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当代世界与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大论战的发生、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中苏关系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中苏国内政治发展与中苏大论战、中苏大论战的全面爆发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中苏两党之间的那场大论战,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本书叙述的历史给人以启迪。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大论战的发生…………………(1)

一、国家利益:主权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核心与始基……(1)

二、20世纪50一60年代中苏两国对国家利益的

  不同诉求………………………………………………(9)

三、中苏国家利益的碰撞…………………………………(24)

第二章 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41)

一、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42)

二、关于战争、和平与和平共处问题……………………(54)

三、关于和平过渡与民族解放运动问题…………………(67)

四、关于已经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问题…………………………………………(78)

五、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共产党之间及各

  社会主义国家之问关系的基本原则问题……………(84)

第三章 历史积怨:中苏关系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93)

一、沙俄帝国蚕食鲸吞中国大片领土……………………(93)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处理苏中国家关系问题上对

  中国主权的损害………………………………………(102)

三、苏联、苏共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25)

第四章 朝鲜战争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157)

一、朝鲜战争爆发时中苏两国领导人各自的

  战略考虑………………………………………………(158)

二、中国参战后中苏领导人之问的误解、矛盾

  与摩擦…………………………………………………(181)

三、朝鲜战争的结果与中苏大论战的起源………………(205)

第五章 中苏国内政治发展与中苏大论战……………………(214)

一、苏中国内政治变动不断增强彼此问的疑虑…………(214)

二、苏中双方试图改变对方的努力反过来加剧了

  彼此间的隔阂与敌意…………………………………(243)

三、赫鲁晓夫、毛泽东的性格对中苏关系的影响………(256)

第六章 中苏大论战的全面爆发………………………………(272)

一、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大门…………(272)

二、毛泽东:看来赫鲁晓夫这个人有点实用主义………(280)

三、赫鲁晓夫:不要以武力去试探资本主义的

  稳定性…………………………………………………(289)

四、毛泽东:赫鲁晓夫有两种可能性……………………(296)

五、赫鲁晓夫:你们老讲东风压倒西风,就是你们

  中国想压倒大家,要压倒全世界……………………(304)

六、毛泽东:要争论一万年………………………………(312)

结 束 语 ………………………………………………………(325)

主要参考书目 …………………………………………………(333)

后  记 ………………………………………………………(348)

试读章节

     第五章 中苏国内政治发展与中苏大论战

国内政治与国家间关系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国家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当事国国内的基本政治态势;另一方面,当事国国内的政治变动也往往直接影响着国家间关系之亲疏冷暖。就中苏大论战而言,过去论者较多地注意到了大论战对中苏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这一方面,而两国政治发展对大论战的催化与推动的一面却鲜有较为集中而深入的探讨。

一、苏中国内政治变动不断增强彼此间的疑虑

还在斯大林弥留之际,苏联高层权力斗争就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斯大林一辞世,斗争便马上呈现出白热化状态。在第一轮的重大较量中,贝利亚首先被视为“公敌”而被各政治巨头联手清除掉。贝利亚集团的覆灭,标志着苏联历史上一个具有浓厚恐怖气氛的时代结束了。但最高权力的争夺战远没有结束,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之间又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赫鲁晓夫在农业问题、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以及“列宁格勒案件”问题上向马林科夫发起攻势,并且步步紧逼,最终迫使后者于1955年2月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并由布尔加宁取而代之。马林科夫失势进一步增强了赫鲁晓夫的实力,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随后,赫鲁晓夫又借南斯拉夫等问题向莫洛托夫公开发难,并使莫洛托夫的传统外交政策受到重创,莫洛托夫的声望也被削弱,从而为苏共二十大后不久莫洛托夫辞去外长职务埋下了伏线。这样,在1953—1955年间苏联高层激烈的权力角逐中,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纷纷中箭落马,而赫鲁晓夫则是最大的胜利者,迅速攀升为苏联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在苏联这样的国家,历史的传统似乎是,谁登上了至高无尚的地位,谁就掌握了绝对真理,谁就有权解释一切;反过来,谁有资格解释绝对真理,谁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理论上的至上权威,他同样理所当然地也应当成为政治上的最高主宰者。赫鲁晓夫在政治上逐一击败对手之后,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然要在理论领域有所作为,同时还必须使自己在政治上和理论上的至高无尚地位通过党的代表大会合法化。而这后两项任务都是由苏共二十大完成的。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是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作为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在全党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用自己的观点统一全党思想的一次大会。在代表苏共中央向大会做的主题报告中,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些与传统观点明显不同的新观点,并且做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如前所述,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和平共处、和平过渡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观点是苏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苏共二十大具有一项标志性特色的内容。这些观点当时即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与异议,只是未便明言。但这些观点成了后来中苏两党之间争吵的重要内容。批判斯大林是苏共二十大的另一个、也是更为显著的标志。在苏共二十大的筹备过程中,赫鲁晓夫就一直想在大会上公开批判斯大林,为此做了大量紧张的工作,并同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进行了反复的较量。虽然对方做了让步——有条件地同意赫鲁晓夫做一个相关的报告。P214-215

序言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中苏两党之间的那场大论战早已过去了。当年论战的两个主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争论的是是非非已远不是那么重要了。但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就在于它常说常新,就在于它能够给后人以启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后果是雅尔塔体制的生成与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初期,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之间的冷战对峙格局。随着中国、朝鲜、越南等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叙利亚、加纳、几内亚、刚果、阿东及利亚等一大批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尤其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加盟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而且也改变了整个东方阵营的形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战和数次热战的试探之后,东西方呈现出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正是在这种相对力量均衡造成的“稳定”状态下,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出现了。

首先,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与苏联争霸世界的企图相碰撞诱发了关于战争与时代问题的新思考。二战后,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咄咄逼人的攻势四处插手,取代老牌的英法帝国主义而成了西方世界的盟主,并试图称霸世界。由于美国大量生产核武器并实行核威胁和核讹诈政策,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是有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及因此而可能诱发的核战争问题一时间成了世界政治中的头等大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增强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苏联从“孤岛”状态中摆脱出来,开始以阵营盟主的面目,在“和平共处”的幌子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试图把各社会主义国家及整个民族解放运动都纳入到这一轨道上来。这无疑增加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复杂性。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问题的暴露及相互关系的紧张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自身建设问题的忧虑与反思。苏联在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后,工业和科技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工业内部比例失调,结构失衡,农业十分落后,工农业之间的关系也极不合理,政治上个人崇拜盛行,法制遭到破坏。其他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也因为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改善缓慢或者得不到改善甚至有所下降,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同程度地受到侵犯,这些都酝酿着广泛的社会不满情绪。斯大林的逝世使得长期淤积的问题突然泛到面上来了。怎样评价斯大林及怎样看待斯大林时期出现的严重错误的背后实质上蕴含着一系列更深层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各个国家是否有权利对此作出自己的探索和回答?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凸显了出来。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各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被认为是阵营盟主、首领的苏联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并越来越严重地发展起来。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再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引发了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战后,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恢复时期之后,从5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改良措施的实施则缓和了劳资矛盾;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在新形式下制定斗争策略,这不仅是发达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本身的问题,而且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新的形势所引发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尖锐地摆到了各国共产党人的面前,要求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作出回答。由于各国党的经历不同、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各异、建设经验积累的多寡不一,由于各国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不同、社会历史传统殊异,加上各国党领导人的经验、阅历、个人气质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各别等等,产生分歧是难免的。如果正常的意见分歧不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达成谅解,一旦遇到争议,大规模的冲突就有可能发生。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内部以中苏两党为主要代表、几乎席卷所有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大论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后记

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大门时,曾有一个心愿,就是写一本有关中苏大论战的专门史。但延耽至今,终难如愿。1998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太山先生约写一本小册子,本想借机炮制,但限于篇幅及丛书的整体风格,只好放弃,以《走向冰点——中苏大论战与1956一1965年的中苏关系》那本并非严格学术著作的小书交差了事。2000年9—2001年8月应邀赴韩国进行一年的研究工作,总算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但资料上却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国内伸手可触的东西,到那儿却要几经周转才能找到。思虑再三,只好把原先设计的研究计划由《中苏大论战史》改成《中苏大论战的起源》。按照修订的计划,要写十个左右的细目,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理论,下篇分析史实。希望把这个问题弄个清清楚楚,以便为将来有机会写一部详细的专门史作点铺垫。但动起笔来仍感极不顺手,中间几度修改写作计划,把一些题目略去,留待以后再做,同时把另一些题目合并在了一起。最终的结果,便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回国后,因忙于别的事情,一直没有机会对原稿进行整理。借这次出版之机,把书中使用的一些材料又认真校对了一遍。在校对过程中,凡是国内公开出版物中能够找到的文献资料,基本上都进行了转换。同时基于出版的要求,又对原稿进行了部分删改和一些文字上的加工润色,个别地方补充了若干材料。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诸多学界前辈与同仁的帮助,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扶持,得到了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老师与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蒲国良

2003年5月15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当代世界与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蒲国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56440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3-08-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0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275.12
丛书名
印张 1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