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话史记(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

本书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尤其强调忠实于原文。译语的选择,尽量考虑到《史记》运用文献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力求在准确理解文意、协调语法现象的前提下,将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落实:以示译作通达可信,以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读懂读好《史记》原文。

编者甄选《史记》中为人称道的本纪、世家、列传等精华内容,对其进行译白,以通俗却不失文彩的语言诠释历史,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将这部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史学巨著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的彩色通道。使读者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内容推荐

《史记》的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本纪”除了《秦本纪》以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表”和“书”是全书叙事的脉络和线索,其中“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涉及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的相互配合和补充,《史记》全面记述了我国从上古直到汉武帝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对我国历史的伟大总结。

目录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吕太后本纪》

《孝景本纪》

《孝武本纪》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赵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齐悼惠王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梁孝王世家》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樗里子甘茂列传》

《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单列传》

《鲁仲连邹阳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吕不韦列传》

《刺客列传》

《李斯列传》

《蒙恬列传》

《张耳陈余列传》

《魏豹彭越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田儋列传》

《樊郦滕灌列传》

《张丞相列传》

《郦生陆贾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

《万石张叔列传》

《田叔列传》

《扁鹊仓公列传》

《吴王濞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韩长孺列传》

《李将军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

《循吏列传》

《汲郑列传》

《儒林列传》

《酷吏列传》

《游侠列传》

《佞幸列传》

《滑稽列传》

试读章节

《商君列传》

商君是卫国国君的姬妾所生的公子,姓公孙,名鞅,祖先原本姓姬。

公孙鞅年轻的时候便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丞相公叔座时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举荐他,恰好病倒了。魏惠王亲自前来探视病情,问:“你的病如果发生意外,国家该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纪轻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魏惠王没有作声。等他要离开的时候,公叔座令左右退下,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的话,就一定要把他杀掉,千万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了他的请求,然后便离开了。公叔座召见公孙鞅,抱歉地说:“大王刚才问我谁可担任魏国丞相一职,我提到了你的名字,可我看大王的脸色不会赞同这个观点。我本着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请求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大王已经答应了我。你还是赶快离开吧,不然将难逃一死。”公孙鞅说:“大王没有听从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可能会听从您的话杀掉我呢?”于是没有离开。魏惠王离开后,对左右说道:“公叔座病得很厉害,真叫人伤心啊!他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鞅,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选拔贤人,准备重振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的土地,便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

秦孝公接见卫鞅以后,卫鞅谈了很长时间,可秦孝公却困得直打呵欠,听不进他的话。谈完话以后,秦孝公对景监发脾气说:“您的客人不过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家伙罢了,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于是责备卫鞅,卫鞅说:“我试图以五帝之道劝说国君,可是他却不能领悟我的意思。”五天后,景监再次请求秦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次见到秦孝公,这一次他谈得更多,可是仍旧没有打动秦孝公。交谈结束以后,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试图以三王之道劝说国君,可是仍未被采纳。请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去见秦孝公,秦孝公觉得他讲得很好,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接受他的观点。交谈结束以后,秦孝公对景监说:“您的客人还不错,我可以和他好好谈一谈了。”卫鞅说:“我以五霸之道劝说秦孝公,看他的意思是准备采纳了。如果他再次召见我,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卫鞅再次进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地向前挪动膝盖,靠近卫鞅。就这样,谈话一直持续了好几天,秦孝公都不觉得累。景监问:“您是凭借什么迎合了我们国君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啊!”卫鞅说:“我以五帝、三王之道去说服他,让他建立像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国君说:‘时间太长了,我等不及。再说每个贤明的君主都盼着自己在位的时候便扬名天下,怎么能默默无闻地等到几十年乃至百年之后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便用利国强兵的方法说服国君,国君对此非常高兴。可是这样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秦孝公任命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制度,可秦孝公却害怕自己会因此遭到天下人的议论。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便不会获得名声;做事犹豫不决,便不会取得成功。再说有比人高明的行为,本来就会受到世俗的责难;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他人所嘲笑。愚蠢的人对摆在眼前的事实都看不明白,聪明的人却事先就会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事情的发轫,而只能在事后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讲求最高道德的人不必迎合世俗,成就大业的人不必与凡人商议。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仿效旧的成法;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秦孝公说:“讲得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无需改变民俗来教化百姓,聪明人也不必改变成法来治理国家。顺应民情而施教化,不用费力就能取得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就会使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观点。一般人习惯旧有习俗,而读书人则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却不能和他们讨论常法以外的事情。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成就王业,五霸法制不一却都能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制,愚蠢的人被法制管制;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平庸的人被礼制束缚。”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器物。效法古制,可以没有过失,遵循旧礼,可以避免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为了国家的利益,就不能仿效古制。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效法古制却都成就王业,夏桀、商纣没有变更旧礼制却一样遭到灭亡。反对旧法的人无可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做左庶长,最终确定了变革法制的命令。

于是命令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必须检举,否则十家连坐。不告发坏人的被处以腰斩的刑罚,告发坏人的和斩了敌人的首级一样受赏,窝藏坏人的和投降敌人一样受罚。百姓一家有两个以上男丁而不分家的,要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在军队里立下军功的,要按功劳大小受封爵位;因为私事发生斗殴的,要视情节的严重程度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鼓励从事农业生产,在耕田织布中粮食和布帛得到极大收获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从事工商业以及因为懒惰而导致贫困的,要把他们投入官府做奴婢。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被列入贵族行列。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和奴婢的衣服、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够光彩。

新法制定以后,还没有公布之前,因为怕老百姓不肯相信,便在国都市场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发布告示说,谁能把它挪到北门,就可以获得十金的奖赏。百姓们感到非常奇怪,谁也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又宣布说:“谁能把它挪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这种方式表明对百姓的诚信。就这样,新法终于得以实施。

新法在民间实施了一周年,到国都来诉说新法不当的秦国百姓达数千人之多。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实施,就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了它。”准备严惩太子。太子是王位继承人,不能对他进行惩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他的太师公孙贾也同时遭到黥刑。这以后,新法便在秦国贯彻下来。新法实施十年以后,秦国百姓都十分高兴,遗失在路上的物品无人捡拾,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家而战,不为个人私利而争斗,所以乡村城镇治安良好。当初诉说新法不好的那些秦国百姓又纷纷前来诉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都是一些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都迁到了偏远的城邑。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对新法指指点点了。

P409-411

序言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深受黄老思想影响。在司马迁六、七岁的时候,司马谈被征召为太史令,司马迁于是随父亲迁入长安,住在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司马迁在长安学习了“古文”,十岁即能诵读古书,后来师从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尚书》。二十一岁那年,司马迁开始了漫游生活,“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厄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三十五岁时,“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他又曾经四次跟随汉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都极大地开阔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病重,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司马迁替自己实现著述历史的愿望,司马迁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请求。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以极大的热情在国家图书室中广泛阅读、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过了四、五年的充分准备,司马迁在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正式写作《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朝将军李陵在与匈奴作战失败后投降了匈奴,举国震惊。司马迁在武帝面前替李陵辩解,不料却触怒武帝,在天汉三年下“蚕室”,被处以“腐刑”。面对此奇耻大辱,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可念及《史记》尚未完稿,便忍辱偷生,“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完成自己的著述宏愿。出狱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令。这个官职虽比太史令大,可基本上都是由太监来充当的。司马迁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时常感到非常悲愤。经过五、六年的勤奋写作,到太始四年(前93年),司马迁在给朋友任安的信中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汉书·司马迁传》)由此可见,《史记》一书这时已经基本著述完成。自此以后,史籍中再也没有关于司马迁的记述,司马迁的事迹便不可考了。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名,司马迁将自己这部史书命名为《太史公书》,班固将之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太史公》百三十篇”。一直到唐朝编撰《隋书》时,才正式把“《史记》一百三十卷”列为“史部”中的第一部,并作注解释说:“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从此之后,“史记”才由通名转变成一个专有名词。

《史记》的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本纪”除了《秦本纪》以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表”和“书”是全书叙事的脉络和线索,其中“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涉及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的相互配合和补充,《史记》全面记述了我国从上古直到汉武帝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对我国历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接受的思想教育较为复杂,其中既有正统的儒家思想,也有其他各家,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中表现出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由于自身遭遇的苦难,他性格中反抗性的一面展现得较为突出。他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历史和现实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对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下层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把握上。司马迁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加以细腻地描写,注意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而与人物性格及命运关联不大的事件或一笔抹过,或移至其他篇目中。此外,司马迁很重视细节的描写,善于通过琐事展现人物性格,如《李斯列传》中李斯如厕见鼠、《高祖本纪》中刘邦在逃亡途中多次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车、《留侯世家》中张良在下邳桥上为老人捡鞋、《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忍胯下之辱和寄食漂母等,都是以琐事刻画人物性格的典范。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无不有血有肉,充满着鲜活的个性,像蔺相如、荆轲、项羽、刘邦、韩信等具有不同经历和不同性格的人物,都在《史记》中得到了活灵活现地展现。此外,《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司马迁舍弃了在当时盛行一时的辞赋等骈偶形式,在当时的口语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加工,形成了通俗易懂、流畅优美的语言风格,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雕琢感。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的名著。自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和散文家无不对司马迁推崇备至,宋人郑樵在《通志序》中评价《史记》说:“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从《汉书》起,后世的史学著作在体式上无不沿袭《史记》。唐传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散文创作,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都曾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史记》的影响。基于《史记》在文学和史学两个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鲁迅曾高度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史记》毕竟是一部文言著作,后人在学习和研究《史记》的过程中,难免不会为它晦涩难懂的语言所困扰,无法将学习和研究深入进行下去。为了克服文言障碍,便于大家阅读,我们在充分汲取以往译作优点的基础之上,精心编写了这本《白话史记》。为了保持司马迁原文的写作风格,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采取了直译的方式。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修订。

王义杰

2006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话史记(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汉)司马迁
译者 王义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63258
开本 32开
页数 8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5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6
4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