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李赋宁先生学博才高,他懂得多种语言,精通西方文艺批评和共同英语、法语史,既长于写作,又善于翻译。本书经由各著名人士对李先生的回忆,道出了李先生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文学事业等重大贡献。快点行动吧,翻开本书,您将会一睹李先生的伟大风彩。

目录

序/王宗炎(1)

北大同仁的怀念

忆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李赋宁先生/王式仁(3)

平易为人更高贵——怀念恩师李赋宁先生/王逢鑫(7)

治学、修身的典范——纪念一代外语宗师李赋宁先生/刘意青(12)

追思/孙亦丽(16)

润泽毕生的师长/李广成(18)

追忆先师二三事/李淑言(22)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追忆李赋宁先生/沈弘(25)

万世师表李赋宁/罗经国(31)

追随先生五十四年/胡壮麟(35)

难忘“观海登山”的教诲/胡家峦(39)

去年的雪——李赋宁教授一二事/钱军(43)

怀念李赋宁先生/陶洁(48)

西方语言文化大师的云南情——忆李赋宁先生二三事/黄必康(52)

于无声处悼李公赋宁先生/辜正坤(58)

关爱扶持后学的良师益友——回忆李先生/韩加明(65)

大师风范励后昆——李赋宁先生为人与治学散忆/冯国瑞(69)

学习赋宁先生的严谨学风/左少兴(74)

李先生的微笑/孙凤城(77)

斯人仙逝风范永存——怀念李赋宁先生/孙坤荣(81)

忆李赋宁先生二三事/何淑云(85)

怀念李赋宁先生/张文增(88)

心香一炷献师翁——悼念李赋宁先生/岳凤麟(91)

忆赋宁师二三事/姚学吾(94)

深切怀念李赋宁先生/袁明(97)

“北门”静悄悄/楼格(100)

忆良师赋宁先生/戴行钺(102)

北大毕业生的怀念

怀念李赋宁先生/李肇星(109)

“蜜与蜡”的回忆——悼念李赋宁先生/冯象(113)

细微之处见精神:怀念李赋宁先生/宁一中(119)

春风时雨。师表人伦——纪念恩师李赋宁先生/刘?银(122)

学识渊博,宽厚为怀——李赋宁先生与文体学/刘世生(130)

老师活在我的记忆里——怀念李赋宁教授/[加拿大]刘慧琴(132)

先生的关爱/朱锦清(134)

永远的老师和榜样——忆李赋宁先生/吴冰(139)

同李赋宁恩师最后一次见面/吴宝璐(143)

永远年青的李赋宁教授——回忆李先生在南京的几件轶事/吴翔林(146)

满心的思念/张贻瑾(150)

高山白雪/张玲(155)

吾爱吾师,更爱其品格/张致祥(158)

感怀李赋宁先生/张隆溪(162)

忆恩师/李勤(166)

一丝不苟,为人楷模的先生/汪惠平(168)

才识学德照千秋——为怀念李赋宁大师而作/郑土生(170)

李先生,一路走好!/[美国]郑培蒂(174)

儒雅的学者——李赋宁教授/赵世开(181)

永怀吾师/唐逸(184)

山至其高——我的导师李赋宁先生/袁宪军(186)

治学严谨的学者循循善诱的老师——忆李赋宁教授/龚景浩(190)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怀念李赋宁先生/傅浩(192)

李先生,你要走好!一怀念李赋宁先生/程曾厚(195)

我们感谢您,我们思念您/1960届学生(199)

各界友人、同行、学生的怀念

李赋宁先生在河北大学——记李先生的最后一次出行/毛卓亮(209)

学者有师/吴学昭(215)

巨星虽陨遗辉永存——悼念李赋宁教授/陈羽纶(225)

师生之情,久而更浓/贺祥麟(227)

关中真君子/徐葆耕(230)

难忘的师生情/孙玲(233)

难以忘却的怀念——忆李赋宁老先生/翁巧云(240)

哀悼李赋宁先生/程雨民(245)

尊师重道的典范——忆李赋宁先生崇敬吴宓二三事/蓝仁哲(248)

他是吴宓那样的人——沉痛悼念陕西先贤李赋宁先生/蔡恒(252)

Cherished Memories of Professor Funing Li/Jim Bass(257)

Reminiscences of Professor Funing Li/Marie Borroff(259)

A Reminiscence of Professor Funing Li at Cornell/Carol V.Kaske(262)

亲人的怀念

回忆赋宁/徐述华(267)

忆父亲李赋宁/李星(273)

人格的魅力——怀念我的公公李赋宁/中丹(279)

纪念伯父永记教诲/李昉(284)

四叔与我一一纪念堂叔李赋宁先生/李昌(289)

怀念叔叔李赋宁/李晟(293)

怀念四伯李赋宁先生/李量(295)

怀念赋宁姻兄/王滋源(298)

试读章节

对李赋宁教授,我们几十年来一向发自内心地尊称他为李赋宁先生。我自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以来,对李先生就非常景仰。1978年以后,在跟李先生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亲聆教诲,耳濡目染,对他老人家为人与治学相统一的大师风范感受尤深。

 一、满怀壮志献祖国

李赋宁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已于1949年秋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资格考试,博士论文已完成一半,欣闻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遂于1950年毅然回旧,满怀爱国壮志,把忠诚和智慧献给伟大祖国的教育事业。

李赋宁先生的这一壮举,看似短时决定,其实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内在的思想根源。从社会背景来看,李先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辈也曾以其智慧与技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但是,旧中国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灾荒连年,民不聊生。这给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李赋宁先生以巨大的社会刺激,引起他深刻的思考与急切的期盼,盼望有一天全国安定团结,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日新月异。从思想根源来说,李赋宁先生在西南联大就学期间,一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义愤填膺,亟盼早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使中华民族能够尽快复兴起来。一方面,闻一多等先生的人品、治学对李赋宁先生的思想影响极其深刻。在闻P69一多等老师的教育下,李先生立志学好本领,为将会新生的中国服务。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李赋宁先生响应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号召,立即回国为新中国服务。这是李先生一生道路的历史性选择,后来的社会实践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几十年来,李先生为祖国和人民竭忠尽智,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为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二、学科建设重创新

李先生学识渊博,中西融会,古今贯通,尤其重视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带、结合部找到新的生长点,开发出新的研究课题,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正是由于他老人家具有这样的时代理念和远见卓识,所以,1988年3月,当笔者将准备发起、组织“现代科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讨论班的构想向李先生征求意见时,他满腔热情,全力支持。当时,笔者向李先生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即该讨论班的指导思想:1.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2.促进与巩固科学(含哲学以外的人文科学和各种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的联盟;3.培养跨世纪的高级的综合交叉型人才。李先生听了我的汇报,非常高兴,他说,北大就应当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的综合人才,这些人应当能够担当国家发展的历史大任。他还说,你们这样做,对北大的学科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这个讨论班,刚开始时,参加讨论的只是一些志趣相投的教授、副教授以及由这些人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后来,讨论班在校内外的影响日渐扩大,北大领导不仅肯定并表扬了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而且要求我们将讨论班扩大到150人左右。我们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这样做了,效果也非常之好。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一讲都请的是校内外学术造诣很深的专家讲课。李赋宁先生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我们,而且身体力行,为我们的讨论班先后讲授了英语演化及其规律初探和语言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李先生的讲课深受大家欢迎,听众认为李先生从英语的历史发展和语言的横向比较,探讨语言演化规律及其与认识论的内在联系,真是发人深省,大开眼界。P70

1996年7月,经北大校长办公会议,批准我们的讨论班为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时任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的赵光武教授为主任,笔者为副主任,另一位副主任是天文学家罗先汉教授。李赋宁先生听说这个消息,高兴极了。他对我说,你们坚持了几年,效果很好,再这样坚持下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肯定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我们一直以李先生的教导和鼓励为动力,坚持每年寒假、暑假举办学术研讨会,然后将研讨会的内容分别列为春、秋学期的选修课。从1989年5月12日开始,我们至今已经举办了400多场学术报告,举行了16次学术研讨会。我们的学术活动在校内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将每次学术活动的内容都向李先生汇报,听取他老人家的指导意见。今后,我们将不辜负李先生的愿望,把我们的学术活动搞得更好,以期对北大的学科建设再做出一点贡献,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继续略尽绵薄之力,努力使李先生生前的愿望得以实现。P71

序言

收到朋友来信,得知李赋宁先生溘然长逝,不禁悲从中来。一位好友跟我们永别了;中国外语界的一位宗师成为长空陨星了。

李先生学博才高,久有定评。就语言说,他除英语外懂得现代德语、法语和古代希腊语、拉丁语;就文学说,他精通西方文艺批评和英语、法语文学史;就运用语言的技巧说,他既长于写作,又善于翻译。如果不嫌措辞过于文雅,我们就不妨说他学贯中西,锦心绣口。

李先生和我们不辞而别了,可是他的人格和学问,在大家心目中仍然留下磨灭不了的印象。读一下目前这本纪念文集,大家就能进一步认识李先生的生平和思想,同时也知道,沿着什么道路,能把自己的语言学习和理论研究推上一个新台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89170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5-53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