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愿傀儡--悠远神奇傀儡戏/福建戏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莆仙兴化腔傀儡戏、闽北大腔傀儡戏、闽东北四平傀儡戏、福清词明傀儡戏、闽西高腔、乱弹傀儡戏和幔帐戏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内容推荐

沿唐入宋,皇室疯狂,百姓也张狂,不但以民间土俗技艺呈献皇宫筵席,连胡乐夷舞也纵横于庙堂之中,傀儡之艺能被发挥至极致,于是便有了用傀儡演人物故事的傀儡戏。特别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倚藉长江天堑和江南之富庶,沉迷酒色,尽情欢歌。傀儡戏成了都市臣民们赏心乐事的宠儿。时人惊叹傀儡妆扮[衣装鲜丽,细旦载花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目录

悠悠千载话傀儡◎神坛歌舞呈愿景

福建傀儡冠天下

【莆仙戏称它为戏兄】

 ——莆仙兴化腔傀儡戏

汉兵创傀儡传说◎惹得棚下几多愁◎戏关生死两道门

亚发和他同行的故事

【用大嗓门唱金线戏文】

 ——闽北大腔傀儡戏

金线戏文有来历◎前师后鼓各一人◎说书讲古胜耕田

演戏演仪皆棚中

【梨园教中的一树双葩】

 ——闽东北四平傀儡戏

傀儡也唱四平腔◎知府贺寿选傀儡◎包公搜房驱病魔

两本戏演数百年◎“同报师门”的吴乃宇

【大海送来的古老线戏】

 ——平潭、福清词明傀儡戏

浙江带来的祖宗戏◎吊骷髅神秘“架头”

傀儡名师“海山六”◎墓碑下的占抄本

【神奇土地上的客家古艺】

 ——闽西高腔、乱弹傀儡戏

从杭州带来的傀儡戏◎最甲的傀儡时事戏◎邱必书的红色木偶班

他被观众号为“疯神”⑧花样翻新的木偶书法

【千古江山一担挑】

 ——闽东各地的幔帐戏

一个人的幔帐戏班◎家家厅堂作戏场◎讲书唱戏一般般

唱故事也能当模范

【千载风流未识伊】

 ——幔帐戏

不为人知的“快活二郎”◎漳浦吴静山做戏偶

流光溢彩的“庇仔戏”◎白洋乡的最后归宿

【喜怒哀乐尽在杖头上】

 ——屏南杖头傀儡戏

散兵遗下的杖头戏◎被激出来的傀儡师◎杖头戏班也飘过洋

三起三落的熙岭班

后记——但愿不要成为回忆

拍摄后记

试读章节

傀儡,又称木偶、戏偶,在人类千百年的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它的身份是用土木制成的偶像,人们多用它隐喻“被人利用而不能自主者”(《词源》)。傀儡的身世很是古远,有人说它来自《山海经》里所描述的人类在洪荒混沌中以桃木打鬼的巨人——郁儡;或者说它来自先泰古汉丧礼或傩仪中的“黄金四目”的方相氏。汉晋间,人们忽然发现这一狰狞恐怖的驱鬼神像的舞蹈也具有逗人作乐的作用,于是它就被作为戏弄的木偶人——郭秃,而搬弄于达官贵人的宴会与戏场中,对它的舞弄还取了特别好听的名字叫“郭公歌”“郭公戏”,一时间成了百戏中的翘楚、戏乐场中位列“俳儿之首”的骄子。

沿唐入宋,皇室疯狂,百姓也随之,不但以民间土俗技艺呈献皇宫筵席,连胡乐夷舞也纵横于庙堂之中,傀儡之艺能被发挥至极致,于是便有了用傀儡演人物故事的傀儡戏。特别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倚借长江天堑和江南之富庶,沉迷酒色,尽情欢歌。傀儡戏成了都市臣民们赏心乐事的宠儿,仅杭州官巷口就有24家傀儡,时人惊叹傀儡妆扮“衣装鲜丽,细旦载花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梦粱录》)此时的傀儡戏不仅有悬丝傀儡,还有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演出的剧目,最具刺激性和倍受青睐的大概是烟粉、灵怪、铁骑、公案之类的神话或传奇故事。演出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有话本的讲史、杂剧的戏弄、崖词的说说唱唱,使得许多市民流连忘返、通宵达旦于戏场之中。就连集市戏场中的人们,为防止在人群中走失自己的儿女,傀儡班便在那里摆上一摊小皮影戏或小杖头傀儡戏,专为儿童们观看,与今天大都市购物中心的儿童游乐场的意义相同,其观念已超越时空一千多年。

自宋、元、明以来,中国南戏与北杂剧繁兴,不但以人扮演故事的戏曲声色诱人,就连各类傀儡戏所扮演的那些帝王将相的雄姿、才子佳人的风采、奸雄肖小的诡诈、神仙鬼怪的风魔,尽在方寸戏棚中展示。使得法典森严的封建社会,一时间喷射出许多人性光彩,给许许多多贫苦庶众也增添一些乐趣,分减一点精神之悲伤。但是过不了多久,那些曾一度超诸百戏、独领风骚的傀儡戏,很快被新兴而成熟的戏曲甩至尾后,遭遇冷落。当智慧的傀儡戏艺人们发现戏曲的优长后,很快也学会拿来主义,戏曲的声腔、剧目、表演、服饰,都无一挂漏,一样不少的照搬不误,原本宗教的傀儡戏成为演戏曲的傀儡戏,大量的傀儡戏班甚至可以成为与大戏抗衡的“游击队”,迅速流行于广袤的乡间大地上,真正意义的傀儡戏即形成或成熟于这一时期。此时期都市中的傀儡戏,如幽灵般的时隐时现于街坊庙会里,而在广大的乡村,各种傀儡戏似万点繁花散布九州大地的村落中,与地方戏争奇斗艳,闪烁着诱人的光彩。

P002-004

序言

自宋、元、明以来,中国南戏与北杂剧繁兴,不但以人扮演故事的戏曲,声色诱人,就连各类傀儡戏所扮演的那些帝王将相的雄姿、才子佳人的风采、奸雄肖小的诡诈、神仙鬼怪的风魔,尽在方寸戏棚中展示。使得法典森严的封建社会,一时间喷射出许多人性光彩,给许许多多贫苦庶众也增添一些乐趣,分减一点精神之悲伤。

后记

福建省的寿宁县地处闽浙交界处,群山环绕,交通极为不便。寿宁县西北部有个乡镇叫岱阳乡,乡里有个极小的村庄叫乌石岭。

很久以前,乌石岭是寿宁城关通往外地的要塞。相传浙江景宁县是种植香菇的好地方,其时,浙江菇民将香菇运往闽地,都需经乌石岭辗转而入,后来,有人发现此地林木茂盛,亦可种菇,不必百里奔波,因此便在此地安家扎根,慢慢形成了村落。村中有一韦姓人家,祖地亦是浙江景宁,世代相传傀儡法事与技艺,在卖菇的同时,也巴这门技艺传了下去,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传到现在,人们叫它四平傀儡。

乌石岭地势有些险恶,盘山路上转得我们犯晕,下车站在高坡上,放眼望去,层层的水田如片片绿毡,一股浓浓的乡野气息迎面而来。

傀儡戏艺人吴积增家住在山坡上,有些高。吴积增的父亲吴乃明是乌石岭著名的傀儡师,他把技艺传授道师吴乃宇,其后,吴积增长大成人,吴乃宇则将科法及傀儡技艺复传吴积增,据说这种传承制度叫“回报师门”,听起来有点意思。我们到达吴家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家中只有他的妻儿。儿子正准备高考,桌上零乱摆放着各种学习资料,旁边的cD机播放着时下流行的音乐。因为有约在先,吴积增不一会就回来了,叶明生老师与吴积增是故交,老友相见,格外高兴,我们说明来意。吴积增便上了二楼,挑下一担戏笼,戏笼上有些灰尘,想是许久没有外出接戏了。吴积增洗手,穿上道袍,先从戏笼里请出最古老的一尊偶头,而后点上三根香,拜过,很虔诚的样子。戏笼里历经沧桑的木偶被小心翼翼地拿出挂在大厅中,在光线的照射下如有生命一般。偶头上的油漆有许多已经脱落,斑斑驳驳,但仍无法掩饰往日的华彩。这些栩栩如生的木偶随主人闯荡南北,行走江湖,应该都有一段精彩的回忆。我们都很震惊,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深藏着如此绝美的文化。

吴积增熟练地操纵着木偶,不时的哼着四平腔调,并介绍说这些木偶大多是清代的,后来我们知道吴积增的“福星坛”是福建省内极少数存有明代傀儡头的班社之一。大家看得入迷,老崔打趣地对吴积增的儿子说:“你就别去参加高考了,好好把你父亲这门手艺学下来,比什么都强。”吴的儿子说:“我没兴趣学,但我喜欢这些木偶”,而后抱起一尊“顺风耳”的偶人对我们说,“我最喜欢它”。

吴积增的厅堂中还摆放着许多香菇,时不时的也有人让他去做法事,演木偶戏,这时候他会一个人挑着戏笼行走在四野寂静的崇山峻岭之中。

拍摄《古愿傀儡》这本书特别辛苦,因为所探访的民间艺人,大都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中,正因为他们与外界的隔绝这才得以保留了木偶生存的原始生态,也让我们得以领略到鲜为人知的传统艺术,这是我们的幸事。因此,不论是一个人的幔帐戏班还是多人演出的铁枝木偶或是用“大嗓门唱的金线戏文”,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美妙的瞬间,那一尊尊在艺人手中如有生命的木偶,便是我们行走拍摄的绝好注释。其实千百年来,传统的民间木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形式,它更是乡野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许我们不必太担心他们断代与失传,因为生存与消失都自有它的道理。拍摄此书,我们只能作一些单纯的平面纪录,而无法生动地立体再现,这不免留下太多的遗憾。

感谢所有配合我们完成此书的傀儡艺人,是他们让这些历经沧桑的木偶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感谢本书的作者叶明生老师,我们是拿着他的大作《福建傀儡戏史论》,沿着他田野调查的足迹行走乡间的,这让我们的探访一路坦途。

赖小兵

2005年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愿傀儡--悠远神奇傀儡戏/福建戏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明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12324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09.2-64
丛书名
印张 13.6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8
18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