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即将进入后WTO时代,银行业风险控制已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中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本收借鉴国际通用的银行业风险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转轨经济中的银行业风险,以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银行业信用风险,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建立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的预警模型,在国内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VAR方法研究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从而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业风险评价和预警体系,具有鲜明的理论性手实践指导性,堪称系统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的一部力作。

序言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信不立”;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商鞅变法中,商鞅以一千两黄金重赏移木者,以彰显一诺千金的国家信用。可见,大到国家变革图强,小到个人安身立命,无不需以信为本。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体制和信用体系现已基本建立但还远未成熟。目前,社会信用链条断裂、失信现象随处可见。纵观各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构成可以发现:银行信用作为连接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枢纽,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银行信用的正常化,是整个社会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构筑强健金融体系的基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学者担心中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可能在银行体系。现在国家也已意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银行挑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推动银行改革。然而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部门,其改革进程中若没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那么金融体系的局部风险很可能急剧传染,进而使整体经济面临危机。可见,金融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效率和风险之间的尺度权衡,是要强调改革效率还是要以控制风险为主?我想这在改革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答案,但重要的是能够寻找到一个标尺来把握改革的节奏。可见,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定量化的标尺来评估银行改革中的效率和风险,进而从战略和全局上为改革框架设计提供参考。

纵观各国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史,其往往是以金融业开放的挑战和金融全球化为发端的。同时,各国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普及程度及风险评估水平的提高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金融危机中逐步得到强化,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以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金融开放为例。70年代初,为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美国的金融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从限制本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发展,转向了致力于推动美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伴随着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美国银行业的放松管制,利率自由化和}昆业经营都极大地提升了银行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也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银行所面临风险急剧放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美国金融业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美国银行监管当局开始积极强化和督导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建设,以此为手段来促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对其在国际范围内的迅速膨胀的风险进行调控。可见美国强化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使之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在金融体系开放的挑战和压力下完成的。

目前,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竞争环境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金融业开放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已经没有美国当时那样宽松的宏观环境来调整银行业的战略格局。随着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规则的实施,我国金融体系国际化步伐将不断加快;放松银行业管制、使之成为竞争性的混业经营实体也将很快到来。各国的银行业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体系运营环境的国际化和混业经营在提高银行竞争力的同时也将使风险成倍放大,此时若不把信用风险管理提上重要议程的话,银行业开放所导致的结果将会严重偏离最初的期望。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更替(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特殊时期(吴敬琏,2004)。工业体系的建立、工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强大的投资支持和巨额的银行贷款。那么,这也需要强大的银行信用评估体系做后盾,否则意味着严重的泡沫经济和可能出现的银行信贷危机。可见,无论是基于外部金融开放的压力还是内部经济转型的挑战,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已势在必行。

各国的信用发展史表明,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是被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经济主体不断交易、交易被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出来的。这也决定了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同时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的建设是无法孤立进行的,银行信用体系的培育要以社会信用为基石。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转轨阶段,社会信用体系恰似一棵成长中的大树,在这个信用的大树中,银行是树的枝叶,企业是树根。信用体系需要在企业这个环节上解决其根本问题。而企业的信用培育是需要土壤的,这就是全民的信用意识。可见,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这不但需要企业改革的配合,也同时需要大声疾呼全民的信用观念重建。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多已不适应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今后银行商业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塑银企问的关系,使两者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在这个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将作为一个有力工具来甄别贷款企业风险、淘汰落后企业,从而以区别配置资金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改革,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保证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稳健性。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市场化的产物,同时又作为一个标尺来控制和评估银行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

另外,随着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信用风险管理的不断强化,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模式也将发生巨大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基本上是行政命令的“一刀切”模式。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一旦某一个或某几个银行的运营出现了问题,监管部门会要求所有的银行都停下来检查同样的问题。这样不能有效地鼓励先进者、淘汰落后者,也不利于银行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在西方逾百年的银行监管历程中,其监管模式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由最初的行政命令式监管演变到标准化方法监管以及现在普遍采用的内部模型监管方法。这三种监管模式的更替主要都是由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推动的。对于银行业来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重要的是在日常的资金营运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分清正常风险和非正常风险,判断信用风险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潜在风险转化为真实风险的可能性、其未来发展趋势。这样,通过定量化的评估风险,将给银行监管当局提供一个宝贵的标尺,准确评估各个不同类型银行的不同性质的信用风险,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各类银行量身制定其风险化解机制。这就如飞机起飞、降落时,不同型号的飞机会对应不同的跑道,大型飞机有其专用跑道,中型和小型飞机也分别对应着各自的跑道。那么,银行业监管中,关键是寻找到恰当的定量化尺度来对银行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可见,信用风险评估将作为一个桥梁,推动银行业的监管模式实现有效过渡。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于银行业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在金融对内、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加快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如何维护金融稳定。在这其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紧迫而重要的。目前很多有关信用风险问题的书籍出版了,但针对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进行定量化研究的书还很少见,我基于自己多年的工作心得写成了这本书。在我国银行业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有鉴于其对我国银行改革的重要性,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之中,期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庆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934314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2.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