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女性的视角、散文的笔调解读午梦堂文学家庭,再现三百多年前午梦堂一族的风采与风情,展示了吴江绚丽的文化与绵延的文脉。作者是吴江的一位文化工作者,近十年来坚持对叶氏午梦堂家庭的挖掘、研究,广泛收集,多方探求,深入思索,勤奋笔耕,终成此书,这是一个三百多年前的文学之梦,也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一个文学梦。本书应该是午梦堂研究的一个开始,叶氏一门是座丰富的宝藏,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财富。

内容推荐

在中国文学史上,午梦堂是一个璀璨的名字,它似一朵亮丽的奇葩摇曳在明清鼎革的历史天空下。午梦堂主叶绍袁,与其妻沈宜修以及他们的四个女儿、七个儿子都富于文思才情,一门唱和之作,辑为《午梦堂集》,历代以来海内争传。叶绍袁妻子沈宜修不仅是个诗人、书法家,更是中国第一个“以女性目光选编女性作品”《伊人思》的编者;次女叶小纨著有杂剧《鸳鸯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戏曲家;三女叶小弯是中国十大才女之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六子叶燮为清代诗论大家,所著《原诗》是清初诗学理论的一座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叶氏午梦堂更被誉为第一个“以女性为创作群体的”文学家庭,列在曹氏父子和眉山苏氏两个文学家庭之后。

四百多年来,有关午梦堂的诗文唱和很多,蕈其昌、袁黄、侯峒曾、陈维崧、土寿迈、柳亚子、苏曼殊等许多前贤名人,都与午梦堂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本书以清新典雅的文笔,图文并茂的形式,给读者再现了叶氏家庭满门风雅的风采,展示了一幅明清士人的思想图和名门才女的成长史。

目录

一泓分水泽俊彦

朝钟夕毓孕灵秀

淑女于归分湖畔

风云举路报捷音

六朝宫柳长安路

若寄家书只寄诗

满门风雅午梦堂

帘外愁看芳草长

枫落红凋《鸳鸯梦》

疏影暗香阁楼东

一声长啸出红尘

心事悠悠补纳遮

家住横山白道南

隐隐现现眉子砚

一代文章才女坟

附录

 叶绍袁年表

 午梦堂相关成员简介

 其他主要成员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明万历十七年(1589)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清晨,半弯冬月清清冷冷地挂在山东临清一家小客栈的上空,显得那么的单薄与寂寥,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它卷走,可它还执著着最后的一缕青辉,静静地俯瞰着渐渐明亮起来的鲁西大地,似乎在看一个隐隐约约的美丽故事。

寒风挟裹着若有若无的鸡声,直往不远处的小河里钻,可河水泛不起一丝的涟漪,因为整条河已冻成了一块结结实实的冰。小桥上,似乎还有浅浅的霜迹脚印很诗意地写着,一个寒冷的清晨在一句古诗的暖意中拉开了序幕。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个繁华城市的描述,其中的“临”就是指山东临清。临清,位于山东省西部,“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城市皆沿运河而建,“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的临清,借助特殊的地理位置,繁盛是必然的。临清在冀鲁豫交界处,西出临清便入河北了。

小客栈紧临着接送官员的驿道,时常有来不及到达驿站的官员在此落脚。那夜,客栈里的一盏灯整整地亮了一夜,轻轻的呻吟声也像灯光一样不眠了一夜。有婢女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中晃动,细碎的脚步声夹杂着柔柔的安慰声。

鸡鸣晨曦中,客栈里的一名驿卒早早地起来了,把吃饱喝足的马匹拉了出来,天一亮马儿又要跑上驿道,撒开四蹄送昨晚入宿的官员北上。驿道上整天尘土飞扬,驿站里总是南腔北调,驿马上大官小宦,每天都在演绎着喜怒哀乐的故事,驿卒觉得驿站真像一个神奇的舞台,驿道上一阵接一阵的马蹄声是演员们上下舞台的紧声锣鼓,而他不过是一个兼职的“跑龙套”和免费观众而已。可今天早晨起来,驿卒突然有种特别的感觉,那边客房里洒出的黄晕灯光特别的温馨。看来今天的驿卒有了一个少有的好心情,他的家就在不远处的村庄里,现在村庄还没从梦中醒来,他心情很好地向远处望了望,还轻轻地哼了句小曲。

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冷寂,一朵生命的花开放在霜冷的旅程,鲁西的客栈。那客房里的婢女喜冲冲地跑了出来,去向官员报喜,恭喜老爷喜得贵子。老爷正与驿卒一起整治行装,听到佳音,自然喜形于色,一扫平日老成持重的庄严神色,忘了身处三千里外的客栈之陋,忘了一月来的跋涉之苦,忘了古道西风之寒,急忙忙跑去看呱呱坠地的儿子。

老爷身材颀长,门肤方额,目光清映,气定神静,年近三十。这位老爷便是名驰吴越、“文章奇宕耸秀、气干霄汉”的叶重第,字道及,苏州府吴江人。

叶重第高才伟器,资性警颖,弱冠时便才名籍甚。万历四年(1576),十九岁的叶重第少年鹊起,在南京中举。十年后叶重第得中进士,会试时,在礼部尚书杨贞复房中,杨尚书一见叶重第的试卷,便击节称赏。考官们经过商量决定立叶重第为会元,但最后还是被人抑制,未能抡元,但这个消息早已在考生中间传开了,使叶重第虽未问鼎,却美名远扬。

叶重第于万历十四年(1586)得中进士后,被授予浙江山阴县知县。锦旋归省时,父亲突然去世,在家服礼三年。这天,他正行进在服除后去北京赴补的途中。考虑三辅内地,不会再回江南,便携家眷和母亲一同前往。

可叶夫人已怀孕在身,到临清时妊娠将近,再也经不起车马的颠簸,一行人马在路边的客栈停顿下来。叶重第对妻子、母亲说暂且在这临清住下,待生产后再入京。明天一早,他只能一个人先行人京。知书识礼的夫人并没意见。

没想到,他还没动身,儿子就降临了,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洗儿甫毕,叶重第马首逐燕,喜冲冲而去。难怪叶重第要如此地喜形于色了。其实他早有过得子之欢,可他育了四个儿子,个个夭折,如今“晚来得子”,上天第五次赐给他儿子,能不令他高兴而忘乎所以吗?

齐鲁一带有个风俗,初生儿三日之内要用艾草熏炙脐部,这样可以终身免得寒疾的病患。既然孩子在山东出世,说明他与山东有缘,就人乡随俗吧,赐给孩子一个好身体吧,叶夫人和婆婆商量后,便也效仿之。因为这个孩子对叶家实在太重要了,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但这是他们惟一的儿子呀。可万万没想到,小生命偏偏不接受这外乡之俗,结果火气攻中,通体透明,身如水晶,所有内脏都看得清清楚楚,生命也奄奄一息。手足无措的叶夫人终日以泪洗面,一刻不离地抱着孩子,难道上苍真是那么的不公平,这第五个儿子也要……如果这样的话,她如何去京城见自己的丈夫?她再也经不起那份打击了。

或许是上苍有眼,叶夫人找到了一个高明的医生,竟然把孩子的病给治好了。破涕为笑的叶夫人说,其实水晶儿的事情并不少见,昔贤薛文清公初生时也是一个水晶儿,文清公出生在蓟州玉田,他的父亲是玉田县的学博。

叶夫人说完这句话不久,叶重第便得到了补任蓟州玉田县知县的任命。难道是冥冥之中的暗示,儿子能像文清公一样成为名贤?叶夫人的心喜喜地动了一下。当然,叶夫人这位出色的儿子将来真的没有令她失望,身后还真的被家乡的百姓送入名贤祠,一代代地祭祀呢。当然这是后话了。

从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起,万历帝因立储之事,与群臣不和,开始消极怠工,不上朝理政。所以,叶重第被委以新任后,免却了向皇上面谢的程序,带着全家一路东行,来到了斗大之城的蓟州玉田。

P1-4

序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午梦堂”是一个璀璨的名字,它似一朵亮丽的奇葩摇曳在明清鼎革的历吏天空下。午梦堂主叶绍袁,与其妻沈宜修以及他们的四个女儿、七个儿子都富于文思才情,一门唱和之作,辑为《午梦堂集》,历代海内争传。

叶绍袁是明朝天启进士,官至工部主事,为官两袖清风。崇祯初年,隐居分湖,以诗词酬和为乐。叶绍袁诗文并长,是晚明优秀的小品文作家。入清以后,叶绍袁带着四个儿子,削发为僧,遁迹吴越问的荒山破刹,一边为抗清义师密谋策划,一边撰写记录民族大耻的《甲行日注》、《湖隐外史》等重要著作。叶绍袁妻子沈宜修,不仅是个诗人、书法家,更是第一位“以女性目光选编女性作品集”《伊人思》的编者,著有诗文集《鹂吹集》。次女叶小纨,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戏曲家,著有杂剧《鸳鸯梦》、诗集《存余草》。三女叶小鸾才貌双全,自幼聪颖过人,诗书琴画俱通,著有诗文集《返生香》,是中国十大才女之一。六子叶燮,康熙进士,为官清正,官至宝应知县,其诗论著怍《原诗》是清初诗学理论的一座高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被近现代学者所推崇。

“午梦堂”是一个和谐的文学家庭,这里长幼和睦,主仆亲近,师友唱和;这里文士相聚,才女雅集,谈笑文章。在文学史上,“午梦堂”更被誉为第一个“以女性为创作群体的”文学家庭,正如冀勤女士所言:“有明一代,妇女长于文学之佼佼者,首推吴江叶氏,一门联珠,唱和自娱。”

吴江物华天宝、风土清嘉。自南宋后,江南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苏、杭腹地的吴江自然也为富庶之地、文化之乡。吴江有许多名门望族,其中多为文学家庭,像松陵沈氏、吴氏,分湖叶氏,烂溪周氏等等。在诗书礼乐的家庭氛围的浸润下,才女群体在吴江孕育而生,“满门联珠”的午梦堂才女群既是松陵沈氏与分湖叶氏两个文学家庭的联姻产物,更是吴江深厚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以女性的视角、散文的笔调解读午梦堂文学家庭,再现三百多年前午梦堂一族的风采与风情,展示了吴江绚丽的文化与绵延的文脉。作者是吴江的一位文化工作者,近十年来坚持对叶氏午梦堂家庭的挖掘、研究,广泛收集,多方探求,深入思索,勤奋笔耕,终成此书,这是一个三百多年前的文学之梦,也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一个文学梦。本书应该是午梦堂研究的一个开始,叶氏一门是座丰富的宝藏,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财富。

吴江是一块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土地,这里人才辈出,这里光华灿烂,这里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与动人心扉的故事,这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历史留存给吴江的宝贵财富。在吴江经济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时代,全面、科学地挖掘本土的人文资源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再现吴江的人文风貌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手段,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挖掘、研究吴江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为繁荣吴江的文化,传承民族的文脉,作出贡献。

后记

十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在烈烈阳光下的一排小平房里——北厍文化站,徐鉴明站长和张明观先生正热烈地谈论着北厍的三大文化遗产:柳亚子、张应春和叶氏午梦堂。谈起地灵人杰的家乡,两位先生话题很多,总希望家乡的这三个文化宝藏能得到更深的研究与挖掘,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能有更好的保护。柳亚子、张应春已有张明观著的《柳亚子传》和文化站编的《张应春纪念集》问世,而独独满门风雅、才人辈出的叶氏一门还无人研究,两位先生甚觉遗憾,便鼓励我不妨涉足叶氏研究。

面对这样一个深奥的课题,才疏学浅的我,自然不敢轻言涉足。我知道自己要过很多的关,历史、文言文、资料收集、地方文献等许多以前没有涉足的领域,都要从头开始学起,我的创作兴趣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是张明观先生拿出当年写作《柳亚子传》的信心鼓励我,徐站长也表示将鼎力支持。

或许是与叶氏有缘,午梦堂一门的精彩与特别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午梦堂中的叶绍袁、沈宜修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女,留下了名传海内的《午梦堂集》;沈宜修不仅是个诗人、书法家,还是个把三个女儿培育成“中国才女”的闺塾师;次女叶小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作品留世的女戏曲家;三女叶小鸾是中国十大才女之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为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的故事与传说;六子叶燮为清初的诗论大家。入清以后,叶绍袁带着四个儿子,削发为僧,遁迹荒山破刹,秘密地抗清复明,执著地著书作文……这一串光灿史册的名字,这一段鼎革巨变的历史,这一个令人倾心的文化家庭,不由人不为之心动!作为一个吴江人,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能走近这样一个如群星闪耀的文学家庭,是缘分更是幸运。

于是,就在那个蝉鸣枝头、烈日如火的夏日,徐站长领我去了叶家埭,看了午梦堂、疏香阁遗址,在小村的猪圈旁、屋角边,看到了叶小鸾《分湖石记》中“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杂红英之璀璨,纷素蕊之芬芳”的太湖石,当年垒石为山、庭院深深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只有一棵疏香阁的遗物——腊梅,在夏日的阳光下,生机盎然,叶叶生光。就在看到那腊梅树的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比时间、比生命更久远的东西,一种与心灵共振的感动,一种充满渴望的好奇,我似乎摸到了叩响叶氏庭院的小小门环。

于是,那倒在河边的青石狮子,村民们当做台阶的旗杆石,山门依稀的西方尼庵,长着高高向日葵的叶氏旧址,挖成池塘的叶小鸾墓,一版再版的《午梦堂集》,四围春水的池亭小村,一水东流的静静村河……所有这一切遗物与遗址,由不得我不停下脚步,静下心境,细细地探寻一番,从一知半解到渐入佳境,我慢慢地走上了一条青灯黄卷、寂寞创作的文学小道。我感觉自己离一个梦越来越近了。

我在探幽访古、寻芳问踪中圆自己的梦,也在这个梦里走进别人的梦,走进四百年前那个满门风雅、叶叶交光的文学家庭,走近那一颗颗诗化的灵魂,走入那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人生在历史长河的何处启航,那是天意,那是上帝神来之笔赋予的起点。人生为希望、自由和爱而努力,那是诗意,那是将生命当诗来写。

午梦堂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以诗为命的家庭。是分湖的水土灵秀,是吴江的风月多情,是江南的风物清嘉,岁月独钟情于午梦才人,一门之内人人有集,个个能诗。生命如昙花一现,枫落红凋中,离魂难-追,逝水不停,幸有笔墨精灵,留香人间。拂去烟尘,打开书页,走进那个午梦正浓的家庭,看到的是鲜活如初的依旧:小院中绿肥红瘦,春径上裾佩弄声,绣阁里吟笺轻展,风帘边栏杆拍遍……生离的泪水,死别的长哭,国破的痛愤,家亡的凄凉,长歌当哭,长夜难眠。难眠的诗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声,留待后人倾听。

从此,我是一个虔诚的聆听者。  我的心一直为这个满门风雅的家庭所牵挂,埋首于故纸黄册,奔波于江浙沪的图书馆与书城,只为大海捞针地发现一点叶氏的资料,喜过、愁过、退缩过,终y-摸着石头走过了五年、十年。做了六千余张卡片,翻阅了百余种资料。

凭着对文学与先贤的热爱,在生命中充满磨难的十年里,在孩子与家务的周旋之间,留下了一点自己的墨迹与感受,我为自己的执著鼓舞着,也不断地努力着。因为,区区十数万字实在写不尽这个“叶叶交光”的家庭,我涉足的只是这个深宅大院中的一个小小庭院而已,还有太多太多的风景与楼阁厅堂在后面,我不知道自己疏浅的才学,能否打开后面那一扇叉一扇被时间之手紧闭的大门。

《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散文的笔调写出午梦堂一家的风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幅晚明士人的思想图和名门才女的成长史。另外,全书配置了190多幅插图,希望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走近读者,走近真实。书后附《叶绍袁年表》,因为在研究叶氏资料的过程中,深感“年表”的重要性,一“表”在手,许多时间与事件便可一目了然,不用再去厚厚的资料中查找、验证了;同时,也给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时间坐标;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了简表。《午梦堂相关人物简介》和《其他主要人物简介》也是为了间读与写作的方便。

吴江是一个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之地,这里才人辈出,这里光华灿烂,在涉足叶氏资料时,总连带出一个又一个的吴江名人:袁黄、沈碌、吴易、朱白民、徐灵胎、徐达源、潘柽章、王锡阐、潘未、陈去病、范烟桥、柳亚子、叶楚伧……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可不变的是吴江这块土地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与故事,一如垂虹古桥上的那轮明月,依然阴晴圆缺,依然不紧不慢,依然明亮如眸,依然让人遐想不断,追忆不断。因为吴江叶氏,我的视线被牵引得更远更宽,我希望我的目光能像如水的月光一样,照过一个叉一个鲜亮的名字,收获一个叉一个诗情画意的故事。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河流,吴江是一块挖不尽宝藏的灵秀之地,我希望《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只是我这次文学之旅的起点。

《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从资料收集到创作,历时近七年,期间吴江图书馆古籍部、北厍文化站在资料收集与查阅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书中插图的电脑制作,得到市图书馆张慎行先生的帮助与指导。陆虎荣先生对本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孙悦良先生在援藏期间欣然为本书题辞。曹雪娟女士于百忙之中,审阄书稿,并撰写序言。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的大力资助。凡此种种,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朱 萸

2007年8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7829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