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方位描述了信息和通信、交通和运输、新材料、虚拟企业及生产和服务、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和健康等重要领域的100多种最新技术的创新雏形、市场动态和科学预见。同时还对每一个技术按照创新水平、市场前景和社会意义给予了评估,且预测了该技术的样机成熟和批量生产的年份。
图书 | 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探索者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全方位描述了信息和通信、交通和运输、新材料、虚拟企业及生产和服务、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和健康等重要领域的100多种最新技术的创新雏形、市场动态和科学预见。同时还对每一个技术按照创新水平、市场前景和社会意义给予了评估,且预测了该技术的样机成熟和批量生产的年份。 序言 2004年10月,在汉堡召开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年会期间,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GPCD)的几位学者向我推荐并简要介绍了他们翻译的《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书中的内容很快吸引了我,使我欣然应邀为该书作序。 我不是科学家,也没有理工科的背景,仅能从常人的角度去审视本书的价值,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书中内容的浓厚兴趣和对未来世界的关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勾画早已飞跃出想像的 阶段。在无数的发明和创造成为人类生活中普遍之需时,伟大的科学家们 依旧在为拓展人类智力而不懈努力。读罢此书,我感觉未来世界的轮廓变 得愈发清晰和具体起来。相信我的这一感受也会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共鸣。 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成立于1990年,由一群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又有意为祖国服务的中国留德物理学者组成。十几年来,他们致力于 促进、加强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办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尤其在为国 家服务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2004年3月,在教育部“春晖计划”的资助 下,该会组成了一个6人代表团继续他们的为国服务之举。他们告诉我,正 是这次祖国之行促使他们决定把这本描述最新科技成果的德文书翻译成中 文,以便国内的同行们及时跟踪世界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从而最大限度地 接近并占领世界科技的前沿阵地。同时,也向广大读者描述了科技将怎样改 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可以想像,对于一群理工科出身的学者来说,翻译一本技术含量极高的科技书籍谈何容易:既 要使其文字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又要保证其中的高技术成分不打折扣、原汁 原味。然而,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的学者们做到了,尽管他们在成书之际也 曾坦言翻译过程中的艰难始料未及。这些学者们用他们的热情和行动,为所有 留德学人树立了一个为国服务的榜样,更诠释了该学会制定的以多种形式为国 服务方针的真谛。我想,这应该是超出本书内容之外的更高价值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刘京辉博士 2004年1 1月1 0日于柏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探索者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布凌格 |
译者 | 王河新//史仁虎//刘百宁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15358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5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首版时间 | 2005-06-01 |
印刷时间 | 2007-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303 |
丛书名 | |
印张 | 8.5 |
印次 | 6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滋1-2005-2024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