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在消逝的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城记》一书讲述老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本书则以一种悲怆的笔法讲述那些正在消失的,即将成为历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孤独的北京四合院、泸沽湖的浪漫女儿国、扑朔迷离的罗布泊、神秘的惠安女、茶马古道的沧桑、最后的鄂温克酋长、渐行渐远的边城、尘封的三峡、周庄的迷失……无不使我们眷挂,而今他们却陆续在人类消失。这是一部现代非物质文明遗产的悼词,传递着我们的哀痛,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内容推荐

《城记》讲述老北京城的故事,本书则是一部非物质文明遗产的悼词,传递着我们的哀痛和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正在消逝的,即将成为历史。我们会心痛吗?或者你会不会献出一份力量阻止它成为历史?

记得《狮子王》中的老狮王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看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它们就是那些死去的国王们。有一天,我也会到那上面去的,但我将永远俯视着你,指引你生活的方向。”

是的,我们相信,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如传说中的狮子王一样,无论离我们多么远,都会永远俯视着我们,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然而,那些还没有消逝,但正在消逝的历史呢?

我们何去何从?

目录

序言 为了可能的忘却/1

四合院,老北京最后的象征/3

(一)经典四合院的建筑特色/4

(二)四合院现状堪忧/6

(三)元明易代——四合院经历胡风汉雨/7

(四)坚船利炮的洗礼/10

(五)四合院的文化内蕴/12

(六)历史的淡然/14

泸沽湖的浪漫女儿国/16

(一)泸沽湖畔女儿国/17

(二)走婚的摩梭男女/20

(三)见证泸沽湖的迷失/23

罗布泊的楼兰后裔/29

(一)阳关以西——罗布荒漠/30

(二)楼兰古国的面纱/34

(三)三千年不死的传说/37

惠安女的传奇生活/41

(一)闽越人的后裔/42

(二)崇武是个石头城/45

(三)惠安女的传奇/49

茶马古道的沧桑/53

(一)一千多年的穿梭/54

(二)茶马古道的脉络/56

(三)马帮的兴夯/58

(四)浓墨重彩的史传/61

(五)永远的茶马古道/63

最后的鄂温克酋长/65

(一)鄂温克,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66

(二)萨满教的神秘和鄂温克人的传奇/69

(三)最后的鄂温克酋长/73

渐行渐远的边城/76

(一)沈从文的边城赤子情/77

(二)沱江边浴火的凤凰/81

(三)翠翠,你在哪里?/83

(四)茶峒场,抹不去的影子/85

湘西,上帝最后的眷念/88

(一)龚滩古镇的沧桑/89

(二)苗王城和黄丝桥/91

(三)逝去的土司王朝/95

(四)大湘西,世俗中的宁静/98

十六铺,讲述上海百年往事/100

(一)十六铺的苍老/101

(二)烽火硝烟洗礼下的上海/103

(三)浪奔浪流上海滩/106

(四)黯然的谢幕/109

我们曾经美丽的三峡/111

(一)夔门天下雄/112

(二)巫山云雨十二峰/115

(三)险滩棋布西陵峡/118

(四)纵来凭吊也无痕/121

周庄的迷失/123

(一)历史尘烟说周庄/124

(二)张翰故里/127

(三)周庄的迷失/131

傩,最远古的戏剧/134

(一)从原始走来的神戏/135

(二)流淌在乡野村落的庄重/138

(三)傩舞,人与神的置换/142

皮影,光和影的极致艺术/146

(一)影史和耍影人/147

(二)独放异彩的滦州影/149

(三)皮影人是这样炼成的/152

(四)唱影,悲欢总由它/154

剪纸,剪碎时光/157

(一)剪出来的历史/158

(二)剪纸艺术的传奇/163

(三)剪纸的魅力/165

信天游的嘹亮沧桑/168

(一)赋到沧桑句便工/169

(二)血色的陕北/173

(三)信天游带走我的情/176

七八十年代,我们的童年游戏/179

(一)草垛欢歌——藏猫猫/180

(二)方寸之地斗智斗勇——玻璃弹珠/182

(三)铁器时代——洋火枪和滚铁环/185

(四)木石前缘——弹弓和拍洋片/187

标语,时代的呐喊/191

(一)名不正则言不顺/192

(二)民族的呐喊和时代的强音/194

(三)农村标语是一道风景/197

小人书,阅读一个时代/201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202

(二)无可奈何花落去/204

(三)重整河山待后生/207

(四)小人书,永恒的怀念/210

露天电影,流逝的风景/213

(一)回溯露天电影的发展历程/214

(二)露天电影曾经的辉煌/217

(三)露天电影,流逝的风景/220

三寸金莲,终结小脚/223

(一)缠足小史/224

(二)大话三寸金莲/226

重回武侠时代/231

(一)侠以武犯禁/232

(二)民族的旧梦/235

(三)武侠梦和中国人的精神/239

后记/242

试读章节

(四)四合院的文化内蕴

北京什刹海一带仍存留许多四合院,尽管其中大部分都成了大杂院,失去了四合院细致缜密的美,但毕竟独特地存在着。沿着后海沿儿走,一座一座四合院竞相闯入眼帘,王府的大气,平常百姓的雅致,看来各有千秋,已然没有贵贱之分,但当时却有着严格的区别。

各种不同等级身份的人,在建筑四合院的时候,会按照符合自己阶层特色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样是灰色的砖瓦,打上四六九等的印记以后,便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王爷们自然要把王者之气凸现出来,因此就会在四合院的大门、戗檐、门板、门钉、吻兽、影壁等上面大做文章,让槛外之人乍眼一看,便可以掂量出这座四合院主人的身份来。平头老百姓却不敢有这样的奢求,只得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四合院建造的中规中矩,丝毫不敢逾矩。

拿屋脊上的吻兽来说吧,就蕴含着深奥的学问和鲜明的等级。在屋脊上安放吻兽本是道家的建筑风格。大概是道士的潜心修行怕来自外界魔障的侵扰,便安排几个神兽,一个个威风凛凛,怒目叱咤,唬得禽兽、鬼魅、盗贼不敢前来。这些神兽似鱼非鱼,似鸟非鸟,最后慢慢衍变成龙型,竞被列为龙的九子之一。帝王宫殿的屋脊上一般安放龙吻螭头,代表着皇权的神圣和威严。而一般贱民则不敢用这样的龙吻螭头,那样会犯大不敬的罪过,招来杀身之祸,但又不甘心建造一个光秃秃的屋脊,因此便想出主意,也让自己的屋脊两端向斜上方扬起,这样的一个构件叫做“蝎子尾儿”。皇帝的叫吻或头,老百姓的叫尾儿,等级烙印可见一斑。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青睐堪舆之说。说白了就是信仰风水。据古文献记载,“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进夫肌肤而已。”虽说风水有迷信之虞,但中国人从来没有丢掉过这个信仰。风水学归根到底也就四个字,趋吉避凶。

四合院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堪舆学。风水的影子就像是繁殖不息的苔藓,遍布于四合院的砖瓦土木中。四合院为什么要坐北朝南,大门为什么开在东南方位,厕所为什么要放在西南方位,厨房为什么要放在东北,为什么要影壁还要照壁,各种屋堂殿阁用什么颜色,这一切都不是随意设计的,而是智慧的中国先民按照五行八卦、趋吉避凶之说布置的。且不说科学不科学,四合院的主人总是希望一年或者一辈子平平安安的,不要出现什么灾祸病癖。

P12-13

序言

为了可能的忘却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眺望广阔无垠的夜空,看见几颗流星坠落人间。当它们一生的辉煌被短暂的光芒燃尽的时候,它们只能选择消逝,于是就成了历史。所有消逝的都将成为历史。要么无痕,要么永恒,然而它们却曾经真实而美丽地存在着。看着它们消逝的时候,心中隐然生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痛。

我们不应该忘记,因为它们曾经美丽过。

于是我开始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不曾发现有那么多的美丽浪花被我忽略了,与那些浪涛相比,浪花的美丽是安静的。我们的目光只随着浪涛起伏,当浪花化做涟漪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浪花也这般美丽。而我们的历史,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难道一定要等到它消逝的时候才知道它的珍贵吗?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只能匆匆地前行,我们会在匆忙中忘掉什么吗?我们心中的纯洁和高贵还在吗?我们是否已经卷入了唯“新”是图的漩涡?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回一回头,看一看,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人,有哪些事将要与我们告别。

正在消逝的,即将成为历史。我们会心痛吗?或者你会不会献出一份力量阻止它成为历史?

记得《狮子王》中的老狮王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看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它们就是那些死去的国王们。有一天,我也会到那上面去的,但我将永远俯视着你,指引你生活的方向。”

是的,我们相信,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如传说中的狮子王一样,无论离我们多么远,都会永远俯视着我们,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然而,那些还没有消逝,但正在消逝的历史呢?

我们何去何从?

后记

2005年夏天,炎热酷暑。我一直躲在京城的一个小角落里,撰写这部书稿。窗外的蝉叫个不停,开始有些烦,后来才感到只有它从始至终地陪伴着我。当秋风送来一丝爽意的时候,书稿已接近尾声,我才踱出屋外,仰视树上陪着我高唱的蝉,算作我的一些敬意。

生活其实是很无聊的,写作也是如此。若不会自我调节,那样的天地真不知是怎样的一种混沌的状态。整天坐在电脑前无聊地敲着,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柳丝,那种弱柳扶风的绰约倒使我放松了不少,也使我紧绷的思绪得到了暂时的解压,我长吁一口气,深吸一口窗外的空气,身心顿时得到了补给,又充满了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我常为这些正在消逝的历史而感到忧虑。我对它们怀有深深的情愫,和其他人一样惋惜痛心,但我知道不能仅仅是痛感遗憾,而是应该把这些正在消逝的历史撰述出来,让读者了解,产生共鸣,进而去保护,去拯救。

写作的时候,腾起的思绪跨越千山万水达到智慧的彼岸。我忘掉了自己,眼前浮现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憧憬的风景,那是正在消逝的历史在向我招手。我无数次地和它们心灵贴近,无数次地感动,无数次地叹息和无数次地流泪。

写作之初,我也曾亲身感知了那些快要消逝的历史。我坐着火车长途跋涉,亲眼看见了周庄的热闹和自失,感受到了凤凰的沧桑和血性,贴近了童话般纯净的泸沽湖……一切都令我怦然心动,为之魂牵梦绕。神奇的地域,传奇的族群,辉煌的历史,一切赞美之词都不会过誉。可是,当看到这些民族或文明被现代化或商业化的色彩涂抹得面目淆乱的时候,一阵一阵揪心的痛楚袭来,无以复加。

除了这些亲身感知的经历,还有储存在我大脑中永不褪色的记忆。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记不起了,可是有很多事情直到死仍记忆犹新。那是因为这些事情镌刻着我们过去的历史,封存我们一代或几代人的不死传说。有一天,我们会老,甚至会逝去,但记忆会不会也随着我们一起消亡呢?我看不会。

我曾为了记叙民艺民粹的真实情况,亲自跑到故里乡下。因为没有真切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打动读者的文字。我的故乡滦县是皮影的发祥地,民间还有不少的皮影班子,单单是我生活过的石佛口小村子,如今还活跃着一个历史颇为长久的影班。我和他们一起去演出,获得了不少关于皮影的历史传说和知识。滦县的民间还存在一大批剪纸艺人,农家院的窗户上贴满了剪纸作品,一幅幅栩栩如生,无人不挑大拇指赞好。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对于剪纸艺术,没有人愿意继承和发扬了,真正的成了“绝艺”。

有人说正在消逝的历史是一种耸人听闻的夸张说法,那是大错而特错了。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最为真切的事实,毫不夸张,只是有时候我们的眼光太过于专注自己的喜好,而忽视甚至漠视了周围一些文明现象的沦落和消亡。我们沉溺于甜蜜美好的现代化生活中,很少意识到它对于生命力脆弱的民族和传统文化生态的伤害和摧毁。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现代化进程是一柄双刃剑。犹如女人的分娩过程,既有收获新生的喜悦,又伴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唯有心境是愉悦而渴望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如此,追求新事物和新生活是人类的本性,谁不渴望自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呢?古老的生活方式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此种愿望,反而起到了阻碍延缓的作用,由此说来消逝似乎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题中之义,落后的就要被淘汰。

但从人文的角度思考,消逝的历史往往记载着人类的过去,镌刻着人类的智慧,记录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当它们的历史使命完结的时候,人类的步伐已向前迈了一大步,前进是踩着前人的脚印迈出的,而达到了新的里程,旧的脚印就会淹没于风沙之中,即使是命运使然,对于这种淹没也很少有人在意了。  只一味地前进而不回顾历史与机械无异。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时不时都要回到过去的情愫里感受温馨,汲取力量。要把深厚而热烈的历史情怀化作前进路上更坚实的积淀,只有这样人类的根基才能站得稳、扎得实。为了可能的忘却,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警醒,乃是本书的主旨。

能为关注和拯救正在消逝的历史贡献绵薄之力,著者便心生大慰,夫复何求?

郑国明

2005年12月于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在消逝的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国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99570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4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