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前半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该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适合对末代皇帝的生活感兴趣者阅读。

内容推荐

《我的前半生》是最早公开出版发行的爱新觉罗·溥仪历经七年磨洗而成的心血之作。以后的近半个世纪,《我的前半生(全本)》《我的前半生(灰皮本)》《我的前半生(批校本)》相继公开出版。《我的前半生》在国内外的广为传播,为中外读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窗口。也因为书中末代皇帝与时俱进的自觉改造世界观的自我形象,使《我的前半生》产生了恒久的思想魅力。

目录

《我的前半生》是怎样问世的(代序)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 外祖父荣禄

 三 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 摄政王监国

 五 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一 登极与退位

 二 帝王生活

 三 母子之间

 四 毓庆宫读书

 五 太监

 六 我的乳母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一 袁世凯时代

 二 丁巳复辟

 三 北洋元老

 四 不绝的希望

 五 庄士敦

 六 结婚

 七 内部冲突

 八 遣散太监

 九 整顿内务府

 十 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 在北府里

 十二 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 由“使馆区”到“租界”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一 罗振玉的努力

 二 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 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 东陵事件

 五 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 郑孝胥的理想

 七 “行在”生活

第五章 潜往东北

 一 不静的“静园”

 二 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 夜见土肥原

 四 白河偷渡

 五 在封锁中

 六 所见与所思

 七 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一 傀儡戏开场

 二 尊严与职权

 三 订立密约以后

 四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五 第三次做“皇帝”

 六 幻想的破灭

 七 吉冈安直

 八 几个“诏书”的由来

 九 家门以内

 十 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

 一 疑惧和幻想

 二 放不下架子

 三 我不认罪

 二 放不下架子

 三 我不认罪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一 我只想到死

 二 初到抚顺

 三 我离开了家族

 四 搬到哈尔滨

 五 写自传与献“宝”

 六 小家族起变化

 七 坦白从宽

 八 糊纸盒

 九 检察人员来了

 十 东北人民的灾难和仇恨

 十一 “自作孽,不可活”

第九 章接受改造

 一 怎样做人?

 二 问题在自己身上

 三 不可衡量的人

 四 变化说明了一切

 五 会见亲属

 六 日本战犯

 七 “世界上的光辉”

 八 再次参观

 九 劳动与乐观

 十 考验

 十一 特赦

新的一章

补充注释

人物索引(前六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

公元一九〇六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奕谡,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后晋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淮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即光绪皇帝),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在我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湉的堂兄弟),兼祧光绪。在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一月初九日,我便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开始的。但是叙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从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说起,事情就会更清楚些。

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咸丰十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后来,载沿做了皇帝,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出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升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奉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①赏给了祖父,拨出了十六万两银子重加修缮。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些人惯称为“北府”的那个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后,我父亲做了监国摄政王,这比以前又加了一层搬家的理由,因此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决定给我父亲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这第三座府邸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在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掀起了革命风暴,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就随着清朝的历史一起告终了。

在清朝最后的最黑暗的年代里,醇王一家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

我祖父为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所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光绪十六年。翻开皇室家谱“玉牒”来看,醇贤亲王奕□在他哥哥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除了他十岁时因咸丰登极而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没有得到过什么“恩典”,可是在咸丰帝死后那半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号刚出现的那几个月问,他忽然接二连三地得到了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营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能出这样大的风头,当然是由于妻子的姐姐当上了皇太后。但是事情也并非完全如此。我很小的时候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戏,演到“铡美案”最后一场,年幼的六叔载洵看见陈士美被包龙图铡得鲜血淋漓,吓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声色俱厉地当众喝道:“太不像话!想我二十一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起国家大事吗?”原来,拿肃顺这件事才是他飞黄腾达的真正起点。

这事发生在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和议宣告结束,逃到热河卧病不起的咸丰皇帝,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的三个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且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就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把朝政抓在手里。

这八位顾命王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军机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其中掌握实权的是两位亲王和一位协办大学士,而肃顺更是其中的主宰。肃顺在咸丰朝很受器重,据说他善于擢用“人才”,后来替清廷出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汉族大地主曾国藩、左宗棠之流,就是由他推荐提拔的。因为他重用汉人,贵族们对他极其嫉恨。有人说他在太平军声势最盛的时期,连纳贿勒索也仅以旗人①为对象。又说他为人凶狠残暴,专权跋扈,对待异己手腕狠毒,以致结怨内外,种下祸根。其实,肃顺遭到杀身之祸,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这个集团与当时新形成的一派势力水火不能相容,换句话说,是他们没弄清楚在北京正和洋人拉上关系的恭亲王,这时已经有了什么力量。

恭亲王奕②,在咸丰朝本来不是个得意的人物。咸丰把奕诉丢在北京去办议和,这件苦差事却给奕诉造成了机运,奕诉代表清廷和英法联军办了和议,接受了空前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颇受到洋人的赏识。这位得到洋人支持的“皇叔”,自然不甘居于肃顺这班人之下,再加上素来嫉恨肃顺的王公大臣的怂恿,恭亲王于是跃跃欲试了。正在这时,忽然有人秘密地从热河“离宫”带来了两位太后的懿旨。

这两位太后一位是咸丰的皇后钮祜录氏,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另一位就是慈禧,又称西太后。西太后原是一个宫女,由于怀孕,升为贵妃,儿子载淳是咸丰的独子,后来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她立时成了太后。不知是怎么安排的,她刚当上太后,便有一个御史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这主意遭到肃顺等人的狠狠驳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这件事对没有什么野心的慈安太后说来,倒无所谓,在慈禧心里却结下了深仇。她首先让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顾命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又获得慈安的同意,秘密传信给恭亲王,召他来热河离宫商议对策。当时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来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离宫里的太后。关于太后们如何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和恭亲王取得联系的事,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太后的懿旨是由一个厨役秘密带到北京的,又有人说是慈禧先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总之,懿旨是到了恭亲王手里。恭亲王得信后,立即送来奏折,请求觐见皇帝。肃顺等人用“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堵他,没能堵住。

P1-3

序言

爱新觉罗·溥杰

《我的前半生》到一九八七年已经发行了一百六十余万册,出版也已经二十三年了。现在的读者距离此书所写的年代已经越来越远,中年以下的读者大都不熟悉那个年代。出版社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书中的内容,请李文达同志又做了一些必要的注释,以重新付梓。我认为这种着眼点很好,所以也附骥濡笔写了这篇序。

最近,听说有一些人对此书成书有一些议论。我认为,只要把此书成书的过程和而后溥仪与文达同志真诚合作的经过加以说明,那些议论是可以消除的。

过去我也曾为《前半生》写过一篇所谓的序,说明它是供抚顺战犯管理所所方研究参考的。那篇《前半生》,并非现在读者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那篇《前半生》,是溥仪和我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经过认罪阶段,努力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各自写出了一些东西之后,所方对我们的学习改造,尤其是对溥仪的特殊经历和他那几年以来的思想变化颇为重视,让我帮他去写的。其中最大部分是由他口述,由我执笔,每天挤出时间去做的。大致是从他的家世、出身到他当上末代皇帝,以及到一九五七年为止的一切思想变化过程。那篇东西我记得大约有四十多万字。因为那篇东西只是由亲身经历的一些素材积累而成,充其量不过是一篇自己检查过去的杂记账而已,根本是不能称其为什么书的。

现在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我的前半生》,其实并不是我们合作的那一本,而是由李文达同志以它作蓝本,经过去粗取精和广征博引之后,在一九六四年三月才真正印成书。

对于李文达同志的忘我努力,我大哥溥仪非常感激,曾写了一首诗:

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

为党事业为人民,认罪立功写新生。

我觉得这首诗就是对这本书的由衷评价,也是说党的改造政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前拉后推,使他这一滴早就应当被瞳瞳太阳晒干的污泥浊水,不但没有被晒干,而且也成了十亿人民大海洋的一部分了。

拉杂述怀,醉用为序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前半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爱新觉罗·溥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50374
开本 16开
页数 40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34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26
出版地 北京
249
18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