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色的岁月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游历过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吗?你了解那曾以狩猎著称的鄂伦春人吗?你想知道那神奇的绿色世界吗?那么,请聆听一位非凡的鄂伦春族妇女,以自己童年的经历,谱写出一组激荡人心的史诗般的森林交响曲……

本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鄂伦春民族丰富而多彩的山林生活的写照。这里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民族的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

让我们循着她的娓娓讲述,去感受一种贴进自然的生活,去聆听一种大自然的声音;去和作者一起,重温“金色的岁月”……

内容推荐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8196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即内蒙古的鄂伦春自治族、扎兰屯市南木乡,黑龙江省的黑河市新生乡、新鄂乡、新兴乡和呼玛县白银纳乡、塔河县二八站乡、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镇等地。

鄂伦春族素以善猎著称,而大小兴安岭又素有林海之称,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猎人们提供了富足的衣食原料,所以鄂伦春族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急于离开森林这个人类的母体,认准了狩猎这条生存之路,一代又一代,原始的游猎生活延续了千年,1958年才实现全民族定居。

鄂伦春族自古以来就是靠打猎为生的游措民族,吃兽肉,住“斜仁柱”(原始住屋)。鄂伦春族最有代表性的图案是“云卷纹”。“云卷纹”常出现在鄂伦春族的男女服装上,帽子、手套、袍皮被上,出现在“斜仁柱”围挡物的装饰,以及桦皮盒、兽皮口袋的装饰图案中。本图案以“云卷纹”为主,中间是鄂伦春族的“斜仁柱”和篝火,表现了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

目录

1 游猎生活

独自的迁徙

童年的玩伴

恐怖的毒蛇

2 萨满神舞

3 自杀的仓鼠

后 记

试读章节

我们族人的孩子从小就跟随大人一起游猎。在狞猎、采集、捕鱼的过程中,掌握生存技巧、熟悉山川地形气候变化、认识各种食用药用植物等。我们族人的教育理念是向弱肉强食的大自然求取生存之道。就是认真向大自然万物生灵学习智慧与经验,在流血流汗勇往直前的实践再实践中成长,消除胆怯懦弱之气。族人从小都必须经历独立的野外生存磨炼。骑马、射击、追踪猎物,这些都是生存的能力。我在家排行老四,耳濡目染,看到哥哥姐姐为了学习这些基本技能在练习中常挨父亲打骂,所以事事都非常留心,愿意多问多琢磨。有一次,我偷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青花这孩子是个有心的孩子,遇事肯动脑筋,可惜不是男孩,不然又是一个出色的莫日根”。从那以后我更用心了,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比男孩还出色的“莫日根”。

我将猎物挂在了马鞍的后面,又重新整理一遍驮马身上的东西,因为自己年龄小、个子矮,每次都费很大的力气,借着山路的坡度来摆正行李物品。翻过一座山,又过了一个大沟塘,才到达父亲指定的宿营地。

沟塘里经常碰到高低不一、大大小小如同圆柱般的土墩子,还有的就是汪洋一片的水。土墩子就是由于多年的大水冲刷后,盘结着泥土紧密生长在一起的草根子,人们都称它塔头墩子。在塔头墩子之间的宽阔处,时常有能够将人和马都深陷进去的地带,这是非常需要防范的。过沟塘时,驮马背上的东西又窜到了马脖子上,我拼命拉着驮马的缰绳,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将东西放回马的背上,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幸好驮马的后腿踩到塔头间较深的地方。体位降低后,我用坐骑的缰绳拴在物品上,吆喝坐骑往后退,才将偏离的物品复位。

P8-9

序言

不知道是兴安岭幸运地拥有了鄂伦春人,还是鄂伦春人幸运地拥有了兴安岭。的确,她们共同完美了一段狩猎文化的历史。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正在面临迅速消失或完全消失的可能,这是昕有鄂伦春人的心痛。望着青花姨期待的眼神,我流泪了,是因为她对民族文化朝圣般的情感,是因为她带着病艰难地写着,是因为她20年来一直在写,我欣然从命为她的新作写“序”。

我没有写过“序”,知道这是很荣幸的事。为青花姨写“序”,我想如果能写出她的精神,那将是我希望做到的。她的执著,她的努力,她的坚持不就是鄂伦春人的精神吗?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田野个案。过去有许多学者作过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田野调查,几本被广泛使用的文本成为经典。但有些遗憾的是,概括整理的结果缺少了每案的个性。请允许我的不恭。如搬迁,已有的记录中说“乌力楞”一年仅搬几次,但青花姨儿时的“乌力楞”就常常搬。最短的一次大概十天就又搬家了。不停地迁移,一方面是寻找可猎的野兽,一方面寻找马匹能吃饱的草场;一方面由于与“谙达”的相约,一方面由于要参加其他“乌力楞”的婚丧嫁娶;一方面是由于几年一次的萨满春祭“奥米纳仁”。本书中提到的搬迁是甘河流域一个“乌力楞”的典型个案。

青花姨在书中记下父亲的一旬话:“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超越它的理由。”在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中,兴安岭已经成为她们生命的一部分。鄂伦春人谈起种种飞禽走兽时充满了感情,既猎捕它为自己充饥,又因最熟悉它而对它有着亲情般的感受。青花姨讲述的各种动物是她的朋友,也是鄂伦春人对动物的知识。兴安岭的一草一木是鄂伦春人最为熟悉的,是这些草木给鄂伦春人带来了另一个生存保障。花草树木是猎人的蔬菜瓜果,也是猎人防病治病的药材,猎人的艺术灵感更来自于它,这些生机勃勃的动物植物寄托着鄂伦春人的热爱和尊敬。

猎人的生活离不开猎马、猎狗,它们是猎人家庭的成员。如有来客也必然把它们介绍给友人。它们是鄂伦春人的伙伴,都有主人如待儿女般而命名的名字。

山林生活简单而有趣。儿时的游戏很多。童年的记忆每每使青花姨笑意满面,在她的讲述中不时冒出“可有意思了”的形容。我们知道那时哪有游乐场、迪斯尼呀,鄂伦春族狩猎生活中的童年是在林子里捉迷藏,下河捉鱼,游泳,采集野菜野果,滑爬犁,玩“阿育汗”(泡子的嘎拉哈)和弓箭等,这足以使她们度过一个快乐而冒险的童年。

在鄂伦春人的记忆中,山林中有取之不尽的宝藏,这使他们对万物充满了敬意。他们遵从的大自然的法则,培养了鄂伦春人豁达、乐观、安详的个性,也培育了猎人勇敢、果断、积极的品格。

萨满教信仰是鄂伦春人热爱自然、尊敬自然、感恩自然的典型表现,是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美丽富饶的兴安岭,自由安详的鄂伦春人,在近代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掠夺,在青花姨的童年里留下了惊恐的印记。

听别的老人讲,青花姨有一位目光如鹰的父亲,他坚定、理性、干练,是公认的好猎手。父亲的一句话使青花姨终身受益——“要学会自己帮助自己,要有独立面对一切的勇气”。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一半在文化里,一半在生活中。鄂伦春族的生活是穿越了时空而保留完整的狩猎文化。青花姨抚着刚刚搁笔的文稿说:“是山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这位虔诚的守望者,还在写。

白兰

2006年8月2日

后记

兴安岭就是我们的家园。假如没有下山定居,年近古稀的我,和山中的鹿,天上的飞乌,水中的游鱼就会日日相伴。而今,面对远离的森林和以往的山林文化的流逝,我百感交集。我要尽我的所知,使鄂伦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流传。这就是我写作此书的初衷。我尽我的能力尽量记录下来我所经历的一切。

1936年2月,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鄂伦春族家庭。八岁开始跟随父亲在森林里打猎。艰苦的林中岁月启蒙了我童年的民族意识,也使我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严酷。同时,也磨炼了我吃苦耐劳、永不服输、自立自强的品质。

195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我走出森林开始上学。当时求学之苦是当代人无法想象的,父亲骑马送我到大杨树,然后约几家孩子一起坐爬犁到嫩江。父亲当时说的一句话鼓励了我一生的路:“上学就像好猎手打猎一样,心思要用到位,才能有所收获。希望你能成为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的人”。饮食的不习惯还能承受,但对于一个一句其他民族语言也听不懂的学生来说真是苦不堪言。当时我想家想得厉害,但射出的箭不能回头,我咬着牙坚持着。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过后,随着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学习理解,功课进步得很快,到了下半年就开始跳级,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我读完了五年的课程。同时,在195 1年3月由哈松老师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所团。当时,由于建旗时间短,急需一批民族干部做猎民下山、生产、生活的工作。1953年9月,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校参加工作,在鄂伦春自治旗医院药剂室工作。1954年7月调旗妇联工作,同年到内蒙古妇团校学习(6个月),1955年到乌兰浩特干部文化班培训一年。1956年l 2月从学校回来,由于学习刻苦、思想进步,组织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紧接着,1957年我又积极参与组织了青年自愿服。务队,进行了以改善猎民生产方式为目的的工作。作为驻队干部,我们还帮助猎民种植蔬菜、储备野菜粮食、宣传卫生知识、移风易俗改变传统的妇女生育方式(这项工作难度最大,对于鄂伦春族妇女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也最有益。)等大量工作。当时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奇缺,我当时还担任扫盲老师,卫生员,接生员。除此,还组织妇女做皮活、采集打猎等生产活动。在我们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开展许多活动,进行比赛项目,猎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稳定猎民定居,鼓励其他猎民下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1年我又到乌兰浩特干部文化班培训一年。回来后又继续在猎民队搞帮扶,1963年调到甘奎努图克任妇联主任,直到“文革”噩梦结束。我前后在猎民中生活工作二十二年。谈起那时的事,有的老人还记得当年我骑马背着悠车下乡的情景(因为只有我一人这样工作,所以人们印象很深)。我没有惊人的业绩,有的是对同胞的挚爱。1979年,落实政策后,我调到阿里河,在民政局工作,任第一副局长、旗残联理事长。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十四年如一日默默地工作,得到了广大猎民的尊敬。1992年1 2月退休。

虽然我离开了为党、为猎民工作了四十年的岗位,但我主动积极参与了关于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整理的工作。

2002年7月,第一部系统介绍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专著《金色的森林》出版了,这部著作凝结着我多年的心血,更蕴含着我对民族的责任与深深的爱。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1991年建馆,是全国县级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当时在民俗展厅中关于萨满教的展台是一个空白,这在我心中始终是件缺憾的事。经过近三年的回忆设计整理,我终于鼓足勇气于2002年将制作萨满服饰的任务承担了下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终于拿出了鄂伦春民族样式最古老的萨满神衣,成为民俗展厅的珍品。

为了加强对鄂伦春民族语言保护工作,我配合美国学者林辉、李凤翔,历时九年整理的《鄂伦春语言》英译本即将出版。在第一部鄂伦春语译制片《最后的猎鹿者》的翻译工作中,我担任民俗语言顾问,为纠正不同流域的鄂伦春语发音,我反复琢磨,晚上做梦都在为演员纠正发音,每天的录音都到场认真指导。有一天,正当我聚精会神地听演员配音时,高血压病突然发作,头晕、迷糊……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下,我才回到住处休息、看医生。可是我放心不下,第二天又出现在录音棚中。有人问我:“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你呢?”我说:“作为鄂伦春人,我深深地为我的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能为我的民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为民族文化做些贡献,我会不遗余力地去做。我为我的民族而生!”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鄂伦春自治旗旗长莫日根布库的鼓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兰的指导,旗政府办吴庆宝及律师王首闻在成书过程中的帮助。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鄂伦春自治旗旗委和旗人民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还有呼伦贝尔市统计局局长阿荔惠的支持。

本书的照片由著名摄影家白皓及吴曲文、鄂伦春自治旗政府办提供。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民族出版社的领导甘玉贵同志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安平平同志进行了辛勤的文字编辑工作,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设计进行了整体的精心策划。借此机会,对大力帮助和支持我的上述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由于我本人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何青花

2006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色的岁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青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77397
开本 16开
页数 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324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