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涌现(学生建筑设计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反映了全球化时代青年一代的思考,预示了21世纪城市规划和 建筑艺术发展的方向。“涌现”是一个技术概念,指无论 任何复杂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找到每个个体遵守的规则得到破 解,而这些规则往往是简单的。“建筑生成”即用计算机理论生成建筑。当今 国际青年建筑师主要研究如何将“涌现”、“建筑生成”这样的新技术运用到 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去,从而探索一条信息社会建筑发展的新路。

内容推荐

本书为2006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涌现”建筑展的学生作品集。该展览试图为24所世界一流的建筑学院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着重展示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设计和建造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涌现”建筑展的另一部分为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展出另外48位年轻建筑师的作品。作为本书的系列,还有青年建筑师作品集。

目录

前言

数字实验室——尼尔·林奇

非线性建筑探索一徐卫国

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

英国伦敦大学巴特利特建筑学院

荷兰贝拉罕建筑学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

美国康奈尔大学

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

德国德绍建筑学院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日本京都大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小组

法国巴黎玛莱珂建筑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

美国莱斯建筑学院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技术大学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建筑研究中心

中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与城市设计系

奥地利维也纳工艺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索引

编者简介

试读章节

伯纳德·屈米曾经将建筑学院描述成进行各种探索的实验室。近年来建筑文化中许多最精彩的发展都源自建筑学院的教室。许多世界上最前卫的建筑师都投身于建筑教育,这一现象也决非偶然。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授和学生都能从彼此身上学到许多。因此,我们不该轻视建筑学院。认为他们只是提供外部“真实世界”建筑实践的“低版本”。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筑学院不仅仅是教学场所,而且还是极为独特的实验场所。

20世纪的建筑史可以被解读为一部各种思潮学派史——换言之,是各个建筑学院对专业实践产生影响的历史。因为,建筑学院已经成为当代建筑领域各种创新、突破的发源地。包豪斯学院可以作为此方面最典型的例证。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该学院的影响大大超越了其地域和实际存在的时间。包豪斯的许多教师,如原来的院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后来都移居美国,并使包豪斯精神在诸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得到了延续。包豪斯作为一个实体机构,迫于纳粹统治而关闭。但作为一个思潮学派。却继续在各方面产生影响。

包豪斯精神的核心观念——建筑学院是进行科学技术实验探索和描绘乌托邦式社会理想的场所,在20世纪下半叶得到了许多学院的认可。而包豪斯精神最著名的继承者则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建筑学院。20世纪60年代,是充满披头士、迷你库伯轿车、迷你短裙、协和式飞机和建筑电信派等各种新奇事物的时代,建筑联盟在其最知名的主席阿尔文·博雅尔斯基领导下,在上述令人眼花缭乱的环境中,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的先锋派建筑学院。我们只需看看曾在那里学习过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本·范贝尔克,还有曾在那里教过书的富有灵感的老师——丹尼尔·里伯斯金、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伊莱亚斯·曾格利斯和彼得·库克,即可知建筑联盟在当今世界建筑领域影响之大。

接踵而来的是上述观念在前卫建筑教育发展中的第二次增殖——把握无限的建筑想象力,并且将前卫建筑教育的概念转化为一项全球性的商业运作。许多建筑联盟的老师——朗·黑伦,彼得·索特、尼格尔·柯尔兹和彼得·库克,都成为伦敦其他建筑学院的领导。但是,或许最终还是在美国,建筑联盟的影响经由诸如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这些建筑联盟的前教师才得以广为传播:他们在对建筑教育的本质和结构体系进行再定义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

1988年,伯纳德·屈米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后,运用建筑联盟的单元结构模式彻底改变了该学院的体制,使其成为继建筑联盟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学院。我们的确可以将屈米对建筑教育的贡献与其导师阿尔文·博雅尔斯基对建筑教育的贡献相比较:亦可以将被他吸引到哥大的一批教师,比如克雷格-林、哈尼·拉什德、卡尔·朱、阿雷延德罗·扎拉·波罗、拉尔斯·斯布意布罗意克和曼纽埃尔-德兰达,与当年在包豪斯或建筑联盟教书的教师相提并论。另一方面,雷姆·库哈斯在1995年担任教授并建立学生研究小组进行着眼于城市的“哈佛计划”时,也延续了建筑联盟带有高度探索性的建筑研究方法。也许正是这两位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竞争的对手翻开了建筑教育的新篇章,引领着资金雄厚的美国教育体制朝着一种新的建筑创作模式前进,随后。该模式又经由近乎泛滥的出版物而广为传播。

进入21世纪,许多建筑学院都对上述模式进行了发展和扩充。建筑联盟和哥伦比亚的影响以病毒扩散般的方式在全球散播。一些教师,如斯坦·爱伦、克雷格·林、克里斯·海特、马克·高索普和阿雷延德罗·扎拉·波罗,纷纷到普林斯顿,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维也纳工业美术学院、耶鲁、苏黎世高工、莱斯、麻省理工和贝尔拉格等高校执教。与此同时,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如赫南·迪亚兹·阿隆索、爱丽莎·安德拉塞克、西罗·纳吉和克里斯·佩里。则到南加利福尼亚理工、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和普拉特等学校执教。在记述这一事实的同时,还应当列举其他一些深受上述如潮水般“涌现”的新设计思潮影响的学校,如巴特勒特、哈佛、代尔夫特、RMIT和德绍,以及中国的清华,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思想交织、互联且影响遍及全球的网络已经形成。P6

序言

本书为2006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涌现”建筑展的学生作品集。该展览试图为24所世界一流的建筑学院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着重展示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设计和建造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涌现”建筑展的另一部分为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展出另外48位年轻建筑师的作品。作为本书的系列,还有青年建筑师作品集。

这次展览对中国来说独具意义,还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国际新锐建筑师和如此多的世界一流建筑院校能参与到同一个展览当中,同时这也是第一个强调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国际建筑展。但是最与众不同的是它展示了在中国历史重要关头。国际先锋建筑设计生动的作品快照。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而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正经历着一场技术性的变革。

这次展览是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一部分,该展览是由双年展组委会组织,由罗丽博士领导,并由中国文化部和建设部授权举办的。

主办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予的支持,感谢世界艺术博物馆提供展览场地,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关于展览的讨论会。

最后,主办者感谢所有帮助布展和编写本书的人员,在此特别感谢宋刚,周实、邹霄,江春亚、■原郁子所作出的贡献。

尼尔·林奇  徐卫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涌现(学生建筑设计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尼尔·林奇//徐卫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085262
开本 其他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0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21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