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基础教育的战略思考/21世纪学校领导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果真西方的教育什么都好,而中国的教育则一无是处吗?教育的形态并非孤立的,它既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相联系,又深深植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乃至哲学理念,撇开这些深远而广阔的背景去谈教育,其结论会是正确的吗?本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深入思考。内容丰富而新颖,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从研究到教学,充分体现了作者解读基础教育的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深入思考。内容丰富而新颖:有对基础教育现状的深切忧虑,有对造成这一现状深层和本质原因的痛切剖析,有对未来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理性把握,也有对未来区域基础教育改革思路的科学设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从研究到教学,充分体现了作者解读基础教育的智慧。

目录

问题与应对:基础教育的态势及走向

问题的提出:当下基础教育矛盾种种

基础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人世”:呼唤学校人本化管理

宽松的教育:我的一种教育理想

“瓶盖·瓶颈·瓶底”的辩证思考

素质教育必然是高效教育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

重整道德教育的条理

创设教育的人本精神环境

研究性学习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

走出困境,我们的应对策略和举措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实践与探索:教育“南通现象”的解读

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追求卓越,打造教育品牌

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科研兴教:区域教育强劲发展的“公开秘密”

在深化素质教育中优化高考成绩

让情境教育进发出更加璀璨的智慧之光

净化行风,重塑教育形象

深化改革,给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职业教育:区域教育的“半壁江山”

要为民办教育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一流师资方可支撑一流教育

区域课改工作大有可为

教育行政工作者要强化十种能力

发挥好教育督导的“鼎足”作用

南通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路与设计

跋 当前基础教育的智慧解读

试读章节

教育制度的多元性。北京师范大学的劳凯声教授指出,中国人世后,一种多元化的、更灵活的教育制度将会替代现行的选拔性教育制度,向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教育的选拔性被冲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事实永远成为历史,人人都有很多的成才机遇和空间,不惟读大学、读名牌学府才是通往“罗马”的大道。在此情况下,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的应试教育很有可能不再“卖座”,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必将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人才规格的多样性。农业经济时代的人才会识“天时”,用“地利”,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体能;工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善于驾驭机器,有娴熟的操作技能;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则要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发展的形势,要有高超的智能。而且,随着人才才能结构重心(体能~技能一智能)的“内化”,人才规格越发呈现多样性的态势。“入世”后,知识经济和海外文化浪潮扑面而来,要不落潮流,甚至要处在潮头浪尖,必然要造就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就人才个体而言,也必须拥有较高的综合(即多样化的)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专家认为,中国“人世”,肯定有一段不适应期或者说“磨合期”,而“不适应”既有制度、体制以及现有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更有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奇缺等方面的原因。从现在开始,切实调整教育人和造就人才的方向,彻底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可谓“亡羊补牢”。

我认为,“多元性”和“多样性”实际上也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那么多的学生赶到一个非常狭窄的“成才之路”上,哪里有一点“人性”、“人道”和“人本”可言?

WTO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基础)教育,这种影响也必然在较深程度上波及教育和学校管理,波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以及他们之间业已形成的一种“关系场”。

P25

序言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备受世人瞩目。20多年来,有关基础教育的话题绵延不断,从专家学者到基础教育领域的校长、教师,乃至平民百姓,莫不关注:赞扬者有之,针砭者亦有之;开具处方者有之,徒呼奈何者亦有之,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如何有序地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确保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仍有诸多难题未能破解:理论层面有,实践层面更多。某些理论家喜欢以西方的教育来度量中国的教育,两相比较,发现西方的基础教育优点多多,而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则集诸多疾病于一身,已到了非脱胎换骨不可的地步。每读这样的大作,掩卷之余,常常会跳出一系列问号。诚然,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到教育的组织和手段等,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果真西方的教育什么都好,而中国的教育则一无是处吗?教育的形态并非孤立的,它既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相联系,又深深植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乃至哲学理念,撇开这些深远而广阔的背景去谈教育,其结论会是正确的吗?当然,理论高深莫测,只有专家学者才能予以评论,而普通人只关注实践层面。然而,在基础教育的实践层面,还有许多问题未能做到“领导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诸如投入问题、应试问题等等,既是热点,更是难点。的确,围绕这些问题,专家开具了许多治疗良方,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种种改革措施。如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一日课程改革,它正在全面推开,其成败得失尚难评说;二日高考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可谓一年一个样,年年都变样,但我们感到其效果并非设计者想像的那样。何以如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国情。何以应试教育遭受口诛笔伐近20年,至今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何以高考形式变来变去,而唯一不变的仍是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归根到底是应试学子之间的激烈竞争?这些问题,专家学者要思考、要研究,基础教育的具体实践者更要思考和研究。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很容易,但要实践这个口号,必须有足够的理性思考。

王炎斌同志是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由教师而至校长,由校长而至教育局长。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管理者,他都卓尔不群。他的优秀,首先来自于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自于他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巨大热情;他的优秀,还来自于他的孜孜不懈的思考与探索。他对困扰基础教育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充满着理性的火花,也充满着一个实践者披荆斩棘的勇气。他的理论研究,比之专家学者,可能还缺乏系统的深度,但他对实践的探索却有着普遍的操作意义。他应当是教育领域的专家!

是为序。

季金虎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后记

当前基础教育的智慧解读

为炎斌写跋,是我自愿的事,简直有点儿毛遂自荐的踊跃。

为炎斌写跋,这不仅仅因为我们是朋友,知根知底更是知音,主要的还是在我读了他的《基础教育的战略思考》的书稿后,引发了情不自禁的激动和兴奋。

严格意义上说,我是很不配“跋”炎斌此著的。我是文学方面的教授,虽说是亦古亦今、且诗且论,研究的领域还不局限于文学,但是毕竟不精通教育学,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人道是:隔行如隔山。

人亦道是:隔行不隔理。

承蒙炎斌对我的信任和看重,在书稿未成时就与我谈此构想,书稿完成后而又让我先睹之快。我被一种“大风起兮”的大气所震慑,也被其动情晓理的亲切所感染,我当即表态:此书我来“跋”也。

炎斌此著,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体式:既有高屋建瓴的学术思辨,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应对。这也引起了我对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些思考。

当前高校的学术风气有失偏颇,其实整个学术界亦然,是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出了问题。以出版书籍而言,有“框架”和“体系”的才称之为“专著”,论文集不算学术著作,不好参加评奖,也不好作为学术成果计算。炎斌的书稿,原本都是陆陆续续发表了的文章。读着他的这些文字时,我很自然地想起郑敏先生说过的一段精彩的话。郑先生在《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一解构诗论》一书的前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

写书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先拟好大纲,而后收集资料,查参考,依大纲对各章进行填充。书成后以纲领突出,体系醒目著称。这类书似乎能吸引追求系统知识或一般入门的读者。出版界将此类书列为“专著”。这类书在最好的情况下有作者独创的体系,深入浅出,堪称思想巨著,且其填充部分也必有真知灼见,而且学风严谨,论证精确。但这种巨著一个世纪也难出几册,其次则是体系多因袭传统,填充部分资料充实,论述清晰,算得上一本稳妥但没有多少创见的参考书。至于下乘,则往往或食而不化,或更有甚者,空泛拼凑,纯属学术次品。不过由于大陆一向崇尚大而全的体系,对此类“专著”多少给以出版方便。

另一种著述途径并不预拟纲领。作者在落笔之前往往早已深入到“野外”进行勘测,边思考,边理解,边追究,直至感触累积,喷发为系列论文,当考察到一段落时,文章落入各个范畴,经过组装,成为书籍。由于文章群形成的时间段较长,更反映作者认识、思考、理解的过程,从而使著作更具有历时性的特点,这类著作的特点不在于体系的完美,而在于对探讨过程的展开。在好的情形下,书中对问题的提出和思考,由于直接受到现状的挑战,较富启发性,其答案,不论是否完全正确,都具有独创性。但在不理想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凌乱、片面、没有动力等缺点。今天西方当代理论著述颇有一些是采取这种方式成书的。特别是一些突破传统体系的有先锋倾向的著述。

郑敏先生兼诗人与文艺理论家于一身,她的这段“开场白”不仅是对貌似体系著述的讥刺,而且是对当前出版界“误导”的针砭。可成体系的专著一个世纪也难出几本,这样的评估似乎有点悲观和苛刻,但是,目前“填充性”拼凑的学术次品充斥,倒是不争的事实。

炎斌此著属于后者,是“另一种著述”,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一种。作者在落笔之前就沉在一线,就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实际调研,已经进行了思考、求解乃至追究,进而喷发成文。因此,炎斌此著述也就具有了“即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从形式上看,炎斌的研究属于即兴式的,偏于感性的,是对解决具体问题的应对,这样的文字似乎少了一些“系统性”的严密,但是,却多了不少的“随机性”的鲜活,具有了对于基础教育现状的“挑战性”和见解的“独创性”。笔者一向认为,我们在强调某一学科的理论性、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地还要注重其应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

读炎斌的文章,真为他的务实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而感动。

文学是最讲创造性的。郭沫若先生在1979年中国科学院大会上的呼声至今犹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不要把想像让诗人所独占了!”想像,是创造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创造力中最本质的要素。郭沫若认为科学家也应该最富有想像力,其实,什么方面都应该如此,教育也不会例外。21世纪被人们称为“创造世纪”,也有人将这一世纪视为“创造教育的世纪”。然而,中国当下基础教育的最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忽略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丘成桐先生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是迄今华人中唯一的一位数学界最高荣誉奖“菲尔兹”奖的得主,他对中国的中学生频频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得奖并没有什么好感,他发表看法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的梦,数学不等于奥数,前者是做研究,后者是做题目,奥数做的是别人的题目,奥数班培养出来的只有应试能力,没有创新能力。丘教授所论的中心意思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务实而同时富于创造精神的炎斌,显然是很不满意当下基础教育的弊端的,而且,其著作的务实性和创造性正表现在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上。

炎斌是很长于创造的,他长期活跃在教育一线,二十多年来不断地在换岗位、换单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肯定有出彩的表演。特别是近十年的省重点中学校长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基础教育的痛痒乃至痼疾全都娴熟于心,游刃其间而应对自如。这些正是炎斌的优势,是他优越于从书本到书本的学者的地方,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何以能够在谈及具体问题时笔锋活泼而举重若轻,常常是别具一格而妙语连珠。比如:

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优质的素质教育,是具有创新精神而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主动力是学生,主战场是课堂。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南通教育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搞的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最关键的还是科学文化教育。

低效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不是高效教育,素质教育一定是高效教育,高效教育也一定是素质教育。

唯有均衡发展,才能走出“精英教育”的误区,真正体现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进而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基础教育也是一项富民工程。

管理学是一种“关系学”,“人性化”就是讲关系,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

从这些观点与理念中,可看出炎斌对当下基础教育解读的智慧。搞研究没有比出思想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了。我们现在的研究(包括文学和哲学、文化、教育研究),不少人习惯于,也满足于“中规中矩”,自觉“就范”,不敢越出雷池一步。其研究文章也就不是看我自己提出了些什么、创新了些什么、超越了些什么,而主要是看自己对前人读懂了些什么、读对了些什么、读准了些什么。然而,炎斌的著述里充满了新见,充满了机智,质朴而独到,亲切而平易,真正是新人耳目而震人心魄。炎斌的研究与“学院派”明显不同的是,他善于把很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而不像有的学者把很通俗的道理深奥化。虽然我自己也在学院,但是,我最欣赏的却是被学院派视为不甚规范而充满活力的表述,追求文采斐然的精辟。

曾经以发明汽车电动启动器而闻名的美国多产发明家凯特林甚至认为,一个人所受教育越高,其成为发明家的可能性就越小。一个人所受教育越高,其知识的拥有量也就越多,但是并不等于说他的创造性才能就越强。我们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认识,此论可视为是对研究脱离实际的弊端及其结果的深刻剖析。炎斌的研究源起于实际也旨归于实际,没有那种谨小慎微的循规蹈矩,也不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其号脉当下基础教育的学术魄力,其关注基础教育几乎所有层面的研究领域,其传统而现代的人文气质,表现出迥异于“学院派”的生动风貌。但是,我们并不是说“学院派”就意味着亦步亦趋的述解,“学院派”研究就是放弃当代、隔绝社会的封闭,学术专业化就要放弃对智慧的追求。我们在研究中的确存在着一种偏颇,研究中过分强调材料的实证意义,过分追求从书本到书本的知识组合,甚至把细枝末节的考证作为终极目的,来标榜博识,标榜系统,而不以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为目的,不以研究的有效性为准则,在教育研究中则往往忽略或放弃对教育中具体问题乃至热点、难点的关注,因而遮蔽了研究者的眼光,窒息了研究者的思想创造和理论发现,进而形成了文人的一种按部就班而“微言小义”的作坊方式。

炎斌将其多年来的思考加以提升,而整合成这一部新著——《基础教育的战略思考》,也许其理性色彩还不够强烈,也许其学术视野还不够宽广,甚至于还没有形成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但是,其研究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意向学界表明:学术研究,显然不能是一种不增值的重复生产,也不是旧有知识的简单组合。

炎斌身为南通市教育局局长,而热心于研究,长期潜心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以科研的态度开展工作,完成了“官员学者化”的过程。南通的基础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头。众多媒体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全国各地前来南通市参观考察的教育界同行大多对教育的“南通现象”感到不可思议。炎斌告诉他们说,“南通教育是具有理想的教育”,“南通教育努力探索和践行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读罢此著,我们便有了深深的叹服。信然!科研兴教,这是南通基础教育一直保持高位走强的“公开秘密”。炎斌作为这一地区的教育行政官员,在人们期待和信任的目光中把南通教育引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境界,也靠的是科研,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科研。

南通,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居共和国版图之东南,江苏的中部,东濒上海,南倚苏州、无锡、常州,南可撷吴越之灵秀,北亦揽齐鲁之雄浑。南通的基础教育风光无限,炎斌的事业和研究的手笔也将越来越大。

真可谓何等手笔为何等文章。

是为跋。

王志清

200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基础教育的战略思考/21世纪学校领导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炎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91838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9.2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