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修学旅行记/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当年孔夫子率弟子远足春游乃至周游中原列国,就是游学和走读。王碧蓉编的这本《修学旅行记》诸篇,是南京大学部分研究生随其导师徐雁教授出行的专业活动记事。动感而知性的文字围绕着书人书事展开,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读无字书,悟有字理”的“大阅读”之魅。

内容推荐

王碧蓉编的这本《修学旅行记》收录了作者们在读研期间,随秋禾(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的笔名)师修学旅行的随笔文章,涉及青岛、宁波、永康、北京、呼和浩特、湖州、杭州、常熟、进贤、福州、曲阜等十余座都市。书中不仅记录了历代文人深心向往的天一阁、充满文化气息的杜甫草堂、“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香山等人文史迹,还介绍了隐藏在街巷中的旧书店、文人故居和纪念馆等,研究生们在“走读无字书,领悟有字理”的社会实践中,体会着“怀抱古典的情志,行走在时尚的都市”(徐雁教授语)的人文理念,觉悟着为人做事、处世社交及读书作文之道。而读者则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各地的文化气息,更能体会到在旅行中学习求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魅力和“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的乐趣。

目录

琴岛四日行记/朱敏

宁波、永康、金华游学记/江少莉

北京参会五日记/钟燕辉

草原笔会日记/童翠萍

丙戌清明杭州、常熟游学记/李海燕

从“南国书城”到“笔墨湖州”/林英

第五届民间读书报刊年会纪行/凌冬梅

第二届“福州读书月”参会记/王冰

太仓沙溪古镇行记/刘艳梅

新乡、濮阳、郑州、登封、济南、曲阜纪行/荣方超

“书香暨阳”的人文之旅/周燕妮

湖州、余杭、苏州行记/蔡思明

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之行/张思瑶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午,还未谋面的“艺文文库”作者之一臧杰先生要在香港东路的广开海味大酒店宴请大家。早在由南京来青岛的路上,老师们就开玩笑说在所有的作者中,臧杰是最年轻最帅气的,一米九几的大高个,我们一定最喜欢他。我当时还反驳说:“帅不帅不重要,作家可不是靠脸面吃饭的!”可如今,却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想要一睹这个“美男作家”的风采。

在全车人的耐心等待中,他总算露面了,白底暗纹的衬衣套住一个庞大躯体,略显笨拙地躬身上车,脸型偏圆微胖,不及想象中“帅气”。他待人似乎较冷,作为宴席的主人,席间却少言寡语,双眉不展,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经人解释后才知道,他自从担任《青岛晨报》副主编后,压力较大,工作也很繁忙,常常连夜加班,身体大不如前,这两天正胃病复发,苦不堪言。

席间,忘了说到什么,竟引起了臧先生的谈兴,聊起他所关注的那些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作家、学者和地下艺术来。他认为任何一种声音都应该有传向公众、传出“地面”的权利,他大概就是想为这些弱势声音提供一种传达渠道。我同意他的观点,却并不赞成媒体宣传的传达渠道,不赞成主流媒体对地下文艺的过度参与,因为不被理解(甚至被曲解、误解)的宣传比默默无闻不为人知更具破坏力。我根据他当初力推的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现已在书市上大红大紫的现状,向他表示:传媒往往带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惯性,能最先从泥沙中发现珠贝固然好,但惯性的宣传往往又很快将这些起初不为人知的作家的作品摆在聚光灯下,成为某种时尚,所有理解不理解的人都可以对此大放厥词,便不免有恶俗之嫌,把好东西白自给糟蹋了。这下可好,几番争论让臧先生忘记了胃痛,在薛原老师几番打断的情况下,他仍见缝插针地向我阐述他的观点。

正因为这些谈论,我忽略了宴席上的美味,也消解了初见时对臧杰先生的不快印象。臧先生似乎也是谈兴远大于酒兴。他的言语中有着某种不容动摇的执着,让我相信他是一个有梦、有追求、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绝不单单是一个善于码字的“写手”。这也印证了我读他新著时的印象。此外,据说他还是一个绝对的音碟、影碟发烧友,家中所藏甚丰,可惜我们无缘一饱眼福了。

餐后,我和卢老师本有意去海边游泳,但薛原老师反复解释9月的水温对于不习惯在海水中游泳的外地游客是吃不消的。于是,仍按照原计划,下午去逛昌乐路文化市场。臧杰身体不适不曾前往。孙艳不知何故饭后情绪不佳,也表示不愿去。我劝说再三,也不奏效。最后,只有我和薛、徐、董、张四位老师同去。

到了昌乐路,发现那里甚是冷清,只有四五家地摊,所卖很杂,多是不知真假的钱币、玉佩、字画等,连同一些难人法眼的旧书,让人好不失望!一打听才知道这里早上才最繁华,这会儿基本都收摊了。败兴离开,转去附近的“古旧文化市场”,有三层,里面以卖旧家具、老什物、字画等为主,书籍只是小配角。秋禾师一路给我介绍各种古代家具,并以150元购得一套三册的雕版线装书;张渝对一个古拙的木制食奁有兴趣,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未能成交;董老师最可爱,15元买了一个绿色军用书包,还欢喜得不行。后来见到青岛画家石寒,于是同行转往早闻大名的汉京书店。

早就听说汉京书店是青岛文化人的一个聚集点,曾有一段时间常常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故此对它早有期待。今天一见,门面不大,店铺拥挤,顶天立地的书架上塞满了书,远不是想象中的雍容气派,唯有门上的招牌很有些味道。转念一想,文人不多是些物质清贫而精神富有者吗?汉京书店这一所在倒也合乎文人的身份品位,倘若过于奢华,那就只有财主暴发户适合来了。大家在书店门前合影留念,随后进店各自挑书。我们此次来青岛主推的这套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朝松艺文笔丛”很快摆上了新书展台。书店所售图书档次较高,但也许是匆匆一览,没发现什么有特色的书,多是别处也能买到的。见我没淘到中意的书,秋禾师便捡出一本《微型书评》买来送我。正好书店老板段刑女士在,算账时打了个“人情折”。可老实说,这里的书价真不便宜。

晚上,宋文京的夫人吴敏女士在济南军区第二疗养院餐厅设宴,还请了两位喝酒很豪气的军人朋友作陪。臧杰身体不适未能入席,却专门赶来为我们送了他的著作《大师的背影》,题赠落款“臧兄”,倒是补上了酒桌上“欠下”的那份亲切。卢老师说她上次来青岛时臧杰可是十分活跃的,这次确实不在状态。我不禁有些遗憾,不知此后的两天是否还有机会领略他摆脱病痛后的张扬风采。

晚上回宾馆稍事整顿,大家又赴海边散步。路上忽闻秋禾师讲起苏州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潘树广老师去世的消息,我猛地一惊,心头像被重锤一击,脱口问道:“真的?什么时候?”“8月2日。”我的心狠狠一沉,再也说不出什么。宽宽的街道、明亮的路灯、清爽的夜风,还有身边轻轻拍岸的海浪……这并不是一个适于伤感的场所,但我却再也无心去听周围人的聊天,独自加快了脚步,似乎想与外界的声响拉开距离。我是因去年校读潘先生那本纳入东南大学出版社“六朝松随笔文库”的《学林漫笔》书稿而与作者结缘的。潘老师看到我发表在《姑苏晚报》上的那篇关于此书的小豆腐块书评,知道我是秋禾师的学生,曾特意打电话来致谢和勉励,并邀请我有空到苏州他家中做客。我当时略有敷衍地说以后有空一定会去,可他当即一本正经地说自己身有重病,以抓紧成行为宜。我当时并不知道潘老师患的是绝症,也就并未十分在意。我想起元旦那天潘老师第二次给我打电话时,他那藐视疾病、自我鼓励般的轻笑和说话时坚定的语气;想起我暑假时曾想到该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他的,却拖拖拉拉没有打……如今,再也没有这个问候的机会了。

海浪呜咽着,使海边的夜晚更显安静。远处的船灯温柔地亮着,与天际的星星相呼应,海与天真的浑然一体了,让人想起苏轼在《六月廿日夜渡海》中的诗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完全不同于昨天,海水安静下来了,像玩累了的孩子,伏在柔软的沙发床上睡熟了,身体还随着呼吸平静地起伏着。这一夜,我真的好想独自一人在海边坐一坐,吹吹海风,让夜色清风把我的思绪带到很远很沅……

P8-11

序言

丙戌初冬,我应邀参加为纪念天一阁创始人范钦诞辰500周年和天一阁建阁440周年而举办的中外藏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那天,服务员交给我一件东西,说是一位会议代表留下来的。我打开一看,是徐雁老弟给我留的“作业”——一份《修学旅行记》书稿的打印稿,上方还写有一段文字:“来先生:此件系本书样稿,是在校研究生日记体的《修学旅行记》,请于11月底前赐序。徐雁拜请。”

任务明确,又有限期,因此我顺手在稿面上圈写一个“急”字,塞人行囊,作为返回南开大学邃谷以后的首要完成之件。这种“突然袭击”是徐老弟的惯行,他常常在某次会议上见到我,就把他或他弟子所收藏的“来新夏著述”送到我房间,要我签名或写段小跋。

我自然很乐意接受这一任务,因为一则这是徐老弟“身教”学生尊老之道,我应该积极“配合”。二则我的那些“破书”本来就是造纸厂的备料,年青学子留我的签名本在他们书架上,占上寸把地盘,也使书能多延数十年寿命,何乐而不为?三则徐老弟逢人求跋,我估计再有两三年,大概能集成一本《学人书跋》,若如此则我得附骥尾而获一叶,或为书林增些“掌故”。习惯即成自然,只有奉命行事,伏案写序。

以日记体撰写游学记录,这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就是游学,一路上师生间也许有所问答,这些问答后来经过弟子整理编辑,或者就是那部《论语》的部分素材。徐雁率门下弟子与会、游学,弟子写成专题性日记也颇得“先圣”遗风。日记一类是自己写来备忘的,内容大多是天时阴晴、友朋交往、家庭琐事、读书心得等;另一类是写给别人看的,大多正儿八经,言之凿凿,文字又多经修改,流畅可读,《修学旅行记》就属于这一类日记文学。

《修学旅行记》是徐门历届研究生随师出游的专业活动记事选集,有按日排比记录的,也有在各日下又立标题,令人知其要旨的;但都围绕着一个“书”字,如参加有关阅读的讲学和民间书刊的年会,见形形色色的读书人士或不同类型的书摊书店,听不同年代读书人的天南海北,等等,这些都与诸生的专业学习环环相扣,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读书人的向往,时常在口边说的话,但一般难以实行。徐雁老弟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带领弟子走这样的“路”,真是不可多得。

观《修学旅行记》,诸生自记行路日程和途中见闻,笔下时见感悟之语,读起来不是一本流水账,而是有不少即兴的游学心得。我建议得见本书者,不要把它当作一般日记看,而要认真阅读,咀嚼回味,从中受益。

本书原目中有徐雁老弟自己所做的行记,但他不知何故竟将它们删去了,我建议应予收入。一则师生行记同在一书,本身就是书林佳话;再则师生同书也可让读者评判一下,如何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对师生都是一种鼓励。徐老弟自当有此勇气,未知然否?

后记

本书经李海燕、王冰两位师姐的努力,到我接手这份编集任务时已有8年之久,其间过程一波三折,而今终于要面世了,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的激动之情,自然难以言表。

修学旅行是一种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在欧美国家十分盛行。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对此亦非常重视,除了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很多学者也把游学考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瑗就曾说过:“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见闻,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本书收录了13位作者在读研期间随师修学旅行的文章,足迹遍及青岛、宁波、永康、北京、呼和浩特、湖州、杭州、常熟、进贤、福州、曲阜等十来座大小城市。书中不仅描述了历代文人藏书家心向往之的天一阁、充满文化气息的杜甫草堂、“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香山等著名景点,还介绍了隐身在都市中的旧书店、当地特色文化等,随着他们的足迹和视角,读者可尽情领略一幅幅人文或自然画卷,那些一直无缘一见的景点,那些未注意过的细节,在弥补一些遗憾的同时更能增长知识,得到不一样的启发。文章生动而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不仅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各地迥然不同的文化气息,更能体会到在旅行中学习、在欣赏美景时获得知识的乐趣。

本书的面世,离不开秋禾师的具体指导,更要感谢师姐、师兄们的支持。除了书中所收录的文章,还有更多写得不错的行记因为篇幅所限而暂时无缘与读者见面,特此致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修学旅行记/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碧蓉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523428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514463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