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配音生涯(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回顾了苏秀四十多年在配音界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更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经验和心得,非常生动可读。随书赠送超值CD一张——《苏秀配音片断精选》,收录了她和邱岳峰、胡庆汉、尚华等的对手戏,也是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内容推荐

  苏秀笔下展开的世界,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经历。在辑一“往事趣谈”里,她写1957年文艺的早春天气,写“内参片”的来历,写自己的懵懂与恍悟——严锋的《好音》在网络上下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小段:“最有反讽意味的是,许多最精彩的译制片恰恰是在文化最荒瘠的极左路线时期完成的,比如说《魂断蓝桥》、《音乐之声》、《简·爱》,那时是作为内参片供‘四人帮’享乐的。像邱岳峰这样的我们最优秀的配音演员,用最严肃的艺术态度,配了大量的名片,给世界上最少数的人看。”对此有印象的朋友,看一看苏秀笔下的这些篇章,一定会有许多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感悟。辑三“我的前辈,我的伙伴”,一气写了三十多个人物,从老厂长陈叙一,到卫禹平、邱岳峰、毕克、李梓,再到曹雷、刘广宁、童自荣、施融、沈晓谦……这些在观众中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能让人回忆起一个时代的难忘的声音,几乎悉数都在她的书中出现。她写这么一群人在神圣而又近乎神秘的永嘉路录音棚里的日子,或描神,或拟态,或庄或谐,毫不费力地,把我们带回了那又封闭又敞亮的岁月,那里又埋藏着多少人浑然而又纯明的青春记忆。辑二是一组关于译制导演和电影艺术的札记,《译制导演究竟做些什么》《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话筒前的心理学》……在这些篇章里,苏秀那非常独特和卓越的一面,悄然地展示出来了。作为译制导演,怎样与翻译一起修改剧本,吃透原片作者意图,怎样搭好演员班子,在录音现场如何引导演员入戏,为什么说最好的译制片,就应该让观众忘记配音演员的存在……她的导演艺术,她的工作经验,她那浓郁的书卷气伴随着一个个解密式的分析,使这部分比较专业的文字显得格外珍贵,那些信手拈来的事例和人物,是读者既熟悉又新鲜的,读来一点儿也不枯燥,甚至,我敢说,它会令人着迷。

目录

1 往事趣谈

 第一次领奖/003

 为“四人帮”唱堂会/009

 内参片正式开工/011

 气死“日活”/013

 酷暑、桃子、十七号片/014

 第二次领奖/018

 别开生面的“政治学习”/020

 关于《雾之旗》的回忆/022

 我为褒曼配音/025

 演员组二三趣事/028

 录音棚中的“鬼打墙”/032

 恍恍惚惚的一群人/034

 李梓配男孩的风波/037

 为《少林寺》和《少林小子》配音/040

 两只可爱的小松鼠/045

 电视译制片专业座谈会/047

 轰动一时的《姿三四郎》/049

 上视译制部创业伊始/054

 《血的锁链》与“黄埔一期”/059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061

 我的每一次“人生”/070

 我们最忠心的影迷/083

2 译导札记

 译制导演究竟做些什么/089

 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106

 细节的真实/111

 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114

 话筒前的心理学/118

 塑造角色最多的演员/121

 从艾司黛拉到哈维夏姆小姐/125

 叛逆玛季德/131

 该怎样看待《砂器》的男主人公/134

 野心家高须相子/138

 约安娜,灵与肉的冲突/140

 苏联的新浪潮影片/142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幕后戏/148

 全新样式的反法西斯影片/150

 看了译制片才全懂了/154

 人的高贵与尊严/157

 非同一般的人物关系/161

 震撼心灵的《苦海余生》/163

 白云、苍狗,倏忽万变/168

 “远山”在呼唤什么?/171

 一个婴儿的独白/177

 令我倾心的《沙鸥》/182

 作家电影《广岛之恋》/185

 《红莓》为囚犯立传/188

 精致的《格洛丽亚》/190

3 我的前辈,我的伙伴

 陈叙一——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195

 我的考官卫禹平/205

 故事片的前辈们/208

 邱岳峰——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210

 姚念贻与张同凝/220

 毕克——装龙像龙,装虎像虎/222

 胡庆汉、杨文元和我/228

 “知识分子”富润生/233

 戏说于鼎——“一将成名万骨枯”/235

 李梓——我们的当家花旦/240

 尚华——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个角色/243

 赵慎之——她说我“盗名窃誉”/248

 传奇人物潘我源/252

 刘广宁——观众心中的公主/254

 六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260

 配音王子童自荣/263

 我的忘年交施融/268

 曹雷——人活一辈子,她活两辈子/274

 七八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278

 注重学习的孙渝烽/281

 沈晓谦——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痴迷/283

 我的“女儿”和从配音圈走出的二林/286

 翻译和录音师,我的合作伙伴/291

 狄菲菲——天生丽质难自弃/298

 我的安慰与自豪/300

4 尾声

 我的仲夏夜之梦/305

 老尚,你安心地走吧!/314

 他们为什么要重配?/317

 你好!苏秀老师/童自荣/319

后记/323

苏秀作品年表/335

试读章节

自一九七一年开始,我们陆续译制了一大批日本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如《日本海大海战》、《虎,虎,虎》、《日本最长的一天》以及《啊,战友》、《啊,军歌》等等。据当时周总理的电报称:译制这些影片,是为了无产阶级司令部研究国际阶级斗争新动向做参考的。后来,又译制了好莱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量作品,如《魂断蓝桥》、《鸳梦重温》、《琼宮恨史》、《音乐之声》、《春闺泪痕》、《农家女》、《巴黎圣母院》、《简·爱》、《化身博士》等等’有数十部之多。其间还有意大利、德国与罗马尼亚合拍的《罗马之战》,墨西哥拍摄的《生的权利》,日本拍摄的《绝唱》,苏联拍摄的《红莓》,英国拍摄的《铁道儿童》。据说,这些影片是为样板团在艺术上做参考的。

当时还有几条纪律:第一,我们做的这个工作不能跟任何人说,包括自己家里人。第二,任何情况下不许提影片名字,只能说它的代号,如《罗马之战》叫十七号片。第三,剧本不许带出厂,要念台词只能在厂里念。三楼是翻译、演员、录音工作的地方,也是录音棚所在地,因此,在二楼的墙上就贴着“非工作人员请勿上楼”。像中叔皇、达式常等人曾参加过某些内片的配音,但即使他们以后再到厂里来,也不会随便上三楼的。搞得非常神秘。

某些内参片会在厂内放映一两场,这种票有钱也买不到,连我们自己也很难得到。那真是弥足珍贵呀!

有时,王洪文、徐景贤等人会坐着小车来看片。那时,我们也还没有怀疑什么。有一次,一部谈不上有什么艺术价值的好莱坞影片到了我们厂。我问坐在我边上的伍经纬“这部影片有什么参考价值”,他说“中影公司发错片子了”。后来才知道,江青喜欢好莱坞影星泰伦.鲍华,凡是他主演的都要拿来译制。再后来,《红都女皇》面市,我们这才明白,原来我们是在给人唱堂会呀。

不过,虽说我们给人唱了六七年的堂会,但是,也确实译制了一些很有艺术价值的影片。而且,锻炼了队伍。在这长长的六七年当中,大家的业务并没有荒疏。像六十年代进厂的刘广宁、伍经纬,来了没几年就文化大革命了,他们和七十年代初进厂的童自荣、程晓桦等人都是在这些年得到锻炼的。这也为八十年代演员班子的齐整,准备了条件。(P9-10)

序言

一九八四年我退休离厂,随即在上海电视台译制部又工作了差不多十年。九五年我老伴做心脏手术以后,我就基本不再工作了。后来我们迁居杭州女儿家,就彻底淡出了配音圈子。

那时,偶尔看一部译制片,总是质量很差。与朋友相聚,难得谈起译制片来,也常常是不如人意。可是,这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何必“皇上不急,急死太监”。所以当我听到朱军在《艺术人生》中,当着童自荣的面,不客气地说:“反正我现在是不看译制片的。”我也觉得“理当如此”。

二。。三年,在离开配音圈多年之后,我看到中国电视报谈到《虎口脫险》时说:“感谢上海电影译制厂,感谢配音演员,感谢八十年代。”我真的被触动了。我完全没想到,在二十多年以后,居然还有人以这样热情的语气谈到我们。

再以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广播谈到了我们,采访了我们。知道了,时至今日,仍有那么多观众怀念着我们,爱着我们,把我们当年的作品一遍遍地拿出来看,一遍遍地拿出来听。他们说:“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没有忘记。”看到此,我不禁热泪盈眶了。

观众孙洁说:“并未走远的八十年代,那些美好的声音回旋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响彻我们的灵魂。那时候,神秘的上海电影译制厂是一个存放我们无穷想象和美丽期许的港湾,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我还在中国配音网上看到网友为邱岳峰和毕克建立的“墓碑”和“纪念馆”。有的网友在上面写道:“很多明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了光华。可是他们的光辉却渐渐被后人发现,这就是他们的魅力。”

还有一位叫“塞上春风”的网友,给我写了一首藏头诗:

苏醒寒冬惟春意,

秀美乾坤可叹时,

大气堪把山河画,

师法天然能自知。

风华不任沧桑改,

采撷群芳趁露湿,

依稀仍忆韶光曲,

旧日琴筝意迟迟。

我看了,首先感到非常愧对这位网友,不是媒体和网上对译制片的怀念和赞誉,我早已淡出这个圈子,不再关心这一切了。我总说是观众朋友们又把我从坟墓里挖了出来。尽管我对将来信心不足,对现状又深感无能为力,我还是非常感谢朋友们的厚爱。因为,译制片到底是我们为之耗尽了一生心血和精力的事业。

观众史航曾在中央台《记忆》的节目中说:“上译那帮人,也买大白菜,骑脚踏车,打月票上下班,开小组会,读报纸,他们活得跟每个中国人一样,为什么他们能进入《简.爱》的空间、《战争与和平》的空间、《悲惨世界》的空间?他们读过小说,其实大家都读过。那帮人脚跟站在中国土地上,但另外又过着属于云上的日子。”这样的夸奖,真叫人受宠若惊。

去年夏天,施融回沪时,配音网为他召开了一个“施融见面会”,同时也是“配音艺术家与网友联欢会”。我和富润生、曹雷、童自荣、狄菲菲等人都参加了。沈晓谦专程从哈尔滨赶来了。尚华因当天早上心脏病发作未能来和大家见面。小狄因工作繁忙只和大家一块吃了一顿饭,拍了两张照,也未能和大多数人见面。许多网友不远千里汇聚到上海,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江西,还有的来自深圳……一些不能亲自到会,只能通过手机与现场联系的朋友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一一沈阳、大连、海南岛、天津、北京……还有远在法国和英国的。他们既是我们的影迷,也是我们的知音,更是我们事业的坚定的支持者。尽管他们知道,目前的译制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但仍然表示要把译制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永远爱护它,为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剩一个人也不放弃。

有的朋友为施融搜集了他所有配主角的电影海报;有的朋友特地从海南岛赶来参加童自荣的朗诵会;有的朋友因为尚华去年冬天做了心脏手术,今年春节特地约好了从天南地北一块来到上海,其中一位叫刘毅的朋友,从伦敦回国探亲,也专程从青岛赶来,只为看尚华手术后是否恢复了健康.他们利用周六、周日两天假期来到上海,只来得及跟尚华以及我们几个老演员吃一顿饭,就匆匆赶回去了。

网友们知道我和刘广宁有联系,寄了许多怀念她、赞美她的文章,要我转交。文章的总标题,就叫“献给我们的公主”。

他们不仅怀念邱岳峰、毕克、李梓、刘广宁,也没有忘记配戏不多的周瀚、戴学庐等人。他们不仅对<<简.爱》、《尼罗河上的惨案》、《虎口脱险》等影片珍爱有加,即使对《天鹅湖》这样一部小小的动画片,也那么念念不忘.他们说:“看了童自荣、刘广宁配的《天鹅湖》,才知道王子和公主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还有的说:“那两个小松鼠,简直可爱得没法形容。”

网友“怀念上译”写的有关我厂为《少林寺》配音的文章,是那样细致入微,几乎把每个配音演员都谈到了,从杨文元的方丈、于鼎的僧值、盖文元的师傅、童自荣的觉远直到没有几句话的众武僧。连哪个小和尚是施融配音的,哪个是杨成纯配音的……她都分辨得一清二楚。她还说到我们为打斗配的喊声,从单人练武,二人对打,到群殴场面,都有不同的层次,而且那么逼真。她说:“我真怀疑,他们这些人是不是平时就是经常在街上打群架的。”我在电话中跟她说:“我们当年一点一滴的努力,你都体会到了。我们当年喊哑了嗓子,真没有白喊。”

由于越来越多的观众想看我们当年配音的老片,引发了一场淘碟的热潮,反过来又促使碟片商人出了更多的老片。很多碟片还特别标明了“上译经典”。甚至过去从来没有上演过的內片,也以碟片的形式跟大家见面了。成都的一位观众朋友把自己拥有的六十几张影碟称做他的“无价之宝”。一些留学生和长期在海外定居的华侨,也都会在离开祖国时带上一大批碟片,以便到国外和朋友交换着看。所以我认为,近年译制片走向低谷,和大多数人提高了英语水平是毫无关系的。

观众喜爱我们的作品,就是对我们最丰厚的回报。那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任何奖项也代替不了的。我们曾经的辛苦,曾经的委屈,都不值一提了。

后记

少年时期的理想

我祖籍河北,一九二六年生于东北长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三省那一年我才五岁。那时我的父母都在中长铁路的学校当教员。九·一八事变后,我随父母从长春迁到了哈尔滨。他们在铁路上收入比较丰厚,到哈后还能以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座两层的小楼,在南岗大直街上。下面租给一家小饭馆,楼上三间一厅自己住。后来父亲失了业,把楼上一间也租了出去,不过,我们在物质生活上还算宽裕。

慢慢地我开始懂事了,知道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什么满洲人,知道日本是侵略者,而不是什么友邦。我自小功课好,而且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是所有老师的宠儿。可上了中学,女中只学一年数学,重点学缝纫、烹调、家政,因为日本人主张妇女要回到厨房去,所以所有大学都不收女生。这种帝国主义的愚民教育,使我切身感受到做一个亡国奴的痛苦与愤怒。

那时我最崇拜的两个偶像,一个是南宋的女词人李清照,一个是波兰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因为她们也都和我一样有着亡国之恨;另一点她们都卓有成就,说明女性不次于男人。我认为自己只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也会学有所成,这就是我当年的人生追求。

我有个音乐老师叫刘忠,他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当时叫“哈尔滨放送局”)组织了一个“fy”合唱团。我上三年级时,他挑选了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去参加了合唱团。最使我难忘的是我曾担任过用徐志摩的诗《海韵》谱写的合唱曲中的“女郎”的独唱。这是我曾特别引以为荣的事,至今犹记得当时的感受。这使我开始钟情于音乐,那时我看了多部音乐家的传记,热望有一天能去上海深造。我盼望着抗战胜利,那时我将能在自由的祖国学习音乐。作一个音乐家曾是我少年时代最热切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进了上影翻译片组。未能以音乐为终身职业,始终是我人生的一件憾事。我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常常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后来我的小儿子侯牧人考进了北京中央歌舞团,凭着他在上音附小学的三年钢琴,随后经过自学进修,成了一名作曲家,也算是圆了我少年的梦。

我总不能忘记当年我在“fy”合唱团时的一位唱男低音的电台播音员,名叫洪维善,艺名陈沙。他常演广播剧,有时也作广播剧的导演。有一次,他忽然问我:“想演广播剧吗?”我说:“我不会呀。”他说:“不会,我可以教你。”就这样我就开始参加广播剧的演播了。第一次我是饰演一个小侍女,台词只有“是,太太”,“好的,太太”。不久,我就担任主角了。我至今记得我曾在一部描写西施与范蠡的广播剧中扮演过西施。那大约是一九四二年,我只有十五、六岁。一九四三年我们还在哈尔滨铁路俱乐部演出过几场舞台剧,一是曹禺的《日出》,一是《沉渊》。由洪大哥扮演《日出》中的潘经理并担任导演,我和我的高一年级的同学轮流担任《沉渊》的女主角和《日出》中的小东西。我各演出过一场。我们当中很少有人受过正规训练,演戏仅是玩玩而已。

一年后,陈沙大哥忽然失踪了。全国解放后才知道他去了解放区。他不在了,我也就中止了广播剧的演播了。不久,我也离开了哈尔滨去北京读大学。但是,对广播剧的爱好,却长远地伴随了我一生。我最终选择了表演艺术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应该说也缘于此。

上海解放后,我错过了学音乐的最佳年龄,而且又有了孩子。那时最迫切的愿望是有个固定的工作,不再作家庭妇女。因此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团招考演员时,我立刻就去应试了。当时剧团有吴淞、欢子、梅村等人,我们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批广播剧演员。

我常常想,如果当年陈沙大哥不叫我去演广播剧,也许我永远不会想到以演员为职业。解放后也不会去投考广播剧团和北京电影演员表演艺术研究所,当然也不会做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了。所以,陈沙大哥应该说是我业务上的启蒙老师和人生的引路人了。

解放后,陈沙大哥在北京空政文工团歌舞团任导演。曾导演过轰动一时的歌剧《江姐》。十年“文革”剥夺了他的大好年华,“文革”后他已到了离休年龄,许多设想、抱负都只能束之高阁了。前几年,我每去北京总要去探望他。他跟妻子讲,当年我还是个小姑娘,每当录完音,他都送我回家,路上经过一爿小店,总要买点零食给我吃,冰淇淋啊、糖果啊什么的。直到七、八十年代,他还像个大哥哥一样,每逢我一个人来去的时候,他一定要送我到车站,看着我上车,好像我还是当年那个需要人保护的小妹妹似的。

尽管我少年时代的理想未能实现,但我早年的向往与机遇的巧合使我成了一名译制工作者,并且热爱这一职业。

令人羡慕的蓝布列宁装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了。那时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实足年龄尚不满二十四岁。看着满街红旗,听着那令人振奋的腰鼓声,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剪着短发、戴着蓝布帽、穿着蓝布列宁装的女干部啊!我渴望自己也能那样地穿着,渴望着走到社会上去,渴望着工作。

一九五。年初,我看到报上登载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团招考演员的启事,我就去报考而且考取了。可惜由于国民党飞机二月六日轰炸上海,给刚刚解放的上海在经济上又增添了新的困难,所以原定做为专业的广播剧团演员,暂时只能是业余的。但我毕竟成了上海解放后第一批广播剧团的演员。事隔三十多年,一九八七年上海电台举办“全国白玉兰广播连续剧大赛”时,我还因此被聘为评委呢。

当时我们演播过《红旗歌》,老舍先生的《方珍珠》,还演过歌剧《王秀鸾》。由我扮演王秀鸾,剧中有很多唱段,我那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居然也敢唱。  其实,我在广播剧团很受重用,工作得很快活,可心里总以自己不是国家干部为憾。觉得既不是国家干部就不能去穿那象征干部身份的列宁装。所以当我在报上又看到北京电影演员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招生的时候,我就又去应考了。

但是我一直喜爱广播剧。后来,我虽进了上影翻译片组,却从未间断与广播剧的联系。参加演播,写剧本,曾与郭在精合作写过《定能重相见》,改编过《卡萨布兰卡》;搞导演,由曹雷编剧,由我导演过音乐广播剧,其中有描写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生平的《柴可夫斯基》,描写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的《播种欢乐的人》。今后,如果有合适的题材,我还会再去搞的。

我终于成了一名职业妇女

报上说明表演艺术研究所是办在北京的。当时我的儿子只有三岁,女儿还不满周岁,但我为了做一名职业妇女、国家干部,还是不顾一切地去报考了。

我记得当时考场的主考人是上官云珠和卫禹平。我至今忘不了他们要我作的小品内容:“一个少妇一面在窗下做针线,一面等待她的丈夫回来,天渐渐黑了,丈夫还没回来,她焦急不安起来……丈夫终于回来了。”没有道具,没有台词,也没有对手,全靠演员自己用动作和表情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

我开始凑近窗口穿针,然后坐下来,一针一线的做起活儿来。做了一会儿,好像听到门外有脚步声,我停下针线,仔细倾听,并没有人来,不禁失望地轻轻叹了一口气,又做起了针线活。可是,天渐渐暗了,我先把针线活儿往眼前凑凑,又往窗前凑凑,缝了两针,天更暗了,一下扎到了手上,这一来完全没有心思做活儿了。停下来,皱着眉头思索,丈夫这么晚不回来会是什么原因呢。越想越着急,便骤然站起身来决心去找丈夫,可就在我打开门的时候,丈夫却站在门外,于是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又嗔又喜地笑了。

就凭这个小品,我考取了那个研究所。可电影局管演员工作的柏李老师找我谈话说,“你已经结了婚,而且还有了孩子,我看你别去念书了,到翻译片组去工作吧。”说实话,我那时根本不计较搞翻译片还是拍故事片,反正都是演员工作嘛,就欣然同意了。

一九五。年九月七日,正好是我女儿周岁那天,我去翻译片组报到了。当时我刚满二十四岁。和我同一天去报到的还有杨文元和胡庆汉。

当时的翻译片组,只拥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楼上的小间是剪接间。楼下的大间,约五六十平方米,既是排练厅,又是会议室和休息室。总之,除了三楼阳台上的录音棚(只在录音时候用),我们再没别的地盘了。

解放前中国没有译制片。放外国影片时有的打字幕,有的用译意风,就是每个座位旁有个小插座,租一副耳机就能从中听中文翻译的同步讲解。但这种装置开始也只有像大光明、国泰等几家大的首轮电影院才有,后来才普及到二三轮电影院。解放后长春首先搞起了翻译片,他们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的。我们上海翻译片组是一九五。年二月才建立的。所以我也可以算是最早的一批配音演员了。当年的那些配音演员后来有的自己离开了,有的被淘汰了,一直留下来的有邱岳峰、尚华、富润生、準同凝、姚念贻、胡庆汉、杨文元和我。赵慎之、于鼎、毕克、李梓则是以后陆续进来的,但是他们也都是一九五七年我们建立译制片厂以前进来的老一辈了。

当时只看过苏联的译制片,演员说着山东味或是俄国腔的中文,其中有时还夹杂着与影片内容完全无关的旁白,像什么“请看莫斯科河两岸的风景”之类的话,有的影片还居然让那些大鼻子凹眼睛的苏联人说“今天是中秋节,请到我家来吃月饼”这种不伦不类的台词。

今天,我们终于用自己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和观众的爱戴。可是当年不但有些领导认为配音演员算不上创作干部,有些人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认为自己形象还不错的想去拍故事片,还有的改行干了别的。我自己也曾想,在翻译片组工作能经常接触各国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可以好好地学点东西,有朝一日我要去做故事片的导演。事实上也确有配音演员出身的人,成了很出色的故事片导演,如已故峨影导演李亚林,就曾在长影做过多年配音演员。但是一方面由于客观环境的动荡不定——一九五八年下放劳动,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下乡搞“四清”、“文化大革命”,使个人的一切打算都没有了考虑的余地;另一方面,在我的主观上,也从工作中体会到,要做一个好的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做演员,要把人物配得贴切、传神、有光彩;做导演,要把戏搞得流畅、动人,不失原片的韵味,是需要不断努力去追求的。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它需要我付出毕生的精力。我干这个,并不屈才。

回首往事,我衷心感谢培养过我、提携过我的先辈和同事们,也感谢一代又一代勤勉而聪慧的年轻合作者们。因为有了大家才有我,这本书也就是对大家最好的怀念与记忆。

书评(媒体评论)

  那一代配音演员无不凝聚了过于丰沛的才情,好像他(她)们的七情六欲全部在配音生涯中孤注一掷,此外,这几副优异的噪音何以自处?……我对那个时代的天才配音演员心存感激,他(她)们像是文艺体制内一小片“编外”的天空,从空中散播着人性的声音。

——陈丹青

苏秀的音质还是那样悦耳,夹杂些沧桑,却更迷人了。她的声音很爽朗,很大气,也很实在。我想她的声音是能让她身边的人也敞亮起来的,和这样的人交往,一定是件很舒服的事情。真羡慕她的亲人、朋友。虽然我也有这样的亲人、朋友。但对于美好的事物,谁又不想多多益善呢。对配音现状,苏秀没有表现太多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更多的是静水流深的从容和安定。这份人生态度,既是我极为欣赏,也是我极想拥有的。我也有点渴望年老了。

——赛人

上译那帮人,也买大白菜,骑脚踏车,打月票上下政,开小组会,读报纸……他们活得跟每个中国人一样,为什么他们能进入《简·爱》的空间、《战争与和平》的空间,《悲惨世界》的空间?那帮人脚跟站在中国土地上,但另外又过着属于云上的日子。

——北方影武者

对过去的那些坚实的、饱满的,精雕细刻的金石之音,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有过一些堪称刻骨铭心的记忆,而那些记忆正在慢慢地,无可奈何地被现实锈蚀。……我还是想守着我那些记忆中的美好的声音,做一个过气的语音中心主义者。

——严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配音生涯(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8525
开本 16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2.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