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淮旧梦(曹雪芹遗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曹雪芹的传记,只写了他一生中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曹家的几桩重大事件,系据八十年代的一部旧稿修改而成。

本书是在对曹雪芹作《红楼梦》的总体认识下,就创作前前后后的有关问题,展开叙述,安排章节和使用语言。全书所涉及事实,力求有所依据。

内容推荐

曹雪芹出生在江宁,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江宁即今江苏南京,有许多异名,因秦淮河流穿城中,古代许多典籍亦称南京为秦淮。如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和尾声,有“秦淮烟月无新旧”、“人到秦淮尽解愁”等句,都是用秦淮代指金陵城。

曹雪芹几位友人与曹雪芹的唱和诗,也都是这种用法。如敦敏的《赠芹圃》诗中,就有“秦淮风月忆繁华”句;又另一首怀念曹雪芹诗,亦日“秦淮旧梦人犹在”,都是指曹雪芹在金陵城的生活经历。

曹氏家族,自曹雪芹曾祖曹玺起,到他祖父曹寅,直至他的父辈曹颥、曹頫,都是在金陵城做官。最后,他叔父曹烦因罪罢官,曹家被抄而彻底败落,曹雪芹随家告别金陵城。可见,这段短暂的岁月,影响曹雪芹的一生。这就是这个小册子以金陵城为切入点,定名为《秦淮旧梦》的由来。

目录

弁言

一 遗腹子诞生11

二 石头城19

三 雨花石的梦24

四 山雨欲来32

五 雨横风狂44

六 童年结束57

七 面前的道路67

八 又是隋赫德71

九 投笔从戎吗77

十 古董风波84

十一 秦淮旧梦91

十二 满纸荒唐言99

十三 真与假105

十四 福彭去世111

十五 十年辛苦116

十六 棠村124

十七 做幕宾的误传127

十八 瓜洲渡口133

十九 佩刀质酒138

二十 题《琵琶行》传奇144

二十一 巨星殒落146

跋152

试读章节

二 石头城

曹雪芹诞生在江宁。在这里,他经历了童年,也告别了童年。童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不知愁滋味”的时代,这时形成的许多记忆,都至关重要,甚至深入骨髓。所以,南京应是曹雪芹最确切意义的故乡。

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古名金陵,又有秣陵、建业、建邺、建康诸名。三国时代的吴,后来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前后六个朝代,合称六朝,都是在南京建都。这几百年间,南京曾经十分兴盛繁华,故后人常常用“六朝金粉”一语来形容它。到隋唐两代,有所衰落,隋代杨广为晋王时,领兵攻下陈都,“宫殿陵园,城垣庐合,悉皆平荡,六朝旧迹,蔓草荒烟,无仅存者矣”。五代十国时,杨行密的吴国于金陵建都,改筑城垣,跨秦淮南北。李异的南唐,大抵承杨吴之旧。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都是在这里建都,又是另一番规模。但明代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在南京仍还保留了一套中央政府机构,名称与北京相同,作用自然有异。江南本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所以于有明一代,这里依然维持它的繁荣昌盛。

这也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文学艺术气氛十分浓郁的古城。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事件发生在这里,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城里城外,留下许多历史遗迹,流传着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

南京这城市,历代的许许多多文学艺术名家,或者是在这里出生,或者他们的生活和创作,都与这个城市有过某种联系。特别是那里的许多名胜古迹,各个时代有不少诗人都曾写过怀古之作,借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吟咏,来抒发自身的感慨。

这又是一座引起人们遐想和沉思的城市。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不少吟咏金陵的诗,其中《金陵五题》,是写金陵的环境风物,用了许多历史典故,但其中蕴含刘禹锡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怀,这组诗的第一首《石头城》,说: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另一首《乌衣巷》,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这一组吟咏石头城的诗,曹雪芹早已读过,最初他只感到引起人的许多联想,非常美,在他心中唤起的特殊感受,久久不能淡忘。然而,诗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感慨,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更深的体味,特别是过了多年之后,因曹家的变故而离开江宁,他才逐渐真正领略到。

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曹雪芹经历他的童年,接受这种特殊环境的熏陶。转眼间,他到了入学的年龄。在进学塾之前的几年时间内,他母亲马夫人亲自教他读书认字,他已经读过几本书,认得几千字了。他入学时,别人都还在开始读那“三、百、千、千”③这类儿童启蒙读本,他却已经全都会背诵了。这类书籍中,他读得最熟,也最喜欢的,是《千家诗》。

进学塾,于曹雪芹却是苦事。在学塾里,他每天都得读“四书”,即准备将来参加科举的四部所谓“举业书”:学庸论孟(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他最不喜欢的书,可是先生却说,将来去中举人、会进士,就必须读熟这几本书。曹雪芹却不在意这些,常常借故不去。李氏太夫人也觉得他年岁太小,说不能逼得太紧,慢慢来。有了老太太的这句话,他就更有“理由”借故不去上学了。

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又有老太太发过话,所以曹雪芹就可以放心地去游玩。只是他每次出去,跟去的家人太多,有好多限制,不能自由自在地玩。但他每去一个地方,总是重温一下古人吟咏这个地方的诗句。  几年间,曹雪芹读了不少古诗。使他引起联想最多的,深深地烙印在曹雪芹的头脑里,是《诗经》、《楚辞》、《昭明文选》和唐宋诗词。这个时期他读的诗,还有不少是常常说到扬州的。有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等等,都引起他对扬州的向往。

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到扬州去。那天晚上,曹頫走进李氏太夫人的起坐间,问安过后,坐下来说了一些外面的事,说到了他奉旨整修的扬州天宁寺,说现在工程已毕,佛像也已金装好了,日内即将举行开光大典,他要到那里去一趟。太夫人说:

“这是一桩功德事。你父亲生前,虔诚奉佛,对做善事一向是很热心的。当年,仅香林寺一处,他就曾在和州与秣陵关两地买田四百多亩,施给寺里作为香火田。”

曹頫点头称是,说:“儿子也是努力学父亲的榜样,想多做些善事。”

太夫人又说:“现在我们的家境自是不比当年了。这次,你不过是给皇上办差,奉旨做这番善事,要更加诚敬。”

曹頫说:“儿子记住老太太的这些话。过几天,寺里佛像‘开光’时,儿子想带霈儿去,代老太太上一炷香。保佑老太太福寿康宁,也保佑霈儿平安长大。不知老太太觉得怎样?”

“给佛爷上香的事,带霈儿去当然很好。只是你在那里有许多差事要办,难以照管,要多带些家人去。”

曹雪芹在旁边听到老太太和叔父的这些话,高兴极了。他想起最近读过的一首唐诗,其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句子。这次,能到江南的寺院去看看,那真是太好了。

就这样,曹雪芹到了扬州。九月的江南,虽然秋光满眼,风景宜人,但是,楼台烟雨的景色,却未能领略到。加上此次去扬州天宁寺,是跟着上香、行礼,倒没有怎么去玩了。

金陵,人们亦称石头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形势险要,自古称为龙盘虎踞。那里的景色壮美中又带秀丽,幼年的曹雪芹,还不能充分领受,但在他心目中,南京的一切都十分有趣。

他这个年岁所看到的,当然是这座城市的繁华,那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茶楼酒馆,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茶馆门口挂着卖茶的灯笼,茶座上坐满吃茶的客人,茶馆的花囊里插着时鲜花朵。还有那些酒馆,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明角灯,酒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他外出的次数不多,每次都有人跟着,这些地方,只在远处看看,不能进去坐一坐。但是,这一切,在他看起来,都十分新奇。

曹雪芹还去过几次秦淮河。他觉得,秦淮河最美的时候是在夜晚,在那淡淡的月光下。平常,老太太不让他晚问出去,有人跟着也不行。有一次是叔父曹烦和婶母带他去,他才有机会欣赏到秦淮河的夜晚景色。

这时,正是河里水满的时节。河上的微波,映着夜月,闪着点点银光。刹时间,那来往的游船,搅乱了河波,那散乱的光点,时而晃动,时而凝聚,他感到美极了。那些游船中,不断飘散出箫鼓和歌唱的乐声,他听起来也感到特别的悠扬婉转。还有两岸河房里的人家,窗户里飘过来的香气,灯光倒影,与迷蒙的月色融合成一片。这时的曹雪芹,感到自己仿佛处身于琼楼玉宇之中一般。这种种情景,在幼小的曹雪芹心中,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回忆,时隔多年之后,每当回想起度过儿时岁月的南京城,头脑中便自然浮现出这种种情景。

P19-23

序言

这部《秦淮旧梦》,不是曹雪芹的传记,只写他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系据八十年代的一部旧稿修改而成。那部旧稿,书名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篇幅很短,可以说只是一篇长文章。由于曹雪芹的传记资料匮乏,如今的修改,仍然无法将他一生的活动充分展开,以发展成一部传记。

如果写出一部严格意义的曹雪芹传记,可供使用的资料,只有故宫博物院清史研究所编的两部资料,即《曹家档案史料》和《李煦档案史料》。前者也只是他乃祖乃父两代人的事,无曹雪芹本人的直接资料;后者李煦是曹寅的内兄,关系虽不寻常,但只是涉及一些曹家的事,更非曹雪芹其人的直接史料。

此外,曹雪芹的几位友人与他诗歌唱和,倒是直接说到他的生平经历和活动状况,但又只是片言只语,对其生平活动作简略说明。而且,时下各研究者对此的解释亦不尽一致。在这种条件下,如构成一部像样的曹雪芹传记,显然是资料不足,存在传记之作最致命的局限。

不得已,这部《秦淮旧梦》,只能写曹雪芹一生中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曹家的几桩重大事件。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既不像传记,又不像研究之作,更不像纪传体小说。但稿子中这些成分,却都含有一点,因此我戏称这部旧稿为“四不像”。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略感无愧的,那就是:所有叙述都必有资料和事实为依据,不敢无中生有作有舛事实的胡编乱造。由于追求实有其事,故笔墨运用不能不受事实的制约,难免蜻蜒点水,语焉不详。

这次修改,在内容和文字上都有所扩充和加强,但原先叙述必有资料依据的想法不变,即也是遵循叙述必有以资料为基础的原则。故所增加的文字,或者是将资料化用进正文各个章节,或者以注释形式将某些资料直接标出,以表明各有所据也。

如此说来,《秦淮旧梦》仅仅是对旧稿做某些增补修改,在旧稿基础上稍做扩充,着重是加浓一点生活色彩。虽属炒冷饭,但自己认为,并非多余,还是有此必要的。

今稿日《秦淮旧梦》,改写目的仍只是叙述曹雪芹一生遭遇的几桩大事,以及他创作《红楼梦》的主要缘曲,也略及他创作过程中的某些小关节。小稿的题目,原先曾想过改为《曹雪芹别传》,可是,因台湾历史小说家故友高阳先生的一部纪传体小说,已用《曹雪芹别传》这个名字,不便与之重复而混淆视听;故改为如今的书名:《秦淮旧梦》。虽然,这是曹雪芹的友人张宜泉诗中的话,他是以此概括曹雪芹诗作的特点,于作小说,乃至他一生的活动,也是有其概括意义的。但小说《红楼梦》毕竟不同于诗作,因此又加副标题为:《曹雪芹遗事》,说的只是曹雪芹生活中的几个片断。

曹雪芹出生在江宁,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江宁即今江苏南京,有许多异名,因秦淮河流穿城中,古代许多典籍中亦称南京为秦淮。如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和尾声,有“秦淮烟月无新旧”、“人到秦淮解尽愁”等句,都是用秦淮代指金陵城。

曹雪芹几位友人与曹雪芹的唱和诗,也都是这种用法。如敦敏的《赠芹圃》诗中,就有“秦淮风月忆繁华”句,又另一首怀念曹雪芹诗,亦日“秦淮旧梦人犹在”,都是指曹雪芹在金陵城的生活经历。

曹雪芹的祖籍,即祖上的原籍,虽是辽阳,但金陵城是他的实际故乡。他在这里出生,度过童年,并结束了童年,虽然只生活过短暂的十四个年头,但金陵城对曹雪芹一生的思想与《红楼梦》创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曹氏家族,自他曾祖曹玺起,到他祖父曹寅,直至他的父辈曹颥、曹頫,都是在金陵城做官。最后,他叔父曹頫因罪罢官,曹家被抄而彻底败落,曹雪芹随家告别金陵城。可见,这段短暂的岁月,影响曹雪芹的一生。这就是这个小册子以金陵城为切入点,定名为《秦淮旧梦》的由来。

曹雪芹的名、字、号,在他友人的赠答诗中,有约略的说明。张宜泉的《题芹溪居士》诗题下的小注,说得最为完整,日:“姓曹名霈,字梦阮,号芹溪居士。”此外还有敦敏的一首诗,其题甚长,诗题的开头一句为:“芹圃曹君霈,别来已载馀矣。”又敦诚的一首,诗题为:《寄怀曹雪芹霪》。由此可以得知,曹雪芹,名霈,字梦阮,他的号,除雪芹外,还有芹溪居士、芹圃等。

曹雪芹的里贯,应该说,他实际是南京人,或北京人。今南京,即当时的江宁,是他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北京,有曹家老宅,起码自曹雪芹的曾祖曹玺起,则是安家于北京,而且,曹雪芹本身自十四岁离开南京之后,北京又是他此后长期生活的地方。

除上述两地外,前些年又有过曹家原籍问题的争论,即原籍有两说:一说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后来,又扯上铁岭,上溯至唐宋元明,越争越枝蔓。于是有人开了个小玩笑说,曹雪芹的祖籍,如果上溯祖宗的祖宗,远祖的远祖,最可靠,最万无一失的,应是北京房山周口店,人类始祖中国猿人聚居之地。对此,谁也不能说个不字。

曹雪芹的一生,产生决定影响的事件,是雍正六年初曹家被抄。上一年,即雍正五年的岁末,雍正皇帝下诏,抄家事实发生在第二年:雍正六年的正月。这年曹雪芹十四岁。这是曹家的一场大变故,曹雪芹亦因此结束了短暂的童年。这在少年曹雪芹心灵上引起的震撼是巨大的。于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社会,对人生,特别是对各种各样人的了解,无疑是起了决定作用。后来他创作小说《红楼梦》,都可追溯到这场家族的大变故。

在《红楼梦》中,还有一点颇值得注意,就是女性人物为什么占有那样不寻常的位置,甚至书名也曾一度定为《金陵十二钗》。顾名思义,小说所写的,主要是金陵十二名女子。这当不会是毫无因由的。由此,不能不令人想到,曹家被抄,似亦波及曹雪芹自身的最初情爱经历。那场家族的大变故,全家人口星散,颠簸播迁,他当时还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他个人也许有过一段夭折了的初恋,心中留下深深的伤痛。

曹雪芹在江宁时期,故家被抄,既是曹氏家族命运的变化,也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是曹雪芹个人经历中离合悲欢回忆的中心。《红楼梦》的开头,有一段话很可注意,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可见,曹雪芹创作构思的出发点,是生活中有过某种联系的几位女性人物。

曹雪芹在书中为什么一再提到“当日所有之女子”,我想,此中固然是指几位女性人物,似为包括他的祖母和母亲,但“女子”云云,则非用于祖母母亲的口气,而是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与他同龄的女子。也许其中还有某一位少女曾与这位十四岁的少年,共同度过一生中最神秘,也最宝贵的初恋时光。

梦幻般的秦淮岁月结束,于曹雪芹,是生活经历的转折点。这对他的人生态度、文学思想,影响都是极大的。小说本身及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都透露出这个事实。《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蕴含着那般浓厚的悲剧色彩,不会是了无依据的空穴来风。而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时而涉及这个问题,也不会是无的放矢。故这个小册子的编撰,加重曹雪芹感情生活分量,也是有依据的。

曹雪芹父亲是谁?

这里涉及一个大问题,近几年出来的论著,凡述及曹雪芹生平家世者,虽然没有新资料发现,但他父亲是谁,一个较普遍的说法,定为曹頫,越来越为论者取从。  关于曹雪芹的生平身世,涉及两个关键性问题。这就是:一,曹雪芹他父亲是谁;二,出生于哪一年。事实上,这是同一个问题两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因为曹雪芹的父亲是谁的问题解决了,他生于哪一年,还有其他一系列问题,也就因此而可以得到确定。

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有文字记载可据,至今没有太大的争议。而他父亲是谁,却无直接的文字记载,只能于曹寅的儿子中寻找。关于曹寅,清官档案的有关曹家部分,前几年故宫博物院已辑编出版,是可靠有用的资料。由此得知曹寅共有两个儿子,即长子曹颐和过继的次子曹頫。曹雪芹的父亲,非此即彼,据以推定其一。因此,红学研究者有两说,或认为曹雪芹是曹顺的遗腹子,或认为是曹頫的儿子。

主曹頫说者,理由是两点,其一是敦诚的诗中语,其二是据((红楼梦》中的人物贾政推测而定。而可以称得上是考据的,只是第一个理由,即据敦诚诗的“四十年华赴杳冥”句,先拟定曹雪芹卒于四十岁时,又拟定曹雪芹的卒年为乾隆壬午(1762年,或癸未,或甲申),然后由此上推四十年,定其出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或雍正元年,或雍正二年。而曹颥死于康熙五十四年初,如果曹雪芹生于康熙六十一年,此时已是曹颥死后的第八到第十年,不能合榫。既然不会是曹顺,那就只能是曹頫了。

作如此推断,虽然也是考据的路数,但论述的证据却不能说是铁定的。因“四十年华”也还完全有可能是概举。是否系概举,曾与友人孙玉明兄论及,孙谓沈治钧先生著有《挽诗中说年寿可以举成数》文,可一读。拜读之下,殊感此文说理清晰,材料详审,已无另赞一语余地。沈文亦说明此系概举,可见,诗中“四十年华”句,不能证明曹雪芹的卒年必定就是不折不扣的四十岁。

此为敦诚悼念曹雪芹的诗中语句,作诗,有其本身的规律,因平仄、句式等等的限定,举概数甚属常见。今所据非铁证,而又是独出孤证,故论证仍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持曹頫说者为避免孤证,举的第二个理由,更是不能成立。那是先将曹雪芹与贾宝玉划上个等号,贾宝玉的父亲是贾家二老爷贾政。然后将贾政与曹家二老爷曹頫再划上等号,由此推断曹雪芹的父亲是曹頫。小说人物贾政是否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型,本身就是个问题,何况还混淆了相互之间关系中的许多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我更相信曹雪芹为“遗腹子”说。这部稿子也正是按此而展开,这当然不是随意而定,因为《红楼梦》本身所显示的某些迹象,据我个人看来,曹頫说有诸多不能圆满处。曹雪芹一生的经历,只有说明他是曹颥的遗腹子,许多问题才可说得圆通。所以说曹雪芹的父亲只能是曹颥,而不是曹頫。

在《红楼梦》中有两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其一为甲戌本中的“到乾隆甲戌抄阅再评”语。甲戌为乾隆十九年,既日“再评”,可知此前还有一次初评。初评自然是此书大体告蒇时,当在甲戌之前。假如定小说初成于甲戌的前一年,即乾隆癸酉年(1753)。

小说开头又有作者自述此书创作和修改经过的话,曰:“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也就是说,此书创作修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如这里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不是实指整整十年,但也绝不会是短时间。有趣的是甲戌本《凡例》最后一条的诗中,也有“十年辛苦不寻常”句,当亦不是毫无依据的泛语。因此,书的初稿完成,可视为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如乾隆癸酉全书初成,那么此书开始草创动笔,大约是在此前十年的乾隆癸亥年(1743)。

其二是《红楼梦》开头的楔子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这个开头,有学者认为非曹雪芹原著文字,而是出于脂砚斋之手的回前批。这是对的。然而,即使此为脂批,其中有“作者自云”、“自又云”诸语,为脂砚作批时引用作者原话,也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说,曹雪芹在此书最初进行构思和动笔时,曾交代过创作缘起,曰:

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如果按曹雪芹之父为“曹頫说”,定他生于1722年,到乾隆癸亥,大约是二十一岁。可是,这番老气横秋的话,却完全是人到中年,饱经忧患者的口气。尤其是那“半生潦倒”云云,更不像是一位二十刚出头的小青年说的话。曹雪芹无论怎么早熟,这话的口气与他此时的年岁实在联系不上。

由此可见,曹雪芹的出生,应该早于康熙五十九年。所以,我取的是“遗腹子”说,即他的父亲应是曹颥。据此可确定,曹雪芹出生,当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

几年来,我还一直在思考另一个小问题,这就是书中李纨这个人物形象如何形成,即作者下笔写李纨时的感情背景。

《红楼梦》是一部主要笔墨用于写女性人物的书。但书中所写的这诸多女性人物,作者或直接着笔,或于字里行间流露,又有一个共同点,几乎都写出她们性格的缺点和弱点,都有可非议处。如果不算龙套人物,上至贾母,下至主要的仆妇甚至丫鬟,都是如此。而其中的主子,如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特别是王熙凤,甚至还存在德与品的显著缺陷。

书中惟有一个人物例外,这就是李纨。贾宝玉的这位寡妇嫂子,善良正直厚道,守分识大体,占尽那个时代女性的一切美德。纨完谐音,即人品性格无任何瑕疵的完人也。小说中的这个人物,如果有模特儿的话,就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他那寡居几十年的母亲,即曹颢的遗孀马氏夫人。有人说,在《红楼梦》中李纨是个写得并不成功的人物,这也是好理解的,曹雪芹在寡母的抚养爱护下成长。可以说,他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写这个人物的,读者可能都会注意到第六十四回的占花名酒令,属于李纨的花名签子,是梅花,与之相应的是宋人王淇的诗句:“竹篱茅舍自甘心。”

如此说来,《红楼梦》中的贾兰,如写作时也有某个模特儿的话,那应是曹雪芹自身才是。

许多研究者都说过,贾宝玉才是曹雪芹。那是一种误会。《红楼梦》的情节确含有曹家发生过的事件,书中的人物也确有曹家人为模特儿的。贾宝玉的模特儿不是曹雪芹自身,而是脂砚斋。这位作批者,多次以贾宝玉自居,便可为证。

我这样说,并不于马夫人与李纨间划上等号,只是说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构成,存在人物原型。作家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有模特儿为依据,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常有的事。外国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国小说《儒林外史》和《孽海花》,人物形象的原型,都见诸记载,是确凿无疑的。

为什么这里用那么多的篇幅叙述“遗腹子说”的可据,因为曹雪芹一生的经历,只有此说才可以贯通。因此,这个小册子全书的其他章节,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

雍正六年初曹家被抄。实际上是上一年的岁末雍正下诏,抄家事实发生在第二年初,即雍正六年的正月。这年曹雪芹十四岁。由于这场大变故,曹雪芹从此结束了短暂的童年,这在少年曹雪芹心灵上引起的震撼是巨大的。于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社会,对人生,特别是对各种各样人的了解,无疑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拙著《红楼梦纵横谈》中曾说过几句也许是很幼稚的话:曹家被抄,对这个家族来说是一大挫折,是不幸,但对曹雪芹个人却未必是坏事。如果他的生活道路一帆风顺,也许就写不出那“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至今,我还是这样认定的。这个想法,也带进这部小稿之中。

在《红楼梦》中,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女性人物为什么在书中占有那样不寻常的位置,这决不是毫无因由的。由此不能不令人想到曹雪芹自身的感情生活。曹家被抄,当时他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也许其中有某一位少女曾与他度过一生中最难忘的初恋时光,由于家族的这场大变故,以致人口星散,颠簸播迁,在他的心中留下深深的伤痛。故《秦淮旧梦》既是曹雪芹个人生活中离合悲欢的回忆,也是曹氏家族命运的写照。

梦幻般的秦淮岁月结束,于这位绝世天才曹雪芹,是生活经历的转折点。这对他的人生态度、文学思想,影响都是极大的。小说《红楼梦》本身,以及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对此书的批语,都透露出这个事实。书的情节和人物,蕴含着那般浓厚的悲剧色彩,不会是了无依据的空穴来风。而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时而涉及这个问题,也不会是无的放矢。此次修改中,这就是约略增加一点曹雪芹感情生活分量的依据。

后记

近若干年,《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一次次有研究者写文章提出新说,认为作者非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各家说法不一,由此于红学领域引起的反响,亦颇不相同。

这类文章,尽管都有《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说的共同点,但论述方法却大为不同。归结起来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其一倒是走考据的路子,还可以说是正规的学术研究,只不过对资料的解释和运用不能令人赞同。而另一些文章,也自称考据,但却与考据不相干,不可讳言,那还不能说是学术研究,甚至连传统索隐派的索隐都够不上,却只是胡乱猜测。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我个人至今未发现否定曹雪芹作《红楼梦》的新资料,也没有对旧资料作新论证的另外角度。特别是小说开头,那一段近于楔子的话,虽然可定为脂批进入正文,但其中又有作者“自云”、“自又云”语,明显是脂砚作批时引用作者的原话。此外,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还有其他许多批者所作的注语,如“缺中秋诗俟雪芹”,“书未成芹的泪尽而逝”等等,都说明《红楼梦》确是曹雪芹所作。也就是说,《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这个传统的结论,我至今未找出任何推翻的可靠理由。

以上几句话,似乎是多余的,本来大可不说。许多研究者也都已做过《红楼梦》是曹雪芹作的详细论述,我则毋需又在这个老问题上再另化笔墨,重弹一番老调。可是,近年来仿佛形成一种潮流,某些自称研究的文章,为别树新见而别树新见,不顾事实而构成一番理由。有的,对旧资料作出的新解,似亦有可成立的一说,但与其他已证实的资料,全都大相抵牾。那样,新解的可靠程度,就可大打折扣了。

对学术上某些成见旧说提出异议,如果不是了无依据的猜测,而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当是治学中应有的精神。无论其结论是否令人赞同,但其精神当也应予称许的。

然而,否定一种长期形成复又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成说,树立新见,不是随意呼之即可到来,而是要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或者有新资料发现,或者对旧有资料有新的解释。那都是自然形成,可遇而不可强求。如果蕴积不充,复又阅读资料不足,却受某种潮流支配,强为创立新见,以图一鸣惊人,其结果只能是既有悖治学常规,又乖舛基本常识。

说上述这几句话,只是为了说明,我的整个小册子是建立在曹雪芹为《红楼梦》的作者这个基础之上,是从曹雪芹一生中的几个生活片断入手,说明他怎样进人《红楼梦》的创作。

至于《红楼梦》全书创作过程中的复杂状况,那是成书中的问题,属于非关作者是谁的另一项研究内容,并不影响此书为曹雪芹所作的总体认识。

我的这个小册子,就是在曹雪芹作《红楼梦》的这总体认识下,就创作前前后后的有关问题,展开叙述,安排章节和使用语言。全书所涉及事实,力求有所依据,不敢胡乱猜测。至于资料运用是否妥帖,得失如何,有待于行家通人。此外一切,也就无暇计及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淮旧梦(曹雪芹遗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冠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7009
开本 32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 5: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