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书琐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小集,是一本图集,或是一本书札,或是一本“书话”集,作者通过引古论今,让我们在“随便翻翻”的同时,领略“休闲阅读”的乐趣,在这里没有什么专业的要求,也没有要做的学问。只是,在晴朗的日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随着自己的心情——随便翻翻就好……

内容推荐

几乎每天午后,我常常拿一本书,倚着软塌,随便翻翻,自己是当作休息的。特别是从天高云淡的凉秋,到那暖风烂漫的杏花天,晴朗的日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看着看着也就有点迷迷糊糊,前人说的是负喧之乐,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看得的内容,终然也飘飘忽忽,过后的印象只依稀有点影子罢了。

目录

升官图

走桥图和花神图

铜墨盒上的画

大村西崖

塑壁残影

绣像与小说

垂虹秋色满东南

瓷器上的时尚

新百美图

古城地图

酒胡子

游春黄胖

陈万里的《大风集》

厨娘

麈尾和拂尘

计成与《园冶》

文震亨与《长物志》

择砂寺刻书

书装家周晨

少年书事

后记

试读章节

      游春黄胖

由“酒胡子”,我又想起“游春黄胖”。

两宋时候,市问流行一种名为黄胖的泥人。黄胖者,本是一种病态,前人医书里时常提及,(《薛氏医案》卷五十二记道:“大病后,身目皆黄,或肢体黄胖者,脾气亏损而真脏为病。”《赤水元珠》卷十六则说是“脾胃食积结块,令人四肢怠惰,身面俱黄,肚腹膨胀,俗名黄胖病”。以这样的黄胖病人塑作泥人,不同于西施的捧心攒眉,或是林黛玉的弱不胜衣,病态之美总是没有的,究竟是何等模样,因为没有实物留存,也就无可细说。在我想来,黄胖的样子大概有点滑稽,黄是泥土的本色,胖无非有点大阿福的体态罢了。

黄胖的出现,是在北宋的汴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谈到京师清明风俗时说:“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可见黄胖在清明节前大量上市,属于节今性很强的泥玩具。清明了,春天也就真正来到了,黄胖因此被称作“游春黄胖”,张仲文《白獭髓》就说:“游春黄胖,起于金明池,有杏花园游人,取其黄土,戏捏为人形尔。”

南渡以后,黄胖便在临安盛行起来。当时的临安,酒楼茶肆,店铺集市,十分繁盛,为各类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西湖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民间手工艺品,也就成为独具特色的西湖“土宜”了。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谈到当时西湖,“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舞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上宜”。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六也说:“临安风俗嬉游湖上者,竞买泥孩、莺歌、花湖船回家,分送邻里,名曰湖上土宜。”游人往往买一点带回去,送给亲友邻里。黄胖就是其中之一,张仲文《白獭髓》便说:“都城春间湖边,则以泥制黄土偶,谓之上宜。”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记诸色杂货,其中“小儿戏耍家事儿”就有“黄胖儿”。沈嘉辙《南宋杂事诗》卷一有诗咏道:“回首中原长草莱,金门土稚几疑猜。纷纷小脚,船中客,争买西湖黄胖来。”《梦粱录》卷十二称“小脚船专载贾客、妓女、荒鼓板、烧香婆嫂”。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小划子上的男女老少,各自捧着一个黄胖,嬉嬉哈哈地比试着,一桨荡去,笑声在水面上回荡,也真是春天湖上一道绮丽的风景。

黄胖不但是戏玩之物,也是临安风俗活动的点缀。《梦梁录》卷一记二月初八祠山圣诞,写道:“其日,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这龙舟上的黄胖,比起“土宜”的那种,要大得多,或许有真人大小,不过也是那副滑稽的模样。

黄胖的故事,有一个与韩■胄有关,这在许多笔记中都有记载,大同小异而已,试抄撮三则,庞元英《谈薮》记道:“韩■胄暮年,以冬月携家游西湖,画船花舆,遍览南北二山之胜,末乃置宴于南园,族子判院与焉。席间有献牵丝傀儡为土偶负小儿者,名为迎春黄胖。”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黄胖诗”条记道:“韩以春曰宴族人于西湖,用土为偶,名曰黄胖。以线系其首,累至数十人,游人以为上宜。韩售之,以悦诸婢,令族党仙胄赋之云云,‘一朝线断他人手,骨肉皆为陌上尘’。■胄大不悦。仙胄家于会稽,以■胄故,有官不仕。韩败,竟保其族云。”张仲文《白獭髓》记道:“开禧初,权臣将用事之日,以所赐南园新城会诸朝士,席间分题各赋春景,以都城外土物为题。时一朝士姓俞在座,分得游舂黄胖诗。俞即赋曰:‘两脚捎空欲弄舂,一人头上又安人。不知终人儿童手,筋骨翻为陌上尘。’薄有所讥。继出知苕、書,后嘉定戊辰,边警之变果然。”这三则都是宋人记宋事,虽所记略有不同,但都以“游春黄胖”来预算韩■胄之败。

我虽然没有看到过黄胖的实物,但“牵丝傀儡为土偶者”,古人画中还是有的。旧题苏汉臣《百子嬉舂图》里,有一孩子正伏在栏上牵弄傀儡,那傀儡牵动着在作舞蹈状。吕文英的《货郎图》里也有,一件挂在货郎担的伞骨上,并不肥胖,却是一副丑角的样子,一件则在一个孩子手里牵弄着玩耍,另一个孩子蹲着,正看得入神,那傀儡好像是锺馗,但也不能肯定;货郎摊的盘子里还放了不少彩绘泥偶,好像是杂剧里的人物,那神情也是十分有趣。吕文英的《货郎图》今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资料馆,共有四幅,分舂、夏、秋、冬四景,这一幅正好是春景,会让人想起“游春黄胖”的往事来。河南济源出土的三彩陶枕,既有悬线傀儡,也有杖头傀儡,那悬线傀儡的画上,有三个孩儿,一个在牵弄,另有两个,一个在吹笛,一个在击锣,正是儿童游戏的快活景象。万历时休宁制墨名家叶玄卿,所制墨锭《百子图》上的更有意思了,那牵弄傀儡的孩子身前,还放着一个幕布架子,成为一个背景,这就不但是纯粹的玩耍,已考虑到观看者的需要了。

丁言昭女士的《中国木偶史》(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初版)却不曾提及黄胖,大概是疏漏了。南宋时的木偶戏,主要是悬线傀儡和杖头傀儡,黄胖并不敷衍故事,故也没有进入戏剧的范畴,但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悬线傀儡在临安的普及,艺人们已将这种活动性能设计于玩具,创造了一个新的玩具品种。王连海先生的《中国民间玩具简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初版)则忽略了黄胖在玩具史上的意义,且认为它是“酒胡子’’的一种,但从宋人的记载来看,它似乎并未在酒席上行令,历代酒令里也没有它的身影,究其本质,它还是泥孩儿的一种,只是较为特殊罢了。

附带说一句,泥孩儿是杭州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南宋时制售泥孩儿的艺人,集中居住在城里保和坊,因此得名孩儿巷,黄胖们也都在此“诞生”,■■所聚,历数百年而不衰,至丁丙纂辑《武林坊巷志》时,“孩儿巷已无泥人铺”了。至于卖泥孩儿的地方,则环湖皆有,清代以昭庆寺前为盛,张璇华《西湖杂咏》便有“曰暮人从昭庆来,土宜十九抱泥孩”之咏。

            二OO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P99-103

后记

这本书,我是恪守承诺,是“原创”的读书随笔集。所谓“原创”,一是全部新写而不收旧作,二是出书前不交报刊发落,这算是做到了。  开始写这本书,还是在春雨潇潇的三月里,到今天写后记,恰好是冬至夜,窗外朔风野大,冰天冻地,屋里则暖意融融,捂着一杯热茶,点起一支香烟,想想一本书即将了事,可以给自己放几天假了,真有点喜上心来。虽然这九个月里也做了一些其他的事,但这本书总让我牵肠挂肚,原因有两,一是稿约签了许久,就像一笔陈年欠债,总想着要赶紧还上;二是自己觉得有兴趣,与过去的写法不大一样,似乎就有点意思了。

我过去写的“书话”也不算少,还印过几本集子,唐■先生说的“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那几句话,我不止一次地引用过,还作为自己的“取法”。近些年来,“书话”写得少了,因为觉得有点“厌气”,“厌气”是苏州方言,有寂寞、无聊的意思,也有烦闷、厌倦的意思。看看外间的“书话”铺地盖地,既有我喜欢的,也有并不喜欢的,喜欢的不多,不喜欢的却实在不少,“书话”已成了一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在我想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连老牌的《读书》杂志都存心不让一般读书人读了,其他的讲究实在是多馀了。然而我的“厌气”却也是实情,正像和尚堆里出了个海■黎,竟也怕石秀杀了所有的秃驴,因此当有人称我“书话家”时,也就连带地难为情了。虽然“厌气”,但经还要念下去,钟也还要敲下去,这身袈裟也不是随便脱下就可走人,苏曼殊“恨不相逢未■时”的感叹,似乎也有了新解。我就只好写点别的,所谓“书话”者,实在都是由书生发开来的,自然也不必一定得如何写。写这本书,也就给了我一个机会,命题者只是要求谈书,并不规定谈什么书,也不规定怎么来谈书,篇幅上可以放开一点,不受报章体的限制,故字数十万有馀,文章却只有二十篇。  当这本书写得差不多的时候,不由有点疑眩,这能算是“书话”吗?看惯“正宗书话”的人能接受吗?心里实在不踏实。就在这个时候,止庵给我发来一篇他写的《知堂与“书话”》,读过以后,不由释然,他在文章里写道:

“‘书话’本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即唐■那类写法,广义则凡与书有关之作皆可称为‘书话’。周氏自谓:‘我所说的话常常是关于一种书的。’(《夜读钞.后记》)如此,冠以这一名目亦无不可。对于这类文章,周氏另有说法。《书房一角.原序》云:‘民国廿一年以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偶记,似更简明的当。’《夜读钞》以后各集,大率如此。以前引唐说对照周文,往往限于‘事实’与‘观点’,惟不止‘一点’耳;所作别有文采,虽然正与‘抒情的气息’相反;至于‘掌故’,或为‘书话’最重要之因素,在周文中分量并不算大。此即‘看书偶记’与狭义的‘书话’区别所在。周氏一九二八年作《闭户读书论》,其中有云:‘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十六年后作《灯下读书论》,则归结为:‘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其间所撰大量‘看书偶记’,乃是‘吾道一以贯之’。凡此种种,求诸他人‘书话’,几不可得。彼此本非一路,是以毋置高下;然而此书虽冠名‘书话’,读者还当别具只眼。以‘闲适’论,‘书话’多半有些闲适,知堂文章却未必闲适也。”

止庵引述知堂的话,给了我一个明白的解释,原来我写的,就是广义的“书话”,也就是知堂说的“看书偶记”,我的疑虑也就没有了。不但如此,这本书的书名也有了,我读书杂格咙咚,读得的印象也琐碎极了,写出来自然摆脱不了一个“琐”字,也就以“看书琐记”名之。但前人对这个“琐”字并不喜欢,刘知畿《史通·书事》就说:“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专访州间细事,委巷琐言,聚而编之,目为鬼神传录,其事非要,其言不经。”张之洞((读古人文集》也说:“若坊刻《文选集腋》,弱脱琐碎,首尾不具,掇拾入文,无益有害。”龚自珍《与人笺一》则更以为“杂陈枚举夫一二琐故,以新名其家,则累矣累矣”。但自己的学识本来就只有这些,要想不“琐”也难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书名也只好用这平淡无奇的四个字,这倒算是表里相符的。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书琐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稼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2851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29
15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