 

周碧初函(画家) 

林金定函(青年画家)

朱开源(朱源)函(《仙溪乡讯》编辑)

潘 素函(画家) 

邓云乡函(作家)

孟宪益函(名中医) 

廖冰兄函(漫画家)

叶至善函(作家)

宗福先函(戏剧家)

韩天衡函(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

许怀中函(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宋元模、梁秀珍函(归侨作家)

袁运甫、钱月华函(画家)

商金林函(北京大学教授)

赵沛霖函(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陶宗令函(作家)

余耀康函(书法家)

周秀廷函(画家)

夏宗禹函(作家)

于植元函(大连师范学校教授、书法家)

王 琦函(著名中医)

龙协涛函(北京大学教授)

刘 麟函(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杨犁函(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姜习、林则普函(世烹联、中国烹协会长、秘书长)

安文江函(佛山大学教授)

徐中玉函(上海作协主席、华东师大教授)

雷加函(作家)

蒋祖林函(科研工作者)

谷 苇函(上海记者)

张 洁函(作家)

俞润民函(俞平伯纪念馆名誉馆长、科学工作者)

陈毓和函(画家)

方行函(鲁迅研究专家)

夏传才函(河北师大教授、中国诗经学会会长)

张德俊函(常州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涿鹿县委、县政府函

张葆全函(广西师大校长、教授)

游清泉函(湖北函授大学校长)

兴化大学校董事会筹备委员会函

许安琪函(扬州大学教授)

王宏喜函(画家)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函

裘沙、王伟君函(画家)

赵跟喜函(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

朱克昌函(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瞿 勃函(作家)

庄善裕函(华侨大学校长)

潘亚暾函(暨南大学教授)

陈贤茂函(汕头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函

唐金海函(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 阔函(画家)

叶子铭函(茅盾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

薛行彪函(画家)

李培森函(吉林省旅游局局长)

周宏兴函(北京人文大学副校长)

庄钟庆函(厦门大学教授)

韩玄真函(画家)

黄介山函(广西师大校长)

庄辛函(作家)

吴正格函(厨师作家)

张立勤函(作家)

凌月麟函(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

邹访今函(归侨作家)

许建辉函(老作家姚雪垠秘书)

赵健函(中国新闻社记者)

顾铭洪函(扬州大学校长)

王运天函(博物馆专家)

黄珂函(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画家)

黄加秀函(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副校长)

董企铭函(洛阳工学院院长)

丁 涛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范如松函(国务院侨办工作人员)

吴承业函(华侨大学校长)

余寿文函(清华大学教授)

冯树森函(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局长)

夏蕙瑛函(画家)

朱开平函(《福建日报》新闻研究所所长)

罗君策函(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王祖福函(原江苏省太仓市人大主任)

李荣胜函(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

涂光绶函(原陕西科技大学教授)

施建伟函(同济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主任)

涂绍钧函(中国丁玲研究会主任)_

陈锦清函(作家、原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员)

刘惠文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董良晕函(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石长波函(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主任)

高成鸢函(作家)

缪力函(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第三编 港澳台及海外篇

蒋抱一函(印尼华侨诗人、书法家)

李家耀函(马来西亚画家)

何竹荪函(香港学者)

李铸晋函(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教授)

饶宗颐函(香港大学教授、敦煌学、甲骨文专家)

梁龙光(又名披云)函(澳门学者)

竺摩法师函(马来西亚槟城僧人、佛学专家)

蒋彝函(旅美画家)

任真汉函(香港画家)

周策纵函(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红学专家)

宋哲美函(香港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洛夫函(台湾诗人)

黄东平函(印尼华人作家)

方北方函(马来西亚写作人(华文)协会主席)

施颖洲函(菲律宾华人作家)

於梨华函(旅美作家)

陈立夫函(中国国民党元老)

西岛慎一函(日本汉学家、作家)

聂华苓函(旅美华人作家)

林健民函(菲律宾作家、企业家)

王润华函(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

吴耀堂函(香港作家)

痖 弦函(台湾诗人)

唐裕函(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新加坡企业家)

陈共存函(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

郑子瑜函(香港作家、学者)

黄孟文函(新加坡作家协会原会长)

黄祖耀函(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主席兼总裁)

田 原函(旅日作家)

朴宰雨函(韩国外国语大学校教授)

谷川毅函(日本作家)

王一桃函(香港文艺家协会会长)

蒋蕴和函(香港医师)

褚家立函(美国华人学者)

张玉欣函(台湾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主任)

试读章节

丰一吟函颖南先生:

最近重新拜读您的大作《迎春夜话》,颇有感触。有感触而任其埋藏在心中,终非所宜。因此决定写下来,请您指教。

全书共十五篇,其内容涉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读了以后,很长知识;同时深感祖国的文化艺术在星洲放出异彩,光辉灿烂,令人欣慰。正如您在文中所说:“艺术没有国界,学术同样也没有国界的。”而您虽非以文艺为专业,却酷爱文艺,交了不少文艺界的朋友。您主张:“艺术家一定要脚踏实地,扎根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创作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来。”这使我想起我父亲在1962年所作的一首诗中的四句话:“创作源泉何处寻?人民生活最关心。繁红一树花千朵,无限生机在此根。”寓意岂非相似吗?

提起我父亲,我就想起了您与他的友谊。记得在1972年12月2日那一天,您带着幼小的子女来到了我家门口。那时正是豺狼当道、乌云蔽日的时候,我家早已由原来的整幢房子被迫缩到了楼上。楼下已经搬进三户人家来。父亲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只局限在五平方米大小的房问里。这里既是他的卧室,又是他的书房和坐起间。他就在这小房间里与您会面。

后来(1979年)您在写给我的信上说:“令尊当年被点名批判,我是知道的,我去拜访他,完全是由于尊敬他的心情所驱使。如果我通过某某关系,可能难以如愿。”您说对了。当时即使有人敢来看我父亲,恐怕也会被以某种理由挡住而不让见的。可是您却大胆地自己找上门来了。

《迎春夜话》序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周颖南先生热爱朋友。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学。”对于这三个“热爱”,只要读完了这本著作,就会首肯序言作者的看法。然而在这三个热爱中,序言作者潘先生把“热爱朋友”放在首位,我看不是没有道理的: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学,就必然热爱文艺界的朋友;而对文艺界的朋友越是热爱,也就说明爱文艺的心情越是挚诚。

我父亲去世后,您来信致以亲切的慰问,并说:“我失却了良师,也失却了挚友,留下的只是无穷的悼念!”您提出,要在新加坡出版我父亲的画集,以示纪念。并说:“你们父女情深,请您写一篇纪念的文字附印,一定是最动人的。您的意见怎样?请来信。”

颖南先生,当时我心里是多么高兴啊。这十年来,父亲的画只有被批判的份儿,又有谁会替他出画集呢?我是多么想把这兴奋的情绪形诸笔墨,传递给您知道啊!可是,在那草木皆兵、动辄得咎的日子里,除非是胆大包天,才敢赞同您的建议,给您写有感之文。我终于在复信中说出了违心之言,以种种借口婉谢了您所提出的要求。画集还是问世了,这说明您和马骏先生是有远见的。

说来也是巧,就在我丧父的1975年,您也遭到了打扰,而且我们两家的父亲是同岁。为了纪念您父亲,您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这说明您对您父亲怀有真挚而深切的感情。在当时,我也何尝不想写文章纪念我父亲,可是环境哪里许可!这愿望今年终于得以实现了,我已一连写了五篇纪念文,已经或者将要发表。在这里,有感于阅读您的大作,我还想补写在那五篇文章中没有来得及写进去的一个主题,那便是“友谊”。

父亲曾经在他的《缘缘堂随笔》的《儿女》一文中说:“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

P76-77

序言

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缪力任执行主编的《周颖南文库》即将面世,洋洋洒洒十五卷,编辑历时五载,几乎涵括了20世纪周颖南先生的全部创作,堪称文坛盛事,蔚为大观。

周颖南,原名国辉,祖籍福建,1929年出生于闽中大蜚山下仙游县的一个家境贫寒的书香门第。木兰溪畔的仙游县城,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周颖南的父亲周子溪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山环水抱稼连云,鸡犬声喧远近闻,何必桃源寻世外,此间可读可耕耘。”

周颖南少小勤勉,求知若渴。他十多岁时,已学会了煮饭、烧菜、洗衣、种菜,功课亦年年优秀。周颖南自幼继承了从事教育的父亲周子溪先生勤学苦读的家风。其父为他编辑了古文小册子《文阵雄师》,他不断抄写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家父严于治学的态度,影响了周颖南的一生。在周颖南入读仙游慕陶联中时,就遵从校训“励志”二字,刻苦用功,后考入了福建省立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后,周颖南出任当地的小学教师,开始了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生活。青年时代的周颖南酷爱文学,勤于诗文,他读中学时就曾在家乡的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踌躇满志,壮心不已。

1950年,身为独子的周颖南为全家人的生计,追随父亲年青时曾远渡千岛之国创业的经历,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酬志,21岁的周颖南远渡南洋到达印度尼西亚。

在印尼,周颖南初居泗水的锦石,先给一家工厂担任会计和生产管理,学习印尼语。三年后,周颖南在熟悉了印尼的生活和语言后去了雅加达,开始初涉贸易与经营,成功后,伙同他人转向金融业。

1970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周颖南举家从印尼迁往刚从马来西亚独立的新加坡。来到这个位于马六甲海峡运输交通咽喉的新加坡,周颖南改弦易辙,先与友人合办纱厂,及植物油提炼厂、针织厂、染整厂等。

在狮城,周颖南开设工厂,却每每举步维艰。周颖南随拨出一小部分资金,在离新加坡大学不远的地方开设了一家专供朋友闲暇聚会的餐馆,并避开当地粤、川菜盛行的风头,名曰“湘园”,以飨众贾高朋的闲情逸致,也让文友们有个赋诗之所。世事难料,周颖南未曾想他办厂业绩平平,但开餐馆却因其有着一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氛围而生意兴隆。周颖南即刻转让了他在其它行业的大部股权,开始专事经营新加坡繁华地段的高档酒楼,先生在新加坡开设出八家,冠以“同乐”、“金玉满堂”、“楼外楼”、“百乐”、“芳园”、“灵芝”、“老北京”等字号,进而又将这些酒楼组成同乐饮食业集团。

自此,初为教书人的周颖南,终于完成了由文化人到商人,商人到饮食文化人的转变。面对这一人生的重大变化,谁人能说这与周颖南少年饱受中华文化教育、勤劳持志无关呢!对此,周颖南却笑曰:“在南洋,靠爬格子是吃不饱饭的……要真心搞文化,一定得有经济支持。”

新加坡经营餐饮业的成功,使周颖南在与友人合办海洋纺织私人有限公司的同时,审时度势,又将餐饮业延伸到了印尼。他先后在新加坡和印尼雅加达等地,建立起了20余家餐饮酒楼,开始了跨国式的同乐饮食业集团的规模化经营,其年经营额稳步上升到3000万美元以上。期间,周颖南还出任了中国武汉新民乐众园有限公司的董事主席。2001年3月,同乐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正式成为大众公司。

周颖南天性智敏,热爱文学艺术。在国内家乡福建读中学和师范时,他就活跃于校内的文学社团,并在当地的报刊发表小说和散文。1955年,国内著名油画家周碧初教授在印尼雅加达举办个人画展,周颖南曾在雅加达的《新报》、《生活报》介绍中国画作,并主张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应以中国当地的风物为题材,其手法要深具民族风格。自此,周颖南与中国的书画开始结下情缘。

上个世纪60年代,周颖南义务兼任印尼雅加达的华文报纸《火炬报》的特约记者,在完成新闻报道写作之后,从事大量的抒情诗、文学评论、书法绘画评析的创作。即使在工作和生活十分繁忙与困难的时候,周颖南也从未放弃自己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周颖南身居商贾,仍对文化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使他的商业经营完全有别于众多的海外商家,也使他的商业成功中孕育出了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底蕴。

1978年,新加坡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颖南积累多年的为文学书画等写作的评论文集《迎春夜话》。该文集中的《从现实中吸取创作的题材》、《诗、文、画三绝的任真汉》、《赵朴初先生的“鹧鸪天”原稿》、《徐悲鸿先生广西试笔》、《丰子恺先生的光辉形象》、《南国诗人李西浪先生》、《海粟大师的来信》、《槟城纪行》等文论画评,语多惊人,不乏力作。

值得提及的是,在《迎春夜话》文集的代序和后记中,特别是在周颖南先生撰写的《纪念我的父亲周子溪先生》一文中,周颖南始终坦言,是“为纪念父亲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热忱而出版这个集子”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周氏家族一脉相承的书香传人的家风依然可见。

1978年春,周颖南开始与叶圣陶通信,后经叶翁介绍与俞平伯通信,并恳请拜中国的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教授为师。后在中央文史馆王益知先生代周颖南向俞平伯呈菲仪、大红拜贴后,1979年周颖南正式受业于俞老门下。自此,50岁的周颖南与80岁的俞平伯开始了师生相称。俞老1988年去逝后,周颖南心怀崇敬将其10余年间与叶圣陶老人和俞平伯老师的诚心向学之往来书信,分别疏理成《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和《俞平柏周颖南通信集》,予以出版。这两本通信集,均使叶圣陶和俞平伯两位老人的教育理念及文学思想,能以现代“《论语》”的方式留于后世。此举,周颖南功莫大焉。

少年曾为师范学子,青年曾为人师的周颖南先生,他这种仰幕文学大师,缅怀德高望众之文化前辈的哀思之举,无疑对抒张中华民族的尊师敬贤,传承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不能不说大有裨益,这必将成为未来后学的楷模,也会使引领商界的儒秀们以为学。

同时,周颖南先生求知若渴的文化经历与求学实践,也为当今的文化学者提供研究文学前辈晚年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并成为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实录。

2000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师华翰——刘海粟周颖南通信集》中,汇集了1972—1985年间海翁与周颖南的大部分往来信件,其中的珍贵之处,是有关海翁的长信多达39封,具用毛笔书写,属真迹影印、行草字体。其书写汪洋恣胡,浑然天成。书中还收入了海翁大师80岁自寿临写的《散氏盤铭》,更是弥足珍贵。周颖南先生为社会能提供如此鲜见又翔实的《大师华翰》的出版墨迹,当是对我国学术的一大激励,是对未来后学领悟海翁畅所欲言谈艺术、谈人生、谈友谊,领略海翁吟诗作词之才艺,是天然的启蒙与示悟。此书必将成为当今学者和后学全面研究刘海粟大师的生平,探讨其艺术境界的生动史料。《大师华翰》一经出版,就被书法界同仁看成是海翁书法的第一次结集,亦被书界学者公认为填补了中国现代书法作品出版的一个空白。

周颖南亦商亦文数十年,便被誉为文化与商界的“奇人”。

1983年,周颖南的第二本集子《颖南选集》在家乡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海内外。周颖南的文字,篇篇都浸润着对祖国籍的宗土故乡的眷恋,彰显着远走海外的中国侨民对华夏炎黄文明的真爱。据此,完全可以认为,若说周颖南先生为文、商奇人,不如说周颖南是一位受华夏文明培养,被中华文化熏陶的一个勤劳事业、笔耕不辍的华裔之优秀代表。因为,周颖南在几十年的为商中,能商以致用;在为文时,能以文健商。周颖南是在自己的商务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并将此承袭,延伸到了海外。

周颖南一生简朴,烟酒不沾,但他不惜重金耗资筹办和赞助印尼、新加坡和中国的各种文化事业,乐于资助那些对历史和未来都十分珍贵的具有人文史料价值的文化项目。周颖南善于收藏著名书画,也善于捐献所珍藏的著名书画,使之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生发作用。

几十年前,周颖南先生于青年时期就曾在印尼雅加达举办过藏画义展,并将所得用于筹办印尼当地的图书馆,开启印尼当地侨界之先河。

周颖南举家从印尼移居新加坡后,1972年他又将自己珍藏的名贵书画精选出30余件,捐赠给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

周颖南还把对祖籍国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已任,他曾先后出资为大陆作家和书画家出版了《海粟大师山水小景》、《俞平伯重圆花烛歌》、《丰子恺书画集》、《紫山老人草书诗稿》、《紫山老人八十自寿》、《玄隐庐诗》、《玄隐庐录印》、《钵水斋近句一百首,附苏诗龚画风流人物无双谱》、《秋明遗墨》、《冯霖章、孟欲晓画集》、《百猫画卷》、新诗《窗外嘹亮的声音》等十多种图书珍稿,且印刷精美,属国内罕有。

最为难难可贵的是在大陆“文革”刚结束,他就请邀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有识之士共宴,此事成为当时文学艺术家们特别开心的一次盛会。此情此景,曾被周颖南先生收入《漪澜盛会》一书。其中的《雪夜访萧军》等名篇正是对周颖南心系中华文化的旁证。因为此,周颖南先生数十年来结识、交友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众多名人大师,有叶圣陶、俞平伯、刘海粟、丰子恺、赵朴初、巴金、冰心、周碧初、丁玲、艾青、萧乾、萧军、季羡林、施蛰存、林散之、钱钟书、杜宜、沙汀……等等,可谓赤诚于文化,商不掩玉。

1993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在北京联合举办“周颖南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周年作品研讨会”,1994年又在厦门举办“东南亚当代华文文学暨周颖南创作研讨会”,会后出版了《南国玉树》、《周颖南创作探寻》文学评论专集。

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专门设立了“周颖南文库”,用以收藏周颖南先生的手稿、著作、图片、光盘等研究资料。

自此,我们说周颖南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是商人?还是文人?是企业家?还是作家?是学者?还是社会活动家?

显然,这对于周颖南来说,可以说都是,却也都不是!不以人云,窃以为,周颖南是中国社会在去除帝制垢病之后,受过良好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国人,在远涉海外经营人生的最新诠释者,也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使者!

周颖南先生才华横溢、著述颇丰,人称“南洋一支笔”。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周颖南并不是最富有的,但却是极有文化底蕴、深具儒商品位的。虽说周颖南为文、从商都皆成盛事,堪称海内外文坛与商界的两栖巨子,但周颖南却非常热心于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和奖掖后辈青年才俊的事业,他将中国的图书捐献给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又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希望工程、朝霞工程视为已任,且屡有捐学。对此,周颖南先生常言:“我喜欢做一点这样的事情。”足见,周颖南先生情系印尼、新加坡和中国的文化之心一片赤诚。也正是先生的才华和赤诚,先后被中国国立华侨大学、扬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府聘为名誉教授;被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诗经学会、丁玲研究会、萧军研究会等聘为顾问。

1994年4月28日,周颖南先生为河北省涿鹿黄帝城旧址,为“华夏第一都城”的修建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成为纪念华夏民族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设立“三祖堂”的海外第一发起人。对此,周颖南曾自豪地在中华人文三祖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写下了“炎黄子孙万里同根”八个字,以图与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们同根共勉。目前,涿鹿“三祖堂”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又一圣殿。

源于此。这使周颖南为文从商,都与其他文化人和商家有所不同,使先生具有了东方文化的大气,有了中华民族文化成熟丰厚的节韵,有了自古传承的华夏商人的大义。吾以为,正是因为周颖南先生与现、当代文人和商人的这些不同,才使他鹤立南洋,秀出于海外文化人和华商之中。

周颖南先生禀性爽朗,长于辞令,喜交际,善言谈,且富于幽默。他的文风朴实,笔墨圆熟,涉猎领域广阔,笔触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报告等各种文学式样。先生成就最大的当属散文,以其爱国侨胞的视角撷取海外和中国内地的生活素材;其散文中尤以特写、游记、专访、书信、序跋、书评、画论等形式为多。先生使用文笔,其记人取事,赏画评书,皆发乎真性情,动之心魂魄,常于质朴中见诚挚,细微处显精神。除过上文已揽呈的文学创作,他还出版有《周颖南与中华文化》、《周颖南与中国饮食文化》、《映华楼随笔》等著作。特别是《映花楼随笔》已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时至今日,已年逾古稀的周颖南先生却仍然笔耕不辍。

我与周颖南先生相识七年,初识于为西部的贫困地区捐学的“朝霞工程”。我们相识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对他与生具有的浓浓的故国情怀却印象深刻……先生为文,力求推广中华文化;为商,旨在服务于华夏和海外的异国文化;为人,更是意在志趣高远,善行天下。

周颖南先生在海外数十年,始终亦商亦文,难能可贵。他的事迹和传记曾被载入《龙的传人在海外——30位杰出华人的成功之路》、《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十多种辞书。

1997年,周颖南先生应邀到香港,出席并见证了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中国的历史性时刻。1999年,周颖南再度应邀到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盛大庆典。

周颖南先生在海外生活50余年,依然坚守着事业和人生都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群”的理想,并毅然继续为其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谨在涵盖文学、文论、书画赏析、人物传记等作品的15卷本的大型丛书《周颖南文库》出版之际,撰写此文,是为序。

2006年4月18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翰墨情缘(精)/周颖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小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068784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3.395.6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