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文学上《三国演义》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从思想上本书使三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时期,而是变成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一个宝库。

本书从历史及时间纬度上,从十个方面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等这些著名的三国人物及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捉放曹、凤仪亭等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进行了重新解读及认识,提出了一些能供读者借鉴的见解。

内容推荐

三国之所以引人入胜,最重要的在于三国不仅是三国群英们的三国,而是全中国人的三国,中国人集体参与了对三国的创造和改版,从而最终将一段历史变成了一门文化。三国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将三国历史当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出口。

目录

第一讲 分分合合背后的历史玄机

 天数茫茫不可逃/003

 “内重外轻”与“内轻外重”/010

 历史的三岔路口/018

 兄弟阋于墙——分与合的时势选择/025

第二讲 王霸之道与纵横之术的较量

 出身·资历·政治路线/033

 乱世——是否别无选择/039

 “投资小”而“收益快”的政治路线/051

 当“王道”成为大热门/057

第三讲 冲突与整合:新君与旧臣之间

 当侵略者变成土著/063

 姗姗来迟的东吴大帝/070

 “托孤”大有学问/076

 软着陆中土著地位的变化/081

第四讲 过渡性政府与权力资源重组

 龙袍的衬衫用途——权臣的韬晦哲学/087

 木偶戏与双簧/093

 在温暖的皇宫孵自己的蛋/098

 把闹剧当成大戏/106

第五讲 人才观与乱世生存伦理的多元化

 不以已长格物,不以道德度人/115

 上门面试与跨国买断/123

 伯乐和良马的互动双赢/130

 用两双眼睛看三国/139

 政策的模糊化和生存伦理的多元化/146

第六讲 武将与文臣的离合向背

 没有骚动的喧哗/153

 专业判别与将相不和/158

 战争背后的较量/163

 将相之间的“论”与“争”/177

第七讲 军事问题的政治化

 不可思议的战争/187

 佚而劳之与劳而攻之:三国将帅的斗争策略/190

 无功而返:政治上的“行为艺术”/197

 人心与时势的较量——征途中的叛乱/203

第八讲 三国群英与群英三国

 为何要有排行榜/211

 惟才是举与政治花瓶/218

 平衡派系的艺术/223

 群英结构画面观/230

 英才与市侩的人格统一/236

第九讲 “三”中无“一”的历史迷题

 萧墙之内的痼疾/245

 人寿与国运兴衰/254

 民族问题的国内化/262

 军队,皇帝手里的风筝/272

第十讲 三国历史资源与中国思想的出口

 包装到位的三国文化/277

 雅俗三国双重变奏/283

 中国思想的一个出口/289

 三国成了谁的镜子/294

试读章节

:楚汉相争的"怪胎"?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一一个三国时代?

什么事情发生都要有个缘由,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更是如此。然而,很多读者、三国迷们,在读三国、谈三国的时候,只关心里面的人物和精彩场面了,对三国为什么会出现反而没有考虑过。

人们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小说《三国演义》,无论那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观,也多多少少影响了读者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而《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些可以称之为"导读"的言语,这些言语影响了人们对三国时期历史状况的看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另外还有《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中,在全书最末的一首古体诗里所阐述的观点--"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两段话,都突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冥冥之中存在着一个左右历史发展的力量,就是所谓"天下大势"或者说"天数"。

这种思路其实并不由《三国演义》所创始,早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在元朝中后期的元英宗时代,就有一部演义色彩很浓重的《三国志平话》,这部书里面对三国鼎 立局面的出现作了一番十分富有传奇性的解释。后来,这段传奇性的解释 被明朝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收集进了他编著的《喻世明言》:

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做司马貌的 书生,一夜他突然梦游地府,遇上当年汉高祖时期的一些英雄豪杰在喊冤叫屈,其中有项羽、韩信、彭越、英布等,他们或告刘邦两面三刀,或告吕后心狠手辣,或告刘邦吕后二人使用心机谋害功臣,司马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地府阎王三百年问都无法审判清楚的这一段公案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判决的办法是,让曾经受到刘邦和吕后欺压杀害的人都转世投胎,去分裂汉代的江山各据一方,而刘邦和吕后则投胎成为汉代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和其妻子伏皇后,受这些转世大臣与英雄的欺压凌辱,以偿还其前世的罪孽,而司马貌因为在阴间断此大案有功,又被玉帝封赏投胎成为司马懿,再次料理这些前世冤家之间的争战,将天下重新归拢统,结束三国纷争的局面。

这种解释,是把三国时期彼此争斗征战的历史解释成为前世冤孽所种下的因果报应,三国不过是楚汉相争时期的那些英雄豪杰谋士武将们向刘邦吕后夫妇讨还血债的舞台,争战厮杀中枉死的将士也不过是他们为了报前世冤仇的筹码。有人认为,司马貌断狱的这个故事对三国历史的解释,是充满佛教因果报应色彩的、消极的、荒唐的。但是,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就会看出,上面的批评未免过于苛刻而且不切实际,如果从历史的现场感而言,这种传奇故事不但并不乖谬。相反,这种叙述与分析还是十分符合身处乱世的人民对朝代更替的敏感猜测的。P3

序言

与重构:三国与"三国"

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甚至连大学者胡适都曾经说过,如果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长坂坡上没有赵子龙,那将是一种十分令人扫兴的场面。

三国的维度

真正的历史上存在过的三国,其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有几个维度上的特征。

首先,是时间维度上,如果按照中国历代的正统观念,改朝换代才能标志一个历史的断代,则三国时代从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之时,才真正开始,此前的几十年时间,属于东汉末年的混乱状态;而三国时代的结束,则是以西晋攻下孙吴的都城建业为标志,所以,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仅仅有六十年左右的光景,所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面最精彩的一大部分,比如讨伐董卓、袁曹之争、群英会、火烧赤壁等等,时间上都属于汉末而非三国。

其次,是历史维度上,三国时期并不简单的是一群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在东汉末年政治败坏、权威丧失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重新走向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的一种中间状态。正因为三国脱胎自东汉末年纲纪废弛、群雄争霸的历史摇篮,所以继承了汉米那种政治纷争和割据称霸的局面,而且愈演愈烈。但这一切,都不过是从无序的拼杀争斗走向有序化的大一统国家的再次出现。

再次,是命运维度上,活跃在三国时期历史舞台上的各类人士,无论是功成名就者,还是折戟沉沙者,都不是横空出世的。他们之所以会有种种出色的表现,是因为那个时代正需要那样一批有 抱负、有才能的人,而评判的标准,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套规则。 那些成名或败亡者,都在汉末的变乱中锻炼了自己,充实了自己,改造了自己,并找到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所以才会被铭刻在那个时代的风云榜上。

"三国"的魅力  三国是什么?三国为什么那么有魅力,令无数人津津乐道?

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十分滑稽,因为《三国演义》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赵云这样的人物也成了小说、戏剧、绘画、评书、影视中的重要角色。即使没有看过原书的人,也多多少少会从各个渠道知道一 些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捉放曹、凤仪亭、三英战吕布之类的故 事。

这就是"三国"的魅力之所在。而且,这种魅力还具有十分奇妙的效果,那就是那些没有看过书的人对三国的了解,并不一定低于那些"三国迷",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看,就是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对三国的认识也和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差不多,他们眼中的"三国",也都是那些英雄豪杰和惨烈战役。

"三国"的魅力就在于,它给人一种印象,让人们觉得,所谓的"三国"。不过是一个舞台,一个类风云人物纵横驰骋、比拼智慧和武功的大舞台。所以,在大众文化的讨论范围里面,"三 国"不过是一群杰出人才汇集的场所,没有那些人才,他们眼中就没有三国。甚至连大学者胡适都曾经说过,如果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长坂坡上没有赵子龙,那将是一种十分令人扫兴的场面。

把三国时代看成英雄聚会,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把这个时代出现的所有事情,都当成高智能犯罪的案例。按照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说法,这种将历史运动归结为个人性格和私欲的说法,属于"阴谋论"的思想范畴。波普尔觉得"阴谋论"用个人的性格、意志、贪欲、善恶来解释历史,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先天形成而无法改变的,所以这不过是一种历史宿命论的说法。

但喜爱三国的人们并不在意这是不是历史宿命论,他们认为,既然有这样的英雄豪杰出现,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看做那个时代的主宰呢?于是,就有了《厚黑学》,把三国的风云变幻,看成是几个人钩心斗角的结果。此后的种种对三国的解释。比如"三国管理学"、 "三国经济学"这样的题目,大体的思路,还是脱胎于"厚黑学"。

现在我们要说,这些,都只是"三国",而不是三国。

三国何以变成"三国"

为什么那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三国,最终会变成人们心中那个充满了魅力的群英会的"三国"呢?

概括地说,这是因为人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有一个"对号入座"的惯性思维,比如说,想到悬念片,就想到大导演希区柯克,想到足球,就想起一代骄子马拉多纳,想到武侠小说,就想到金庸。

这些惯性思维,就在于人们喜欢把一个带有类别意义的概念与一个具体的寸分具有个性的人物个体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个人就是这个类概念的化身。久而久之,经过年代的冲刷和筛选,一些十分具有个性的人物就浮现在历史的表面。而我们接触历史,必先接触这个表面,所以浅尝辄止的大众文化和街谈巷议接触了三国历史的表面之后,便流连于这表面的人物个性,于是,英雄人物唱主角的三国诞生了。

 另外,在三国时代之前,从东汉后期开始,社会上就兴起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当时的品评,是与评论朝政相关的,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天下闻名的"汝南月旦评"。而后来的《人物志》、《世说新语》更是评论人物、记录人物风采的名著。这些因素,使得三国时代留下了其他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丰富素材,这些素材。将人物的各种表现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对号入座"提供了便利条件。

简而言之,人们存在着一个惯性思维,喜欢用典型人物作为一类人的特征,而恰恰有丰富的材料来展现三国人物的各方面特征,所以,人们基本可以从三国人物身上找到各种类型的人物特征,也可以树立各类人物的典型。久而久之,历史上的三国,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三国",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脸谱们操练的戏台。

--当然,从三国到"三国"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坏事。  "三国榨汁机"

按照现存的各种记载来看,三国的历史,最晚到隋唐时代,就已经发生了错位,变成了样板化的"三国"。

不过,正是三国变成了"样板戏"之后,对三国的讨论才多起来,三国才真正变成了全民的。甚至可以说,如果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没有经过人们惯性思维的改造,没有变成错位的脸谱,就不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历史文本。

错位后的三国,把三国的历史时间拉长了一一东汉末期的黄巾大起义(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是大众文化中的三国开幕式。这种拉长,正突破了王朝的正统观念,把前后相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谈论三国的时候,可以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而把三国进行演义化的处理,把一些虚构的内容加进三国历史之中,不但从文学上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从思想上。也使三国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政治时期,而是变成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一个宝库了。

古代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也许对专家学者来说,那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先求真然后再求善求美的对象:而对更广大的读者群体而言,我们可以"不求甚解",不必太在乎是事实还是演义,只要能从对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获得一些可以作为"说法"的见解,便也够了。三国就像一根充满了甘美汁液的甘蔗,我们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这甘蔗产地是哪里,营养成分是什么,而是要提供一个榨汁机,让读者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如此,足矣。

三国的甘蔗汁,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养料而形成的,而人们已经吸食了千年,还将被中国读者继续吸食下去。我们希望的,是我们提供的榨汁机能够和这甘蔗一起流传下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4672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6.0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黑龙江
228
16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