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梦证悟
内容
编辑推荐

薛蟠流放、薛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薛宝钗当如何?王熙凤为什么屡次要求尤氏下跪?板儿死后,巧姐的生死问题;贾敬爬灰的具体时间问题,探春远嫁海南南更南(广南)的问题。本书就由研究须眉带出了王熙凤、薛宝琴、贾元春三位裙钗的论述,进行了探讨,供红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它描绘的社会现实,波及封建社会的官场、家族、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它描叙的爱情悲剧,不知使多少读者为之一掬同情之泪。或许正是它的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成就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使之卓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万古长新。本书的作者从先辈们研究的学术中,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值得一读。

目录

自序

“假作真时真亦假”

仁义的危机与反思

冷子兴来历、门子下落考及探佚

“饿不死的野杂种”

不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应是“虎兕相逢大梦归”

板儿死了

“一从二令三人木”新解

薛蟠也是好男儿

别把贾赦看扃了

隐而不现王子腾

《红楼梦》中的太监

林如海的家产哪儿去了

直是相逢在梦中(后记)

试读章节

《红楼梦》对贾敬着墨不多。赖嬷嬷说贾代化笞责贾敬,“竟是审贼”,想必贾敬早先有不可告人的丑行,实难叫人容恕。贾敬后来逃离贾府,修道炼丹。他生日时一再要求贾珍把他从前注的《阴骘文》刻印一万张散人。《阴骘文》全称《文昌帝君阴骘文》,著名的道教劝善书,宣扬天人感应,善恶有报观念,内有“勿淫人之妻女”的告诫。

《好事终》曲中句云:“箕裘颓堕皆从敬。”旁有脂批云:“深意他人不解。”究竟是何深意,脂砚又无逗漏,颇为令人费解。有云是贾敬与可卿爬灰,因为《好事终》是写秦可卿的。吾意不然。究“爬灰”又称“扒灰”,是指1日时农家妇女司厨,双膝屈伏,从灶膛内扒出柴火灰烬,这样,便“污了二膝”,谐音为“污了儿媳”,是为指责公公丑行之俗语。可卿乃贾敬孙媳,非儿媳,即使有染,亦不能称为“爬灰”。又有人引经注释“箕裘”,《礼记·学记》中云:“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说旧时指儿孙不肖,祖业不继,并说贾敬只知与道士胡羼,置教导儿孙于脑后,以至酿成贾珍种种不肖,不能继承祖业。此说仍然囿于贾珍不肖的传统观念,若是如此粗浅的“深意”,看官岂能不知,脂砚又何必评批,画蛇添足?

笔者认为引注当然正确,只可惜注释者仅仅注意到注文的引申义,而忽略了注文字面的原意,这两层意义对我们正确挖掘曲文隐含的深意都至关重要。况且,就是注释者所解释的引申义也不仅片面,而且浅显。贾敬荒疏训子,哪为什么如此呢,注者未加分析。

笔者认为,“箕裘颓堕”的原意断不可忽略。它的原本意思是说善于冶炼的,必定学会缝补因火星进溅而烧破的皮袍;善于造弓的,必定先学会弄弯木竹,制作簸箕。这其中示人的道理就是要有自我保护能力,做事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这与《红楼梦》关系太大了。大家都清楚地记得秦可卿临终托梦王熙凤的一番痛语。可卿嘱咐早在祖茔附近买房置地,以为败后家族自保,这即是“良冶学裘”之意。再考“冶”、“弓”,亦隐含兵器,战事。贾珍(指原型)追从太孙推翻“伪日”,终将兵戎事起,但成败难料。贾珍既失于事前准备(与“箕”合),又失于为败后预作一退步(与“裘”合,按《礼记》原文应为“裘、箕”,而此日“箕裘”,与事相符)。“箕裘颓堕”应是就贾珍失策失算而言,而“皆从敬”则是将归咎追溯到贾敬。“皆从敬”指明了“箕裘颓堕”之源,那“箕裘颓堕”之流真是祸害无穷。

心武作家说贾敬出家修仙是出于惧祸(贾府藏匿可卿),我认为不止于此,应该还有深深的负疚感。贾敬不愿回原籍,仅五十三回叙其回府主持宗祠祭祀。可见,贾敬对宁府并未忘情。但此后至六十三回死金丹再也没有贾敬的文字,正面的和侧面的。主祭是最后出场,其时敬、珍父子在槛外,降职的贾蓉在槛内。贾敬难得回府一趟,面对家道艰难,焉得不关心?此后虽无文字,却是不写之写,贾敬势必一直关注家中情事。那又为何不见“学箕学裘”的训导呢?

我们只知贾珍有尊重,有威严。贾敬何尝不是如此?贾珍对贾敬惟命是从,贾珍说“我是再不敢去的了”(指请贾敬回家过生日),贾蓉也说“(我父亲)尊太爷的命,未敢来”。于此可知贾敬在宁府的威望。若贾敬一声训导,贾珍岂能不听?但为何落得“箕裘颓堕皆从敬”,家道败落源于贾敬呢?究其因,贾敬另有心病困扰,那就是“宿孽总因情”。结合贾敬先前受笞,“竟是审贼”的莫大耻辱,后来注释、刻印《阴骘文》的虔诚,他的潜意识中有“因情”而生的“宿孽”在纠缠,这“情孽”折磨得他难以自拔,无心顾恋家族的前途,遂注文自遣,犹不能释,索性逃于道观,仍不忘刻印《阴骘文》以自赎。在此补充,贾府笞子,代代相沿,但贾敬并没有笞责过贾珍,这也是“情孽”阴影笼罩,愧作人父,负疚自谴使然。这“情孽”就是“爬灰”。尤氏说“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是说贾敬、贾珍父子都不理睬焦大,内情昭然矣。  P15-17

序言

“证悟红楼”之解题

红学家梁归智教授呼吁:“当务之急是感悟式研究范式的确认与创立”,“这种范式当然不绝对排斥逻辑分析的言路,但强调艺术感悟的本位立场”。这便是小书得名之出处与由来。

笔者又亲得周汝昌前辈面予指点,先生对证悟有一番高论,现将原话转抄于下。所谓实证主义,就是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个不是说他没有道理,如果从谨严来说,应该如此。你一分证据还没有,你说了五分话,当然是不好。但是,做学问,求证据仅仅是一个方面,证据并不是学术的全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层次、方面,曲曲折折,历史的情况决不是单向、单线的普通推理、形式逻辑所能解决的。

现在的红学界有很多人,所谓考证、所谓结论、所谓反对别人,就是靠那样一个单向、单线的形式逻辑,简单的。你几句话我就能明了你现在走的路子不是跟他们那一样,所以我认为《红楼梦证悟》这个名字好。做学问是证中有悟、悟中有证。一边求证,一边感悟,悟完了,又进一步求证。这几个反复几个层次以后,对自个的那个见解,有一点信心。

那个“悟”,不是玄虚,不是什么唯心主义。做任何工作,不能没有这个悟。这是我们最注重的,做学问,如果没有这个悟性,什么也谈不到。一切工作如此,文学艺术更需要。

先生的话是对“证”、“悟”的权威诠释,笔者在解题上毋庸再赘言了。不过笔者也颇感忐忑,惟恐小书中的“晤”背离了先生之意。兹举书中数端,请周先生、梁教授与诸位读者明鉴。

1.冷子兴的结局问题

贾雨村因担心门子“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惩处了门子。基于这一处“证据”,笔者“感悟”另一个人的下场。冷子兴同样知道贾雨村甘做“野种”投靠贾府的旧事,在贾府势败家亡的重大问题上,贾雨村要独善其身,势必钳人之口,所以冷子兴在劫难逃。

2.狱神庙凤、宝得救的问题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凤、宝二人性命垂危,贾赦还在寻僧觅道,百般忙乱,果有一僧一道前来相救。书中并未明言僧道乃贾赦延请而至,但贾赦挽救孩辈之真情已在此昭示。日后凤、宝落难狱神庙,能够搭救二人的也只有逃过贾府第一次抄没的赦老爷了。

3.“琏死蟠流”的问题

平安州之战在所不免。贾赦原想收揽孙绍祖为剿匪干将,无奈计划破产。“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这是贾琏前往平安州办理“机密大事”的途中和柳湘莲、薛蟠告辞时的一句诗,其寓意甚明。剿匪战役中,两厢交兵的正是贾琏和柳湘莲。薛蟠是湘莲兄弟,身在官军心为兄弟。

又脂批有云似凤姐者“非孤即寡”,书中又云夏金桂“颇步凤姐之后尘”。将此批语、书文与平安州战事结合论证,就不难悟出“琏死蟠流”的结论。这“结论”不妨权当为“假设”,但周先生亦言:“说‘假设’,是我们做学问的一分谦虚”。

“琏死蟠流”如果能够成为结论,那么“一从二令三人木”的“人木”,就不能合成“休”了,如此,小书就又解开了“红楼四大不解之谜”中的一大难题。

小书中“感悟”不少,自以为都来自考证、论证,并非空穴来风,胡猜乱说。或许与周先生诠释若合符契,或是相去甚远,这都无关紧要,“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这将会在笔者“证悟红楼”第二书、第三书中得到体现。

“把想法都记下来”

小书所及几乎全是新论,并非刻意标新立异,只是列陈一家之言罢了,也并不是为了挑战权威,不过是略微行使法定的“言论自由权”而已。真心希望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建议、批评、指正,只要是善意的。在此,亦转述周汝昌先生的原话,以为笔者“开脱”。

好!你这个思路都可以,都可以记下来,一步一步地发展,看如何。

你有很好的新思路。我惟一的心愿就是应该把老一套……不是轻薄前人做出来的成就,而是说那个大家已经都说了一百遍了,都有印象了,不要重复了。我们现在说应该怎么往前推进一步,把这个沉闷的局面打开。我们的思路求新,但又不是随随便便的。

假设我要提一个新思路,我本人没有能力做出最后的结论,别人会做。如果我这个新思路是不太成熟的,不能完全成立的,那也无关,他肯定给了另外一个人一个营养,他会有比我更好的。那么,就不是说我就丢了面子,他比我强。不要存这种心。

现在的红学界很多人就是这样,他就想把你压倒,他就称王。其实做学问不是这样的关系。所以我千言万语,你就,你怎么想的,你以为有这么一个可能,你就把它记下来,我非常喜欢你这样。你要打开别人的思路,不光是你个人的问题。我用精神来支持你,你就朝着这个路子往前走下去。

小书之新论,有些是先生观点的继续和深入,有些却与先生相左。小生能够走上红学正途,正是先生著述与精神的指引。敝斋名日“勤敬”,固是自勉,亦为经验之谈。研求红楼,勤与敬乃不二法门。勤者,多读书、细读书,尤其是芹书,即所谓“回归文本”,自信这一点我做的还不错,先生来函赞日:“你读书之细令我心喜。”敬者,敬重前人,不过于我而言在这方面是苛刻挑剔的,我所敬者,雪芹与先生,十年泣血的人与一生痴迷的人,字里行间该有多少深情密意包含其中,心无诚敬如何解得其中味?虽然,鄙论与先生或有不同,吾之诚敬却不曾稍减。所谓“和而不同”,也正是学术界应

著书的过程

书中收录“红楼证悟”文章十二篇,共计十余万言,是我在两个多月内完成的。与其说笔耕迅速,不如说时间紧迫。

写书的那些日子,常常是夜间作战,有时至凌晨五点,拉开窗帘,静谧少人,东方似有红霞。而有时人已躺卧在床,忽然间想起什么,就马上起来拥毡继续写。那段日子,常梦见雪芹先生,也常说些红楼的梦话。这段时光很难忘。

拙著为我“红楼证悟”第一书。读者不难发现,十二篇红文多数是关于“红楼须眉”的,这是我特意选择的切人点。坊间研论裙钗的书文太多了,我不愿蹈此旧辙,另则以为须眉的研究必定有助于裙钗的解读。果不如我的预料,在这第一书中就由研究须眉带出了王熙凤、薛宝琴、贾元春三位裙钗的论述,自以为还能够自圆其说。至于十二篇文章是否已为定论,可以引用汝昌前辈的话来说明:“至于你最后的结论,你的想法,这个不忙。因为在这个阶段,你要了解,我不能说你这个就已经对了,或者说就已经不对了,这不叫做学问,是吧?你一定要分阶段。总之,你可以理解我。”诚哉斯言!

问题多多,断非“证悟”第一书所能论说全部。几篇新文章我已经有了完整的思路,比如薛蟠流放、薛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薛宝钗当如何?王熙凤为什么屡次要求尤氏下跪?板儿死后,巧姐的生死问题;贾敬爬灰的具体时间问题,探春远嫁海南南更南(广南)的问题,等等,都是“红楼证悟”第二书中的内容,暂且按下不表。

赠李俊学友

通灵感悟出新裁

名俊无惭号俊才

未必天惊石可破

精诚都自梦中来

诗不佳,但亦不轻作,略其词取其义可也。  周汝昌

先生还说:“事情忙,极匆匆。请谅!”

弟子再拜,愧悚不已,无以为报,惟有“勤、敬”。

此上京城,不虚远行。我没有找到曹雪芹故居,但我找到了周汝昌先生居所,见到了周先生。我系草莽小辈,不期有此幸遇殊荣,短暂晤谈.仿在梦中。梦里无非说《红楼梦》,直是沉酣美梦。

到京的下半天,我去了西山,寻梦。寒日西衔,黄叶凋残,踯躅又徘徊。我决定夜宿卧佛山庄,再踏月色前来。惟有在寒、静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味先生的艰难苦恨。

清夜新月,重来纪念馆。此处应非“旧居”,张宜泉诗云“庐结西郊”,故先生居处当不是“旗下营房”。然入在衡门槐荫,已是身世两忘,不知今夕何夕。望眼欲穿哪,直看见先生寒灯夜未眠,将鞠躬下拜,然又作罢,宝玉云:“全在心之诚敬而已。”

回程频回首,心中念叨:“天这般冷,先生怎么过?”偶见屋后井台,“水窝子霜重风寒.如何捱得到天明”?我曾在西湖边的长椅上寒夜露宿,不多时就憔悴得不成人样了。我不愿走柏油大路,折上荒径,竟至一矮墙环绕的所在,原来不知是何处墓园。

我独在墓园,高木阴森,心下自问,不觉一笑:“我有何惧?我来看先生,我是有情人。纵然逢五鬼,有夜叉怪物,狼虎同行,我怕他做甚?”

返回住处,倦极身无凭,一梦到红楼。妻子从上海来电,将我一场好梦惊醒。她若在身边,肯定又知道我梦呓红楼的声音,故戏云,妻子是我“知音”。次日我更知道这真是一场好梦,不但梦见了曹先生,而恰在我睡梦中的时候,周先生正在听读我上午送去的文章,这是第二天下午周先生告诉我的。

我当然自知是草莽小辈,但我去拜望周先生,并没有半点忐忑慌恐,因为我有满肚子的红学问题要与先生交流,请教他对于我的观点的看法,不管得也好,失也罢。我不是去仅表景仰之意,去抬捧他,若是如此,有何趣味,“没得去打嘴现世”。

周先生的女儿竟然同意我与先生面谈,激动不已,哪敢相信有此机缘,简直是梦。

轻足上楼梯的时候,我就把手套脱掉(京城连日来零下八度),惟恐自己鲁莽失礼。

进了先生家门,周阿姨就问:“你多大了?”

“哦,三十三了”请注意“了”字。我一向深感老之将至,修名不立,大学一年级时,就取号日“老冉”。现如今,三十有三了,青春老大,一事无成。说我是律师,我没办过大案要案;说我是古代文学博士,我还写不好格律诗。

我正轻轻放下提包,就听到先生低低的、柔和地问道:“是李先生吗?”先生就坐在书橱前的木椅上,这客厅两面墙都是书橱。

我忙上前握住先生的手:“是。先生您好啊!”

“哦,你很冷啊!”我想是手套脱掉手凉的缘故。

先生又说:“昨天让你在外面久等了,冷了你了。”

“哎呀,先生,年轻人,没事的。”要知道,我很激动,我像在梦里,我语钝。其实,当时想说“立雪师门”。

周阿姨让我坐在先生右手的位子。

我说:“先生,我把我的文章的内容给您讲几点吧。”

先生大声说:“你不用讲。我会看的,她们会读给我听的,昨天晚上就读了两三篇了。你放心,你把稿子拿来了,我不会搁在那里不看的。你看我这说话还清楚。”先生指指脑门:“我脑子思路还清楚,我还能思考。”

先生1974年校订《石头记》的时候,眼睛疲劳过度,双眼视网膜脱落。  先生给我谈起红学界内部的纷争,他说他得罪了一些人,他也遭到攻击。他也说(《红楼梦》的格局在前几回已经铺垫好了。我早就了解先生为了青年不被程高伪本所荼毒,多少年来力扫阴霾。我凑近先生耳边说:“我们年轻人都喜欢先生您哪!”

先生又说:“有的人谈什么人物刻画、性格描写了,以为这就是《红楼梦》。”然后说我并不是这样的,说我的几篇文章都是从那些不被入注意的地方入手,连对冷子兴、门子等等都作了分析,很难得,很好。我说:“这都是读了先生的书,沿着先生的路子走下来的。”

先生说:“你的语言很好,没有土八股、洋八股、党八股的影响,可见多年扎实的功底。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少啊。”

我连忙又凑近先生耳畔:“哪里!我只是您的小学生。”

他也问我多大年纪,我说:“三十三了。”先生说:“我这个岁数在西南,我在……”

我接过话说:“先生在写《红楼梦新证》。”这部巨著没有再版,非常遗憾。我写文章时常苦于查找资料,但我知道《红楼梦新证》中有,这是案头必备书。

我们又谈到秦学,他说:“你文章中的一句话;讲得很好,我记忆很深。你说即使秦学被推翻,连刘心武自己也放弃了,那秦学也是我们当年。”他将双手比划成“一段”状,“研究红楼梦的一段铭记”。他又讲了荣国府的题匾和对联,那段文字他一字一字地背给我听。我发现,先生此时的语调厚重醇正,不似闲谈。

后来,我说我是做律师的。先生笑道:“好啊!你为别人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好。”这是一代大师对法律职业的感知,八个字多么朴实,多么沉重。其实,有多少法官“葫芦僧乱断葫芦案”,有多少律师“想这件生意倒轻省热闹”。我将把先生说的这八个字作为我一生的又一个座右铭。

我还跟先生聊起师爷:“先生,我师爷是施蛰存先生,记得不?施蛰存。”

先生沉思了一会:“哦,记得。《上元灯》,我初中就读过的。”先生扬起手指着周阿姨站的方向,兴奋地对她女儿大声说:“《上元灯》我非常喜欢,上元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周阿姨站在电脑桌旁,这时我发现圆桌上开着录音笔。

先生回过脸来:“哦,这样的。施先生现在好吗?”

我告诉先生,师爷前年辞世了,一百岁。

周先生又说今天是我们初会,彼此有了了解,值得回忆。

这次相会,时在2005年12月6日下午。

                  李俊

            2005年12月9日完成于海上勤敬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梦证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3025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