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的怀念(韩菁清梁实秋纯美爱恋真情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照片插图,翔实地记述与真实地再现了韩菁清、梁实秋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记述了他们由相识到相恋到走入婚姻殿堂的过程;记述了他们结合以后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记述了梁实秋去世以后韩菁清仍与梁实秋心心相印,整理梁实秋的遗稿,联系出版他的遗作,以实现自己对梁实秋的怀念。读罢此书,又怎能不使人由衷地感受到韩菁清与梁实秋之间那纯美的爱,感受到人间真挚的情感。

目录

人生自有情痴

——序言

一,我的爱人就是你

——梁实秋、韩菁清世纪之恋

二.秋的怀念

——梁实秋、韩菁清轶事

三,爱情诞生在眼睛里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编

四,最难消受美人恩

——韩菁清爱情日记选编 

五,天上人间,我们仍在互诉衷情

——后记

试读章节

自韩菁清于1974年12月1日(她自己昏乎乎地记成11月31日)写给梁实秋的第一封信开始,至1975年1月10日梁实秋回美国暂别止,彼此间写了四十多封情书。短短的四十几天,从初次相识到忘年之恋,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却又天天写情书。这些情书的信封上没贴邮票,也无收信人地址,全是亲手送给对方的。12月1日,韩菁清送出第一封信,

请梁教授“趁早了解我的为人”,意在要梁实秋不要产生“奇迹般”的想法。殊不知,一石击起千层浪,梁教授的情书源源不断而来。韩菁清因“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受太深,经过激烈的思考之后,劝梁实秋“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并在她的梳妆台玻璃镜上写下“世间没有爱情”的话语,勉励自己趁早关掉爱河的闸门。

但是,梁实秋心中已经燃烧起一盆爱的烈火,那爱恋的根就像一棵擎天大树,紧紧地拥抱着地火山魂,当根与根之间发生撞击,彼此都找到共同的落点,便以此为爱的乐土。爱没有埋怨,就像那大树的根一样,无论扎在高山之巅,还是荒原之中,只要爱情之根充满活力,那里就必将成为根系蓬勃的世界。它们相互攀援,竞相葱郁地吸吮着精神的乳汁,加工着生命的光辉,抖出一身生活的绿色,爱的绿阴就会覆盖着未来的生命之路。12月2日中午二时,韩菁清醒来掀开窗帘,发现梁教授早已静候在楼下。粱实秋见窗帘开了,便迫不及待地跑上楼去,对韩小姐说,在楼下捡到一封信,他将信交给她,她见信封上写着“菁清小姐”,便急忙展开信纸读了起来。这就是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第一封情书。

事后,韩菁清因为二人年龄等等问题,对婚姻大事犹豫不决,便将她自己过去的身世全都告诉了梁实秋。12月6日,梁实秋给韩菁清的信中说:“不要说是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也只好拥抱着往下跳。”在梁实秋的爱火燃烧之下,她被征服了。12月7日,韩菁清给梁实秋的信中说:“每天我们在一起,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话,一开动马达,就不能刹车!”人间一场伟大而真诚的忘年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梁实秋、韩菁清之间“白发红颜”、“才子佳人”、“作家歌星”的忘年恋爱,在台湾惹起过一场新闻风波。

这场风波缘于1974年11月27日。韩菁清女士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事情得从前一天说起。那天,……P3-4

序言

人生自是有情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梁实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人,集作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享誉海内外。 

韩箐清,湖北才女,四五十年代上海“百乐门”的歌星皇后,红极港台。

也许是前世的宿命,也许是今生的缘分,甚或是一曲《秋的怀念》注定二人相识相恋,相伴相念。适入耄耋之年的梁实秋在台北偶遇小他二十八岁的歌星韩菁清,竟然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忘年恋,最终得成正果,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十三个春秋。

在看这本《秋的怀念》之前,我对梁实秋还是颇为熟悉,他的文章也读过不少。但对梁韩之恋却知之甚少,或者说知道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段传奇,还有彼此的许多封情书。然而,对那相知、相识、相恋、相伴的全过程却一无所知,只抱着一种欣赏“romatic”(浪漫的)情缘的态度来看待这白发红颜的倾城之恋。适逢世江兄散文集即将付梓出版,我发现里面竞有大部分都是写梁实秋与韩菁清的忘年之恋的。由于世江兄与梁实秋的夫人韩菁清相交甚笃,所以很多篇章都是对韩菁清本人生活的真实再现,以及梁韩恋中不少鲜为人知的情感历程,并且还有韩箐清赠给世江兄的珍贵照片(其中有些已是绝版)。读着《秋的怀念》,我心潮起伏。真挚的情感,炽热的爱火,浓烈的表白,既柔情纤绻,又荡气回肠。我似与书中人一起经历这悲欢离合,品味爱情的酸甜苦辣。情动处,方知为何“惟情之一字,可以维持世界;惟才之一字,可以粉饰乾坤”。再读韩菁清的诗文,我更为这位歌星的才华所打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真实的情愫,清新而秀丽,朦胧而迷离,感染着包括梁实秋在内的几代情痴。于是向世江兄建议,将有关梁韩的文章结集整理单独成书,再现二人的倾城之恋,以慰梁夫人韩菁清的在天之灵,了却她生前的夙愿,延续她对梁实秋的深情厚谊。此提议一出,立刻得到世江兄的赞同,因之也有了这本《秋的怀念》。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同写这首诗的文坛巨匠郁达夫一样,梁实秋口中也是害怕情多累美人的(梁实秋初遇韩箐清时,距发妻程季淑意外事故身亡不到半年。为怀念亡妻,写下感人至深的《槐园梦忆》,一时成为台湾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但恰恰是这类“生怕情多累美人”的男儿,一旦感觉找到了真爱,非旦不怕累坏美人,而且爱得沉沉的、重重的,真是不把美人累得半死绝不罢休。在认识自己仰慕已久的梁实秋教授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韩箐清劝梁教授“趁早了解我的为人”,劝梁实秋“悬崖勒马还来一得及”(《韩菁清致梁实秋》),并在她的梳妆台玻璃镜上写下“世间没有爱情”的话语,勉励自己趁早关掉爱河的闸门。但梁实秋却说:“不要说是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也只好拥抱着往下跳(((梁实秋致韩菁清》)。”此等毅然决然,又岂是“生怕情多累美人”可以劝阻的?梁实秋与韩箐清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再见钟情。梁说:“凡是真正的纯洁的爱,绝大多数是一见倾心的……谁说‘爱情是盲目的’?一点也不盲目,爱是由眼睛看,然后窜入心窝,然后爱苗滋长,然后茁壮,以至于不可收拾。否则怎能有‘自投罗网’、‘自讨苦吃’的情势发生?莎士比亚有一短歌,大意是说‘爱从哪里生长?从眼睛里……’我起先不大以为然,如今懂了(《梁实秋致韩菁清》1974年12月9日)。”

“情近于痴而始真”。真正的爱情在常人看来经常是处于痴迷状态,不可理喻的;真正的爱情也是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最牢固的感情,它坚于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冲不破它。一位名作家曾说,“优秀的女性什么困难都不怕,就是怕遭遇真情”。在看到梁实秋近乎痴情的状态下,在读懂梁实秋的海样深情后,自言“不相信爱情神话”的韩箐清终于敞开心扉,二人沐浴在爱河的甜蜜与温暖中。“我任性、好胜、好强,是我的弱点,也是我的优点,我任性的爱上了你,我不会轻信别人的闲语,我得到了你整个的心和爱情,就是我好胜好强的表现,不是么?”(《韩菁清致梁实秋》)韩菁清全身心地投入了爱的河流,淌漾其间,饱饮着爱的甘露,沐浴着自己圣洁的灵魂。正如她所言:“那些情书都是用血和泪、用真感情记录下来的文字啊!”闻之,怎不为此而动容动情?真正的感情是越挫越勇的,真正的感情也大多凝结了血泪,具备了拿生命向爱神作赌注的勇气。梁实秋说:“我在想,爱情在这世界上大概是极珍贵极稀罕的东西,一般人大概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什么叫做爱,所以有眼无珠,一旦遇见有人在爱,也不知道他是在爱。更有人把爱形容成为盲目的痴情,以为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以为情人是不可理喻的疯子。他们亵渎了爱,他们不懂爱的崇高境界。我以为人在爱中是最接近神的境界。”

从来好事多磨,梁韩二人爱得再真,再痴,但要结成连理,共同生活毕竟困难重重。年龄的差距,舆论的重压,友人的责难,种种的阻力,让两人备感痛苦的同时又备受相思的煎熬。韩菁清曾两度想打退堂鼓,让梁实秋将“爱”与“婚姻”分开。但“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忘年恋中,梁实秋的态度是那样的坚定:“你要我把爱与婚姻分开,再理智的考虑,还来得及。这话简直是晴天霹雳,清清,你怎么忍心对我说这样的话!?我正告你,我已决定和你结成连理,任何人任何事不能改变我的决心……爱,我们两个人凝结在一起就什么闲话也不怕了。我只要拥有你,所谓拥有,不仅是你的身和心,还有名义,我要你做我的妻,你将是我最宝贵的最称心如愿的小娇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许要付出代价——即是失去某一些人的同情……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爱,世界上是少有的,我们应该庆幸,上天给我们相爱的机会,我们携手前进,不需逡巡,不必反顾。你要我理智一些,我不是没有理智,在情浓的时候,我们是都有些迷迷糊糊,但是我时常冷静的思考。我思考下来,只有一件事使我有些犹豫,我年纪太大,怕不能陪伴你太久,那样我就对不起你。我不愿因为爱你反而害你。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一点,如果是的,请你告诉我,我将抑止住我一切的愿望,静静地听你的吩咐。如果不是,如果你不嫌我老,那么我们便没有任何可考虑的事——唯一该考虑的是订期结婚。别人的闲话,管他的!”梁实秋心意若此,夫复何言?韩箐清彻底地痛下决心,不畏人言,要与心上人结为连理。最终于1975年5月9日,有情人终成眷属,梁韩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至梁实秋逝世,两人风雨同舟,相依相伴共同度过了十三个春秋。

人生自是有情痴,以前对这句话,我是颇有微辞的。及至因写文而沉迷于梁韩二人的倾城之恋后,我才觉得此话竟是真理,更是自己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真实写照。或者说,大多数人心中一种对情感的向往,对纯情挚情这种理想中美好感情的向往。只不过现实生活中这种情感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或者求而不可得,或者得而不珍惜。于是乎,寻寻觅觅,觅觅寻寻,但“茫茫人海中,终寻不到我灵魂之所伴侣”;或以为寻到,然而经不起风吹雨打,几个美丽的现实的不得已的借口,就使痴情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里。历经所谓的情情爱爱之后,竞觉只有累累伤痕。更笑那所谓的情痴情种,但嘲弄别人的同时内心依然有一丝期盼和向往。不过真如梁韩这样以美丽结局的,世间能有几人?张爱玲或可称情痴,然“所遇非人”,于是为胡兰成几乎流尽了一生的泪,泯灭了一生的才华。反而胡郎厚颜无耻称“大抵因为爱玲,可以留传青史”。梁韩或许说两人是因名而累及私事,可他们知道否也正是因名而利及私事。正因为他们的名,他们的痴情也就值得讴歌,千古传颂,传为佳话。换做平常人也,不仅无法传颂,更被人权做了笑柄,一句不可理喻一带而过。所以说,凡事有利有弊。人生自是有情痴,但可遇而不可求。

说心里话,在梁韩恋中,我个人以为,对爱情而言,较梁实秋来说,韩箐清要伟大得多。她对梁实秋可谓一往情深,守寡逾八十个月。七年来独守寒舍,与寂寞为伍,同思恋相依,尽管梁实秋走了这么多年,她依旧沐浴在爱情的河床中,时时处于秋的怀念之中。且四处为梁实秋的遗作出版四处奔走,以慰先生之志愿。想当年梁实秋丧偶,悼亡文章((槐园梦忆》写得感人至深,博得我几行清泪,但发妻尸骨未寒,遇到菁清就神魂颠倒。当然,此乃气话,实为韩之情所感。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有那么多时间与空间的误差,造成种种憾事,否则也不会有鸳鸯蝴蝶派的经典之作((恨不相逢未嫁时》。正如梁实秋在机场领悟到女作家琦君(即潘希真)似乎察觉出了他和韩箐清的秘密,回应其打油诗“总是人间多遗恨!相逢不在少年时”所写,“如果相逢少年时,岂不要弄得家破人亡?”韩自言,如果能找个“三合一”丈夫,集钱财、人才、学问于一体就好了。但世间之事,皆难以十全十美,总会有些遗憾。正如熊掌与鱼不可兼得。韩箐清选择梁实秋,可见她的价值取向。当初有人在评论韩菁清之所以爱上梁实秋时说,她是看上了梁教授的钱多。韩菁清对此不加任何反驳,只是冷冷地说了句,“我一周的收入就相当于教授一月的收入。”韩菁清是歌星影星,她一周的收入超过梁实秋一个月卖稿子的收入,她在香港还有产业。其寡居时还比梁实秋作鳏夫时年轻还有钱。在梁实秋的晚年生活中,韩菁清始终如一地关心、体贴着他,为他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读书创作环境,不为外界干扰,潜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尽管他们只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十三年,但梁实秋却越活越年轻。无怪乎梁文茜(梁实秋的长女)在写给韩菁清的信中说:“妈妈(尽管梁文茜比韩菁清大四岁,但她仍亲切地称呼韩菁清为妈妈),谢谢你无微不至地关怀爸爸。爸爸变得好年轻哟。我感谢你!如果我的生母在天之灵知道你使爸爸的晚年如此美满,也一定会深深感谢你!”可见韩箐清之重情之意,聪慧过人赢得了包括梁实秋子女在内众人的广泛赞誉。若论对情的执著与坚定,韩箐清当称情痴。且是高境界的情痴——懂得运用女人的最高智慧——“善解人意”的聪敏情痴。

人生自是有情痴,白发红颜两相知。清秋时节寄怀念,此爱绵绵无绝期。

黎阳

2004年11月于京

后记

古今中外,不分贫富,每天都有许多爱的故事,我与梁实秋的恋爱虽有点传奇,结婚却非常简单地在一家小餐厅举行,和普通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十三年中,我们过着平凡幸福的日子,他每晨散步、写作,晚上看书,我每天莳花照顾猫咪们,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互敬互爱,知己知彼,双方从恋爱到结婚,双方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当年写情书时,没有想到未来是个什么样的结局,也想不到今天在海峡两岸出版这本书。

多蒙叶永烈夫妇再三给我鼓励支持,他们考虑到研究梁教授史料的人可以更深一层的了解他晚年的生活情形,也要让现代的子子孙孙明了“爱的真谛”,所以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的确,爱情不是一种儿戏,爱情是一种极神圣的东西,爱情是无价之宝,爱情是一种伟大的使命,夫妻都要担当!保持永远的美好!

愈是得来不易的爱情,愈要格外珍惜,人生苦短,应该多爱对方一些,使生命变得有活力,生活在一起,是几生修来的缘分,我们没有辜负上天的安排,我们的十三年每天都拥有了甜蜜、美满和幸福,从我认识梁教授的第一天开始,直到今天出书,我以他为荣,他和这本书永远陪伴着我,继续的在降福于我,梁教授在我心目中他是伟人,虽然巨人离席,虽死犹存!

谢谢全世界的读者都爱他,比爱我,我更高兴。我与他是两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天上人间,我们仍在互诉衷情,心心相印!我和他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直延绵下去,永远、永远、爱个没完!

梁韩菁清祝福读者们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的怀念(韩菁清梁实秋纯美爱恋真情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殷世江//黎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7575075186476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