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钦差大臣(精)
内容
编辑推荐

19世纪俄国作家果戈理最有影响、最出色的代表作《钦差大臣》,叙述了以俄国某市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前来视察的消息,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塔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殷勤款待,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钦差大臣”,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之时,传来了真正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喜剧以哑场告终。该剧是整个俄国官僚界的缩影,堪称俄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对俄国和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内容推荐

果戈理是俄罗斯知名的作家和剧作家。《钦差大臣》这部作品集选入一些果戈理早期和中期所创作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他最有影响、最出色的剧本足享誉世界的喜剧《钦差大臣》。果戈理将当时在俄罗斯看到的一切丑恶现象汇聚起来,给予淋漓尽致的嘲笑,看后使人发出一种深省的笑。  在中篇小说《塔拉斯·布尔巴》和短篇小说《外套》等作品中,果戈理以“小人物”视角,运用民间文学生动的口头语言,把喜剧的日常生活气息与热情洋溢的抒情因素结合在一起,充满了诙谐、幽默,有的读后使人忍俊不禁,发出快乐的笑声,有的虽也令人发笑,不过这笑已经是透过泪光的笑了。

目录

译序刘洪波1

钦差大臣(剧本)1

索罗钦采集市104

圣诞节前夜138

(以上选自《狄康卡近乡夜话》)

涅瓦大街186

鼻子224

肖像252

外套310

狂人日记341

(以上选自《彼得堡故事》)

塔拉斯·布尔巴(选自《米尔戈罗德》)368

试读章节

市长--为官多年,业已苍老,就他的为官之道来说,人很不笨。虽然贪污受贿,但举止十分庄重;为人相当严肃;甚至有点爱高谈阔论;他说话的声音不高也不低,话不多也不少。他说的每句话都富有深意。他的面容粗鲁而又严厉,就像仕途艰难,从下层官员爬上来的任何官吏一样。就像一个心地猥琐、素质低劣的人一样,可以相当迅速地由恐惧转为快乐,由卑贱转为傲慢。照例,他身穿一件带有勋章孑L的制服,脚登带有马刺的骑兵长靴,头发剪短,略显斑白。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他的妻子,一个爱卖弄风情的外省女人,徐娘半老,她受的教育一半来自小说和纪念册①,一半来自在储藏室和侍女下房的奔走忙碌。她的好奇心很重,一有机会就流露出虚荣。有时她颐指气使,凌驾于丈夫之上,所以如此,不外因为丈夫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她的问题是好。但是这权力仅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非是警告一下和嘲笑一下而已。在剧本进行中,她四次更换衣服,款式各异。

赫列斯塔科夫--青年男子,年约二十三岁,个子瘦小;有点傻里傻气,诚如俗话所说,脑子里没有主心骨。他是办公室里通常被人称做极端空虚浅薄的那号人中的一个。说话和做事都不动脑子。即使有什么想法,也转瞬即逝,集中不了注意力。他说话急促而又杂乱,许多话都是完全出人意料地脱口而出。担任这一角色的演员越是表现出直爽和单纯,就越成功。衣着时髦。

奥西普--仆人,一如稍许上了点年纪的普通仆人一样。说话严肃;目光稍微下垂,爱发议论,爱自言自语,自己给自己讲大道理,其实这话是讲给他主人听的。他说话的声音几乎永远不慌不忙,可是跟主人说话时却常常声色俱厉,有时甚至有点粗暴。他比自己的主人聪明,因此也比主人明白得快,但是他不爱多说话,是一个蔫不唧儿的老滑头。他的服装是灰色或蓝色的穿旧了的长襟外衣。

博布钦斯基和多布钦斯基--两人的身材都又短又粗,很好奇,彼此也非常相似。两人都腆着个不大的肚子。两人说话都很快,多一半用姿势和手势帮忙。多布钦斯基比博布钦斯基略高,也略显严肃,但是博布钦斯基却比多布钦斯基随便,也较活跃。

利亚普金一佳普金--法官,读过五六本书,因此有点自由思想。极爱猜测,因此他对自己的每句话都赋予一定的分量。扮演他的演员应该在自己的脸上永远保持一种别有深意的表情。说话用男低音,声调拉得很长,嘶哑,似在打鼾,就像一只老挂钟,先发出嗄哑的声音,然后再打点。

泽姆利亚尼卡--慈善医院督办,很胖,转动不便,行动笨拙,然而却是个善于钻营的滑头。很会巴结,忙忙叨叨。

邮政局长--一个老实到天真的人。

其他角色毋庸赘述。他们的原型几乎永远在我们眼前。

演员诸君应特别注意最后一场戏。所说的最后一句台词,应突然间,一下子,给所有的人产生一种震聋发聩的作用。台上的全体演员应于刹那间改变姿势,惊诧声应该像从一个胸膛里发出来似的从所有女人的胸膛里进发出来。如果不遵从这些意见,就会失去整体效果。P3-4

序言

19世纪俄国作家、剧作家果戈理是一个奇才。身高仅一点五一米的他被别林斯基称为"文坛的盟主,诗人的魁首";在俄国文学史上,普希金之后的整个一个时期被冠以他的姓氏--"果戈理时期";他被赫赫有名的"自然派"奉为领袖;还有人宣告说:"标志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一切特征都被果戈理勾勒出来了:宗教道德基调,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战斗的和务实的特点,预言激情和救世论。从果戈理开始有了一条宽广的大道,世界性的广阔空间。"①

果戈理有如此的成就和声誉,与他在创作上的不凡才情和精神上的上下求索是密不可分的。作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既快乐又忧郁的双重性格,因此在创作初期,亦即19世纪30年代,为了与经常遭遇的苦闷抗争,他本能地向外求助,"自己想出了一切能够杜撰的可笑的东西"④,"把一股股快活的笑的涓涓细流放入了自己的心田"⑧,让它们冲走心中的阴郁。与此同时,果戈理又从母亲那里接受了对天国的虔信和对末日审判的畏惧,宗教道德的规范在他的意识中始终存在,到了19世纪40年代,他已将"重心从文艺创作转移到完善生活的创作,转移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一世界极度扩展到整个俄罗斯并且被广泛认为是某种使远亲近朋得道的理想模式"(1),这是其创作中艺术的话语向宗教道德的话语变奏的时期。正如作家在《肖像》中所写的那样:"把从外界吸取来的一切,先融化在自己的灵魂里,然后再从自己的灵魂之泉中喷涌而出,化成一支和谐的、激越慷慨的歌"②,并从中"渗透出创造者的美丽的灵魂"③。《钦差大臣》这本作品集中选译的正是作家在三四十年代创作的一些精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带领我们在安详的乡村与喧闹的都市,团结一致、精神饱满的历史与四分五裂、空虚无聊的现实之间自由穿梭,让离奇的幻想与平淡的现实相互交错,使我们在大开眼界之后,不自觉地要去思索一些人生要义。在果戈理天才的想像中,世界是如此的奇异:每逢赶集,就有一个猪脸妖怪呼噜呼噜地叫唤着,到处寻找他失落的红大褂(《索罗钦采集市》);圣诞节前夜,女妖骑着扫帚随着一股青烟从一户人家的烟囱里飞升到空中,一颗接一颗地偷摘星星,不一会儿就摘满了满满一袖子,而拖着尾巴、长着山羊胡子的魔鬼把月亮也偷了去,藏进了口袋;铁匠为了赢得姑娘的芳心,不惜与魔鬼打交道;机智地揪住魔鬼的尾巴,骑着它直奔彼得堡,去替心爱的姑娘乞求女皇本人恩赐鞋子(《圣诞节前夜》)。……而这一切,果戈理信笔写来,充满了诙谐与幽默,常常令人忍俊不禁。难怪大诗人普希金在读了果戈理1831-1832年间发表的第一本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本书中的《索罗钦采集市》和《圣诞节前夜》就选自这本小说集)后会赞叹说:"它使我感到惊奇。这是真正的快乐,真诚、自然,毫不装腔作势,毫不古板。而且有的地方多么优美!多么富有真切感啊!这一切在我国当前的文学中是不同凡响的……祝贺读者有了一本真正有趣的书……"①当小说集在1836年再版时,普希金再次撰文,高度评价《近乡夜话》:"我们的读者当然不会忘记《近乡夜话》的问世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大家对于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的生动描写,对于小俄罗斯大自然的新鲜图画,对于这种朴实同时又带几分狡狯的快乐无不感到高兴。我们这些自从冯维辛时代以来没有笑过的人,为一本使我们发笑的俄国书感到多么惊奇!"④

《近乡夜话》使果戈理一举成名。它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它既不同于当时的感伤主义作家描写乡村生活的饱含眼泪和叹息的小说,也有别于浪漫主义作家笔下为求新奇而搜罗的纯属点缀和装饰的民族风俗描写。在《近乡夜话》里,果戈理把民族的精神天赋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正如他自己在1832年写的一篇论文中表明的那样:"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萨拉凡,而在于表现民族精神本身。"《近乡夜话》分上下两部,每一部由四篇小说外加一篇序言组成,整个小说集里的八篇故事假托为养蜂人红毛潘柯印行的。本书中的《索罗钦采集市》和《圣诞节前夜》两篇分别是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开篇故事。小说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现实和理想,历史和现代以独一无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带喜剧性的日常生活气息与热情洋溢的抒情因素处于密切的联系之中"③。比如,在《索罗钦采集市》中,开篇对乌克兰夏目的抒情性描写一下子就过渡到了爱慕姑娘的小伙子与她凶悍的继母之间的对骂,这种"急剧的转换"④几乎在果戈理所有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而在《圣诞节前夜》里,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替更是俯拾皆是。对比也是果戈理小说惯用的手法。《索罗钦采集市》中肥胖、凶悍的继母希夫里娅与美丽的少女帕拉斯卡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希夫里娅本人在丈夫和继女面前的凶悍、爱吵架和在情人面前的温柔、腼腆也形成对比,还有《圣诞节前夜》里人民生活的画面与彼得堡官僚世界的对比等等。果戈理还特别擅长运用"定格"的手段来突出人物和场面的滑稽性,创造喜剧效果。例如《索罗钦采集市》里的这一段:"恐怖使屋里所有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不能动弹,那位干亲家张大了嘴变成了一块石头。他两眼鼓起,好像要射出来似的;他十指张开,跟抽风似的,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那个勇敢的大高个,在魂飞魄散的恐惧中,吓得猛地跳起来,碰到了顶棚,脑袋在横梁上磕了一下;上面的木板向斜刺里冲去,于是牧师的儿子便轰的一声稀里哗啦地飞落到地上。"啊呀!啊呀!啊呀!"一个人趴在长凳上,吓得手脚乱舞地叫道。"救命啊!"另一个人用皮大氅蒙住脑袋,直着喉咙拼命喊叫。"此外,描写众人聚集的场面和塑造群体形象也是果戈理的拿手好戏,这在《索罗钦采集市》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果戈理的《近乡夜话》在创作上博采众长,如:小俄罗斯民歌、短故事、童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的生动的口头语言及其富有朝气的、乐观主义的基调和喜剧因素,浪漫主义的非现实的社会关系、怪诞的情节和形象、宗教力量战胜邪恶力量,现实主义的生活细节描写、寓于喜剧性描写之中的讽刺与批判等等,这使它成为果戈理艺术创作的不同发展倾向的起源,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乡夜话》发表后,果戈理又开始了新的探索。1835年出版了另外两本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小品集》。《米尔戈罗德》由四篇小说组成,《塔拉斯·布尔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整部集子的灵魂。小说诗意地描绘了历史上乌克兰人民捍卫自由和信仰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以塔拉斯·布尔巴为首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热爱自由、狂放不羁、骁勇善战、无所畏惧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忠诚爱国、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民主的生活方式的特点。小说中反复强调"战友义气",即人们之间非血缘的、以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凝结而成的兄弟情谊,体现了基督教的思想,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社会各阶层的隔膜、分裂和对立的一种谴责。《涅瓦大街》、《狂人日记》和《肖像》三篇小说出自《小品集》,它们与后来发表的《鼻子》(1836)和《外套》(1842)都以彼得堡生活为主题,从而又被统称为"彼得堡故事"。在这个系列里,彼得堡形象贯穿于所有的小说中,是一个中心形象。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就像一个噩梦,这是个谎言之城,欺骗之城。在这里,世界被颠倒了:自然造就的人、美、力量、天赋无足轻重,反倒是人类的虚构--官阶、奖章、金钱成了现实的、重要的东西。在这个价值颠倒的疯狂世界里,鼻子可以成为比主人更高的官儿,而艺术家只有死路一条。果戈理把彼得堡作为一个城市形象,一个反面的、恶势力的象征来塑造,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所谓彼得堡文本,或更广一些,所谓大都市主义传统,这一传统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得到发展,并对白银时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果戈理也被看成是象征主义,甚至包括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始祖。彼得堡的形象,果戈理是以"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的。在这些作品中,小公务员、小文官、穷画家在大城市中被挤压得只剩下用鸦片麻醉自己、臆想、狂热的呓语、发疯和自杀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他们的悲哀和无助是"彼得堡故事"的重要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表现这样的主题时,果戈理的基本手法依然是引人发笑,如在《外套》里,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为了省钱做一件新外套而在生活中处处节俭,连走路都要踮起脚来,害怕磨坏了鞋底,想像一下他在大街上像跳芭蕾一样的步态,读者无法不哑然失笑,只是这时的笑与《近乡夜话》中纯粹的快乐的笑已经有所不同了,这时的笑已经是"透过泪光的笑"了。在"彼得堡故事"中,果戈理以怪诞、夸张、讽刺幽默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奇怪"和不可思议:金钱、官阶、物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人则成了附属品。实际上,彼得堡这种奇怪的现实也可以理解为是继《近乡夜话》和《米尔戈罗德》中的妖魔鬼怪之后的又一个恶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果戈理笔下的妖魔鬼怪逐渐抽象化了,这也说明果戈理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了,从《近乡夜话》相对单纯的快活的鬼故事,简单的善恶之分,进而到《米尔戈罗德》中诗意的过去和庸俗的现实平分秋色,对幻想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的描绘并重,并且已经开始把信仰的问题提到了关涉是非、成败、生死的高度,再到"彼得堡故事"那种渐强的思想性和隐含着的宗教道德内涵,这一趋势体现得很明显。

作品集中选译了果戈理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剧作--《钦差大臣》。果戈理从小喜欢戏剧,这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自己就写过几个剧本,还组织过家庭演出)。因此,在写小说的同时,果戈理也一直在尝试着写剧本。他最有影响、最出色的剧作就是享誉世界的《钦差大臣》,这部剧作在1836年上演,引起了极大反响。在这部喜剧中,果戈理将他"当时在俄罗斯看到的一切丑恶现象,一切在需要人们主持正义的场合所发生的非正义的行为都汇集起来,然后给予淋漓尽致的嘲笑"。①因此,整部剧中没有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从市长到法官、督学、慈善医院督办、邮政局长,乃至贵族绅士,全都是对上谄媚、巴结,战战兢兢,对下蛮横无礼、欺压百姓,假钦差大臣本人也是一个轻浮的花花公子、卑鄙的吹牛家、无用的寄生虫。然而,果戈理在展现这样一群面目可憎的小丑时并没有刻意地把他们抽象化、类型化、滑稽化,而是力求真实,贴近生活,使每个人物有血有肉。正是这样,生活内部所包含的荒谬、滑稽才被独具慧眼的剧作家抓住并表现了出来,这里不是搞笑,而是引发一种发人深省的笑,果戈理把这种笑当做是剧中的正面形象,因为他认为笑是伟大的事业,是人类的良心。果戈理戏剧创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完全难以置信的事件作为情节的基础,而在细节的描绘上则特别具体而真实,从而形成了既荒诞又写实的风格。

综上所述,《钦差大臣》这部作品集选译了果戈理早期和中期所创作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反映了作家艺术创作的基本风貌。在徜徉于果戈理为我们创造的奇异的世界里,体味这个"快乐的"天才带给我们的欢笑的同时,相信我们不会仅仅一笑而过。

写到这里,这篇译序应该说可以画句号了。然而,我依然如没写时那样诚惶诚恐。且不说自己才疏学浅,从未有过如此殊荣,而先生译著颇丰,德高望重,单说臧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从来只听说学生请老师作序的,如今却是老师吩咐学生写译序这一点,就不免心下惴惴。然抗旨与遵命均不妥当。犹豫再三,勉力而为,权当做是先生布置的又一篇作业,惟作此想,方能略微释怀,因此不得不赘言几句。

2004年6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钦差大臣(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国)果戈理
译者 臧仲伦//胡明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78636
开本 32开
页数 4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76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34
丛书名
印张 15.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