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昭君(献身民族友好事业的奇女子)/画说汉唐文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千多年前,在西汉长安有一位生在南国的宫女,毅然离开当时的国都长安,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塞北大漠,开始了她新的人生旅程。她就是王昭君,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谱写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不同凡响的一章,她的故事——昭君出塞、和亲,被传为千古佳话。那么她为何要出塞、和亲?在茫茫大漠里遇到了怎样的未来?怎么样的命运?请您打开此书,细细品味。

内容推荐

她是一位献身民族友好事业的奇女子;她是一位民族友好的使者;她在中华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交和结好”的一章;她的出塞和亲是民族友好联姻成功的典型。本书是《画说汉唐文明丛书》中的一册,以通俗流畅的白话文向我们讲述了这位民族关系史上的奇女子。

目录

引言

一、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背景/l

(一)匈奴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1

(二)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演变/4

(三)汉匈关系由战争向和平,由敌对向友好的转化/8

(四)昭君出塞和亲的局面是怎样导致的/11

二、昭君出塞和亲的动机和效果/15

(一)一次自请求行的“特例”/15

(二)促成昭君自请求行的环境与条件/21

(三)昭君出塞路线和到了匈奴之后/24

(四)昭君出塞和亲所作历史贡献/28

三、昭君故里——兴山、宝坪/33

(一)昭君出生地——兴山县宝坪村/33

(二)屈子昭君原同乡——都为秭归人/34

(三)昭君与香溪的不解之缘/37

四、昭君墓的今昔/45

(一)青冢之称的由来/45

(二)昭君墓的今昔/48

(三)昭君墓——民族大团结的象征/56

五、历代歌咏昭君的文学艺术作品/59

(一)诗词里的昭君/59

(1)汉、晋时期作品/59

(2)唐、宋时期作品/63

(3)元、明、清及近、现、当代作品/70

(二)变文里的昭君/76

(三)戏曲里的昭君/78

(四)小说里的昭君/83

(五)音乐、歌舞、绘画中的昭君/88

(六)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度“昭君热”/92

参考文献/96

后记/98

试读章节

面对匈奴咄咄逼人不时侵掠的态势,汉朝所采取的,是克制隐忍,极力维系和亲关系的政策。老上单于(冒顿子)初立,文帝“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并且“与通互市”,“增厚其赂”,数次书信使节往还,“与匈奴约为兄弟”。景帝时,“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

汉朝所以对匈奴采取这样的政策,是与汉初所制定和执行的休养生息的总方针相一致的,并且是由这个总方针所决定的。因为汉初承秦末的凋敝和楚汉战乱的破坏之后,国力衰弱,亟须休养生息,无力大规模用兵;何况当时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对付异姓王叛乱和同姓王叛乱这样的内部问题。

这种和亲政策看来确乎有着某种委曲求全以至赎买的性质。然而它却换来了整体的和平和边境的相对安定,换来了国力的恢复和生产的迅速发展,换来了史家所称道的“文景之治”。应当说,这样的政策是现实的、明智的。

武帝时期,改忍让政策为大力反击,深入穷追。

发展到武帝,汉朝社会经过五六十年的休养生息,经过几代人的锐意经营,已经从秦末汉初的衰敝动荡中挺立起来,达到了政治上空前统一,经济上空前繁荣,文化上空前发展和国力上的空前强盛。以如此的实力为后盾,或者说为这样空前的实力所孕育、所支撑,作为这一盛世精神的体现者,汉武帝恰恰禀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雄才大略。

这种雄才大略的表现之一就是决定对匈奴大举用兵。武帝即位之初就立志北伐,并且根本改变隐忍挨打和赶走了事的防御战略,采取强力反击、长驱直入、穷追不舍的方针。元光二年(前133),伏兵三十万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诱单于,目的是想消灭匈奴主力。可惜因为计谋泄漏没能成功。元光六年(前129),汉兵自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代郡(今河北蔚县)、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雁门(今山西右玉西北)四道并出,击匈奴于长城下。元朔二年(前127),汉将卫青取河套以南,置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元朔五年(前124),派卫青率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得右贤王人众一万五千人。元朔六年(前123)卫青率六将军十万余骑,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得首虏一万九千余级。

元狩二年(前121),武帝命霍去病领兵远征,自陇西出兵,过焉支山(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千余里,得首虏八千余级,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又过居延海,攻祁连山,围歼匈奴,得首虏三万余级,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众四万余人归汉。汉在两王故地先后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从此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匈奴与西羌的联系被断绝。

元狩四年(前119),根据匈奴居大漠以北,以为汉兵打不到那里的心理,武帝发动十万骑兵,加上自带衣粮和马匹随军出征的十四万人,再加步兵及转运者数十万,由卫青、霍去病率领,分两路穷追,约定越过大沙漠攻打匈奴。西路卫青从定襄出发,在漠北与匈奴大战,汉军展开左右两翼包围匈奴单于,单于自料打不过汉军,率残部向西北溃走,汉军追至实颜山赵信城(约在今蒙古杭爱山以南)而还。一路上俘虏斩首共一万九千人。东路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出塞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获胜,得首虏七万余,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临瀚海(或今贝加尔湖)而还。这次战役之后,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大漠以南不再有匈奴的王廷。P6-7

序言

西汉,在我们民族关系史上,出现了一位千古传颂的人物——王昭君;出现了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昭君出塞和亲。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被千千万万的人们所知晓,所了解,能够“扬名当世”,就已经不简单;死后,还被历代的人们所怀念,所传颂,能够“名垂千古”,就更为难得和少有;而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个女子,能做到这两者,那该怎样令人钦仰呢……

王昭君,以一个普通平民家的女子,由于承担了到匈奴和亲的角色,竟能让汉朝的皇帝为纪念这次和亲的成功而改元(改年号);嫁到匈奴,能让匈奴单于(音蝉余,匈奴君主)加以“宁胡阏氏”的称号(“宁胡”,谓匈奴得之,国以安宁也;“阏氏”,音烟支,匈奴单于的妻子)。在她出塞和亲不久,就有人用诗歌对她的事迹加以吟咏、称道,她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不久,又被乐师谱成乐曲——这些,有和她同时代人焦延寿的诗,有东汉末年蔡邕《琴操》的记载,有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以及《旧唐书·音乐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等的记载可以为证。

到晋、南北朝,特别是唐宋之后,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昭君远嫁的命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激发起诗人、艺术家经久不衰吟咏描绘的兴趣,许多大家,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戏剧家马致远,绘画家李伯时、宫素然、赵孟fu等,都有昭君题材的作品。

诗歌是人民和时代的心声,诗歌所咏唱的热点,往往是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焦点之风标。但诗歌一般只在文化水平较高的阶层传播,而变文、戏曲等则是把昭君推向民众深层和底层的有力媒体。自唐代变文流传和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之后,元杂剧、明传奇、清代的京剧和各地方戏,纷纷创作和演出以昭君为题材的剧目;再加上小说、鼓词、民歌小调、故事传说以及年画插图,等等,王昭君就从“广为人知”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了。

尤其是在和昭君关系更为密切的昭君家乡——湖北的秭归、兴山,昭君墓所在地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与包头,那里的人民更是把昭君看做自己的亲人。在昭君家乡,凡与昭君有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处遗址、一件遗物,什么香溪、什么昭君宅、什么楠木井、什么桃花鱼,等等,无不有一段美丽动人而又寄意深长的故事传说,其中倾注着故乡人对昭君深切的缅怀与系念,充盈着故乡人对昭君由衷的赞美和爱戴,也洋溢着作为故乡人理应享有的那份骄傲与自豪!

在昭君墓所在的呼和浩特地区,传说中的昭君坟墓有十几处之多。除呼和浩特南郊的昭君墓之外,还有八拜乡的昭君墓、朱堡的昭君墓,以及包头市黄河南面达拉特旗昭君墓等。这种多墓多点的现象,看似奇怪,其实正说明这里的群众对昭君的爱的广泛和普遍。当地的老百姓,都津津乐道地把昭君传说成是聪慧和善扶弱济贫、乐于助人、造福一方的保护神,传说成是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者,传说成是消弭战祸,平息干戈,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安宁和睦生活的仙女。特别应当提到的是,王昭君也为许多少数民族群众所熟知,所热爱,在内蒙许多地区,蒙古族说书艺人以好来宝的形式说唱长篇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比如著名的说书艺术家琶杰便以说唱昭君故事闻名。

凡此种种,都一再表明,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昭君很早就是一位知名度很高、很富有吸引力的人物,是已经活在人们的心里和生活里的人物,特别是在她的故乡和葬地的人民群众当中,更是著地生根,代代流芳!

王昭君如此受关注,被爱重,她的魅力何在呢?

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她的出塞和亲之举,和这一超凡脱俗之举所显示出的昭君的思想、胆识和人格。

如果没有出塞和亲,就不会有历史上的王昭君,也不会有今天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一切!

试想,如果昭君入宫有幸攀上高枝,受到皇帝恩宠,混上个嫔妃婕妤什么的,或者任由命运摆布被幽闭长门,老死宫廷,今天又有谁会知道什么王昭君?是历史的机缘出现了汉匈之间从敌对走向友好的转机,匈奴呼韩邪单于叩塞,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的要求,汉朝需要一个和亲女子的角色,更是昭君有胆有识能够坚定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请行,嫁到匈奴做了呼韩邪的阏氏,完成了两族友好联姻的重大政治使命,结成了一条巩固汉匈和平友好的纽带,因而得以造福历史,造福两族人民。

主动请行的非凡之举使昭君像一颗沉埋的明珠,顿时闪射出它耀眼的光华!

主动请行的非凡之举和出塞后献身汉匈“交和结好”的一生,为她自身铸就了一座辉煌的丰碑。

我们今天如果要给昭君一个定位,对她的一生作出品评,该下个什么样的考语才恰如其分呢?

她是一位献身民族友好事业的奇女子;

她是一位民族友好的使者;

她在中华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交和结好”的一章;

她的出塞和亲是民族友好联姻成功的典型。

事实上,将近两千年来,无论是镌刻在人们心里还是镌刻在专司留芳的碑石上的评语和颂美之词,都已远远超过了我们以上所列四条。然而在我们看来,这四条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亲爱的读者,对于像昭君这样一位赢得了古今人民共同爱重和钦敬的一位奇女子,这样一位在民族关系史上写下过“交和结好”成功一章的民族友好使者,您难道不想了解她,接近她,走进她的内心,做她的一个知音吗?

如果想,那么,就请您打开这本小册子,让它伴您作历史和现实的邀游吧!

后记

我们编写《王昭君》这本小册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位古代献身民族友好事业的杰出女性,是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昭君出塞、汉匈交和的历史佳话。虽然这只是一本通俗性、普及性的小书,但我们却是抱着“期于精品”的真诚来写的。

为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我们多方寻求并得到《昭君文化丛书》之《昭君图册》编选者李世馨先生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文物处武高明先生及昭君墓文管所、内蒙古博物馆、著名雕塑家张恒先生、北方民族史专家林干先生等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书面世之际,谨向以上诸先生和有关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著者

2006年4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昭君(献身民族友好事业的奇女子)/画说汉唐文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可永雪//余国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60483
开本 16开
页数 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41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1
166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