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声浩荡话傅雷
内容
编辑推荐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等名著。译作约五百万言。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本书收录了杨绛、雷垣、楼适夷等多名文坛名家怀念傅雷的文章。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印象、影像、影响、附录”四辑。“印象、影像、影响”三词,取其音似声异,简洁明快,却能把傅雷的世界概括扼要地呈现出来。第一辑“印象”包括诸多名家如柯灵、楼适夷、杨绛、雷垣、刘抗、朔望等对故友的怀念,傅聪、傅敏昆仲对其先翁的追思,以及陈子善及叶永烈的文章。第二辑“影像”阐释傅雷各方面的贡献,涉及翻译成就、艺术哲学及音乐艺术观等。有关《家书》的文章,分别由楼适夷、黄苗子、叶永烈、林文月等执笔;有关《译文集》及《全集》的文章,则由罗新璋及我本人所撰;庞熏栗、林臻、金梅、罗新璋讨论傅雷的艺术境界;赵志钧、史易堂描述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之交;刘靖之研究傅雷的音乐观;至于傅雷与巴尔扎克的神交,傅译巴尔扎克的艺术及傅雷译品的精髓等,则由罗新璋及本人分别阐述。第三辑“影响”,除了萧芳芳一文之外,编收了不少全新的文章,包括黄宗英、王师北的散文,宋学智、许钧、萧红及本人的长篇论文,张森根所撰的《傅敏与(傅雷家书>》与本人所撰的《赤子之心中国魂——我所认识的钢琴诗人傅聪》。这一辑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傅雷弃世已经四十载,他的人格美、翻译观,到底启发了多少人?什么人?他的译作译品到底如何影响了译途上的后进者?他的风骨与精神,对艺术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为人处世的认真与执著,又如何体现在两位后人傅聪与傅敏身上?傅雷精神的当下意义又是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各篇收编的文章中逐一剖析。第四辑“附录”列出《傅雷年谱》及《傅雷主要译著年表》,由傅敏及罗新璋重新修订,内容最为详尽完备,是研究傅雷的学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目录

主编序言

印象

 怀傅雷

 傅雷的性格

 忆傅雷

 怀念傅雷(怒安)同学

 傅雷·傅聪

 诸夏雷音——傅雷怒安先生辞世二十年祭

 回忆我的爸爸傅雷

 傅雷先生的《法行通信》

 父亲是我的一面镜子 一傅聪心目中的傅雷 

 心如水晶一般透明——傅敏心目中的傅雷

 傅雷之死

影像

 读家书,想傅雷

 读《傅雷家书》

 别具一格的家书——《傅雷家书》

 寂寞的背影——重读《傅雷家书》抒感

 从《家书》到《译文集》

——傅雷夫妇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雷先生

 《罗丹艺术论》读后记

 傅雷的艺术哲学

理想的艺术境界:“高远绝俗而不失人间性人情味”

——傅雷论艺札记之一

 傅雷与黄宾虹

 惺惺相惜的傅雷与黄宾虹

 傅雷的音乐艺术观

 读傅雷译品随感

 傅雷与巴尔扎克

 傅译《高老头》的艺术

 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的心路历程

 妙笔传神典范长存——《傅雷全集》序言

影响

 对我一生影响深远的傅雷伯伯

 傅雷——人格永恒的美

 傅雷式批评

 谈傅雷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下意义

——傅雷逝世四十周年纪念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

 从“傅译”到“译傅”

——兼谈文学翻译中的“探骊”与“得珠”

赤子之心中国魂——我所认识的钢琴诗人傅聪

傅敏与《傅雷家书》

附录

 傅雷年谱

 傅雷主要译著年表

试读章节

傅雷的性格,确实是很孤傲的。我是在敌伪统治、百鬼夜行时期的上海,初次认识傅雷的。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汉奸卖国贼,他表示了凛然不屈的极端的孤傲,甚至不让已到学龄的孩子进当时的小学,宁肯由自己和夫人当孩子的家庭教师。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又是一位民主主义者。当抗战胜利,国民党统治者从峨嵋山下来,傅雷对他们依然表示了不屈的孤傲。他宁肯变卖遗产过活,也拒绝作任何的合作。

解放战争深入以后,我离开上海,和傅雷疏远了。我非常悬念这位孤傲的友人,不知他怎么样了。全国解放后,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接到他从上海寄来重译新版、印得很讲究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知道他又认真地工作起来了。

以后每次有机会去上海,我一定去看看他。首次探访时,我发现他把自己的门还关得很紧,不爱参加外间的活动。他表示他将从此闭门不出,埋头从事他所热爱的巴尔扎克的翻译,作为他对国家、社会尽力的事业了。其实他还是很关心国事的,有不少已担负了新职务的旧知识分子,他过去的朋友,都爱找他来发牢骚。他听到的尽是一些所谓新社会的阴暗面。他一见到我,就把这些材料倾盆大雨似的向我泼来。我听他谈这些话,跟过去同我谈旧社会时根本不同,以前他表现出仇恨和愤怒,这回所表现的却是焦急和不安。我从这儿对他怀着信心,希望他把门窗打开点,让新鲜空气流进他的屋子来。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去探望他,我发现他的精神在一次比一次地昂扬起来。他依然埋头在自己的书斋里,但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已受到旧时代从未受到过的重视。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政策,使他的政治热情越来越高,他的大门已为许多新朋友打开。一九五四年,北京召开文学翻译工作会议,邀请他参加,他放不下手里的工作,没有出席,却写了一篇数万言的书面意见。到现在看来,他的意见仍旧是我们应努力的目标。

一九五七年春天,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他被邀来京出席。这一次,我发现他全身心投入了会议的日程,认真学习会议的报告和讲话,研究文件,思考问题,积极发言,已一点也找不出与集体生活格格不入的孤傲的影子了。他把重要讲话详细记在自己本子里,带回上海,反复学习,用蝇头小字抄寄给他在国外的儿子。他非常关心儿子在国外的政治学习。

就在这次会议后,我邀他一起到浙江游览,他虽事先已经同意,临时却又舍不得手中的工作和当时在上海文艺界与政协方面的活动,终于没有成行。等我从浙江回到上海,我发现他已成了一位政治活动的忙人。他整天在外边开会,有时到深夜才冒着大雨回家。他夫人说:“老傅,现在完全变了。”我那时也的确想过,他终于也和社会主义时代滚到一起来了。有他这样真诚、热情而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向我们提提意见,这对我们工作的改进一定是有益的。我怎能想到在这次别后不久,他却背上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名。

他戴上帽子,仍默默地攻研和翻译他的巴尔扎克。党组织很快地给他摘了帽子,他还是翻译他的巴尔扎克。但是林彪、“四人帮”却不肯把他放过,他终于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就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直至断送了生命。他没有所属的单位,可是一群群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冲进他的家里来,不但把他的家来一番彻底的洗劫,而且就在劫余的破家里摆开了一种只准一方攻、不许一方守的所谓“战场”,对一对年逾半百、孱弱苍白的夫妇,展开了夜以继日的轮盘大“战”。

一九七九年四月,我从北京去上海参加傅雷、朱梅馥夫妇骨灰安葬仪式,听上海朋友告诉我夫妇二人当时挨斗的情状,那真是只有绝灭人性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的惨绝人寰的恶行。想想像傅雷这样一位“士可杀,不可辱”的节操高昂的人,落进了由江青、林彪所造成的,把人间化成《玉历至宝钞》中所描写的恶狗村那样的世界里,怎么还能够再活下去呢?因此傅雷夫妇的含恨而死,完全是被虐杀的。

P8-9

序言

窗外,近看一片绿荫,葱葱郁郁,吐露港躺在山下,从高处望,平静如镜。客寓山居,悄无人声,风雨过后的下午,天色仍暗,但出奇的宁谧,山峦层层叠叠,拔于海上,伸向远方。从窗口向外望,只觉海景山色,镶嵌在框架中,像一幅静态的画,只有用心瞧,才看到一叶孤舟,在微风中扬帆,缓缓移动,白帆映着浅灰的海面,若有似无……

都过去了,狂风暴两的年代,骄阳肆虐的岁月;文革之初,傅雷夫妇深受冲击,因“士可杀,不可辱”,痛不欲生,以死抗争,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深夜悲愤弃世。当年,不知多少人因傅雷的努力与奉献而在精神领域中拓宽视野,提高境界。如今,经过了整整四十个年头,物换星移,记忆淡化了,视线模糊了,读者是否还记得傅雷其人其事?译家的译德译品以及洋洋数百万言的译著,会否随着时光的流转,湮没在茫茫人海书海中,恰似那渐行渐远的一抹孤帆?

有“翻译理论之父”之称的尤金·奈达博士于一九九五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他在翻译系举办的讲座上,曾经表示任何一部译作,不论多么成功,其“寿命”也只能有五十年,过了此限,则应由全新的译本来取代了。我当时身为讲座主持人,曾经就这个问题跟奈达博士讨论。奈达是研究圣经翻译的学者,本身非常重视翻译,他之所以这么说,相信是从“翻译作为传达讯息的功能”这一角度为出发点,而圣经的讯息的确须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传达给会众,至于文本的文学色彩与价值,反而不是主要的考虑了。

我深信假如奈达博士精通中文并熟悉傅雷译作,他大概不会断言任何译作的寿命都不逾半百,因为傅雷弃世迄今,为时已久,他的译作仍在,影响仍在,他的全集年前出版,而风靡两岸三地的《傅雷家书》,其增补全新版亦刚刚面世,放在各大书店的显眼处;可是,另一方面,近年来也确有不少论者认为傅译不合潮流,应予取代,在此,我不禁要问,傅雷译作真的过时了吗?他的精湛译笔不再扣动人心了吗?

前不久,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成绩揭晓,连串颁奖活动随之举行,五月的香江请来了宿耆名家,也迎来了文坛新秀。这次比赛成绩特优,不但参赛人数破历届记录,小说、散文、文学翻译三组都人材辈出。其中散文组冠军由蒙古裔的鲍尔金娜夺得。鲍尔金娜的文章,深受诸位文学大家如余光中、林文月、董桥的赏识。她在一篇叙述得奖感言的文章《右手执笔,左手穿针》里,提到自己从小受身为作家的父亲影响,爱写作,喜读书。在她列出的书名中,赫然看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在内,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不知她看的到底是谁的译本?鲍尔金娜在港出席活动时,我因身为文学奖筹委会主席,忙于统筹一切,不及细问,日前以电邮相询,得到她的回应如下:“我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傅雷翻译的版本。不过说实话,小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翻译这回事,就觉得每个字都是罗曼·罗兰写的……。我不懂翻译,但我觉得能让读者忘掉翻译这件事就是很强的功力吧。这本书的文字让我第一次见识到文学中的巨大激情,震动人心又不造作。第一次读的时候虽然很小,但还是一气呵成地读了下来,哭了好几次。后来又读过两遍,每一遍都引发新的思考。总而言之,我喜欢这本书。故事,语言,思想,都喜欢。”

鲍尔金娜二十出头,而《约翰·克利斯朵夫》这初版于一九四一年,重译于一九五二年的译作,竟让年轻人自幼及长,捧读再三,并在心园中开出奇葩,自此不但热爱创作,且勇于进取,摘下全球文学奖桂冠,其中的奥妙与因缘,岂不令人寻思遐想,称奇不已?

不但如此,数十年来,多多少少成名的作家、译家、学者都在傅雷译品的滋养下,在文坛、译坛或学苑中,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多多少少的读者,受了傅雷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精神的感召,在为人处世的举措中,找到了方向。在傅雷逝世四十周年的今天,我们纪念他,不仅仅为了他在翻译或学术方面的超卓成就,更为了他崇高的译品译德,为了他对艺术、真理追求的执著与认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以及视富贵如浮云,视名利为粪土的纯净本色。

一九九一年,我出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之际,为了纪念傅雷逝世二十五周年,曾筹设“傅雷翻译基金”,并着手编纂《傅雷与他的世界》一书,于一九九四年正式出版。事隔多年,其间各方所撰有关傅雷的文章、论文、画传、传记或外传,纷纷面世,《傅雷家书》一版再版,各类《傅雷译文集》以及《傅雷全集》先后推出,证明这位译坛巨匠,在读者心目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渐遭遗忘。

二00六年初,分别接到傅敏及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编辑的来电及来函,邀我以《傅雷与他的世界》为基础,扩编一书,定于今年九月份出版,以纪念傅雷先生逝世四十周年,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按出版社的意思,因傅雷逝世已久,年轻的读者恐对其印象模糊,本书原拟定名为《印象·傅雷》,但我总觉得这个书名太笼统,既不能涵盖巨匠一生波澜壮阔的艺术境界,亦无法描绘大师气势磅礴的精神领域。为了求得好书名,我向翻译名家罗新璋先生致电求教。罗不愧为傅译传人,他略一沉吟,就想到了个贴切的书名——《江声浩荡话傅雷》!

不错,“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译,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起首语,一锤定音,“江声浩荡”几个字,把罗曼·罗兰原著中的气势、激情、诗魂、诗魄,全都带到读者的眼前,再随着译文的进展,流入心坎深处。是这几个字,点出了原著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恢宏包容的气度;是这几个字,描绘出译者通过原著而表现无遗的沸腾热血、爱国热情。傅雷当年翻译时,曾经在卷首语这样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形式,据作者自称,不是小说,不是诗,而有如一条河。以广博浩瀚的境界,兼收并蓄的内容而论,它的确像长江大河,而且在象征近代的西方文化的意味上,尤其像那条横贯欧洲的莱茵河。”在译者心目中,这浩荡的江声,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贯穿起来,使作者与译者心灵相通,译者与读者精神相契。

本书共分“印象、影像、影响、附录”四辑。“印象、影像、影响”三词,取其音似声异,简洁明快,却能把傅雷的世界概括扼要地呈现出来。第一辑“印象”包括诸多名家如柯灵、楼适夷、杨绛、雷垣、刘抗、朔望等对故友的怀念,傅聪、傅敏昆仲对其先翁的追思,以及陈子善及叶永烈的文章。第二辑“影像”阐释傅雷各方面的贡献,涉及翻译成就、艺术哲学及音乐艺术观等。有关《家书》的文章,分别由楼适夷、黄苗子、叶永烈、林文月等执笔;有关《译文集》及《全集》的文章,则由罗新璋及我本人所撰;庞熏栗、林臻、金梅、罗新璋讨论傅雷的艺术境界;赵志钧、史易堂描述傅雷与黄宾虹的忘年之交;刘靖之研究傅雷的音乐观;至于傅雷与巴尔扎克的神交,傅译巴尔扎克的艺术及傅雷译品的精髓等,则由罗新璋及本人分别阐述。第三辑“影响”,除了萧芳芳一文之外,编收了不少全新的文章,包括黄宗英、王师北的散文,宋学智、许钧、萧红及本人的长篇论文,张森根所撰的《傅敏与(傅雷家书>》与本人所撰的《赤子之心中国魂——我所认识的钢琴诗人傅聪》。这一辑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傅雷弃世已经四十载,他的人格美、翻译观,到底启发了多少人?什么人?他的译作译品到底如何影响了译途上的后进者?他的风骨与精神,对艺术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为人处世的认真与执著,又如何体现在两位后人傅聪与傅敏身上?傅雷精神的当下意义又是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各篇收编的文章中逐一剖析。第四辑“附录”列出《傅雷年谱》及《傅雷主要译著年表》,由傅敏及罗新璋重新修订,内容最为详尽完备,是研究傅雷的学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本书封面承黄苗子赐题,使全书生色不少,特此致谢,又承蒙傅敏提供大量图片、手稿,罗新璋建议书名,亦一并致谢。

超逾半个世纪之前,傅聪于一九五五年在波兰参赛时,傅雷曾经勉励儿子道:“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刻,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家书》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不错,傅雷心中有一条河,不论是莱茵,是黄河,是长江,还是他生长之地黄浦江,这条河充满热情,洋溢诗意,澎湃汹涌,奔流不息,使艺术的气息弥漫两岸,把文化的种子布满四野。

《江声浩荡话傅雷》,唯有浩荡的江声,才能衬托出傅雷的胸襟、眼光、气魄与神采。谨以此书,献给弃世四十载的翻译大家傅雷及其可敬可佩的夫人朱梅馥。

金圣华

二00六年七月十八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

——杨绛

傅雷有渊博的艺术修养。他对西方文艺作品翻译工作的贡献,已公认是第一流的;他对西洋音乐的知识和理解,也是少有的。在中国美术上,他是较早的研究南齐·谢赫的画论《六法论》的人。  

——黄苗子

“生年不满盲,常怀千岁忧。”——这是我父亲最喜欢的诗句,他是一个想得很多、想得很远、内心生活非常丰富的人。正因为他“常怀千岁忧”,所以他的心灵常受煎熬,常处于痛苦之中。  

——傅聪

我一九四0年从艺在上海,一恍几十年,不可能不认识傅雷,虽然从来没在讲堂听他上课;但在人生的大课堂,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师长。傅雷以他动情而精妙的译笔,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四册出齐,从此“燃烧的荆棘”伴着国恨家愁身世悲凉十六七岁的我有勇气活下来。  

——黄宗英

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法。人才学家从中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文学家从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从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从中探索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叶永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声浩荡话傅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圣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0694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