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两极密码--从长江源到北极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拿考察北极和那次到长江源的经历相比较,虽然同样是在大自然中,那次我似乎是生活在原始状态中,而这次,却是游历于现代化的社会。或者说,那次是生活在过去,这次是生活在未来……本书为你揭秘世界两极的“密码之谜”。

内容推荐

1998年,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科学控险漂流队采访,一进入江源我就问过每一个队员:你脑子里的长江源是什么样?有人说水有多清!有人说冰川有多壮美!有人说里面静静的一定很神秘,也有人说可能就像是女人在分娩,既恬情,又痛苦。当我们一步步走近一滴滴就长江的姜古迪如冰川时,觉得那里真的可以形容成冰川的博物馆。各种各样造型的“冰雕”,一座边连着一座的冰川,那都是大自然一显身手的杰作……

目录

长江源

1、途经都江堰/2

2、野牛沟——天然野生动物园/9

3、蓝蓝的青海湖、黄黄的柴达木/17

4、今日长江之形成/29

5、昆仑六月雪/34

6、可可西里的神秘/40

7、通往天庭的河/47

8、走进长江源/54

9、高原上的绿地毯/61

11、“9·4”和九死谐音/67

11、孤傲的格拉丹冬/76

12、一块草皮和一座/85

13、人的极限无边吗/90

14、想象中的姜古迪如冰川/99

15、正在消逝的冰川博物馆/112

16、祝长江源健康长寿/121

17、领教漂流/126

18、遭遇野狼/138

19.葛原上的搏斗/145

20、告别长江源/153

北极

1、阿拉斯加离中国很近/166

2、指南针与北极/181

3.北极的夏天日不落/190

4、躺在浮冰上的北极海象/199

5、我见到了北极熊/209

6、我认识的爱斯基摩人格劳瑞斯/222

7、北极的夏天和北京的初冬差不多/233

8、北极大事记/245

9、你知道北极动物的共性吗/249

10、鸟中之王在北极/259

11、阿拉斯加的冰爆/272

12、发烧的地球与北极/285

徐刚:因为相遇而感动/289

试读章节

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被海水淹没。

越深入自然就越发现,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太少、太少了。×××朋友:

8月27日我们到达了西北重镇格尔木,进藏最近的火车站就在这儿。

一到这儿,我们就听到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前面正在闹1号病——鼠疫,路已封闭。满怀信心往长江源走的一群人,突然被告知——此路不通,当时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最后队员们一致决定,往前走着瞅,真染上点什么也不怕,能到江源死而无憾!

鼠疫,长年住在城里的人很难想象它的危害性。谁想到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还有这种怪病。应该说,我们国家这些年在这方面的防疫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只是在偏远地区,人烟稀少的地方还偶有疫情发生。

“雅漂”的队员那天和我们同住在格尔木宾馆。他们刚从我们要走的路上退下来,不过并不是因为鼠疫,而是因为主办者与投资方发生了矛盾,到了拉萨后当地有关部门干脆不接待了。记得我还在北京时就在各大报纸上看到有一支探险队要漂雅鲁藏布江的消息,没想到他们最后竞因组织工作出了问题而使整个行动流产。我不禁暗暗祈祷我们的行动不要因为组织工作问题,或其他什么问题,发生意外。中国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叫得山响,可一个小坎没过去就一切都前功尽弃。

其实,直到这时,我对自己是否真能到达江源信心并不是十足的。1993年有过海拔4700米的经历后,高海拔对我不是最大的挑战,而严重的腰椎病才是让我十分担心的问题。到时候要整天走,整天骑牦牛,我的腰不知能不能受得了,它要是不给劲我可怎么办?

离开格尔木,车窗两边的景致更加荒凉。格木尔河早就干枯了,两边的山看起来有点像是我在新疆吐鲁番看到过的火焰山,一切水分似乎都被火焰烤干了。戈壁滩上看不到一点生命的痕迹。戈壁滩的干我早在新疆感受过,那次在快到阿克苏的路上,我们那两个从伊犁出发从没到过南疆的司机,竟把轮胎开得爆裂,轮胎化成了一股黑油,撒在似乎是在冒烟的路上。

下午从格尔木出发,天还没黑,我们在海拔2700米的地方看到了昆仑神泉,一大一小,相距50米。大的泉眼就在青藏公路边上,泉水不停地向外喷涌,不时翻起层层小浪花,并发出响声。全年水温恒定在摄氏7度。因这水是从昆仑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流动喷涌出来的,加上海拔高,没有污染源,被誉为“冰山甘露”。经科学家鉴定,它喷出地层前,在地下蕴藏潜流达20余年。不知这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20年寂寞不寂寞,也不知道这水是自己想摆脱黑暗冲出地面重见天日,还是迫于无奈返回人间,享受自然与人相处的一天又一天。

×××朋友,那天在泉边让我更感动的是被大自然雕琢而成的土壁,除了陡峭以外,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它们的孤傲和对世间的冷漠。唐教授说,这里过去是海。

今天土壁的冷漠和昨天大海的喧嚣,有什么联系吗?在神泉旁我问自己。现在动笔写信时,也想问问你,我的朋友。冷漠得似乎在拒绝一切的荒山绝壁,怎能和包容一切的大海相提并论?

昨天和今天的昆仑山,都让人不可思议。

自然界里,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哲学命题。有关这点,越走近自然,我的感触越深。

昆仑山为世界著名的大山之一。由于它高大雄伟,又横贯亚洲中部,被中外人士称为“亚洲的脊梁”。最高峰雅合拉达合泽山,海拔5442米,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南侧唐古拉山,呈东西延展,海拔5000米以上,为青海与西藏自治区的天然分界线;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米,大约有130条冰川,总面积近800平方公里,其中长达12.8公里的姜古迪如南支冰川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发源地,也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被海水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迭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南部、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凸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那时,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属亚欧古路的东部,地势较高,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的三迭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和横断山脉,于是秦岭凸起,长江中下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

请记住,是1.81乙年以前的造山运动,海和山的交替才在长江流域开始。自然界的运动和我们人类的运动的最根本不同,我想就是:人为和自然之分。

离开格尔木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住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这可是我第一次住在超过海拔4000米的地方。吃过晚饭后,我的心跳加快了不少,唐先生说这是因为胃部活动加重了心脏的负担所致。看来海拔的影响在过了4000米以后明显起来。

白天在车上坐了一天,到了晚上年轻人都要打牌。我对打牌没兴趣,对海拔的不断升高也开始有点紧张。再有,在四川时穿的短袖衣早就成了内衣了。羽绒服都穿了,浑身还是冰凉冰凉的暖不过来。海拔和温度的关系竟这么密切。

结果就是我和姥姥成了一个级别,吃了饭就钻进被窝,并且很快就入睡了。哪想到夜里1点半我便醒了,头开始疼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又觉得很兴奋,好像干世界上最困难的事的劲头都有。直到3点多才又睡着,然后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我认识的一位外国朋友来中国工作,刚开始,一些姑娘有意和他套近乎时,他甚至会脸红,可两年下来,他已和若干个中国女孩混在了一起。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做这种梦意味着什么呢?不知有没有人做过这种试验,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的地方睡觉时做的梦有没有区别。不知性学专家和神经科专家对这方面的试验是否有兴趣。

第二天早上起床可费了大劲,被窝外面别提多冷了。鼻子半天都是冰凉冰凉的。我们住的这家老板还是四川人。我问他们,天寒地冻孤伶伶地在这里做生意,受得了吗?问完了,我才下意识地认识到,这完全是以我自己当时的心态发问。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这儿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可老板夫妇却很达观地说,在哪儿不是挣钱吃饭呀?在这儿,不受人欺负。

中国的老百姓要求真不高,不受人欺负就是好日子。对于老实巴交的人来说,和大自然相处,简单得多。

简单和寂寞能相提并论吗?追求生活的简单就一定要同时感受心灵的寂寞吗?喜欢生活简单的人,会寂寞吗?

什么是寂寞,不同修养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追求的人对此的感受更会不同。对于这对夫妇来说,每天能有几桌饭开出来,晚上床不空,铺盖都用上了,就不会觉得寂寞。至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我恐怕还缺乏和这些人沟通的功力。

总是标榜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我,甚至曾经著书立说,拥抱自然。可1996年,当我独自在美国一个还不算太偏僻,但自然环境十分幽静的地方住下后,马上就感到寂寞,在给朋友的电话中惨兮兮地承认,我是属于人类社会的,而不是属于自然社会的人。

我的一个同事,几年前在黄河上游一个水文站,采访到一个长年守在山里观测水文的老人。老人说,每年休假时他最想干的事,就是在火车站上看人。

在这种荒山野岭的地方开店,尽管他们这辈子不会有我这种酸溜溜的心灵寂寞,但我相信,他们在看到过往行人停下来的那一瞬间,并不见得就全是为了钱,一定也会为了可以有个外人说说话了。

昨天晚上做老外被中国女孩子带坏的梦,今天我们同行的那位歌手,在唐教授给我们讲什么是冰川、什么叫冰舌时,就拉着《华西都市报》的摄影记者燕子,要给她拍穿得不能再少的照片。歌手认为,在那么美的大自然面前,为什么要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呢?她希望用敞开自己的方式来亲近自然。

有了这种想法时,人可以不惧严寒。我穿着羽绒服还要缩着,她却能露胳膊、露腿地拍起来还没完没了。要是论对大自然的理解,我肯定比她深刻,可和大自然的融合,我要是和她比,谁更胜一筹?我不知道。

虽然我们是早上七点钟起的床,可还没出发,车就出了毛病,一直修到11点多。没事干的我,只好抓着唐教授了。当时我们眼前的山上就有一大片冰,依我看就是雪,就像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日本富士山,像是戴了白帽子似的雪山。但唐教授说,这就叫冰川了,因为它们是终年不化。它们是从雪——悬冰——粒雪盆——冰斗冰川——山谷冰川这样发育而来的。

×××朋友,此行我就是奔着冰川去的,今后还会更多地感受什么是冰川。利用他们修车的这点时间,我从唐教授那得到的有关江源冰川的知识还有:长江源区因海拔高,气候寒冷,终年以固态降水为主,因此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根据冰川编目统计,江源区有现代冰川627条,冰川面积1168.18平方公里,分别是长江水系冰川总条数和总面积的47.1%和61.6%。

在江源区,大多数河流、湖泊的水体矿化度较高,水质较差。我原来以为,江源的水一定是洁净的,从没想过恰恰相反。很简单的道理,往往因为我们知识的缺乏,使得一些错误的概念在脑子里待上一辈子。

越走进自然越发现,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太少、太少了。

唐教授说,江源的冰川,作为最洁净的天然淡水,在长江源区资源相当丰富。每年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量至少占江源区河川流量的25%。

长江养育着我们中华民族数万万同胞,而养育长江的能不能说就是这些冰川呢?如此看来,我此行可就是去看望母亲河的妈妈了。(P29-33)

序言

1998年,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漂流队采访,一进入江源我就问过每一个队员:你脑子里的长江源是什么样?有人说水有多清!有人说冰川有多壮美!有人说里面静静的一定很神秘,也有人说可能就像是女人在分娩,既恬静,又痛苦。

当我们一步步走近一滴一滴滴就长江的姜古迪如冰川时,觉得那里真的可以形容成冰川的博物馆。各种各样造型的“冰雕”,一座连着一座的冰川,那都是大自然一显身手的杰作。

姜古迪如,藏语的意思是野狼出没的地方。江源行看到野生动物是大家的渴望,可当我们真的和狼近距离接触时,有的人操起了划船桨,有的人提了把菜刀,有的人腿肚子在打哆嗦,有的人喘成了一团。后来才知道,我们真的是对狼太不了解了。在江源,把我们吓着了的还有“雪弹子”……

在江源这个大自然的课堂里,我们学到的真不少。难怪连科学家们也把那儿看作是“寻找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

江源冰川的造型让我好奇,而北极的冰川最吸引我的是它的颜色。身在其中时,周围冰蓝得如同我们的破冰船开进了童话世界。不过,说那是童话世界,还不仅仅因为冰川的颜色,还有那儿的动物。

1999年在北极,我看到的动物一个个既可爱又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有着大大小小的区别。后来科学家们告诉了我什么叫伯格曼法则。有趣的例子是这样的:西伯利亚的北极旅鼠的平均长度为10—11厘米,而再往南一点,分散在北极边缘地区的旅鼠身长就只有8厘米。北极狐比在沙漠地区看到的狐狸一定大,北极狼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狼也要大不少,而且还肥得多。另外还有一个艾伦法则,就是越冷,动物的附肢越短。比如,北极燕鸥虽然在形态上和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的普通燕鸥非常相似,但是,它们的腿部却要短得多。北极兔虽然身子比它们南方的同类大,但它的耳朵和四肢就短多了。最明显的是麝香牛,它们的躯体很魁梧,耳朵却很小,四肢也出奇的短,几乎没有尾巴,看上去很不匀称。北极狐不仅腿短,尾巴短,耳朵小,而且连嘴巴也收缩了许多,以致于长脸变成了圆脸。平时,我们一提起狡猾的狐狸,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它那长而尖的嘴巴,令人生厌,可在北极看到圆脸的狐狸时,你会觉得它们憨厚了许多,甚至会怀疑它们到底是不是狐狸。

北极熊我们一般都是在动物园和电影、电视上看到的。我在北冰洋上第一次看到它们时最强烈的感觉是,湛蓝的海水中,身着淡黄色毛绒的北极熊身材是那么修长,游泳时的姿势哪里是什么熊,分明是淑女。那天,当我们的“北极曙光号”从它身边驶过时,它竟然从水里出来朝着我们走来,眼神里露出来的好奇绝对不亚于我们神情中的惊讶!当我们所有人的相机里都装满了它时,它的好奇不知是不是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反正它转身后就从来时的走改成了一路小跑。回到北京后,我曾在自己主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绿色》节目里讲了这个故事。后来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司机竟然在与我的聊天中听出了我就是电台里讲北极熊的人,并且把我讲的每一个细节都转述的清清楚楚。

在北极,我拍到的最得意的一张照片是,一头肥肥的海象人来疯似的以大海为广场,以冰蘑菇为舞台,以我们为观众,在那儿扭呢。粗壮的身体尽管不能用婀娜两字形容,但迪斯科扭胯的动作它做得绝对标准,自然流畅,富有节奏。就在同行的几个人一个劲地按快门,而我的相机里只剩下最后一张时,随着一声巨大的声响“舞台”被踩塌了,海象也随之掉在了海里,海面上掀起了高高的浪花。我的相机、录音机把这个场面的图像和声音都记录了下来。

在地球的两极,大自然很美,风土人情也是我的相机要对准的镜头。江源的藏族姑娘把我们给她的口红抹在了脸蛋上;北极的爱斯基摩人讲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一些雕刻艺术品以及各种礼仪为什么与亚洲人如此相似。成吉思汗所属蒙古民族部落曾与北极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却不知道它所指的尽头在哪儿。而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人已能想象南北两极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如此这般,我们常挂在嘴上的天边,是不是就是南极、北极?北极和南极最大的不同,就是北极有长住居民。

在我离开地球两极六年后,我所关注的那里让我有了更多的牵挂。科学家已经观察到喜玛拉雅冰川平均每年降低33—49英尺,有报告证实了五年前的结论青藏冰川将在未来几十年间消失。降低高度的原因并不是地质方面,而是因为珠穆郎玛峰顶处的降雪补充减少以及冰川融化。北极熊近年来因生态变化产生变异,出现了“雌雄同体”。更有专家预测,本世纪末北极熊将会灭绝。还有鲸鱼、海豚、企鹅的一种主要食物如今减少了80%,很多物种面临灭顶之灾。

怎么办?希望读者在看了这本《世界两极密码》后,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人类的朋友多些了解,对我们自己在地球大家庭中的地位有些许新的认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两极密码--从长江源到北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永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2721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1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