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播种之旅--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中国革命与少数民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宣传少数民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事迹,介绍少数民族人民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和誓死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进一步阐明无论是中国的民主革命,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团结奋斗,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出版了一套《中国革命与少数民族丛书》。本书即为该丛书中的一种。

内容推荐

这部图文并茂之作突出了中国革命历程中民族关系的主题。在展示我们党的民族观形成、民族工作开展、民族政策制定的历史过程,在反映少数民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贡献等方面,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多民族的国情,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我们面临着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的万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各民族人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团结奋争,无疑是我们在新长征道路上需要继承、发扬的宝贵的作风。这也是这部著作出版者和编著者的初衷。

目录

出版说明/1

序 /1

前言/1

第一编 红旗飘扬侗乡苗寨/6

一、民族关系谱新篇/6

二、烧不断的鱼水情/13

三、红军美名侗乡扬 /21

四、“这样好的军队,自古以来少见!” /34

五、剑河人民爱红军/38

六、侗族青年和红军连长的情谊/41

七、苗族草医当红军 /43

八、“红军红军,苗家救星!” /44

九、苗族母子救红军/51

十、布依苗寨的红军标语和布告/53

十一、陆瑞光巧识红军/55

十二、红军足迹遍扎西/57

十三、纳西群众迎红军/61

第二编 彝汉关系换新颜/66

一、西蜀广播“解放”曲/66

二、红色政权建凉山 /73

三、彝海结盟传佳话/75

四、越西彝民投奔红军/80

五、革命到底的彝族红军将领/84

六、彝家母子送红军/86

第三编 雪山草地军民情/88

一、廿日便知红军好/88

二、寺院的支援/92

三、红军长征到硗碛/98

四、活佛甘做红军同道/103

五、交锋中达成协定/107

六、革命烈士甲尔格·捷克生 /111

七、割麦缓粮荒/114

八、川境兴起参军热/120

九、看出来的革命道路/124

十、从扎巴到藏族革命先 /128

十一、一位藏族最早的共产主义者/134

十二、藏族人民的骄傲/136

十三、寨首跟着红军走/140

十四、“不抢、不烧、不要” /143

第四编 羌寨回区过红军/152

一、红军过羌寨/152

二、马氏兄弟找红军 /159

三、从土司到革命志士/161

四、从阿訇到革命先烈 /163

五、“三大禁条”和“四大注意” /166

六、长征的“加油站” /168

七、毛主席过回族地区 /172

八、“义师”唤醒穷苦人/175

九、教长与红军/178

主要参考书目/184

后记/186

试读章节

十一、陆瑞光巧识红军

1935年4月,红军在西进云南途中,经过贵州省镇宁县,这是汉族、布依族和苗族聚居的地区。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这里的人民生活贫苦,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下,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出现了一批拥有私人武装的实力派。布依族的陆瑞光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红军到达镇宁时,陆瑞光因不了解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带着自己的队伍避到了老家弄冉寨后的山林里。红军到了弄冉,没有惊扰老百姓,而是在寨子外边的田坝上露天宿营,只有十几个高级将领住在陆瑞光的家里。寨子里的人将这些情况报告了陆瑞光,红军也派人来找他联络。陆瑞光不敢相信这是红军的队伍,所以乔装打扮成普通士兵,夹杂在他的副官带领的十几个人中间,来到他自己的家里与红军交涉。

红军领导对这些人耐心地讲解了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说明不论汉族、苗族、布依族,不论各民族人口多少,都一律平等。还说不许汉族欺压苗族和布依族,并反对贵州军阀王家烈等人的派捐派款。陆瑞光听了红军领导的谈话后,又到各个房间看了看,发现房门都关着,红军只是在厢房里打地铺休息,家中各处打扫得干干净净。陆瑞光的疑虑消除了,心中大为感动,主动向红军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吩咐属下上山将寨民们喊回村,给红军送去粮食、蔬菜、猪肉和禽类,自己也备办了酒席招待红军领导。席间,陆瑞光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他说:“镇宁、紫云、关岭、贞丰等地少数民族很多,做庄稼也勤快,自从周西成来当省主席,把我们少数民族整得很恼火,说我们野蛮落后,强迫我们穿客家衣服,不准说本民族的话。又说我们喜欢抢人,在哪里失落东西便要哪里的老百姓赔,我们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不知受了多少累。毛光翔、王家烈来当主席后,更加凶恶……”红军领导听了他的控诉,引导他对国民党地方当局的统治手段进行正确分析,指出其用意是“叫你们少数民族中有力量的人自相残杀,搞到两败俱伤,他们才来拣便宜”。陆瑞光如梦初醒,终于看穿了国民党统治者的险恶用心,对红军的革命主张有了初步的理解。

在红军的宣传教育下,陆瑞光决定全力支援红军通过布依族地区。第二天一大早,陆瑞光就派人给红军带路,引导他们到达当地另一支武装控制的地界附近。红军送给他3挺机关枪、30枝老汉阳步枪和2枝驳壳枪,并叮嘱他说:“你们少数民族要好好地团结起来,大家一条心去反对国民党,不要再听王家烈、犹国材他们的花言巧语,等我们回来。”陆瑞光与红军的故事传开后,许多人都到他那儿了解红军的消息,陆瑞光将红军的话转告了他们。但是,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当局以哄骗的手段,将陆瑞光关押了起来,后来杀害了他。

P55-57

序言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完成了历时两年的万里长征。这一恢弘的壮举,不仅在于“壮士长征,气薄霄汉”的艰苦卓绝和众志成城,更重要的是她代表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历史国度由此走上了中华民族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道路的先声。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起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传统的王朝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或主张“师夷之长技”,或推动“变法维新”,或辩证“西学为用”,或论说塑造“新民”,等等。而所有关系到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潮涌动,最终归结为国人无法回避的历史国情——“蛮”、“夷”、“戎”、“狄”、“华夏”的“五方之民”。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始终是在这样一种族际格局中互动。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五族共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民族观的陈旧传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所论证的“哪逊”(nation),虽然为国人勾勒了“中华民族”的雏形,但却无法从“内华夏”、“外夷狄”、“中国本部”、“边疆外藩”等传统观念的困扰中脱身,以至不得不做出中国“何止五族”的反省。

十月革命,对上下求索的国人犹如一盏明灯。一股新的革命力量应运而生,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的民族问题,也由此纳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科学的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到强盛的艰难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率先在中央苏区和根据地的实践中开始运用。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则始于万里长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从南方、西南到西北,经过了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是我们党建立以后第一次最大范围、最大规模地与少数民族的接触、交流、沟通和互动,也是党的民族工作、民族政策奠定基础的过程。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无论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还是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具有开天辟地的作用。因为正是长征的实践,才从理论意义上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从实践意义上将少数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纳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轨道,才从科学意义上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构成。

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确立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思想,从而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全新的面貌和完整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长征”话语屡为诗人明志歌咏,诸如盛唐诗人王昌龄《出塞》绝句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这类诗文虽为后人所传颂,但其抒发的只是“不教胡马渡阴山”的传统情境。而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之所以为后人铭记讴歌,则因这一震撼古今中外的行动,展示了“胡汉一家”、民族一体、推翻“三座大山”、共同建立新中国的光明前景。红军长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宗旨,传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开辟了中华民族凝聚和解放的历程。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历史的实践,也是现实的精神。长征的历史实践,开启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征程,造就了各民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守望相助和水乳交融;长征的精神,激励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志和决心,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值此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这部图文并茂之作突出了中国革命历程中民族关系的主题。在展示我们党的民族观形成、民族工作开展、民族政策制定的历史过程,在反映少数民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贡献等方面,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多民族的国情,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我们面临着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的万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各民族人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团结奋争,无疑是我们在新长征道路上需要继承、发扬的宝贵的作风。这也是这部著作出版者和编著者的初衷。

郝时远

2006年7月于北京

后记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在包括广大民族地区在内的十几个省播撒了革命火种,铸造了象征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红军的这一英雄壮举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深远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应民族出版社的约请,编写了本书。

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民族出版社社长、《中国革命与少数民族丛书》主编禹宾熙先生,副社长、《中国革命与少数民族丛书》副主编甘玉贵先生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将本书列为出版社的重点项目;该社汉文编辑二室主任、《丛书》策划人欧光明先生从确定本书书名到该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并亲赴湖南、广西、贵州等地搜集、拍摄相关资料和图片;本书责任编辑之一的曾晓吾女士对书稿精益求精,付出了大量心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先生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并拨冗作序。民族画报社巴义尔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侯红蕊女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陆中午局长、吴炳升副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档案馆,贵州省黎平县民族宗教局等部门和领导也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还参考了很多相关图书及资料,并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照片,如《红军长征图片》、《红军长征过广西》、《红军长征在贵州》、《红军长征过云南》、《红军长征在四川》、《长征在雪山草地》等,但我们一时无法得知这些照片摄影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在此,一并向这些图书的作者、图片摄影者、出版社致谢!请图片摄影者看到本书后与民族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将根据有关规定支付图片稿酬。

编著者

200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播种之旅--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中国革命与少数民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素梅//周竞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78905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4.40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