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庆抗战文化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重庆抗战文化历史的专著。它以翔实丰富的资料,持公正客观之论,用生动流畅的文字,纵横捭阖地叙述了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在文化领域中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组织、活动、实绩、作用及影响等情况。此外,书中还配有近25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是同类书籍中颇具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上乘之作。

内容推荐

重庆是我国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陪都,也就是战时的临时首都。《重庆抗战文化史》向我们展示了在重庆抗战运动的大背景下,举凡文化领域中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组织、活动、实绩、作用及影响等情况。是一部全面介绍重庆抗战文化历史的专著。

本书资料翔实丰富,持论公正客观,文字生动流畅,叙述纵横捭阖,并配有珍贵历史图片近250余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是同类书籍中颇具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上乘之作。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

 第一节 中国东部文化大西迁的英雄史诗

一、重庆:大时代前夕的准备

二、对日抗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三、南京:中央大学浩荡西迁“鸡犬不留”

四、铁血壮举:沿海工业迁川与重庆两江经济带

五、从武汉到重庆:护送中国小公民的悲壮史诗

 第二节 中国西部文化中心的崛起

一、内迁高校和文化科研机构云集陪都

二、重庆沙磁文化区的成立与扩展

三、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文化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堡垒

一、大重庆在日机的野蛮轰炸中

二、抗战到底民族复兴的精神堡垒

第二章 抗日的内政外交与舆论宣传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一、二战爆发前后的国际风云

二、抗日的内政和外交

三、团结救国历史的象征

 第二节 国民党的对外宣传与中央电台 

一、国民党的对外宣传

二、中央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三、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与对日宣传

 第三节 空前繁荣的陪都新闻出版阵线 

一、多元化的陪都新闻出版界

二、国民党官方的《中央日报》和《扫荡报》

三、中共在重庆的喉舌《新华日报》

四、代表中间民主势力的《大公报》及其他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新闻图书出版管制 

一、国民党对新闻图书管制的强化

二、“六不”“五要”文艺政策与新闻图书审查

第三章 多元共生的抗日民族文化思想

 第一节抗战建国与多元文化格局 

一、“抗战建国纲领”之下的陪都政治文化环境

二、重庆多元文化格局的统制和论争

 第二节 官方哲学和社会各界多元哲学的发展

一、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与官方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陪都重庆的传播及其在斗争中的发展

三、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活动及“三位一体”哲学思想

四、从西化到现代化的论争与蒋梦麟的《西潮》

五、现代新儒学与冯友兰的《贞元六书》

六、国民精神建设与佛教禅宗的思想

 第三节 郭沫若与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就 

一、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辉煌业绩

二、郭沫若在学术研究中的重大成就

三、从历史人物研究到《屈原》等历史剧的创作

第四章 空前繁荣的陪都抗战文艺

 第一节 陪都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一、“文协”与异彩纷呈的陪都文坛

二、茅盾的现实主义道路及其代表作《腐蚀》和《清明前后》

三、老舍和他的《四世同堂》与巴金的《寒夜》及其他

四、空前繁荣的中国戏剧文学创作

五、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与《七月》派抗战文学的成就

六、陪都的抗战文艺阵地和多种文学流派

 第二节 大师云集的陪都艺坛

一、抗战陪都:中国的电影之都

二、音乐:民族解放的最强音

三、空前繁荣的陪都画坛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对外文化交流概况

二、《百鸽图》、《海鹰图》、总统书卷及其他

第五章 陪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的科学运动

 第一节 教育的优先地位和多元格局 

一、“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

二、国民政府的教育体制与陪都教育的多元格局

 第二节 文化区:战时中国教育的缩影

一、重庆大学:文化区的砥柱和脊梁

二、中央大学在陪都沙磁文化区

三、南开学校与中国西部文化中心

四、中央工校与女子职业教育

五、战时中国的医药卫生中心与医药卫生教育

六、“乡建运动”与民众教育

七、抗战时期的特殊教育

 第三节 战时中国的科学运动 

一、科学运动中的西部科学院和中央研究院

二、资源委员会与中英科学合作所

第六章 陪都的民主宪政运动和抗战文化的终结

 第一节 陪都的民主宪政运动

一、抗战后期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国民党的宪政之路与《中国之命运》

三、国共关系与民主宪政运动

 第二节 日本投降与抗战文化的终结

一、日本投降与国共重庆谈判

二、抗战文化的终结

结束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慢说开幕那天的盛况,且打从头讲起。

听说这里面一共有五百五十个流浪儿童,这五百五十个流浪儿大多是从黄河北岸战区逃出来,而由保育会先后把他们从饥饿死亡,以及敌人的炮火底下抢救出来的。他们一到汉口,我就去拜访了他们,以后早早晚晚连续去看了他们几次。……记得有一次不知为了什么事,百数十人,大大小小男男女女挤来拥去,声势汹汹的要打人,又要冲出大门去,那景象简直是一场小暴动,只看见教师们涨红着脸,流着汗排解着劝说着,但一共听不出什么来。好久好久这小暴动才平伏,好不容易,这一来,这一大伙就等于一群魔王,野蛮而且强横,其实倒不然,每每在夜来的时候,……他们也有柔和感情,有清清爽爽的脑子,他们有智慧也有理性,常常思念起被捣毁的家,被屠杀的父母,以致于哭泣或叫喊。……仅仅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养的他们,就刮目相待了,我一进门也来不及参观各处,顺着会场走,一道一道门进去,每次都有两个小家伙正喊敬礼,原来他们自己在维持秩序接待客人……我从心底里发出微笑,并向他们点头还礼……

(开幕式开始时,孩子们)一进会场,简直洋洋乎大观。

P60丢开了许许多多来宾或主人,外国人名人要人不算,那四五百个小家伙都集在一个泥场上。一律穿着白色上衣,蓝色工人背带裤子,赤脚草鞋,排整了队伍,静立着,臭气没有了,打得皮破血流的白纱布的包扎没有了,长袍短套挂一块拖一条的滑稽服装也没有了。谁看得出他们中有吃冷粥冷饭的小叫化,竹筐子铁钳子的拾荒者?谁看得出他们之中有小脚夫小木匠小兵小贩?

最后入场的孩子,真是乳臭未干,一律二三岁三四岁的咪咪家伙。走路拐呀拐的,由好几个先生带着,他们一进来,会场里的人都自然地笑起来;人,到处只听得“这样小,这样小”,“小得有趣,小得好玩”的声音。

开会的时候,由李德全先生报告了保育会经过情形,其次便是各界代表的演讲了……他们都各自用着浅近的语句,用热情,在孩子们心里燃起了复仇的火焰……孩子们也来了演讲,跳上去,没有慌张,没有口吃,原来孩子们不是为了演讲而演讲,脑子里不是藏满了家破人亡的凄惨,颠沛流离的痛苦,以及对敌人的愤恨吗?演讲完了时,孩子们连唱了几个救亡歌曲,热心的先生们在旁帮助指挥,孩子们的歌声随着辞句的涵义,随着指挥的强弱而激昂沉痛,最后他们唱了《流浪儿》歌,等于吐出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好象有幅饿肚子睡水门汀浑身溅着敌人的炮灰插着敌人的刺刀的图画展开在我们目前。

这天的下午,去该院参观的,真是络绎不绝,忙煞了几个站岗孩子的行敬礼,也忙煞了那些当招待的较大孩子的领路和向来宾说明。

蒋夫人来了,走进了“抗”字队的生活室,孩子们(向她)问好,她笑了。她说:“小朋友们,你们得有机会到这儿来,便

P61应该努力在这里学习。国家一切的耻辱,都要靠你们将来去洗雪的。我们要打倒侵略我们的日本帝国主义,我们要想做自由幸福的国民,一定要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所以你们要记着,努力去学习,把学问体魄都锻炼好,才能够做一个自由幸福的国民”。

P62应该努力在这里学习。国家一切的耻辱,都要靠你们将来去洗雪的。我们要打倒侵略我们的日本帝国主义,我们要想做自由幸福的国民,一定要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所以你们要记着,努力去学习,把学问体魄都锻炼好,才能够做一个自由幸福的国民”。

P62

序言

200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

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讲话,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战时首都重庆抗战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兹摘录如上,借作本书的前言,以与读者诸君共勉。

编著者谨识

后记

日中友好人士、日本广岛大学的桥本学先生十多年前在《重庆的抗战》一文里说过:“我是从小林文男先生所著《抗战中苦难的重庆》一文中第一次知道了发生在重庆的抗战历史。因迄今为止,我只知道延安作为根据地,领导着主要的抗战,而重庆的抗战却是消极而微不足道的。在日本国内这也是一种普遍的观点,我也是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日本人印象中只知道在二三个月的短暂时间里,有近30万南京市市民和军人惨遭杀害的‘南京大屠杀’。但人们对有关重庆抗战与悲惨情况的真相,特别是我们日本人,对此就不甚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在文末指出:“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国或日本,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都存在着同样的观点,即:重庆=国民党=反动。在研究中国革命史时特别是对于日中战争的看法,人们也几乎历来普遍依据上述观点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最后他说:“但是,自‘文化大革命’后,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来能够感觉到中国正在尽管是渐渐地、但已有摆脱该倾向的动向及重新评价重庆的抗战。如不理解重新研究该问题的直接原因的话,我确信这是因以抗日为内容也包括1972年9月的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夏季的教科书问题、1985年9月的靖国神社问题以及现在的光华寮问题等战后一系列与日中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正确认识上叙问题的实质所在,就能进一步明确重庆的抗战在日中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重新研究重庆抗战,对于今天日中两国都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桥本学先生的这番话是客观真实而深刻的。但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有出现过一本能真正摆脱过去极左观点束缚的重庆抗战史。因此,在两年多以前我们开始酝酿编著本书,决定名为《重庆抗战文化史》,以作为抗日战争和世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因为考虑到在政治上有许多敏感的问题,怕吃力不讨好,加以篇幅有限,与“文化”相去远一点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都尽量省去。自去年五月以来,从开始下笔到全书文稿完毕,花了半年时间,总算把它完成了。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力求史料的真实,史识的客观公正,能经受住未来历史的检验,未敢随意穿凿,亦无意标新立异,仅以对历史和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尽量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已。本书作为“孙中山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期望它的出版,真能起到弥补过去的遗憾,使各方面都能以之为借镜,鉴往知来,而增进中日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的作用,同时也纠正过去在极左的意识形态影响下某些史家对重庆抗战历史的偏见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为建设美好的明天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应特别提到的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过去曾长期被日本强占,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才使它得以光复,回归祖国,这是不能忘记的;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是内战的后遗症,台独分子企图借此将它从中国分离出去,没有任何的历史根据,其倒行逆施是注定要失败的。

本书由主编、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副会长谢儒弟执笔撰稿。全书的编著和出版工作得到了民革重庆市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应特别提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顾问尚明轩先生不辞辛劳认真审阅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对我们工作的帮助尤其不小且尤为重要。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顾问、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史式先生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从不同方面积极支持本书编著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还有民革重庆市九龙坡区委、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及本会庞艾华、林宪君、肖孔志等同志,这里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承担这样大的课题,我们还是第一次,不能尽如人意之处颇多,欢迎专家识者批评指教,冀将来能有机会修订完善。

编著者谨记

   二00五年八月十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庆抗战文化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儒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0080
开本 32开
页数 5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3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