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危险的总编辑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一个层面上,布菜德利先生的这本书是对一个新闻记者一生和当时时代的阐述,内容精彩而且让人信服,他的一生和当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碰撞出了火花,在另—个层面上,也许是更深的—个层面,书中还讲述了《华盛顿由邮报》的一些精彩新闻,以及记者们是如何跟踪这些新闻,如何克服困难找到新闻线索,如何决定将新闻公之与众,以及这些新闻又是如何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这就使得这本令人赏心悦目的自传让读者能够领悟到一个永恒活题的真谛,这个话题就是政府与媒体之间难解难分的关系。

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国著名报人本·布莱德利的自传,从独特、大胆而又让人兴奋不已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他70余年的传奇人生——从哈佛大学求学到奔赴太平洋战场,直到在《华盛顿邮报》步入事业巅峰。自从1965年布莱德利担任总编辑以来。他和记者们并肩奋战,将《华盛顿邮报》打造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媒体之一,提供了当代新闻调查的新思路。并且创立了新闻报道的新模式。他在《华盛顿邮报》工作时,极富领导力和开拓精神,最终通过“水门事件”报道将美国总统尼克松拉下马。创造了新闻媒体的“神话”;在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报道的事件上,面对政府的高压,他不卑不亢地还以颜色,最终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本书通过作者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的美国社会和美国新闻业激动人心的发展历程,并披露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内幕。

目录

前言VII

第一章 早年岁月/001

第二章 哈佛生涯/017

第三章 海军旅程/029

第四章 新罕布什尔/049

第五章 《华盛顿邮报》的第一程/059

第六章 巴黎——我的新闻随员生涯/073

第七章 巴黎新章——我在《新闻周刊》的生活/083

第八章 《新闻周刊》——我在华盛顿的日子/109

第九章 杰克·肯尼迪/119

第十章 《新闻周刊》易主;肯尼迪;菲尔/135

第十一章 后肯尼迪时代/155

第十二章 《华盛顿邮报》(1965—1971) /171

第十三章 五角大楼文件/197

第十四章 水门事件/211

第十五章 水门事件之后/285

第十六章 《华盛顿邮报》(1975—1980)——五载峥嵘岁月稠/287

第十七章 珍尼特·库克:一个惊天谎言的制造者/303

第十八章 国家安全:公众知情权VS个人隐私权/319

第十九章 告别工作,拥抱新生活/345

试读章节

那天是1940年10月2日,秋高气爽,和风宜人。

故事发生在美国剑桥市哈佛广场旁一座维多利亚式的房子里,客厅宽敞但却乱糟糟的,现在已改造成了一间办公室。

房子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成人发展研究项目”,由葛兰特公司提供资助。葛兰特公司是美国零售界的巨头,该项目由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其研究对象是一些“正常”的年轻男性。真不知道他们所谓的“正常”到底是什么含义,当时大多数研究所关注的都是些“非正常”现象。阿列·博克是葛兰特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位主任,他坚信“有人能比其他人更好地面对人生”,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些“能人”身上蕴藏的潜质。我们这些将作为试验对象的人就像是实验室里的“天竺鼠”,都是哈佛大学刚念完大一的学生,共有268人。

我也是其中的一只“天竺鼠”。我们在哈佛念书,在别人眼中,我们似乎“或多或少地都拥有日后职场发展的潜力”。研究人员主要包括内科医生、精神病学家、人类学家、心理测试学家、社会工作者,还有一些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

那个下午,我是个才上大二的学生,刚满19岁,第一次有了性体验。经济大萧条和小儿麻痹症让我的生活变得阴沉,否则我的生活即便说不上刺激,至少也会令人心满意足的。

当时人们都在关注二战欧洲战场的进展。在英国,张伯伦政权垮台,而由丘吉尔政府取而代之。大约35万名英国士兵乘坐小船从敦刻尔克仓皇撤退。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毅然做出决定,向英国捐赠了50艘美国造四层高的驱逐舰,罗斯福总统本人也快迎来新一轮美国总统大选,并将史无前例地第三次入主白宫。棒球明星乔·狄马乔将会创造出35%的击打成功率,并帮助自己所在的球队赢得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冠军。当时,油价是15美分一加仑。当时,一辆豪华轿车的价格大约是1 400美元。罗纳德·里根被选中在《她不能说不》一片里出演角色,他的搭档名叫罗斯玛莉·莱恩。

葛兰特公司的社会工作者最后对我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一个典型的欧裔美国白人新教徒后代,家庭年收入为10 000美元(其中5 000美元来自父亲的收入,另外5 000美元来自母亲经营的服装店),学费由在纽约当律师的外祖父来支付。这位社会工作者对我的父母做出了以下的描述:“父亲努力、勤奋……热衷于自然风景、花鸟鱼虫、古玩收藏,热心公益事业”;“母亲有进取心而且勤劳肯干……有音乐才能,还有艺术细胞(我想这番评价也是我母亲乐意耳闻其详的)。她相当活泼,富有艺术气质,富有魅力而且想法前卫(简直不像一个44岁的女人),甚至显得有些不够成熟”。我想最后一句话肯定会把她给激怒的。

在体检结束之后,医生们发现我这只受检的“天竺鼠”身高181.5厘米,体重78.5公斤,双手温暖,但是双脚冰冷,“动作明显呆板”,“双手微微发抖”,“口若悬河却还有几分腼腆”,身上有三处文身——一处在左胳臂上,还有两处在右臀部,“脚趾不够长”,而且“脚食趾和中趾之间还有些连指”,头上戴着一个埃及式的王冠,不戴眼镜,脸上没有雀斑,也没有粉刺。血压高压为112mmHg,低压为84mmHg。脉搏81次/分钟,呼吸22次,分钟。头发颜色:深棕色。瞳孔颜色:灰绿色。

P3-4

序言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家里人会看些法文书,我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一只驴子的回忆》。除了那本书以外,我认为写回忆录只是总统、首相、探险家抑或四星上将们的专利,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国务卿或文学大师才够得上资格写回忆录吧。如果一个新闻记者也想分一杯羹的话,似乎有些厚颜无耻之嫌。而且,我作为新闻记者,已经学会要远离观众焦点,不要在报道中搀杂个人情感因素。更何况,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波士顿记者,从出生之日起就受到熏陶,很少谈论家庭、金钱和性这些问题。

然而,这本书却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回忆录,中间记载了影响我一生的重要事件。但是,平心而论,该书并没有能准确地揭示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的所思所想,也没能透彻地阐明新闻界和公众之间的合理关系。我依然在思考上述问题,我自己的想法也在不断改变。

我敢于尝试写回忆录,是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在冥冥之中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幸运女神让我能亲历这20世纪中最关键的历史事件。幸运女神让我能走出大萧条、病痛以及战火的魔魇,让我体味到新闻工作的愉悦。该书的名字叫做《美好人生》,一方面是因为我的人生亦如此;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我索尽枯肠而找不到一个好书名的时候,戴维·哈博斯代姆不经意间说道:“你这辈子命不错,布莱德利。嘿,干嘛不给这书起名叫《美好人生》呢?”我仔细想了又想我这一生中运气有多么重要,最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是个十足的幸运儿。我战胜了小儿麻痹症。我从三年的太平洋海战中活了下来,当时我所在的驱逐舰从瓜达尔卡纳尔岛转战日本。我在《华盛顿邮报》找到了工作,在那之前教恰好错过《巴尔的摩太阳报》的面试,理由很简单,因为当时雨下得太大,我所乘坐的火车没能在巴尔的摩停车。我在乔治城买了房子,没过几个月,肯尼迪夫妇也在附近买了房子。我曾经劝说菲尔·格雷厄姆在恰当的时机购入了《新闻周刊》。在《华盛顿邮报》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恰好发现凯瑟琳·格雷厄姆正要寻找一名编辑。更为重要的是,我为《华盛顿邮报》事业的腾飞找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新闻记者。

这些报业的同仁,有些年事已高,有些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却是我想首先表示感谢的对象,也是我最应该表示感谢的对象,因为正是他们给这本书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欢乐。他们是拉里·斯特恩、迪克·哈伍德、巴特·罗文、戴维·布罗德、海恩斯·约翰逊、谢尔比·科菲、菲尔·格耶林、玛丽·格林菲尔德、比尔·格莱德、戴维·拉文萨尔、吉恩·帕特逊、鲍勃·贝克、菲尔·佛伊锡、巴里·苏斯曼、哈里·罗森菲尔德、杰克·莱门、尼克·冯·霍夫曼、玛丽·哈达、迪克·科恩、雷·多尼、鲍勃·凯瑟尔、乔治·所罗门、戴维·伊格内修斯、玛丽·迈克格雷、迈克·盖特勒、沃尔特·平克斯、查尔·罗伯茨、唐·奥伯道夫、玛瑞·玛德、埃利诺·兰道夫、米亚尔·麦克博生……我想要列出每个人的名字,但却有可能忘记列出其他一些人的名字,而我可能遗漏的人对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也绝对不应该忘记感谢萨利·奎恩。

鲍勃·伍德沃德对于《华盛顿邮报》和作为总编辑的我所做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鲍勃·伍德沃德也是我所认识的同期新闻记者中,最为出类拔萃的。鲍勃·伍德沃德同卡尔·伯恩斯坦并肩合作,揭发了水门事件的真相,从而让《华盛顿邮报》(也让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也是我们从前根本不敢奢望的。从水门事件以后,伍德沃德一直是业界中的一面旗帜。

报纸并非是要把每天平淡无奇的琐事变作奇迹。倘若要想让编辑能够得意地把腿搁在办公桌上,接受别人的恭贺,那可需要许多人发挥才干,日夜奋战,全力以赴才行。如果报社里有这样的人才,那么编辑肯定能够静候别人的恭贺了。

写到这,我觉得如果我不向理查德·M·尼克松表示谢意的话,就太有点过意不去了,因为是他让我的事业更上了一层楼。世事真是难料,尼克松本人非常讨厌媒体,而且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媒体,可正是他使得媒体变得声名显赫,尤其是《华盛顿邮报》因为他而收益颇多。在他名誉扫地的日子里,媒体却是最春风得意的。

写作对于我而言,是一种需要慢慢训练才能逐渐学会的技巧。我练习了差不多15年,才交出了第一篇思路连贯、行文严谨的文章。但是,当我在《新闻周刊》华盛顿分部工作的岁月里,不管文章写得有多漂亮,纽约总部总会有一些铁面无情的家伙把你的东西“篡改”了。我刚回到《华盛顿邮报》工作时,我写了很多重要报道和头版新闻,可是执行总编霍华德·西蒙斯却经常往我头上泼冷水,说我写文章就像跑短跑一样,横冲直撞,思路不清。他说:“本杰明写不到200个词,思路就乱成一团了。”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两位女性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她们帮助我从零乱的生活片断中找出线索,让我理清思路,静下心来写作。第一位是芭芭拉·费恩曼,后来她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费恩曼让我着重展现自己的能力,还要多抖抖幽默。另一位就是凯瑟琳·万宁,她工作勤奋而且极富耐心。她俩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汤姆·威尔金森是我多年的好友和同事,他抽出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将我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历润色得更加精彩,为此我要对他表示感谢。我也要感谢卡罗·莱格特,她是我的秘书,也是我的朋友,从她到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发现她是不可或缺的。

我这一辈子读过了很多本书的前言,当读到作者要感谢编辑的时候,我始终不以为然。在我内心深处,我向来认为作者天生就不会把编辑放在眼里的,这就好像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着鸿沟一样。哦,现在也轮到我要感谢编辑了,我意识到自己原先的那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艾丽思·梅修是西蒙舒斯特出版集团的副总裁,也是编辑部主任。看上去,好像我每个朋友出的每一本书,都经过她的手,我对她不禁有些敬畏。其实,我又错了。不用去管她的职位,单看职位,她是个管编辑的编辑,可是在生活中,她是个充满活力、性格坚强、性情开朗、柔中带刚的一位女性,为人也很好相处。她向我证明了一个真理,这也是我一直想要知道的真理,那就是其实最需要好编辑的就是总编辑。艾丽思·梅修的助手叫里兹·斯坦恩,他热情大方、执著坚毅而且颇有见地。我还要特别感谢迪克·斯耐德,他是西蒙舒斯特出版集团的前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他提议我要创作这本书,并建议由梅修来编辑,他来负责出版。

在过去30多年中,正是凯瑟琳·格雷厄姆给了我机会,她对我是那么慷慨无私,让我能够做自己这辈子应该做的事情。我每天都在心中默默感激她给我的这么多机遇。我笃信一条道理,而且我认为它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就是:一个编辑要想成为好编辑,其实很简单,只要具备一个条件即可,那就是有个好老板。凯瑟琳曾说过,在《华盛顿邮报》里,唯一能让她倾心的编辑只有罗斯·威金斯,我也同意这种看法,我对威金斯也是情有独钟。我之所以尊敬凯瑟琳,是因为她勇敢、忠诚,决心把《华盛顿邮报》办得出类拔萃,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坚持不渝。我喜欢她快乐的工作方式,喜欢她还能把这份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我珍惜和她之间的友情,我也钦佩她凡事都能满怀信心。

无独有偶,美国最好的几家报社都是家族管理的,对于这几个家族而言,报业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唐·格雷厄姆现在是《华盛顿邮报》的舵手,也是《华盛顿邮报》的第三代掌门人。他也许称得上是全美国最为训练有素的报界精英了,他当过记者、编辑、广告销售员、报纸销售员、生产部助理、总经理和发行人,现在当上了首席执行官,可是他才不到50岁。当我在1991年走出编辑室的时候,我请求唐·格雷厄姆能够像信任我那样信任我的继任者雷·多尼。多尼也是我能留给他最宝贵的财富了。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自传颇有特立独行的风格,某些行文之处简直会令你目瞪口呆、但又让你为之心仪、欲罢不能。书中的内容丰富精彩,用另类的视角将人生经历向你娓娓道来……绝对不容错过。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该书让你陶醉其中,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该书也生动地揭示了真实的本·盛开莱德利,精力充沛、积极进取、狂傲不羁、信守原则而又勇于开拓,正是他把平凡的《华盛顿邮报》打造成了业界的旗舰!

——《费城问询者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危险的总编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本·布莱德利
译者 蒋旭峰//王珊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6545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4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