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冯纪忠和方塔园
内容
编辑推荐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本书为庆贺冯纪忠先生执教60年的纪念文集。

内容推荐

本书是纪念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冯纪忠老先生的纪念文集,全书收录了:方塔园文献、建设者的话、特邀专家的述评、同济人语、冯纪忠年谱、编委的话等。

目录

献词

前言

方塔园文献

建设者的话

特邀专家的述评

同济人语

编委的话

冯纪忠年谱

附录

试读章节

方塔园在上海松江县。府志载,松江商代为扬州域,春秋时吴王寿梦建华亭,作留宿之所,称松江为茸城,唐宋以后直至清中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尚存许多珍贵文物,有唐经幢,宋方塔、石桥,元清真寺,明砖雕照壁,大仓桥,一些厅堂楼阁和明清碑碣等等,多具重要历史价值。松江地处淀泖低地,75000年前是古海岸,后以长江出海淤积为平原。这一地区自松江城才渐次出现岗峦,可称自然风景者有九峰三泖,具备发展为上海郊区游览点的条件。松江城镇本身的发展中,园林绿地也有待大力建设。宋方塔和明照壁的所在地段,既近市廛,又较空旷,所以建园条件很好。

建园用地172.73市亩(11.51 km2),先后系县府、城隍庙、兴圣教寺及城中心地段的旧址。几经战乱和变迁原有房屋毁尽,昔日繁华今已荡然,遍地厚积瓦砾土,而方塔尚存塔体砖心原物。1976年大力修复了9层塔檐和宝顶。塔为兴圣教寺塔,建工宋熙宁至元祜年间(1086-1094),承唐代的形制,平面为正方形,砖木结构,总高42.5m。塔体修长,出檐深远,造型优美。塔北有明代城隍庙的照壁,建于洪武三年(1370),壁上“■”浮雕图案细致生动,是罕见的大型砖雕。塔东南有宋代石板小桥一座。附近还有古树八株和竹林两片。塔南有横贯东西的小河和一段成丁字形的河汉。

小土丘数堆分布于塔之西和西南。此外,在规划工作进行之前,己决定将上海清代天后宫大殿迁入园内。

根据这样的现状及任务,方塔园的性质是咀方塔为主体的历史文物园林。园中设置的项目应以安静的观赏内容为主,不设置喧闹的娱乐设施,并以叠覆五老峰、美女峰假山石,创造陈列松江文物书画的条件,以丰富园林的内容。方塔园规划力求在继承我国造园传统的同时,考虑现代条件,探索园林规划的新途径。

如前所述,松江一般地势平坦,河湖泖荡交织,局部地带岗峦起伏,所以这个特点应该作为方塔园地形处理的蓝本。而规划布局首先应从方塔这…组文物作为主题着手,堆山理水无不以突出主题为目标。规划之初,碰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布置迁建的天后宫大殿。宋塔、明壁、清殿是三个不同朝代的建筑,如果塔与殿按一般惯例作轴线布置,则势必使得体量较大而年代较晚的清殿反居主位,何况塔与壁,一为兴圣教寺的塔,一为城隍庙的照壁,原非一体,两者互相又略有偏斜,原来就不同轴。再则三代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差异,若新添建筑必然在采取何代的形制上大费周折。冈此决定塔殿不同轴。于方塔周围视线所及,避免添加其他建筑物,取“冗繁削尽留瘦”之意,更不拘泥于传统寺庙格式,而是因地制宜地自由布局,灵活组织空间。

方塔的地面标高为+4.1 7m,而周围地面标高却在+4.7m左右,所以地势对显示塔体的高耸是不利的。按照中国的传统形式,塔的周围常有封闭的院落,不同于开敞暴露的纪念碑。塔院的尺度决定于塔高,塔体修长,近观时距离近些当可更感巍峨,故设东、南两段院墙,离塔的中心23m,院内仰视塔顶的角度为65度。院墙简洁是为了不致分散观赏方塔的注意力。墙外的地面高于塔院,有此两段院墙的屏隔,将可避免产生塔基低陷的感觉。西面扩大原有小丘,塔北则有明壁,从而形成一。个各向有变化的塔院。明壁之北为弹街石地面的广场,消防车可以开到这里。广场是三项文物的纽带和进入塔院的前奏,其地面标高应尽可能低于塔院。但此地的高水位标高约在+3.Om,少数几天的洪水位可达+3.5m,所以把广场的标高定为+3.5m,以便由广场经坡道,尚是向上进入塔院。明壁水池前有平台,标高为+4.10m,便于游人近观砖雕。广场之北,天后宫大殿之西,结合古树组织了一组标高不同、大小不等的台坛,在此可观看照壁全貌。这组高低错落的台,既是为了保护古树树根,又与较宽阔的广场和方整的塔院形成繁简的对比。广场、塔院、平台等用不同的石料和不同的砌纹铺地,共同起到建筑第五“立面”的作用。宋塔、明壁、清殿及古树,各依其原标高组成起落、繁简、大小相问的空问,把文物点染烘托出来,以反映珍视文物如拱壁之意。这一中心地段是全园的主要部分。在尺度上注意使松散的格局不失之松懈,在格调韵味上试图体现宋文化的典雅、朴素、宁静、明洁,做到少建筑而建筑性强。其中塔院不植一木,也是为了强调主题文物的肃穆气氛。

基地西南角原有小土丘标高为+10.5m,塔西侧原有小土丘标高为+1 O.3m。从园内西南部看塔,园外新建5层住宅数幢,很不协调,所以挖河取土,在东北角原+6.Om标高处,再堆高2m,并植枫香香樟类加以遮蔽。

将塔西土丘向南北扩大,部分覆以山石,以土带石形成塔院的西面屏障。在清殿北面沿围墙稍事堆土,种植形态苍古的常绿树,以衬托古塔风貌,而且从北门入园,清殿北面不致过于突出,使注意力集中于塔。河之南堆土以形成空间界面,其上主要种植乌桕。全园土丘白东而南连成脉络。

园内原有丁字形河道,规划将中心部分适当扩大成池,增加水景。池北配合院墙,筑整齐的石驳岸,结束于池面的宋桥。宋桥桥面四块大石板中一块为原物,桥形古朴,正位于较为开阔的水面和环境清幽的小河之间,考虑欣赏古桥的需要,桥边设石阶及平台。南北向河汊,原有民居数问,在踏勘时发现此处可以看到塔尖的一段倒影,故规划中在此建水榭,并拓宽一角河面,使倒影完整,但塔不露根,避免像“洋”式公园中的纪念碑。院墙与驳岸简单有力的横线适成塔的衬托,碧波塔影蔚成一景。池之南岸为大片草坪,缓坡入水,散植丹枫,由北岸南眺,想乌桕衬托着背日丹枫,晶莹剔透,秋景必然尤为美丽。池西设一廊桥,作为由东向西的对景。沿西墙设置水闸水泵,将园内水位标高稳定在+3.0m左右。为了保护塔基,将池底分为两阶,近塔一面水深0.80m,并置缸种植水生植物,有控制地丰富水面景色,靠南水深约2m。园之东南隅自成另一景区,凿河北通东大门处的方池,西接原河汉,构成连贯的水系。全园雨水尽量由明沟就近泻入河道。

通过山体与水系的整理把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各区设置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不同的内向空间与景色。这也是学习我国大型园林的布局特点。围绕方塔中心区,东北有茶点厅,东南有诗会棋社用的竹构草顶茶室,南有欣赏塔影波光的水榭,西南有鹿苑和大片可以放养的草地,西面有以楠木厅为主体的园中之园,作陈列展览之用,西北有小卖摄影部等服务设施,再西为管理区。全园通过主题树种乌桕统一起来,只在各景区建筑附近点缀一一些传统园林常用的花木,如山茶、玉兰、海棠、梅、牡丹、杜鹊、天竹等,以丰富四时景色。在巾心区纵目所及是看不到其他各区的建筑的,这就净化了主体,花费少,见效快,而且便于分期建设,统一中求变化。

来游者的目标是方塔,这是极为明确的,因此对入口的位置和由入口达方塔的路线必须加以经营。游客来源有二,一是本地的,一是上海市区的。设北门与东门。北门临松江中山路,自北门到方塔,现有一条林荫土径,从这里一进门朝着阳光,透过摇扬、透明、闪耀的树叶望到背日塔影,已经无需再费多少笔墨。游人由中山路来,沿路建筑遮住了塔,进门后塔体突然呈现,所以任何障景也是多余的。只需因势加工,强调指向,铺砌一段较长的高高低低的步行石板通道。通道两侧原有一排杨树,东侧布置一片以浓郁的树丛为背景的花境,其问保留原有大树三株和水井一口。石板路从地面标高为+5.0m的北门起到水井处,按原地形不变升起lm,然后逐步下降,直至标高为+3.5m的广场,使人渐近塔而塔愈显巍峨。

临新辟的友谊路设东门,在门的一侧砌边长为20m的方池,隔水眺望河道两岸风光,作为泄景。本来车由东来早已望见方塔,入东门一片竹林屏障,只见方塔的上半部,因更设照壁一道、垂门一座,有意导向北行,过垂门,一片石铺硬地的终端正是两株参天的古银杏,越小丘,经圆洞门,东为青瓦钢架的茶点厅,尝试运用新型结构与传统形式相结合,以富于变化的内部空问,表现出园林建筑的气氛。由圆洞门向西进入高低曲折的堑道,堑深约2.5~3.0m,宽约4.0~6.0m,石砌两壁。出堑道登天后宫大殿平台看到方塔与广场,顿时感觉为之一爽。这是尝试运用我国园林幽旷开合的处理手法。P42-44

序言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自1947年同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至今已整整六十年,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规划设计师,桃李满天下,他是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的一代宗师。为庆贺冯纪忠先生执教60年,也为推动冯纪忠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11月在深圳举办《冯纪忠和方塔园》展览并于12月10日召开首届冯纪忠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冯纪忠先生191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冯汝■是清代翰林,历任浙江、江西两地巡抚,父亲有着深厚的中文根底。冯先生从小就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34年冯纪忠先生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当时同班同学有贝聿明、胡其达等,这是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1936年冯纪忠先生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41年毕业,是当时两个最优等的毕业生之一,1939年至194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1946年历经艰辛返回祖国。

回国后冯纪忠先生先后参加了当时首都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1960年代初冯纪忠先生提出“建筑空问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并在教学上加以实施。

1970年代末期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了松江方塔园。1986年方塔园的何陋轩落成,标志着冯先生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上海旧区改建探索了旧城改造的新方法,继续着他在规划领域的拓展。冯纪忠先生虽已93岁高龄,目前还在进行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设计的探索。

冯纪忠先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现代建筑师。这种超越是和他早年的维也纳建筑教育及实践背景以及自身深厚的东方根基相关,更和他所处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时代背景及作为知识分子其所投身建筑实践的中国现代的苦难的历史息息相关,所有这些锻造了他不断超越的意志,也正是这种意志使他完成了现代建筑的自我超越。

现代建筑成形于包豪斯,盛行于美国,而冯先生早年留学的维也纳,则是现代建筑的发源地。和包豪斯相比,维也纳的建筑思潮有其独特之处,从19世纪到20世纪,其现代建筑并不完全和包豪斯一致,它走了另一条现代之路,而在今天看来维也纳的现代之路更有持久的价值,它既追求现代性,又强调历史性。当人们回顾现代主义变迁的时候,另一条现代之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了,在这条路上,我们更看到了冯纪忠先生所开创的从维也纳走出并在具有深厚历史的中国发展的世界现代建筑之路,更是维也纳之路的最具挑战也最漫长的创造之路。这就是“与古为新”之路。

冯纪忠先生以“与古为新”来表达他的创作思想,方塔园的规划设讨是其代表。

方塔园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园内有宋朝方塔、明代照壁和清朝天后宫,还有冯先生设计的现代的何陋轩,在整体上以现代设计方式将历史遗存和现代建筑组织在一起,今与古呈现出新的面貌,它是包容了历史的新的现代空间。这种空间是东西、古今相通的、是贯通的生命境界的通透化的意动空间。

其中的何陋轩以自身时空体验的方式表达了意动引领的空间的通透及其不断的变换。意动中的空问完全是通透的,同时意动中的时间也参与了空间的变换,不仅仅是设计构思中的意动留下了空间变换的痕迹,如处在摆布中的平台的变换,这是内在的时间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外在空间体验中以巴洛克式和当地传统民居中的开放曲线的动态使空间在光影的变化中运动起来,真正在建筑意义上达成了时空转换,这也使这个建筑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完成了世界现代建筑的真正的自我超越。

赵冰

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任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冯纪忠和方塔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096831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5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86
21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