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俄国经典散文/外国经典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外国经典散文丛书收集了一系列的各国文学作品,是由中国一流专家编选而成的。这套丛书收录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让您能欣赏到更多作品,从中领会其真谛。本书主要收录了俄国的经典散文集。

目录

前 言……………………刘 宁(1)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吉舍夫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片断)/汤毓强等译(1)

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卡拉姆辛

俄国旅人信札(片断)/刘宗次译(1 3)

关于爱情的随想/刘宗次译(34)

瓦西里·安德列耶维奇·茹科夫斯基

拉斐尔的《圣母》/冯春译(39)

论高雅艺术/冯春译(46)

伊·安·克雷洛夫诞辰祝辞/冯春译(49)

致亚·谢·普希金/冯春译(51)

尼古拉·阿历克山德罗维奇·别·士图舍夫

直布罗陀/刘宗次译(53)

阿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格里鲍耶多夫

郊游(一个南方人来信的片断)/吴泽林译(60)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一八二九年远征时的埃尔祖鲁姆之行(片断)/冯春译(65)

普希金书简(二封)/冯春译(78)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

一八三六年彼得堡随笔/冯春译(82)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高加索人/磊然译(98)

札记/磊然译(104)

维萨里昂·格里戈利耶维奇·别林斯基

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满涛译(108)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赫尔岑

往事与随想(片断)/王小渔译(121)

谈谈描写俄国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刘宁译(1 36)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

彼得堡的角落/张敬铭译(148)

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格里戈罗维奇

彼得堡的流浪乐师/张敬铭译(155)

伊凡·谢尔盖维奇·屠格涅夫

够了(一个已故艺术家的手记的片断)/磊然译(158)

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

笠凯群岛/冯玉律译(174)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斯妥耶夫斯基

冬天记的夏天印象(片断)/满涛译(190)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

拉多加湖中的修士岛(片断)/朱逸森译(201)

列夫·托尔斯泰

城市生活/刘宁译(214)

乡村生活/夏忠宪译(227)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精明善算的庄稼人/张孟恢译(234)

格·乌斯宾斯基

“四分之一”匹马/朱逸森译(245)

B·T·柯罗连科

饥馑之年/吴泽林译(262)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寄自西伯利亚/磊然译(276)

阿历克山大·绥拉菲莫维奇

群鸦/周永启译(296)

教师/周永启译(302)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普林

神鱼·伪经传说/张冰译(308)

布拉风/张冰译(3 14)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山口/戴聪译(320)

深夜/戴聪译(325)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

纪念薇·费·科米萨尔热芙斯卡娅/张冰译(329)

纪念弗鲁别利/张冰译(336)

答梅列日科夫斯基/张冰译(341)

安德烈·别雷

科米萨尔热芙斯卡娅/冯玉律译(345)

勃洛克与我/冯玉律译(356)

阿·马·高尔基

海燕之歌/戈宝权译(371)

时钟/张佩文译(374)

克里米亚速写/陆桂荣译(380)

精明善算的庄稼人/张孟恢译(234)

格·乌斯宾斯基

“四分之一”匹马/朱逸森译(245)

B·T·柯罗连科

饥馑之年/吴泽林译(262)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寄自西伯利亚/磊然译(276)

阿历克山大·绥拉菲莫维奇

群鸦/周永启译(296)

教师/周永启译(302)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库普林

神鱼·伪经传说/张冰译(308)

布拉风/张冰译(314)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山口/戴聪译(320)

深夜/戴聪译(325)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

纪念薇·费·科米萨尔热芙斯卡娅/张冰译(329)

纪念弗鲁别利/张冰译(336)

答梅列日科夫斯基/张冰译(341)

安德烈·别雷

科米萨尔热芙斯卡娅/冯玉律译(345)

勃洛克与我/冯玉律译(356)

阿·马·高尔基

海燕之歌/戈宝权译(371)

时钟/张佩文译(374)

克里米亚速写/陆桂荣译(380)

序言

俄罗斯是个诗歌之国,也是个散文之国。她不仅产生了诸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勃洛克这样千古传颂的大诗人,更涌现了像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这样卓然不群,气势恢宏的散文家。

俄罗斯散文是整个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散文在内的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形成于十八世纪,并于十九世纪达到成熟与繁荣阶段。这是俄国社会由封建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也是俄国文化思想发生激烈变动,接受西方启蒙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突破神权和君权至上的中世纪思维模式,向民主化、民族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的时期。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和十二月党人起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高涨,唤起了改革俄国社会的强烈要求。振兴俄国,赶上先进的西方,几乎成了俄国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共同的民族愿望。它给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群众性抗议,人民民主精神,反对唯我主义和拜金主义,对各种社会弊病追根究底的“东方精神”。这时西方却由于一八四八年革命和英国宪章运动的失败,“带来了一个普遍严重的意识形态的低潮”。①而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却由于批判地汲取了“年轻的西方”的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以其深刻的人民性,清醒的现实主义,道德探索和教诲的激情,实现社会正义、人类友好情谊的使命感,对崇高社会理想的不倦追求和英雄主义献身精神而震撼了西欧和世界。

俄国文学在总体上所具有的上述一些基本特征,也必然体现在它的各类散文作品中。俄国的散文原是一个与作为韵文的诗歌相对应的比较宽泛的概念。俄国的诗学在很长时期内都按照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传统,把文学统称为诗,而诗的分类主要是抒情诗、史诗和诗剧,至于独立的散文作品则不占重要地位。直到别林斯基发表《诗歌的分类和分科》(1841)一文时,仍强调“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而“诗歌只有三类(指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再多就没有,也不可能有”。②但别林斯基认为,还有几类文体是传统的文学三分法容纳不下的,“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类是教诲的或者训诫的诗歌"。从他列举的一些作品来看,这类所谓“教诲诗歌"实际上也就是兼备议论、叙事和抒情等功能的散文小品。他对这类作品的特征作了这样的概括说明:“它们和艺术性诗歌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思想在它们里面是主要的东西,而形式似乎仅仅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手段。它们和艺术性诗歌作品共通的地方在于:它们是从蓬勃而又炽烈的灵感发出的,而不是从僵死而又冷淡的理智发出的,它们从诗歌汲取了一切色彩,用形象,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诉诸人的灵魂"。①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俄罗斯散文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其所一贯追求的意境:热烈、真挚的思想探索,道德情感的纯洁,力求把生活的真实描写、内心真情的抒发、剖析和简练、纯朴、诗化的语言风格融为一体。

当然,俄罗斯散文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演变,文艺思潮的更迭,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更新。俄罗斯散文形成于十八世纪,这时以彼得一世改革为开端的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的启蒙运动达到了高潮,在俄国文坛上相继出现了古典主义、启蒙现实主义和感伤主义等文艺思潮和流派。它们从不同角度对俄国文学的民族化和民主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批判吸收和消化从西欧引进的一些文学观念和体裁形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诗歌格律和散文文体风格。古典主义主要致力于体裁理论、诗律和语言文体规范的建树,其功绩在于促进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的规范化,推动了各种文学体裁的诞生和发展。但古典主义作家所重视的只是颂歌、史诗、悲剧等所谓“高级文体”,而鄙视采用日常口语写作的散文作品和喜剧等所谓“低级文体”。启蒙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如冯维辛、诺维科夫、克雷洛夫等,则大力提倡讽刺,张扬文学的批判揭露作用,善于创作各种体裁的讽刺作品(如喜剧、小说、寓言、杂文、小品、书简等),密切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对现代俄罗斯散文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感伤主义。俄国感伤主义作家十分注重文学的审美特性和道德感化作用,强调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对普通人的不幸和苦难充满同情。为了便于尽情抒发内心情感,他们常用游记、日记、书信体小说、哀歌等体裁,语言风格也一反古典主义的典丽、矫饰而趋于朴素自然,清新流畅,并富于情感色彩。俄国感伤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作家卡拉姆辛强调作家不仅需要具备创作才能和丰富的知识修养,更重要的是“他应该具有一颗善良、温柔的心,如果他希望成为我们的心灵之友和知音的话”。①他竭力主张打破古典主义的“三种文体"论的清规戒律,革新俄罗斯文学语言,提倡各种体裁和文体的交互并用,取长补短,强调提高散文作品的地位,尤其注重发挥游记和言情小说的作用。他身体力行,于1789—1790年游历西欧归来后,便发表了著名的《俄国旅人信札》(1792),以真挚、朴实、感人的语调,畅谈他对西欧文明、启蒙运动、各国的风土人情的见闻和感想。同年,他还发表了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中篇小说《苦命的丽沙》,此后又大量翻译和评论了斯特恩、理查逊、卢梭等英法感伤主义作家的作品。他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通俗易懂,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他晚年著述的《俄罗斯国家史》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史料丰富,语言生动,对后来俄国作家的历史题材小说、戏剧和传记、回忆录等散文作品的创作均有深远影响。

另一部对于俄罗斯散文的诞生和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卓越散文作品则是俄罗斯启蒙主义思想家、俄国解放运动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拉季舍夫用血泪写成的传世之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在这部用典型的感伤主义游记体裁写成的散文作品中,却闪耀着光照千古的革命思想。这既是一部真实记述作者旅途所见所闻,无情揭露俄国专制农奴制的黑暗现实,热情抒发对于人民深重苦难的满腔悲愤,号召人民通过斗争争取自由的艺术作品,又是一部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历史文化和文艺批评等问题的政论著作。像这样有机地把文艺和科学,批评和政论融为一体的散文精品_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实属罕见。作者在该书卷首献词中就袒露出“我举目四顾,人们的苦难刺痛了我的心"这样充满深厚人道主义精神的独特俄罗斯式的心灵感受和体悟,这也就奠定了俄罗斯散文敢于直面社会人生,不倦探索人生真理,力求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的基本特征和优良传统。

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文学运动主要表现为两个过渡,一是在一二十年代由感伤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二是在三四十年代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这两个过渡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社会思潮的变迁与社会历史的激烈变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散文不仅敏锐地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和思潮的更迭,且在文体风格上相应地有不少变化和创新。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茹科夫斯基首先是一位富于独创性的大诗人,在革新和丰富诗歌形式、语言和格律方面颇多建树,此外还写有不少随笔、小品、书信、札记、文论之类的散文作品,其中不乏足以传世之佳作。例如,《拉斐尔的<圣母>》(1824)一文,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致隽永,情趣高雅的书信体随笔。表现出俄罗斯散文一贯追求的突破诗画界限,使散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当代俄罗斯散文的典范”①而传诵一时。

十二月党诗人别士图舍夫·雷列耶夫等也遵循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但反对以茹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早期浪漫主义者沉浸于个人内心世界,悲观遁世的消极倾向。他们除写有大量洋溢着公民激情的政治抒情诗外,还写有不少政论、文论、随笔、游记、书信等散文作品。别士图舍夫在出国考察、游历归来后写有《荷兰笔记》、《直布罗陀》等游记,后来他被流放和服兵役期间又写有关于西伯利亚、高加索的特写、随笔。他的游记和特写不仅生动、具体地描述了旅途的见闻,而且对不同国度、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相当周密、深入的考察,并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力求对振兴和改革俄国社会有所参考,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平民激情和革命胸怀。

在思想上与十二月党人有着密切联系的格里鲍耶多夫留下的唯一杰作是被称做“俄国戏剧”中的明珠”的喜剧《智慧的痛苦》(1825)。在散文创作方面,格里鲍耶多夫也留下了一篇堪称“俄国现实诗情描绘的最初范本”的游记体随笔《郊游》(1825)。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朴素、准确、简练的写实笔法,描述了假日去彼得堡郊外登山小游的经历,引发了他关于俄国欧化的贵族阶层远远脱离人民群众而造成的社会历史悲剧的沉思和悲愤。格里鲍耶多夫显示了俄罗斯散文日益发扬光大的基本特征和独具的魅力,即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即兴感触而引发关于重大时政的议论,关于历史文化的沉思,并体悟到人性奥秘和人生真谛的洞察力。

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促使俄罗斯文学由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由诗歌转向散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普希金明确地提出了他对于散文创作的主张:“准确和简练——这是散文的两大首要优点。散文要求思想再加上思想——没有思想,华丽的词藻毫无用处。”①普希金不仅创作和特写不仅生动、具体地描述了旅途的见闻,而且对不同国度、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了相当周密、深入的考察,并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力求对振兴和改革俄国社会有所参考,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平民激情和革命胸怀。

在思想上与十二月党人有着密切联系的格里鲍耶多夫留下的唯一杰作是被称做“俄国戏剧“中的明珠”的喜剧《智慧的痛苦》(1825)。在散文创作方面,格里鲍耶多夫也留下了一篇堪称“俄国现实诗情描绘的最初范本”的游记体随笔《郊游》(1825)。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朴素、准确、简练的写实笔法,描述了假日去彼得堡郊外登山小游的经历,引发了他关于俄国欧化的贵族阶层远远脱离人民群众而造成的社会历史悲剧的沉思和悲愤。格里鲍耶多夫显示了俄罗斯散文日益发扬光大的基本特征和独具的魅力,即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即兴感触而引发关于重大时政的议论,关于历史文化的沉思,并体悟到人性奥秘和人生真谛的洞察力。

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促使俄罗斯文学由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由诗歌转向散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普希金明确地提出了他对于散文创作的主张:“准确和简练——这是散文的两大首要优点。散文要求思想再加上思想——没有思想,华丽的词藻毫无用处。”①普希金不仅创作了现实主义小说杰作,而且写出了《一八二九年远征时的埃尔祖鲁姆之行》(1835)这样的游记体散文名篇,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散文树立了范本。普希金一反浪漫派惯用的华丽、浮夸的文体,创造了一种力求客观真实、简练纯朴的叙事文体。

由普希金开创的现实主义散文的文体风格由莱蒙托夫和果戈理在四十年代直接继承和发扬了。莱蒙托夫不仅发表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而且发表了《高加索人》、《莫斯科全景》等以精确观察和真实描叙风土人情见长的所谓“素描特写”,为四五十年代自然派作家盛行的这类特写散文开辟了道路。果戈理于一八四二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标志着俄罗斯文学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开辟了俄罗斯散文面向现实,面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着力于揭露生活的庸俗和表现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新阶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俄国经典散文/外国经典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7597
开本 32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7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3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