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文学通史(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名家,其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是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就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的长期课题下的必然产物,阐明了上海文学在中国各个时代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目录

绪论/1

第一编上海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上海地区的早期文学/19

 第一节 上海古代文学的源头--上海远古文化/19

 第二节 陆机、陆云、陆氏家族与上海早期文学/22

 第三节 唐代的上海文学/36

 第四节 宋元时期上海文学的渐兴/4l

 第五节 赵孟颁、杨维桢及其他作家/47

第二章明代前期与中期上海文学/64

 第一节 文化环境的变迁与上海古代文学进入繁盛期/64

 第二节 学者陶宗仪及其文学成就/71

 第三节 诗人袁凯、管讷与王彝/78

 第四节 陆深/85

 第五节 何良俊与陆树声/93

第三章明代后期上海文学/104

 第一节 文化环境与文学潮流/104

 第二节 宋懋澄与松郡四大家/111

 第三节 小品家陈继儒及董其昌、张鼐等/123

 第四节 李流芳与"嘉定四先生"/136

 第五节 陈子龙与夏完淳/151

 第四章清代的上海文学/169

 第一节 群龙无首,遗风犹存/169

 第二节 云间诗派/171

 第三节 云间词派/189

 第四节 学者型诗人的崛起/198

 第五节 学者型散文家/224

第二编上海近代文学史

第五章开埠前后的上海文学/233

 第一节 龚自珍和接受西方文化的准备/233

 第二节 近代都市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新变/241

 第三节 全国文化与文学中心的形成/254

 第四节 市民心理的转变/258

 第五节 主要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阶段/270

第六章渐变期的上海文学/289

 第一节 王韬与经世致用文学思潮的再兴/289

 第二节 文学观念由渐变趋于质变/305

 第三节 刘熙载、姚燮与渐变期的诗文/315

 第四节 韩邦庆与渐变期的海上小说/322

第七章文学救国与三界革命/333

 第一节 社会环境、士大夫心态的巨变与文学救国热潮的兴起/333

 第二节 梁启超与诗界、文界的"革命"/345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与晚清小说的繁荣/359

 第四节 政治小说的崛起与作用/369

 第五节 民初政治小说退潮与作家的抗争/378

第八章西方文学的介绍与文学观的变革/394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与早期的文学翻译一/394

 第二节 严复、林纾与晚清的翻译/406

 第三节 吴趼人与短篇小说的崛起/420

 第四节 西方影响与早期话剧运动/428

第九章复古主义文学思潮/436

 第一节 复古思潮和章太炎、刘师培的文学观/436

 第二节 陈衍、沈曾植等人的文学观与创作/445

 第三节 柳亚子和南社的创作/455

 第四节 朱孝臧、况周颐和词坛的复古/468

第十章文学的俗化运动/479

 第一节 俗文学的崛起与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变革/479

 第二节传媒与文学/495

 第三节 谴责小说与小说艺术的新变/505

 第四节 民初小说的理论与创作特点/519

 第五节 旧剧改革与戏剧走向民间/539

第十一章曲折发展的人文需求/549

 第一节 人文需求的初步觉醒/549

 第二节 人文精神的发展/558

 第三节 王国维与新型文学观念的确立/565

 第四节 传统礼教的改良与人文精神的缺陷/575

第三编 上海现代文学史

导语/603

第十二章全国文学中心的南移与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606

  第一节 上海市民文学基地的形成及对于现代文学基地的召唤/606

  第二节 新文化力量在上海的汇集/609

  第三节 《小说月报》及其改版/613

  第四节 《创造季刊》的争锋/616

  第五节 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对上海的覆盖/617

第十三章写实主义文潮/623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社团操作与上海/623

  第二节 "血与泪"的写作/629

  第三节 乡土文学:在上海写出乡下的"胸臆"/636

  第四节 叶绍钧的灰色人生表现与上海周边地区生活/640

第十四章浪漫主义异帜/644

  第一节 创造社的反抗与跻身上海/646

  第二节 郁达夫、郭沫若:有识无产者的自叙传/651

  第三节 浅草社与沉钟社的创作/657

  第四节 弥洒社与湖畔诗社的创作/661

  第五节 活跃在上海的戏剧文学社团/664

第十五章现代主义端绪/669

 第一节 李金发、冯乃超、穆木天:象征主义的初现/669

 第二节 《琼斯王》模式与洪深的探索/677

 第三节 《莎乐美》、《恶之花》模式与唯美主义创作/680

第十六章上海--多重对垒交织中的焦点/686

 第一节 文学与革命的双重可能/687

 第二节 太阳社、创造社的革命文学倡导/692

 第三节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偏颇/697

 第四节 "左联"的成立及其斗争/702

 第五节 两个口号之争/712

第十七章普罗文学创作/718

 第一节 "反抗去"和革命的罗曼蒂克/718

 第二节 柔石、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722

 第三节 茅盾和社会分析文学 729

 第四节 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叶紫等的流亡文学与移民文学/735

 第五节 鲁迅的《故事新编》和他的后期杂文/74l

 第六节 夏衍、田汉与"上海屋檐下"的戏剧创作/748

 第七节 普罗电影文学 /753

第十八章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上海现代文学的新气象/757

 第一节 电影与电影文学/757

 第二节 《申报·自由谈》的改组与转向/766

 第三节 副刊连载与小说的通俗化/769

 第四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策划与出版/774

第十九章中流作家的创作/779

 第一节 巴金与他的"激流"系列/ 780

 第二节 曹禺的创作与上海 /785

 第三节 沈从文:现代都市中的游离/787

 第四节 靳以与浪漫文学创作/790

第二十章"现代派"文学/793

 第一节 现代上海崛起的"现代派"/794

 第二节 施蛰存的心理主义文学/ 798

 第三节 刘呐鸥、穆时英与新感觉主义/801

 第四节 戴望舒的诗歌与"现代情绪"、"现代诗型"/8ll

第二十一章京海之争与海派文学/818

 第一节 京海之争与海派文学概念的显现/818

 第二节 都市的厌腻与沉溺/824

 第三节 都市媚俗的文学趣味/828

第二十二章市民文学的现代化进程/83l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新变/831

 第二节 张恨水与国难小说/836

第二十三章中国救亡文学的前哨/842

 第一节 民族危亡中的上海,中华民族文化的息壤/842

 第二节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8/46

 第三节 救亡戏剧与抗战戏剧/850

第二十四章孤岛文学/854

 第一节 孤岛文学及其内部论争/855

 第二节 苏青、谭正璧:被遗忘了的缪斯/86l

 第三节 柯灵、唐韬等人的文学活动/867

 第四节 上海在全国现代文学中心地位的丧失/869

第二十五章生活的反讽/872

 第一节 张爱玲的开拓/872

 第二节 钱锺书的"突围"/877

 第三节 师陀:处身于故乡与上海的焦土之间/880

第二十六章战后心灵的呼吸/883

 第一节 哲学化的思索与寻觅/883

 第二节"九叶"诗歌/887

 第三节 新兴的浪漫与写实/895

第二十七章黑暗时代的文学/900

 第一节 巴金:"寒夜"里的创作/901

 第二节 《马凡陀的山歌》与《五子登科》、《升官图》等/907

第四编上海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八章建国初期的主流文学/913

 第一节 文学的基本语境:在工农兵方向的指引下/914

 第二节 历次文化批判与"大写十三年"的导向918

 第三节 吴强、峻青、茹志鹃的革命战争文学创作/926

 第四节 周而复、艾明之、胡万春反映上海变革的创作/937

 第五节 夏衍、杜宣的电影、话剧创作/948

 第六节 与社会潮流合拍的诗歌、散文创作/957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与上海文学的沉沦/966

第二十九章"五四"文学精神的潜行/975

 第一节 胡风、钱谷融、蒋孔阳的理论建树/976

 第二节 巴金十七年间的散文创作/991

 第三节 傅雷真诚的个人话语空间/1001

 第四节 儿童文学创作的独树一帜/1009

第三十章新的时代开了上海文学的新生面/1017

 第一节 思想解放与文学复兴/1017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更新与上海发起的三次大讨论/1034

 第三节 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主潮/1047

 第四节 新视野,新特色/1061

第三十一章在艰难求索中开拓创新的上海作家、作品/1081

 第一节 在求索中恪守本位的小说创作(一) /1084

 第二节 在求索中恪守本位的小说创作(二) /1106

 第三节 散文与纪实文学的新开拓/1131

 第四节 诗歌的艰难求索/1149

 第五节 戏剧影视文学的再兴与网络文学的初现/1159

后记/1170

试读章节

章上海地区的早期文学

上海文学的历史远没有上海文化的历史那么悠久。虽然在未有文字产生以前,就会有一些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诸如简单的歌谣、传说、神话流传于民间,但真正以文字构成的文学作品的产生,总有赖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总是一定文化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因而在论述上海古代文学之前,有必要先将上海远古文化的状况作一扼要的简述。第一节上海古代文学的源头--上海远古文化 上海地处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东端,北濒长江口,东临东海,南临杭州湾,西部与江苏苏州地区接壤,西南部与浙江嘉兴地区相接,总面积6 340.5平方公里。在两千年前,现上海市中心区大部分尚未冒出水面,但现上海地区远在六千年前便已成陆,上海地区的原始初民便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繁衍和创造他们的文化,便已翻开了上海历史、文化的第一页,所以史学界有"上海历史六千年"之说,而上海地区的原始文学便是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孕育的。 据近五十年来上海地区的考古发掘,发现约在六千年前,上海西部的高地冈阜,也就是今天的金山区至青浦区一带,便已有了先民活动的足迹。无论是距今约六千年的马家浜文化,或是距今约五千多年的崧泽文化,还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或距今约三千多年的马桥文化,在上海地区均有遗址和遗物的存在。特别是其中的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本身就是以今上海青浦区赵巷崧泽村和今上海闵行区马桥的地名而P19分别命名的。

马家浜文化是以浙江嘉兴的马家浜遗址命名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浙北平原,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和金山查山遗址所挖掘发现的一些文化遗物,也都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从其中所发现的骨耜和下层稻粒来看,当时的原始农业和原始狩猎业、畜牧业已开始出现;从挖掘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遗物看,当时也已有了原始手工业制作。石器有石斧等,多采用通体磨光和双面对钻孔技术;陶器的形状和类别较多,如陶罐、陶壶、陶釜、管嘴岙、垂囊形盂等,多为手制,表面皆素色,少数陶器有简单的纹饰,大的陶器多用泥条盘筑,以氧化焰烧成,所以器壁不很平整,其外表为常见的红褐色;玉器则有玉块等装饰品,但较为少见;骨器除骨耜外,还有用来射猪的骨镞,这分明与原始农业和狩猎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崧泽文化是马家浜文化的延续,相当于北方大汶口文化中早期,是一种以农业和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原始文化。虽然其中仍以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器物为主,但在数量、质量、品种、形状、纹饰等各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石器除石斧以外,尚有石凿、石矛、石镞、纺轮等,多为生产工具,而扁平三角形石犁和稻谷的出现,说明当时已开始进入犁耕稻作文化阶段。这些石器的材料多系中酸性火山岩,质地较密,坚硬细腻,表面都已通体精磨,并能使用管状器钻孑L方法。骨器则又有骨锥等物的出现,多用动物肢骨制成,因经过劈折、削磨而变得比较光滑,另外还有用兽牙磨成的牙刀。骨锥既可用于捕猎野兽,又可穿刺缝缀和编织衣物,可以大致推测出当时编织业的出现。玉器仍以装饰为主,除玉块外,另有玉璜、玉环、玉镯、玉焓等饰物,略可窥测当时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装饰风气。至于作为生活用品的陶器,除了一般的罐、壶等物,又有用陶制成的缸、坛、钵、盆、鼎、盘、瓶、环、澄滤器、网坠等物。这类泥质陶器以灰陶和黑衣陶为主,质地比马家浜时期更细洁,烧制温度也有所增高,内外壁都十分圆整光滑,有些似乎尚能看到旋痕,可见当时的生民已能熟练掌握慢轮修整技术。而在夹砂陶器中,还羼和着蚌壳屑、稻谷壳等材料,这样烧制成的陶器不仅轻巧,而且可提高防裂程度。P20这些陶器的纹饰似乎更显艺术性,如压划纹、镂孔纹、剔刻纹、动物纹、彩绘纹,乃至陶塑等,均颇富创意,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反映了上海先民最初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

良渚文化是因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今上海的青浦、闵行、金山、松江等区内均有遗址发现。从出土的文物看来,其品种和精致程度又超过崧泽文化。石器多以磨光石器为主,除用于农业工具的石犁、石刀、石镰、石斧以外,尚有石钺及石制饰品,加工也更细致。陶器的泥质匀净细腻,薄而规整,火候掌握较好,其中尤以黑衣灰胎陶著称于世,有"良渚黑陶"之誉。有些黑衣陶器上还刻有极细的鸟纹、鸟首蛇纹,更可看出当时的工艺制作水平。玉器的品种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在材料和制作技术上有了飞跃发展。其材料多为透闪石和阳起石的软玉,用旋转的工具进行加工,雕刻工艺则开始使用浅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还发现了有类于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表明已出现文字的雏形。P21

序言

上海是个海。二千年前,当三晋、齐鲁、秦楚文化已日臻繁荣,而现上海中心市区却仍在滔滔大海中沉浮。七百年前,当《诗经》、楚辞、汉 赋、唐诗、宋词、元曲先后统领中国文坛之际,上海才刚刚置县,上海地区 还是个初开垦的文学滩涂。可是峰回路转,风云变幻,到了近现代,上海 却突然两度飙升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文学中心,真是“沧海桑田”啊! 可是上海这个“沧海”又何止变成“桑田”?近代以来,上海依然是个 “海”,不过已由茫茫沧海演变为经济繁荣之海,文化昌盛之海,精英荟 萃之海,文学激流汹涌之海!人们早就在思索:上海文学剧变的渊源何 在?轨迹如何?它有哪些特征?它在中国文学中处于何种地位?它的 剧变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这些正是我们撰写这部通史所要追索的问题。

上海文学的发展同上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上海城市地位的历史变迁几乎是同步的,走过了一条由全国文学的边缘逐步走向 中心以至成为全国文学中心、中外文学交流中心的曲折长路。如果对这 条长路做一个粗略的概括,它大致经历了古代的发轫期,近代的兴盛期, 现代的高潮期和当代的更新期。

文学发展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更以经济形态的变更为动力,上海近代、现代和新时期文学的突飞猛进就是以新经济为拉力的。但是文学 发展并不以经济为唯一要素,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地域、人口和文学自身的承传、创新、文学精英的汇聚以及文学运行机制的变革等要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学发展同经济发展并非都是平衡的。早在五千 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便已形成以农业、渔牧业、 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在此后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时期, 上海地区的经济并不比中原地区落后。但是在那杳渺的先秦时代,由于 上海地处海隅,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带,所以在这里很难 寻觅到文学的踪影。这里或许曾经散落过闪光的文学贝壳,却终究没有 发现像《诗经》、楚辞那样的明珠,甚至连那想必流传过的民谣、传说也 被冲积的泥沙和历史的尘埃湮没了!两汉以后,上海地区的文化有了长 足的发展,民风也由先秦的“好武”渐变为“尚文”,直到出现了文化积累 深厚的世家大族,上海文学才开始崭露头角。萧统编选《昭明文选》时 曾选录了华亭人陆机、陆云的诗赋文章三十一篇,“云间二陆”就成了上 海文学史上第一对灿烂的双子星座。可惜这仅是昙花一现。从隋唐到 宋元,上海所属的江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已高于北方,但是后发的农业 经济却无力引发上海文学的质变。这一时期上海只出过一些三四流的 作家,倒是外地著名作家如唐诗人皮日休,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元诗 人赵孟频、杨维桢等人曾到上海地区寓居、游历,给上海文学平添了几分 亮色,但终究没有形成堪与中原文学媲美的大气候。

到了明代,上海古代文学曾出现了第一次繁华景象。这首先得力于商品经济这一新经济形式的刺激以及与此伴随的内外航运的发达,而市 镇、人口的骤增,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更为上海文学的发展和对外文化 交流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学造就了士人、市民阅读大众。有明一代,上海 地区第一次涌现出一大批本籍文人,袁凯、陆深、何良俊、宋懋澄、陈继 儒、李流芳、黄淳耀、陈子龙、夏完淳和科学家徐光启、书画家董其昌等, 都在全国享有盛誉。同时,政治风云也为明代上海文学的发达提供了契 机。宋元以来,北方战乱频仍,而上海远离战火,又山青水秀、稻香鱼肥, 成了文人学士理想的隐居避难之所,明代著名作家陶宗仪、高启、唐顺之 等都曾寓居上海。这些新移民的到来既繁荣了上海文学的创作和评论, 更带来了中原文化、江浙文化的新声,使上海文学同外地文学开始逐渐融为一体。这是上海地区为中国古代文学奉献著名作家最多的时代,也 是文学思潮最活跃的时期,明代文坛盛行的“经世致用”论与“独抒性 灵”论之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摹古论与重“天真”、“本色”的创 新论之争,“师心”与“师天地”之争以及雅俗之争等等,在上海都有其重 要的复证明,多源、多元、多样、寓 杂多于统一,才有活力,才有发展,才有主调,才有精华,是文学发展的必 由之路;而单源、单一、一统,势必“声一无听,物二无文”,除了单调、单 薄和僵滞外,就几乎什么也没有了!二、敏感、进取、趋时的文化心态

上海人素以敏感、敏捷著称,上海文学更是社会生活、经济形态每一次重大变革的感应神经。在那自然经济时代,上海文学是以农业文化或 江南稻作文化为底蕴的文学,曾对社会的不公和弊端作出敏感的反应并 形成自己的特色,但终究尚未形成鲜明的优势。当上海率先进入工商业 城市,呈现出近现代的都市文明,上海文学便在全国文学中率先崭露出 近代型、现代型都市文学、市民文学的特色,像《子夜》那样的反映工商 业都市生活的文学、表现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现象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形形 色色市民通俗文学以及文学运行机制的变革、文学市场的兴盛等等,都 率先在上海出现是不足为怪的;而当上海率先同经济全球一体化接轨并进入信息时代,上海文学也随之进一步走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化、都市化、 信息化、市场化。上海文学这种与时俱进,每每领风气之先的品格,既体 现了它的敏感性、敏捷性,也表现了它的不断变革、不断突进的进取心。

与此同时,上海文学对政治风云、社会思潮的感应也像风雨表那样敏感、敏捷。在古代,上海虽处中央政治的边缘,但上海文学如陶宗仪、 宋懋澄、陈子龙等人的忧时愤世之作都对社会动荡、政事腐败、民族危亡 作出了敏锐而强烈的反应,而明清之际隐逸文学、训诂之风的盛行则是 上海文学面对政治高压的一种曲折的对应物。开埠以后,上海成了各种 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和各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上海文学也随之成了中 国文学界各种色彩“改良”、“革命”的发祥地。晚清改良派发起的“改良 群治”、“文学救国”、“三界革命”以及与之伴随的谴责小说、政治小说的 风行,“南社”发出的民主革命的呼声及其反清爱国的政治诗,“五四”时 期高举的“文学革命”大旗,20年代倡导的“革命文学”,30、40年代蜂起 的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孤岛文学……都是首先滥觞和形成于上海。可 以说反侵略、要独立,反独裁、要民主,反专制、要自由,反倒退、要进步, 一直是支撑上海文学的一根砍不断、扭不曲的主轴。

敏感、进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趋时。如同一块铜板有正反两面一样,上海文学的趋时也有它的两面性。其正面是与时俱进、除旧布新、领 风气之先,牢牢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体现着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以至 使那些“藏之名山,传于后人”的名士风和钻进象牙塔孤芳自赏的绅士 派在上海很难有立足之地。其负面是将趋时蜕变为趋势和赶时髦,或随 风使舵,随波逐流,或迎合市民低级趣味,养成了一些政治上的变色龙和 惟利是图的无聊文人。古代的应制诗,五四时期复古声浪中的反新文化 的“英雄”,30、40年代依附于国民党政权和日寇的“民族主义文学”、汉 奸文学,“文革”时期为虎作伥的文痞,以及张资平之类的低俗文学作 家,都曾在上海发迹,就绝不是偶然的。三、求变、求新、求奇的创造精神

上海人对古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似乎特别心仪情钟,无论是衣饰器用还是观念习俗,都常引领潮流而令外地人望尘莫及。有个民 谚说:“外地人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得三分像,上海早又 变了样。”上海文学也素以敢于怀疑、勇于变逆、善于创新著称。每当文 学呈现衰败之象时,上海便有人奋起呼吁新变。这种新变,一是变革时 弊。在魏晋时期,文坛模拟之风盛行,陆机就提出“放言遣辞,良多变 矣”,主张独抒胸臆,超越前人,“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元明 之际,文坛拟古之风又盛,杨维桢、袁凯、陈继儒等人便力主“人各有性 情,则人各有诗”,倡导文贵独创、诗贵本色,开了上海明代文学的新风 气。二是拓新传统、变逆正宗。当儒家的“道统”、“文统”、“义法’’给文 学发展带来无形桎梏时,龚自珍、梁启超、王国维等人便大胆提出“变 逆”论,主张“法无不变”、“逆则生,顺则夭”、“举叛旗’’而“别树一帜”, 开了近现代文学变革的先河。“五四”以后,陈独秀、鲁迅、茅盾等人更 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力主推倒陈腐的旧文学,建设为人生的新文学, 并且身体力行,使文学内容形式都发生了质变。三是从外来文学中寻求 变革的利器。康有为最早提出“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梁 启超、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人则将西方先进文学与中国文学优良传统 相结合,开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代新风。观念变革是文学创新的先 导,而创新又是变革的依托和归宿,上海文学正是以观念上的开创性,理 论上的原创性和创作方法、形式、手法、风格上的创新而起表率作用的。 上海近现代和当代的为人生的文学,自我表现的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感觉主义、现代主义、后 现代主义等等新观念、新思潮、新方法、新流派,大多率先在上海发起,都 市文学、市民文学、儿童文学、留学生文学和白话文、自由诗、新小说、报 章体、报告文学、文明戏、现代剧、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新文体,也大 多率先在上海试验、流行。博采众长、逾规越矩、锐意创新、标新立异、出 奇制胜、不拘一格、不落一格、丰富多样,就成了上海文学的鲜明特色,也 是“海派文化”的特色之一。当然,上海文学的求变、求新、求奇,也有它 的负面效应。有时变则变矣,却又变而未“通”,浮躁浅薄;新则新矣,却 又赶时髦,惟新是鹜,新而无根,乃至猎奇逐怪,奇而失正。这是上海文学曾有的弊端,也是“海派文化”曾有的积习。四、人生、人情、人文的精神追求

文学是人学,是人生的感悟,人情的流露,人格的展现,人文精神的载体。上海文学一直为使人成为文学的主体,表现社会人生,展示人的 性情、价值、理想,体现人文精神,提高人格素质而奋斗不懈。晋代陆机 首倡“缘情”说,把文学性质特征功能由先秦两汉的言志载道转而为个 体人情、人格和人生理想的表现,成为中国文学开始进入“自觉时代”的 重要标志之一,而明代袁凯、陈继儒、李流芳等人倡导文学展示人生、直 抒胸臆,尊重创作个性,人格文格统一,从而感发人的意志,同袁宏道的 ~I生灵”说遥相呼应,这些都成了上海文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先声。到 了近代,龚自珍、王韬等人更进一步提出“尊情”说,力主张扬“自我”, “诗与人为一”,“我手写我口”、表现“我之性情”和独立人格。梁启超 更主张美是人生的一大要素,文学艺术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和情感教育 的最大利器,要求通过“薰、浸、刺、提”的作用,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 王国维还提出文学要“以描写人生为事”,视表现人的真情感为有“境 界”,通过“使人之情感发达”的美育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到现代, 鲁迅等人和文学研究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和“正视 人生”、“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以及“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功 能论,把人、人生、人情、人格作为文学的主体,把张扬人文精神作为文学 的圭臬。建国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里和假大空成风的氛围中, 钱谷融大胆重申和论证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蒋孔阳论证了以人为 核心的文学艺术特征论,巴金发出了“说真话”的呼吁,都有石破天惊的 震撼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艺术出现边缘化的趋势,人文精神 曾一度濒临失落的危机,又是上海几位青年评论家率先发起了重振人文 精神的讨论,唤起了全国文化界的共鸣。这一切都表明上海文学愈来愈 自觉地以人为中心,把表现人生、人情、人文精神作为文学的终极关怀, 为文学本体性、主体性的实现和回归而努力不懈。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追求和诗情守望,当这种追求同上海文学开放、兼容、多元的发展态 势,敏感、进取的文化心态,求新、求变的创造精神交融在一起,便构成了 上海文学的独特品格,显示了它的无尽生命力和提升人性、人生的精神 力量,并且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上海城市精神 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面对着上海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和鲜明特色,很自然地引起了我们对本书结构、体例的思考。我们把这本书称做《上海文学通史》,这里所 说的“通”,主要有下列几层意思。

一、纵向贯通上海古今文学,展示其由中国文学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成为中心的历程和脉络。上海文学的发展进程同上海城市史以及中 国社会史、文学史的轨迹是基本相通的,所以本书的历史分期仍按通例 分为上海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四个时期,并分列为 四编,而在各个时期又按史实分列若干阶段。由于上海市在不同时期辖 境不同,本书所论述的上海文学通史既包罗了原属吴越、江浙地区现属 上海市所辖的乡、镇、县、区的文学,又以现体制下的上海文学为基础而 上溯现属上海市辖境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文学史,即《上海文学 通史》是通论上海地区古今文学的“通史”。其中,上海古代、当代文学 史完全是新发掘、新梳理的;上海近代、现代文学史以前虽曾有过由本书 作者主编的专著,但本书已由原主编作了新的发掘,新的阐述。

二、横向联通上海文学与外地文学,中国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联及中外文学在上海文学中的交汇融合。既通述上海文学多源、多元、 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又通论上海这个最典型的移民城市里中 外文学、古今文学、城乡文学、雅俗文学交汇点的特色和发展的历史 进程。

三、内向沟通上海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相互生成、经纬互动的机制。上海文学观念、思潮的变革常是中国文学观念、思潮变易的先声和缩影,并直接制导着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的发展。所以本书力求以文学 思潮、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变易为“经”来通贯上海文学理论形 态的发展,既论述各个时期主要文学思潮、观念的发生、演变及其代表人 物、代表著作,阐述其嬗变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同社会思潮、文化思潮、 美学思潮的渊源关系,更要论述这些思潮、观念在上海文学运动、创作、 批评、鉴赏以及文学社团、流派、出版、市场上的表现,从而揭示文学思 潮、观念同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的互动关系。同时,文学史的主体毕竟 是文学创作,所以本书又以文学创作、作家、作品为“纬”,并且以之作为 全书的主要内容,力求使本书成为经纬交织、纵横互动的通史,成为上海 文学创作史与文艺思潮史、理论批评鉴赏史的合成。上海文学创作、文 学评论包括作家的和民间的创作、评论。上海作家包括上海籍作家和曾 在上海寓居、活动、创作的作家。上海文学作品既指上海籍作家和在上 海寓居、活动的作家在上海首发的作品,又包括上海重要作家在外地发 表的重要作品和外地重要作家在上海首发或在上海成名的重要作品。 所以本书既要论述上海各个时期文学思潮、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历史 演变、基本特征和在全国文学中的地位,又要侧重分析重要作家、作品的 成就、渊源、特色及其正负面影响,还要阐述上海作家群生成、聚散的动 因及其对上海文学乃至全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外向沟通文学本体与社会历史的血肉联系。包括连通上海文学同经济、政治、文化的关联,文学创作、理论批评同文学市场、阅读以及 文学运行机制变革的互动关系,揭示上海文学生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根 源,思想、文化渊源及其在运行机制上的表现。“文学是人学”,文学史 是人的心灵史,实践史、交往史的显现和积淀。我们不想把文学史写成 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注脚或社会史和作家作品论的混合物。它应 在阐明文学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背景的同时,着重论述 作家主体的心灵历程、创作实践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并且综述各个 时期文学社团、流派、报刊、出版、市场的变迁,文学运行机制的变革,大 众阅读取向、审美趣味的变易,从而展示文学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文学 生产、流通与文学消费的双向互动关系。所以,这本《上海文学通史》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文学创作、评论、思潮为本体,以人(作家、人 物、读者)为主体,以与文学体制变革相伴随的文学出版、流通、市场、阅 读为事功的上海地区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通史,并通过这种文学史的 论述,阐明文学发展在提升人的素质和上海城市精神、综合实力中所起 的能动作用。

五、通力合作。这本《上海文学通史》是好几个单位许多专家、学者好几年不断相互沟通、通盘构思、通力合作的结果,现在终于完稿了。我 们的初衷是梳理上海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建构内通外联呈纵横垂立体 交叉的既崎岖曲折又不断向高层次攀升的上海文学古今通史,阐明其发 展的动因和特征、地位、作用,探索文学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创作规律、 作品构成规律、批评鉴赏规律、机制运行规律、发挥社会功能规律以及中 外文化、文学交流规律等特殊规律,为繁荣、发展新世纪文学、文化提供 有益的借鉴。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至于这本书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我 们的初衷,当然还望广大读者和学界通人的鉴别和斧正。代表人物。正是这些本籍作家与外来作家的汇聚,文艺思潮与文学 创作的齐头并进,共同构筑了明代上海文坛的盛况,使上海文学由中国 古代文学的边缘开始迈开了走向中心的步伐。但是到了清代早中期,由 于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和一度实施海禁,阻塞了对外文化交流,禁锢了文 人学士的思想言路,文学上的个性思潮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均日趋萎 靡,经学、宋明理学占了上风,而考据学在上海的盛极一时则是这种风气 转变的直接反映。其时上海的“云间诗派”、“云间词派”虽曾活跃一时, 并曾奉献出王鸿绪、钱大昕、王鸣盛、陆锡熊、王昶等闻名全国的训诂学 家、编纂大家和“学者型诗人”,但文学创作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毕竟要 逊于明代。

如果说上海古代文学是上海文学的发轫,是隶属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地域性文学,只能算是“上海的文学”,那么当上海正式开埠以 后,上海文学便跨入了它的新时代,进入了它的兴盛期,其性质、特征、地 位都发生了剧变:由以农业乡镇文学为主体的文学演进为初具工商业城 市特色的近代型文学;由封闭半封闭的“上海的文学”突变为内向辐辏、 外向辐射、多元复合、锐意创新、引领潮流的“上海文学”;由全国文学的 边缘飙升为无与伦比的全国文学中心。这种剧变是上海城市经济的猛 进和近代大都市的确立、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市民社会的孕育、政治风云 的变幻和多种社会力量的角逐、对本土文化的张扬和对外来文化的吸 纳、社会观念的嬗变和文化思潮的更新这五大新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它的直接催生剂则是文学观念的裂变、文学运动的交替、文学精英的 汇聚、文学受众的扩大和文学运行机制的革新、文学出版业的发达、文学 市场的发育。

近代的上海是集工业、金融、贸易为一体的全国经济中心,是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人口最多的特大城市。与此相应,上海的文人学者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初具近代意识的文学精英大多集中在上海。这 些都为上海文学的突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人才资源和人文环 境,而市民社会的孕育、文学市场的兴盛和大众阅读心态的变易,又为文 学提供了广大的读者群。上海并非全国政治中心,但这里有全国设立最 早、面积最大的租界。这种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租界所产生的“缝隙效 应”,在客观上为各种政治派别、新潮人物提供了张扬自己和相互角逐 的自由空间,实际上这里已成为除北京之外的准政治中心或主要政治论 坛。前有改良主义的先驱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在这里发轫, 后有改良主义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人在这里宣传变 法,倡导文化“变逆”、“道器俱变”、“三界革命”,从而将中国改良主义 文学推向了高潮。接着又有民主主义的先驱陈去病、柳亚子、高旭、苏曼 殊、章太炎等人在这里结社、兴学、办报,提出了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学主 张,并和同光体等复古思潮展开了论战。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美学的终 结者刘熙载、况周颐,初步将中西美学加以融合的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也 在这里著书立说,对上海文学乃至全国文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这一时期是文学价值观、本质论、功能论、文体论、风格论变革最剧 烈的年代,文学已开始逐步世俗化、市民化,由传统的载道工具演变为宣 传社会变革和休闲娱乐的手段,历来的“经世致用”观被赋予了启迪民 智、改良群治的内蕴,文学的作者已由士大夫文人逐步转化为初具近代 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文学的对象已由以往的士大夫开始转向市民大众 和面向市场,文学样式、范畴已由诗文的一统天下演化为小说、戏剧的登 堂入室和报章文体等新文体的诞生,文学风格也由“中和”、“温柔敦厚” 转向个性的张扬、自我的表现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文学语言则由言 文分离开始转向言文统一……这一切都是率先在上海兴起,然后逐步推 向全国的。

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格局,文学观念的新变和人才的集聚,必然导致文学创作、评论、翻译、出版的繁荣和文学运行机制的变革。上海率先 打开了门户,成为西学输入中国的主要通道,上海输入的西书和创办的 报刊、出版机构均占全国之首,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翻译机构、中文杂志、中文报纸、文学期刊,近代最早最具影响的文学社团海上文社、南社 和新剧团体春阳社、春柳社等等都率先诞生或主要活动于上海,堪称中 国近代小说代表作的四大谴责小说《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都是在上海出版的,而风行一时的“政治小 说”和多如牛毛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则更是上海的特产。文学报刊出 版业的发达和文学市场的兴旺,还催生了报刊出版的独立经营机制和稿 酬制的建立,滋养了大批以写作、编辑为生的职业作家,生活方式的改变 使他们有可能逐步摆脱外力的掣肘,张扬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 志。这一切都表明上海近代文学的繁荣兴盛乃是时势使然,同时也表明 到清末民初,上海实际上已在无形中成为当时全国文学的中心。

“五四”以后,上海文学又一次发生了质变,迈进了它的高潮期和产生巨人巨著的时代。这种新变的现实基础当然首推上海城市领先于全 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发育。此时的上海不仅成为仅次于 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国际大都会,成为全国集工业、贸易、 金融、交通、电讯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成为全国现代形态的文化中 心和现代型文化产业、精英知识分子、工人大众、市民社会的集中地,而 且成为新兴社会力量、新质社会革命、现代文学观念剧变的发源地和各 种政治势力、社会思潮、文学思潮相互较量的前哨。外国势力、军阀势 力、国民党政权都在这里构筑它们的文化堡垒;各种民主主义、自由主义 者也在这里掀起他们的文学运动;而这里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枢纽,现代文学革命、革命文学的大本营。这一切 都为上海文学的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并构成了上海文学新一轮更高 层次的多元复合的发展态势,终于在二三十年代又再度成为全国文学中 心。即使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文学虽然失去了“中心”的 地位,但也依然激荡着这种强势的余波。

上海现代文学作为全国文学中心的主要标志,可概括为五个中心的确立和五大功能的发挥。

一、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中心,起着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导向作用。五四以后,中国文学观念所发生的新的质变和裂变,大多滥觞于上海。一方面,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起和深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及民主主义文学在上海现代文学中占了主导地位,五四时期“文学革 命”的呼声,20年代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革命文学”思潮,30、40年代 的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孤岛文学,解放战争时期的反独裁、反内战文学, 以及它们所激起的重大论争和创作实践,都是首先在上海发起,都反映 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思潮、文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西方文 学的输入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市民社 会的成形,使自由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和都市文学、市民通俗文学乃至 “民族主义文学”、汉奸文学,也纷纷以上海作为他们的主要阵地。这些 在上海形成和相互角逐的文学思潮、流派,对全国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 变异都起了正负两方面的导向作用。

二、中外文学交流中心,起着内向辐辏外向辐射的聚散作用。这种地位、作用在近代便已初具规模,到现代更为显著,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 学理论,西方文学思潮,还是外国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法、形式、技巧、 流派,大多先在上海传播、借鉴、移植、运用,再传往外地乃至全国。上海 成了中外文学的交汇点,学习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形式、手法的大学校, 发挥了中外文学交流的枢纽功能和动力泵作用。

三、文学人才中心,起着文学精英的聚合作用。上海从未“引进”过作家,但是上海的文学生态环境是个巨大的磁场,无论是鲁迅、郭沫若、 茅盾、夏衍、田汉、丁玲等左翼作家,巴金、叶圣陶等民主主义作家,还是 徐志摩、林语堂等自由主义作家,李金发、戴望舒等现代主义作家,张恨 水等通俗文学作家,张爱玲等都市文学作家,以及陈独秀、周扬等文学理 论家,朱生豪、傅雷等文学翻译家,这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流作家、重 要作家大多集中在上海。尽管他们的政治态度、文学观念不尽相同,但 他们在民族独立、社会进步、民主自由上找到了契合点,遂至求同存异, 一致抗敌,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学运动,以至各种倒退的文学力量无 法和他们抗衡。他们来自各地,抗战爆发后又分赴各地,成为各地的文 学骨干。

四、文学社团、流派、报刊、出版中心,起着文学运行机制变革的示范作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要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朝 花社、南国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等,主要文学流派如为人生而艺术 派、自我表现派、浪漫派、新月派、论语派、现代派、唯美派、九叶派、新鸳 鸯蝴蝶派等等,主要文学报刊、出版机构和书店,如《新青年》、《小说月 报》、《创造月刊》、《语丝》、《新月》和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生活书店 等等,几乎都集中在上海,而且这些社团、流派往往同报刊、出版、书店融 为一体,使上海成为全国文学书刊的出版基本和中心市场。其时,全国 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大多在上海首发和率先上市,即使抗战爆发后,上 海的文学社团、报刊、书市也依然持续强劲的势头。文学社团、流派、报 刊、出版、书市大量集中于上海以及它们的相互竞争、相互吸纳,不仅导 致了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题材、主题、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和文学理论 的新建构,而且推动了文学的市场化和文学运行机制的进一步现代化, 成为全国的典范。

五、文学消费中心,起着文学批评鉴赏的定向作用。上海现代文学绝非“亭子问”文学,它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 这里不仅有最强大的作家阵容和最繁盛的文学市场,而且有最强大的评 论队伍和有较高鉴赏力的阅读大众。各种文学作品乃至各门类的艺术 作品往往先在上海“一朝鲜”,然后才“走遍天”。正因为上海成了文学 出版传播消费中心,上海文学批评鉴赏无形中起到了定向定位作用,所 以许多并未在上海长期寓居的重要作家如老舍、曹禺、沈从文、钱锺书等 也选择在上海首发他们的主要作品,然后再传播到各地。

上海现代文学不仅创造了上海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全国文学的巅峰。按照人们的想象和愿望,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 设时期,上海文学按理应当进入它的更加辉煌的更新期。可是这种“更 新”却是如此的艰难和坎坷!建国初的十七年,上海文学在描写革命战 争和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吴强、峻青、茹 志鹃、周而复等人的小说,巴金、傅雷等人的散文,夏衍、杜宣等人的电影 戏剧文学,陈伯吹等人的儿童文学,胡风、王元化、钱谷融、蒋孔阳等人的 文艺理论批评,都曾产生全国性的影响。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市民社会的解体,对外交流的中断,户籍制度的严控,文化中心的北移,文 学精英的流失,文学运行机制的僵滞,文化市场的萎缩,尤其是无休无止 的政治运动,严酷的思想清算,文学观念的大一统,造成了文学题材、主 题、形式、风格的单一化和社团、流派的消解,有的甚至沦为阶级斗争的 工具。在这十七年中,上海的城市地位变了,由原先的国际大都会复降 为闭塞的国内城市,上海文学也不得不由外向复归内向,由多元归于一 统,由全国文学中心复降为半封闭的地域性文学。到了“文革’,十年,上 海更成了极左思潮的发源地,阴谋文艺的制造厂,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 的角色,上海文学曾经有过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了!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转型的日益深化,上海又重新向集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人才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大都 会迈进,并且成了经济腾飞的典范,对外文化交流的门户,上海文学也终 于开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更新。这种更新既表现为作家队伍的重新整 合和不断壮大,文学观念的深层次变革,文学流派的竞相迭出,文学创作 的日益繁荣,又表现为文学运行机制的初步革新,文学报刊出版和文学 市场的重振雄风,大众阅读心态的变易,逐步形成了以弘扬时代精神为 旨归、以教育为职责的“主旋律”文学,以倡导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探索 为特色的精英文学和以市场为转移、以娱乐休闲为主要职能的通俗文学 三者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多元多维格局。新时期以来的上海文学 虽然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有的作家还显得有些浮躁,而中外文化资源 精粹的积累也稍歉虚弱,文学巨人、巨著还不多,遂使上海文学未能也难 以恢复昔日全国文学中心的地位,但它作为全国文学重镇却是毫无疑义 的,并且正在逐步发展为国内外文化、文学交流中心之一,在中国跨世纪 的文学中正放射出它的特异的光彩。

有文献记载的上海文学已经走过了一千七百多年崎岖曲折的历程,尤其是经过开埠以来一个半世纪的腾飞,逐步形成了它所独具的鲜明特色,并为新世纪文学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一、开放、兼容、多元的发展态势

封闭、一统是文学发展的牢笼,开放、多元是文学发展的契机。回顾历史,上海曾有三次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第一次是唐宋以前自然经 济和地处海隅所造成的闭塞,使上海文学自生自灭,长期处于中国文学 的边缘地带;第二次是清王朝闭关锁国和思想钳制,酿成了文学观念的 呆滞和文学创作的萎缩;第三次是建国初期和“文革”十年国内外严酷 的政治气候和计划经济所造成的封闭,使上海由全国文学中心重新降为 地域性文学。上海又有过三次开放,第一次是宋元以后上海远离战火、 商品经济初兴所造成的自然开放,为上海明代文学开始走出边缘、迈向 中心提供了契机;第二次是上海开埠以后直至建国前的被动开放,客观 上为上海文学的腾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使上海文学两度跃升为全 国文学中心;第三次是新时期的主动开放,使上海文学又重新焕发起勃 勃生机。对外开放的直接结果之一是使上海快步城市化,成了举足轻重 的国内或国际大都会、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和全国最大最典型的移民城 市。移民城市和都市化对文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影响,一是建构了基于新 型都市经济的都市文化,滋润了都市人的生态、心态和与都市文明相适 应的价值取向,为上海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都市生活的沃土和适宜的文化 氛围;二是人口剧增、文化精英汇聚、市民大众文化需求多种多样,使上 海文学的创作主体文化底蕴深厚,视野宽广,有较强的创造力,表现主体 涵盖社会各阶层,生态、心态层出不穷,变化万端,接受主体有较高的鉴 赏力;三是随着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四方八处各种文化的传播、移植,使 同根同种、同根不同种的国内文化和既不同根又不同种的外国文化都在 上海汇聚,使上海文学呈现出多元复合、多元互补的发展态势;四是养成 了市民较少排他性较多兼容性的宽广胸怀,无论是外地的、外国的、新颖 的、传统的,都能兼收并蓄,让各种文学在这里交流、碰撞、竞赛和融合。 正因为如此,所以上海文学成了从岭南到燕北,从高原到海滨各地文学的聚集点,中国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汇合地,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知 识分子精英文学与市民通俗文学的集合体。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 大”,正是上海文学的写照。

上海的都市化,上海文学的多源、多元及其互容互溶互补,蒸发了上海文学的原创性和弥散性。这种特点在明代已初显端倪,到近现代更为 自觉和显著,各种应运而生的新的文学观念、思潮、社团、流派、报刊往往 先在上海发端、成形,然后再传往各地;各种新的思想倾向、审美取向的 文学作品也往往先肇始于上海,然后又扩散到外地;在文学形式、手法、 风格上,无论是现实的浪漫的,传统的新锐的,高雅的通俗的,都能在上 海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读者群,然后又得到各地的认同。上海 文学的这种多元复合、多元互补,已成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近现代文学日 趋多样的一种预兆和象征。当然,开放、兼容、多元,难免显得庞杂、芜 杂、鱼龙混杂,但是“杂”正是移民城市和大都会所必有的特色,也是上 海文学的显著特色和优势之一。历史已反

后记

好几年前,我们就准备写这部《上海文学通史》了。经过几年的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写作,多次讨论,几番修改,现在终于完稿了!

上海文学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辉煌而曲折的历史,从特定意义上说,上海文学尤其是近现代文学可谓中国文学的缩影。以前,上海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撰写、出版过由陈伯海、袁进主编的《上海近代文 学史》和由王文英主编的《上海现代文学史》,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化和新 史料的发现,当然还有重写的广阔天地,至于上海当代文学虽然报刊上 曾发表过不少专题研究的论文和评论上海作家、作品的文章,却没有一 本《上海当代文学史》,而对于上海古代文学,则更是鲜有人问津,甚至 对上海古代有没有文学、有没有杰出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思潮、能 否成“史”,也还是个问号。任何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学,都有一个自身 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的轨迹,都不会在某一 时期突然爆发或突然消失,上海文学当然也不会例外。上海近现代文学 的兴旺发达,是对中国、上海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变革、发展,上海当代文 学又是中国、上海近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经过多方挖掘资料, 剔抉爬梳,发现上海古代不仅有文学,而且还相当繁富,并有自己鲜明的 特色,只是被人们忽视或遗忘了!至于上海当代文学,当然更是丰富多 彩,在全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走过了一条崎岖曲折的道 路。对于上海近代、现代文学,我们经过重新发掘、梳理,也有许多新的 发现,新的思考。上海文学是条波澜起伏的历史长河,是中外文化、本地 文学与外地文学的交汇点,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鲜明特色。于是我们 决定写一部《上海文学通史》,系统梳理上海文学从古代到当代(20世纪末)的发生、发展的轨迹,探讨上海文学发展的缘由,把握上海文学在各 个时期的特征及其总体特色,论述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作用,目的是 为了探讨文学发展、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鉴赏和文学运行机制变革的规 律,总结经验、教训,为新世纪文学的繁荣昌盛和深化文学研究,提供历 史的镜鉴。

上海文学的历史发展同中国社会、文化、文学的发展以及上海城市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这本《上海文学通史》也按惯例分为“上海古代文 学史”、“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现代文学史”和“上海当代文学史”四 编,并且邀集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师范 大学中文系以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中国文学史和上海文学 的专家来共同撰写这本书。

《上海古代文学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夏咸淳、孙琴安撰稿。夏成淳是明代文学研究专家,孙琴安学通古今。在撰 写本书时,他们在发掘原始资料、论述重要作家作品、系统梳理上海古代 文学发展历程上下了很大工夫,是迄今第一本《上海古代文学史》。

《上海近代文学史》由上海大学中文系袁进教授撰稿。他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当他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职时,曾 主编过《上海近代文学史》,这次由他个人撰写,对上海近代文学作了重 新梳理和论述,读者可以看出已超越他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

《上海现代文学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文英研究员撰写,并邀请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朱寿桐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孟金蓉博士撰写 了其中部分内容。王文英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以前曾主编过《上海现 代文学史》,这次又作了新的梳理和论述,读者同样可以看出已超越她以往 的相关研究成果。

《上海当代文学史》也是迄今第一本上海当代文学史专著。由上 师范大学中文系杨剑龙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戴翊研究员 分别撰稿。杨剑龙、戴翊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家,这次对上海当代文 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尤其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显示了他们的学术 功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邱明正教授负责全书的策划、拟订大纲和统稿、定稿,并撰写了“绪论”、“后记”和第四编的部分内容。

在本书立项、撰写、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资助和指导,得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李振声教授 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周生、黄江平、许国良等许多同仁的帮 助,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高若海、孙晶、宋支涛同志 的悉心编审为本书增色良多,此外,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评论界的 许多朋友也曾给予热情的关怀,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3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文学通史(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明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41880
开本 32开
页数 1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3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951
丛书名
印张 3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50
5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