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中国军旅大事纪实(台海风云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边境扫雷行动)/军事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中国军旅大事纪实》中的一卷,分上篇台海风云和下篇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及边境扫雷行动等讲述了台海以及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及边境扫雷行动中这50多年的历史,涉及着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涉及许多重要人物的活动。这中间的一桩桩军旅大事,人们或许亲身感受过,或许从文献资料的转述中略知一二,但未必清楚每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本书试图通过对军旅中这些大事产生的国内外背景、高层决策内情、具体细节、影响结果等的详尽记述,以歌颂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讴歌这支军队为创建与巩固人民政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而增加广大读者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自觉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内容推荐

上篇 台海风云

台海风云50多个春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江泽民,洞察台湾海峡风云变化,运筹帷幄,在这个最棘手、最敏感、最能触动美国人神经的问题上,纵横捭阖,为祖国统一大业,书写了名垂青史的篇章。

台海风云50多个春秋,记述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富强、统一所作的巨大努力。

台海风云50多个春秋,海浪涛涛,洗刷不掉蒋介石、蒋经国“反攻大陆”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洗刷不掉李登辉搞“一台一中”、“两国论”和陈水扁搞“台湾独立”等等妄图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

台海风云50多个春秋,一笔一笔写下美帝国主义欠下中国人民的账……

台海风云50多个春秋,是一部血泪史。人民解放军将士的鲜血和汗水,洒人滚滚的大海。下篇

人们不会忘记,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有两个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也可以说是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1月至1956年3月的援越抗法;第二阶段是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的援越抗美。这两个阶段,前后共14年的时间,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南进行了人力物力上的最大援助,而且是无私的,无任何代价的。外国评论说,历数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无私帮助,慷慨解囊。

然而,众所周知,中越边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冲突。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双方边界才真正停止了枪声;随后,两国关系重归于好,彼此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的几年中,中国军队奉命进行边境扫雷行动,为恢复中越正常关系,发展边境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上篇 台海风云

引言/3

国共两党原本是“同志”/006

同志变成了敌人/011

第二次合作后又分裂/013

“青天白日”旗坠落金陵/019

败局中的“马前卒”/024

蒋介石“引退”溪口/030

屈辱的宝岛/035

从“海上花园”拉开厦门大战帷幕/040

八千将士浴血金门岛/049

横渡琼州海峡/056

舟山群岛战旗飘/062

运筹帷幄解放台湾/072

宋美龄涉足的大陈岛/075

“太平”号沉下海底/082

儒将军“初试锋芒”/085

雄鹰展翅/092

马尾松长青长绿/095

蒋经国玩弄“升旗"/099

“绞索” /106

炮声隆隆浪涛息/113

彭德怀《告台湾同胞书》/117

国防部长的命令/121

《再告台湾同胞书》 /124

停停打打“送瘟神”/127

炮火中的见闻/132

碰壁东山岛/138

“空中优势”变“忧事” /144

海上硝烟弥漫/148

“政治登陆”的苦果/157

“五年大计”如梦/162

山姆大叔“脚踏两只船”/165

毛泽东不忘“老朋友” /169

周恩来的情和义/174

“鸿雁传书"的新故事/181

台湾人难忘的“海峡之声”/185

盼归人的心声/188

寻根寻情血浓于水/193

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00

江泽民:“八项主张”/205

坚冰溶解浪花飞/21 2

历史耻辱柱上的李登辉/219

挡车螳螂陈水扁/227

魔掌难遮神州/233

为祖国同意而战/239

下篇 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及边境扫雷行动

引言/247

胡志明秘密北上/249

中共第一位驻外联络代表/257

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264

两万越军主力在中国境内接受整训 /269

陈赓导演的第一次大捷/27l

罗贵波与西北战役/289

韦国清与奠边府战役/292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302

帮助越南军队加强全面建设/3lO

方毅在越南/314

美国侵越战争升级,中国政府绝不坐视不救/318

胡志明一张示意图,毛泽东调动八万大军/322

援越工程兵通过友谊关/325

援越海运大队似蛟龙/332

援越高炮部队争荣光/336

援越铁道兵显神威/346

援越筑路部队抢速度/350

“胡志明小道”上的较量/356

美国布雷大封锁,援越扫雷大行动/359

青山埋忠骨,世人知多少/366

真正的兄弟情谊/371

毛泽东要去越南看看/378

为缓和中苏关系,胡志明奔走万里/384

胡志明的最后时刻/388

毛泽东要找胡志明的照片/392

胡志明遗嘱与胡志明陵墓/395

毛泽东发表“五·二○”声明/397

周恩来与黎笋、范文同的最后会谈/399

为了边境和平/404

两次大扫雷/407

开放国门,雷场变市场/415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422

面向新世纪,再铸友谊/428

主要参考资料/439

后记/441

试读章节

1927年,发生了震惊中国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挥动屠刀杀向共产党人。一时黑暗代替了光明,同志变成了敌人。白色恐怖遍布全国!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风云变幻,大好的革命形势很快逆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羽毛丰满了,开始排挤政府和革命军中的共产党人。

国共分裂后,共产党人“逼上梁山”。他们从血泊里爬起来,被迫拿起武器反击。于是才有了八一南昌起义、9月秋收起义、12月的广州起义以及各地区的农民暴动。中国工农红军从血与火的战斗中诞生、发展起来。

这里摘录一段吴先恩将军的回忆。这位中将曾参加过大巴山的黄麻起义。起义失败后,四处奔波,准备“东山再起”。他回忆说:

……1928年5月。一天,吴换先同志向我说:江西德安县和湖北的阳新县一带,有一个蔡申熙同志,他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到那里的,现在正组织红军,要我和吴先定去联系。我和吴先定化装成跑小生意的,挑了两担草药,奔向武汉,打算从武汉乘船去江西。

……我们从出发地到武汉不过三天的路程,因反动派查得紧,只好绕路走。走了五天才到武汉,在六码头林兴发山货行落了脚。这时,反革命的气焰正旺,每天都在大屠杀。第二天上午,我们正要上街,忽然听到街上人声鼎沸,接着响起了一阵激昂的口号:“打倒叛变革命的蒋介石!”“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共产党万岁!……我们急忙跑出去,只见一长串双手被绑的男女青年,一面昂着头向城外走,一面高呼口号。我和先定都低下了头,默默地走回房间。这时我想到黄麻失败后,无数同志惨遭屠杀,也想到我的家:七口人除了母亲逃亡在外,其他的人都被反革命杀尽了!仇恨,血的仇恨!反革命蒋介石欠下了我们多少血债啊!……

国民党蒋介石为扼杀他们的反抗者,挑起大规模的内战,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蒋介石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调动大军,接连向红军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持续了近10年,致使中央红军跨越12个省,长征走了两万五千里;南方各地红军的根据地,大都被国民党军摧毁;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

这10年,是一部血泪史。

这lO年,血与火的苦难,一页一页记载在史书里。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兵谏活捉了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和红军抗日。蒋介石当时十分狼狈,丑态百出,逃走时连满口的假牙都没来得及放进嘴巴里。南京方面一片混乱,全国各地一些爱国人士激昂地提出:“要把蒋介石杀了!”

在蒋介石危难的关头,中共中央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应张学良、杨虎城邀请,从延安紧急赶赴到西安。南京方面宋子文带着宋美龄的亲笔信,从南京飞到西安。历史书里记录着,宋美龄在那信上,悲观地说:“……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可见,当时的宋美龄,对形势的估计到了何种地步!宋子文到西安后,听说周恩来要来,开始也格外紧张,他说:“周恩来一来,事情就难办了。”他不敢和周恩来见面,就由陪同从南京来的郭增恺去见周恩来。周恩来明确说:这次事变,我们共产党并未参加,我们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望宋子文认清大势,权衡利弊,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为国家做出贡献。并说:“只要蒋先生抗日,共产党当全力以赴,并号召全国拥护国民政府,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当宋子文摸到这个底后,才松了一口气,飞回南京请宋美龄到西安。

在谈判的过程中,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一见到周恩来,虽然害怕但又摆出个领袖的架势,从床上坐起来。让周恩来坐下。周恩来说!“蒋先生,我们有10年没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了。”

蒋介石点头又叹气。他有气无力地和周恩来叙旧,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他显然指的是黄埔军校时期和周恩来共处的日子。当了阶下囚,还要摆出领袖的架子。如今的周恩来,还是周恩来,但是已经不是黄埔军校时期的他了。他更成熟,更高蒋介石一筹了。只是不愿意在“老校长”面前多显示而已。他仍是那么彬彬有礼,不失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恩来,你我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蒋介石这话说得有点动情似的,声音微弱。

周恩来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都可以听蒋先生指挥。”

周恩来这位老“部下”,面对蒋介石,以非常的口吻发问:“大敌当前,先生为何不肯停止内战?”

蒋介石哑口无言。

宋美龄一旁说:“以后不剿共了。这次多亏周先生千里迢迢来斡旋,实在感激得很!”这位夫人,总是会在丈夫词穷时,打开僵局。口口声声以“领袖的人格”担保的蒋介石,与周恩来谈了关于停止内战的问题。最后,周恩来说:“请蒋先生休息吧,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蒋介石连说:“好,好。”会晤就此结束。

 当年黄埔军校的校长和政治部主任,虽然不能说关系多么亲密,但总是经常谈笑自若,如今却变成敌对双方。10年内战之后,在西安如此相会,双方都感到有些不那么自然。这种相会,不知道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关于这次历史的会晤,在《周恩来传记》里,有比较清楚的记述。西安事变历史的见证人之一申伯纯(曾任全国政协的秘书长),曾经谈到周恩来和蒋介石相会的情形。

申伯纯说:“蒋介石当时处境危险,心里也怕死,不吃饭,说是有病,其实是怕。蒋介石见到周恩来彬彬有礼,也就放下心来。张学良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见周恩来到了,也认为有了办法。他和杨虎城发动事变,事先并没有一套应付的办法和对策,把蒋介石抓起来以后,张学良自己说‘把天捅了个大窟窿’,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是好。于是,连夜组织了一个什么‘研究会’,研究了半天,也没有个好办法。这时,才有人提出还是请共产党、周恩来来吧,他们比我们办法多。当时确实存在着杀蒋介石和放蒋介石的两种对立的意见,是周恩来带来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杀了蒋介石会全国大乱,会更有利于日本的侵略战争发展,才正确地解决了问题。”

西安古城,又经历了一次历史的风云。在那些日子里,全中国人的眼睛都注视着这座古城,南京和西安一样紧张。

经过共产党代表团的努力,周恩来从中周旋,蒋介石走出了困境,最后以“人格作保”,不再反共,联合抗日。张学良这位少帅,为要显示他对蒋介石的情意,向南京方面做个高姿态,一定要亲自“护送”受惊的委员长回南京。

蒋介石脱险回了南京,那位热心抗战救国、自称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的张学良没料到,从此被囚禁了。

人称的“张少帅”,在失去自由的环境下,耗费了人生的最美好年华。

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桩奇案,又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不得人心的一案。

从此,国共又开始了第二次合作。P12-13

序言

军队是国家利益、领土主权的捍卫者,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伴随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正规化、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不断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军之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人民解放军始终保持英雄本色,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首往昔,新中国军旅生活中的大事、要事历历在目,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20世纪60年代末,苏军在乌苏里江界河上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这场小规模的边界冲突极富典型意义。它向世人昭示,那种外国列强任意割占我领土、蹂躏我人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做到寸土不让,坚决打击一切外来侵犯之敌。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当霸权主义者的罪恶行径危及世界和平与我国国家安全时,人民军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等斗争,给霸权主义者以当头棒喝。在霸权主义者大搞军备竞赛之时,我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向世界宣布裁军100万,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50多年来,台湾海峡的炮声持续20多年,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不断。人民解放军始终给妨碍祖国统一的各种势力和分裂主义者以极大的军事震慑,以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与强大的军事力量,正告那些别有用心者:任何分裂祖国的企图,都将在人民军队的铁拳打击下自取灭亡……

这一桩桩军旅大事,人们或许亲身感受过,或许从文献资料的转述中略知一二,但未必清楚每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推出的这套纪实书,就是试图通过对军旅中这些大事产生的国内外背景、高层决策内情、具体细节、影响结果等的详尽记述,以歌颂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讴歌这支军队为创建与巩固人民政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而增加广大读者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自觉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新中国军旅大事纪实》的写作历时近三个春秋,作者均是军旅中的学者、教授、作家、记者。这些人大都已年过半百,他们在军队中工作了几十年,是新中国军旅大事、要事的目击者、参与者。书中所讲述的,大多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书中写到的边疆、海防前线作战,作者们有的当时就是参战者、前线随军记者;有的长期在祖国边疆、海防线上生活,与战士同甘共苦,在军营摸爬滚打;有的长期在高等军事院校工作,从事军事、政治教学和党史、军史研究。可以说,这套书是他们长期积累、精心研究的成果。相信作者所记述的这些事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增长人们的知识,启发人们思索。当然,由于作者个人的局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写过程中,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从定题目到如何写好这套书,给予了热忱的支持和指导,在此,特别向他们表示感谢。

人民解放军的建设,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年年岁岁都有新的发展。我们将关注着军旅中的每一件重大事情,把继续研究、学习的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

《新中国军旅大事纪实》编委会

2005年8月于北京

后记

本书是《新中国军旅大事纪实》中的一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旅作家、记者张麟,学者程秀龙合作撰写而成。张麟撰写上篇“台海风云”,程秀龙撰写下篇“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及边境扫雷行动”。在写作书稿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老教授协会李方等专家学者的大力帮助。书稿完成后,马长志教授审阅了全书,李志经、林建公教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领导、编辑们的指点与鼓励,他们多次从长沙到北京,和我们座谈,这是要特别感谢的。

作者

200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中国军旅大事纪实(台海风云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边境扫雷行动)/军事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麟//程秀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43752
开本 16开
页数 4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2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