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内容
编辑推荐

  认识“真正的”孙中山是有着许多困难的。“国父”孙中山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学界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伟人。其生时,有人对其他咬牙切齿,有人对其冷嘲热讽,有人对于顶礼膜拜。在其逝世后,对领袖的“神化”运动更加深了对孙中山的评价难度。韦慕庭认为:孙中山本人的想象力和他的改造中国的雄心,大大地超越了他所生活着的社会和他所能集中起来的力量的具体现实。在他的主观愿望和屡次挫败他的客观形势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有关一个人的个性构造问题,而这种个性构造,驱使着孙中山去追求一种难以实现的目标。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史学家韦慕庭近日再版的著作《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被认为“至今仍是最持平的和最全面的孙中山的英文传记”。本书以客观的态度讲述了屡次受挫,却勇往直前,最终壮志未酬的爱国者孙中山的人生历程。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熏陶铸炼的影响和事业的方向

第二章 为革命筹款

第三章 为了反对清政府而寻找外援

第四章 利用外国力量的努力

第五章 向苏维埃俄国探寻摸索

第六章 有活力的联俄背景

第七章 在俄国的帮助下进行工作

第八章 挫折和新的希望

第九章 最后的追求探索

结论

缩写字体表

参考书目提要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孙博士和妇女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在思考这一点时,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他所吸收的许多文化见解。作为一个仅只17岁的年轻人,他曾经恭顺地和一个由家庭所选择的姑娘结了婚,这个姑娘后来替他生了三个孩子。他和卢慕贞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当孙中山作为一个飘泊无定的革命者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兄长照料了她。可是,当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他携带他的妻子到了南京,并于1913年年初在其成功的旅行中带着她到了日本。稍后,孙中山安排她舒适地定居澳门,很可能,他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她了。她一直活到1952年才去世。孙博士在横滨和东京所吸收的文化教养,在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问题上,有着一种不同的见解。好像他为了排解独居的寂寞,和日本下女有过来往,但是,对于这点,人们一无所知。最后,他和中国教徒朋友的女儿,一位精神焕发、国色天香的姑娘第二次结婚。婚礼按照西方的传统进行,这次婚姻是多情的,欢快愉悦的,忠贞不贰的。宋庆龄从未替他生过孩子,但是,很明显,她爱慕自己的丈夫,经常陪伴在他的身边,并且给他以强大的心理上的支持。

第一次婚姻给他带来了三个孩子,他们都是在夏威夷出生的,在这三个孩子当中,孙博士似乎和他的儿子最为亲密。孙科有着基督教的培养和良好的西方教育,他于1916年在伯克莱的加州大学毕业,次年,他又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经济学中的文学硕士学位。他的父亲在其第一次执政广州的时候,给了他一个职位,随后,在1921年至1924年年末的大部分时间里,作为广州市长,他显示了自己在行政管理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在这些年代里,他有效地支持了他父亲的事业。孙中山写给他儿子的四封信(1918年7月和8月自上海发,1923年6月自东江前线指挥反对陈炯明的战争时发),最近披露了。[1]在较早的日子里,这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中总是充满着忠告。嘱他善用时问,嘱他读一些严肃的书籍,甚至嘱他为了大众的利益,把某些书翻译成中文。这位医生也为他的儿媳治病,开药物处方。在从战争前线发出的第一封信中,他告诫他的身为广州市长的儿子,嘱他在他自己和胡汉民之间平息纠纷,当时胡汉民正威胁着要离开广州。在第二封信里面,孙博士迫切地要钱,对于没有实现财政支援的助手们,信中表示了他的愤懑。他鼓励他的儿子,要他号召所有的同事们紧密合作,克服目前的危机。这些就是已经透露出来的孙中山的少数家书的内容。

P44-45

序言

由于孙中山是一位重要的世界性人物,所以,在西方,有着多种关于他的传记作品。中山大学的学者们认为我的这部专著值得在中国予以翻译和发表,对此,作为作者,我是深感荣幸的。这本书于10年以前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所以,作者难能从中国新近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中增益受惠。不过,在这本书中,很可能有某些关于孙博士的资料,诸如他和日本、西方各国、苏维埃俄国及其代表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恐怕还是陌生的。

孙博士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人,他在海外寻求政治上和经济上援助的不懈努力,和他所遭遇到的挫折沮丧一样,人们都必须牢牢地予以记住。当他力图推翻清王朝或其后取代北洋军阀政府的时候,理解和意识到他在中国如何受到客观条件困厄制约的情况,也是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

作者试图理解这个非凡的人物:他的视野气宇和性格禀赋,都是经由中国和外国这两者的影响而陶铸形成的。他的爱国的目标以及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是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中国特殊环境所影响着的。换句话说,本书试图描绘一位对其祖国怀抱崇高理想的、无与伦比的杰出人物,但是,这位人物却几乎经常地受到一种颇难对付的环境的阻厄捍格。这也就是本书书题所示的“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的字面含义。

孙博士是一位令人神迷心醉的值得研究的人物。作者有自知之明:他的观点类皆局外人之见。现仍健在的了解孙博士的人们,真是凤毛麟角。时至今日,能够回忆起中国在孙中山所生活的时代是一种什么情状的人们,也是为数不多的。在试图理解认识孙中山的努力中,我们都只能凭借现成的文字资料——他本人的著述言论和其他人的专门论著。本书所勾勒出来的孙中山的形象,是有欠完整和远不丰满的。但是,作者希望,中国的读者们仍将发现,这本书又是饶有兴味的。

                  韦慕庭

                  1985年6月4日

后记

受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委托,我翻译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韦慕庭教授的专著《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以此向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列宁说过:“如果对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抱至深的敬意,就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为这些革命家具有世界历史所承认的权利,来代表曾经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把千百万新兴民族提高到过文明生活的资产阶级‘祖国”讲话。”我希望:我在这里所选择的原著和我所呈献给读者的粗糙译述,不会背离了伟大列宁这个教导的精神。

韦慕庭教授这部专著是1976年出版的。若干年来,我在阅读一些中外作者的散篇论文中,看到了从该书摘引下来的片断文字。我很想读一读这部原著,但是找不到。1984年岁尾,在一次参加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我有幸遇到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林家有副教授。家有同志鼓励我翻译这本书,并且答应提供原著,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隔年春暖花开,家有同志把韦慕庭教授赠给中山大学的原著寄送给我。我几乎是一口气把这部书读完的。它引证资料丰富翔实,文字明朗晓畅,说理不多,但持论比较公正,而且十分含蓄,令人寻味,使我欲罢不能,读竞就动手翻译起来。大概经历了三百个严寒酷暑的昼夜伏案的工作日,现在总算把这个译本弄出来了。

原书名是“Sun Yat-Sen:Frllstrated Patriot”。“frustrated”,一词。按本意说是受挫的、沮丧的、遭到失败的,等等,也可以引申为落空了的、画饼充饥的之类的意思。大体来说,略含贬义。我反复琢磨了原著的全部内容,感到作者只是在力图说明:孙中山要革命,要使国家富强繁荣起来,但客观条件对他不利,他自己又有某些失误,因此屡次受挫,可是,他不在挫折面前低头,勇往直前,继续奋斗。这样看来,作者并不完全是在贬抑的含义上来使用“frustrated”这个词汇的。所以,我采择了郭兴仁同志的译法,用《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作为中译书名。这似乎更科学一点,准确一点,雅气一点,而且不伤作者原意。

既是“爱国者”,又“壮志未酬”,把这两个意思联结一起,在我看来,这不仅不矛盾,而且符合历史的真实。孙中山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首先在于他对祖国的执着的、深沉的爱),但他并不是一个强人。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无须多费笔墨。在中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伟人与强人于一身的人物,是并不多见的。但是,历史哲学表明,强人必先是伟人。如果仅仅依靠强力和强权去从事历史活动(包括学术活动在内),那么,不管他是属于哪一个阶级的人物,都是不可能使自己伟大起来的。只有那种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忧国忧民,爱国爱民,具有大仁、大智、大勇的人,才能使自己最终成为强者。君不见:辛亥以后中外舆论鼓噪一时的袁世凯,不是被誉为“非袁莫属”的“强人”么?然而,历史无情,曾几何时,这位“强人”却以窃国大盗的称号,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君又不见:有许多原先是默默无闻的平凡的人,他们的双脚踩在祖国的大地上,关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石乞石乞孜孜,锲而不舍,奔走呼号,献身报国;他们说真话,做实事,不沽名钓誉,不取巧图成,终于成为强者,甚至成了伟人。平凡和伟大是统一的,对于一个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来说,伟大是寓于平凡之中的。孙中山正是如此。一个出身于南海之滨的农家子弟,当他睁开眼睛观察世情的时候,他就时刻想念着他的母亲——祖国,想念着母亲遭受屈辱,被人蹂躏,贫穷竭蹶,多灾多难,立志去寻找解救母亲的途径。于是,从年轻时代起,他便漂洋过海,寻师访友,身在异域,心怀故土,不顾跌踬,万死不辞,坚决要挽人民于水火,拯祖国于危亡,希望祖国能够富强起来,跻于先进国家之林。这位平凡的农家子弟,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海员一样,他热爱大海,在惊涛骇浪之中,不畏惧,不气馁,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争取把航船驾驶到达彼岸。毛泽东同志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确实是一个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又是一个壮志未酬的人,只成为伟人,没有成为强人。

当孙中山先生诞生9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文章只有623个字,却科学地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丰功伟绩,并且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我们今天研究孙中山,研究他对于我们国家、民族、人民的贡献,研究他在理论上和政治活动中的得失,首先应该着眼于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给我们留下来的“有益的”遗产。这样做,不但有助于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重要经验教训,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对待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世界。我还觉得,这样做,必将使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中,更加自觉地“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坚持开放的方针,联系具体的国情,踏实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第二个观点是,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孙中山的愿望,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

第三个观点是,“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说孙中山不是强人,说他“壮志未酬”,说他在谋求国家富强的努力中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说他在对待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以及整个封建势力的战略、策略中有某些失误,甚至说他在个人气质方面存在着某些缺点,都要考虑到“历史条件”。这样做,对于孙中山这个巍巍丰碑式的人物的伟大形象,实际上是没有一点损害的。

在我看来,毛泽东同志对于孙中山的高度赞扬评价,以及由此而展开引申的三个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孙中山在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他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终于觉醒过来,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之下,毅然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表现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的鲜明立场。这是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革命性的飞跃,反映了孙中山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可贵精神。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韦慕庭教授的确用了大量篇幅加以叙述,并且作出了评价,当然,在叙述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准确,是否有片面性,评价的尺寸是否恰如其分,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对于韦慕庭教授治学的真诚,我是并不怀疑而且是深深钦佩的。

在翻译这本书的全过程中,我总感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心脏仍然在跳动,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伟大人物、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忠实儿子的身影和心灵,我理解了他那具有个人特色的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我认为,孙中山通体透明的革命品格,可以净化我们民族的心灵。仅此一点,就能够使炎黄子孙取得共同语言,共同携手,推进我们统一祖国的神圣大业。基于此,作为译者,我向本书作者韦慕庭教授表示敬谢之忱。如果说,这个译本有助于中美学术交流,那我就更加感到高兴了。

韦慕庭教授来信表示,原书序言大多是对一些朋友同仁表示谢意的文字,这样的内容,对中国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在中译本中把原书序言保留下来并不怎么合适。因此,他为中译本写了一篇简短的新序,要求将原书序言去掉。我尊重韦慕庭教授的意见办了,并对他撰写中译本新序谨表谢意。

对孙中山研究造诣极深的、高龄的陈锡祺教授为本书中译本撰写了深刻精辟的序言,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我十分感谢我的好朋友章开沅、林增平、陈胜磷、林家有、陈铮、黄彦、邱捷等同志,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和指点,才使我勉力完成了这部译述。我还要感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为我在翻译工作中释疑解难、提供资料以及复制文稿的同志,他们是:宋斐夫、刘泱泱、邓潭洲、顾群、贾维诚、莫秀华、吴兴勇、彭国兴、常侠。

我不无惶恐地期待着我最尊敬的读者们的批评和指正。

                杨慎之

                1986年3月20日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韦慕庭
译者 杨慎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1052
开本 32开
页数 3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1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