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佛教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趋势。有的从哲学角度切入,有的从东西方宗教比较切入,有的从诠释学解读切入,有的从文化学、民俗学切入,还有从伦理学和艺术角度切入等。佛教是一部“百科全书”,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只要你用心去体悟,总有所得。
本书论述了华严宗、天台宗、牛头宗的佛教思想、教义旨趣、历史沿革等,并从文化视角对佛学作了解读。全书由“华严宗佛学导论”、“天台宗佛学散论”、“牛头禅综论”,以及附录“佛教文化论”组成。本书可供佛学爱好者参考研读。
图书 | 三宗论(华严宗天台宗牛头宗)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近十几年来,佛教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趋势。有的从哲学角度切入,有的从东西方宗教比较切入,有的从诠释学解读切入,有的从文化学、民俗学切入,还有从伦理学和艺术角度切入等。佛教是一部“百科全书”,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只要你用心去体悟,总有所得。 本书论述了华严宗、天台宗、牛头宗的佛教思想、教义旨趣、历史沿革等,并从文化视角对佛学作了解读。全书由“华严宗佛学导论”、“天台宗佛学散论”、“牛头禅综论”,以及附录“佛教文化论”组成。本书可供佛学爱好者参考研读。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四部分: “华严宗佛学导论”按照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基本原则,从《华严经》旨趣开始,叙述华严宗的创立,剖析华严宗的佛教思想、判教思想,落脚于对华严宗佛教哲学思想的概括。 “天台宗佛学散论”侧重把天台宗的“无情有性”说与西方的生态伦理观、把天台宗的“三身相即”理论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作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同时,对天台宗的“舍报”问题、“教育思想特色”,以及“与华严宗的交涉”也作了探讨。 “牛头禅综论”综述了牛头禅的应时势而创立,其间经六传,以及它信奉的经典、教义旨趣、史料勘误、与江南天台宗之交涉、在印度禅向中国禅转位中的作用,最后六祖门人遗则移居天台山佛窟岩创立佛窟学。 附录“佛教文化论”用拉康的三个‘域’理论、诠释学等对佛教作了解读。 目录 前言 华严宗佛学导论 一、《华严经》的宗趣 二、华严宗的创立 三、华严宗的佛学思想 四、华严宗的判教 五、华严佛学思想的哲学概括 天台宗佛学散论 一、天台宗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 二、天台宗的“三身相即”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 三、天台宗的“舍报”问题 四、天台宗教育思想特色 五、天台宗与华严宗的交涉 六、智旭对天台佛学与《周易》之会通 牛头禅综论 一、牛头禅的传承、教旨及史料问题 二、牛头禅在印度禅向中国禅转位中的作用 三、牛头禅与天台宗之交涉 四、天台遗则佛窟学之特色 附:佛教文化论 一、用拉康的三个“域”理论解读佛教 二、人间佛教的另一种解读 三、佛教争论背后的学问 四、禅宗的南宗、北宗与中国绘画的南派、北派 五、《维摩诘经》变相 六、《法华经》变相 七、真可的禅易哲学思想 八、南宋孝宗崇佛的史料、思想及影响 九、地狱十王信仰与佛、儒、道 十、佛教对庙会文化的推动 后语 试读章节 智俨要在譬喻的基础上,“会通于理”,即要从形象的比喻概括出抽象的理论。智俨要从十个方面阐述“玄”理,即“十玄门”。这是智俨说明法界缘起的第三个内容,也是他的独创理论。 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智俨认为,此门是“约相应,无先后故。”认为宇宙万有都不是孤立生起的,皆因相即相人而融为一体的。从时间(纵向)来看,现在的宇宙万有离不开过去的宇宙万有而独在,也离不开将来的宇宙万有而自在。因此,现在具足过去和未来;同理,过去也具足现在和未来;未来具足现在和过去。三世诸法相依相资,相断相摄,故三世是一时,这叫“同时具足”。从空间(横向)来看,宇宙万有虽有差别,因为相即相人而一体不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无碍自在。如此观照时空关系而无先后始终之差别,如沧海之一滴而含百味。这一门是十玄的总说。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此门是“约譬说”。以《梵网经》中所讲的因陀罗珠网之喻,说明佛教的各种法门、世间的一切现象之间相互映现,重重无尽。说明法界缘起是无穷无尽的,如经所云:“一切诸佛以智慧分别,如因陀罗之一切法界无有余。”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此门是“约缘说”。宇宙间的万有,都是本体和现象,本体是隐,现象是显。由于本体和现象一体同具,所以现象离不开本体,本体也离不开现象,隐显同时,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又此隐显无碍,本体可以转化为现象,现象也可转化为本体,秘藏秘收,深奥玄妙。能秘者为显,所秘者为隐,隐显互为秘密,无前无后,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是“约相说”。对相来说,大小事物可以彼此相容,一时俱显不相妨碍。宇宙万有各住自位而不坏相,又同时显现于一门之内,如琉璃瓶中可盛许多芥子,故称微细相容安立门。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是“约世说”。“十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各有三世,共成九世,“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十世本来是有区别的,所谓“隔”,但又是统一的,“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这便是“异成”。此门是从时间上讲圆融,时间的长短、先后以及人们的一念都是互摄互人、圆融无碍的。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是“约行说”,即从修行方面讲。“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方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善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这是说明,佛教各法门相互容摄,修行一门,等于修行了一切法门,因为一即一切。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此门是“约理说”。宇宙万有,虽有差别事相,但它们的关系是“以一人多,多人一,故名相容,即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一中容多,多中摄一,相容无碍,好像一室千灯,光光涉入而无所障碍。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是“约用说”。此门从“事”(用)上讲,不是就“体”或“理”立论。它要阐述统一整体中某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在缘起法中,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此门是“约心说”。“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教门等(指十会),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门是“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始起于实际之法。此中以事即法,故随举一事摄法。”随举一事,即能见一切无尽法界,此一事即具教义、人法、依正之无尽事相,如一花一叶,皆具甚深微妙法门。 正如魏道儒在他的《中国华严宗通史》中指出的:“十玄门”是从十个方面揭示《华严经》的“玄”理,实际上是从十个方面讲法界缘起的内容,从而塑造了一个世界存在的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作为佛自体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表现的世界万有,同时产生,圆满无缺,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等同、相互容摄的合理统一之中。这个世界既是轮回世界又是解脱世界,本体界与现象界是重合的,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即是对彼岸世界的态度。这个世界本质上是静态的,瞬间即永恒,没有发展变化。 P25-P27 序言 这本《三宗论》小册子由“华严宗佛学导论”、“天台宗佛学散论”、“牛头禅综论”,以及附录“佛教文化论”组成。 近十几年来,佛教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趋势。有的从哲学角度切入,有的从东西方宗教比较切入,有的从诠释学解读切入,有的从文化学、民俗学切入,还有从伦理学和艺术角度切入等。佛教是一部“百科全书”,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只要你用心去体悟,总有所得。事实也确是如此,近些年,出了不少有一定质量的学术论著和文章。 华严宗是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主《华严经》为宗经。华严宗与天台宗被学界喻为中国佛教之“双璧”。华严宗的哲学思想极为丰富,只不过它是以宗教的命题出现的。诸如:“一真法界”的本体论;“一即一切”、“六相圆融”的辩证法思想;“自体因果”的内因论;“相入相摄”的时空观;“无起为起”的自然神论思想等。如再从人类学角度考察,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无量光)的崇拜,实为早期人类对太阳崇拜(太阳崇拜是世界各民族早期普遍的自然崇拜形式之一)的残留。“华严宗佛学导论”按照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基本原则,从《华严经》旨趣开始,叙述华严宗的创立,剖析华严宗的佛教思想、判教思想,落脚于对华严宗佛教哲学思想的概括。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佛学思想充满了思辨的哲学命题。诸如: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无情有性等等(详见拙著《天台宗佛学导论》、《天台佛学》、《天台宗与日本文化》)。“天台宗佛学散论”侧重把天台宗的“无情有性”说与西方的生态伦理观、把天台宗的“三身相即”理论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作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同时,对天台宗的“舍报”问题、“教育思想特色”,以及“与华严宗的交涉”也作了探讨。 牛头宗,又叫牛头禅。它因法融创立于金陵牛头山而得名。公元588年,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南朝佛教再也难以维持昔日都市佛教的局面,而纷纷退居山林,学风上也由“义学”转向“禅教并重”。牛头禅代表了南朝结束后江东佛教的特色:从都市佛教走向山岳佛教;行法上主张禅教并重;由于受道家传统影响,主张无情而有佛性。“牛头禅综论”综述了牛头禅的应时势而创立,其间经六传,以及它信奉的经典、教义旨趣、史料勘误、与江南天台宗之交涉、在印度禅向中国禅转位中的作用,最后六祖门人遗则移居天台山佛窟岩创立佛窟学。 附录“佛教文化论”从文化视角对佛学作了解读。首先是“用拉康的三个‘域’理论解读佛教”,法国的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理论家。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三种主要模式——解构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和女权主义都与拉康理论有直接的关系。拉康理论的基石是三个“域”理论:想象域、符号域、现实域。如果我们用拉康的想象域、符号域和现实域分别去解读佛教的缘起论、言语道绝和佛国论,则会使晦涩幽奥的佛教理论变得简洁明了。其次,运用诠释学解读佛教,“人间佛教”提出的实质是当代人对古代佛教的一种重读,佛教是一种“活”的社会有机体,对佛教的研究,不要抱着外在旁观的态度,而是要抱着与佛陀一起思考的态度。要学会运用文本考证与学理阐发互补的方法。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时常发生争论,争论背后反映出来的是诠释学问题。知识论诠释学企图透过历史的时空,把握文本作者的本意;生存论诠释学注重于解读者自身的生存状态,提倡文本意义的创生。再次,禅宗分为南能(惠能)北秀(神秀),史称南宗、北宗,北宗主“渐”,南宗主“顿”。南、北二宗对中国的绘画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的南派、北派。此外,还有《维摩经》变相、《法华经》变相,真可以禅解《易》的哲学思想等。 曾其海 于浙江台州学院天台宗佛学研究所 2006年6月1日 后记 本书的出版,得到许多热心人的真诚帮助。林冬月女士担任繁杂的书稿打印、校对工作,王正老师百忙中为我联系出版事宜,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马驰老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承载总编都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或付出辛勤的劳动,特在此——鸣谢。 曾其海 2006年6月1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三宗论(华严宗天台宗牛头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曾其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8190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首版时间 | 2006-08-01 |
印刷时间 | 200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8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