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转学多师随札/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是杜甫的名句,即在业师之外,还需广泛求教于其他师长,以他们所擅所专的学问,来充实自己所师承的学识结构的不足。李海燕、徐雁、崔波、赵普光等编著的《转学多师随札》所访谈的师长,有知名的学者、作家、翻译家、藏书家、书评学者、编辑出版家和书籍装帧设计家等。文章洋溢着书卷气,显现出辞章美,说明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的学问增益之道。

内容推荐

李海燕、徐雁、崔波、赵普光等编著的《转学多师随札》分为四辑,依次是“音容宛在”“书中岁月”“业精于勤”和“业师访谈”,是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及其指导的研学弟子们“转学多师”的学业纪实。他们或通过忆述,或借助访谈,把求教请益于程千帆、卞孝萱、潘树广、陈梦熊、宋词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书评人、藏书家、书籍装帧设计家、翻译家的知识及收获笔述为文,文风朴实,文字流畅,可读性强。读后可从中体会到读书贵在明理,以及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业精于勤的人生道理。

目录

上辑 音容宛在

 ‘绛帐留芳”:从《沈祖棻程千帆新诗集》说开去/徐雁

 “将勤补拙”:由《学林漫笔》忆潘树广/徐雁

 “我离不开图书馆,我感谢图书馆”:访文史学家卞孝萱/江少莉

 似水流年,哀乐满怀:江苏作家宋词小记/朱琳

中辑 书中岁月

 走在中华学术大道上的心路历程:史学家许倬云访谈录/叶安然

 学问的展开与门道:许倬云与南大青年学者谈治学/童翠萍

 对话文明与儒家伦理:学者杜维明访谈录/李海燕

 思学、思辨、思命运:中国思想史专家蒋广学访谈录/赵宗波

 甘愿做“人梯”: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专家陈梦熊访问记/肖永钐

 《周易》教你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杨庆中教授访谈录/荣方超

 多元化·个性化·责任感:学者吴福辉访谈录/荣方超

 新文学史料的耕耘者:新文学史料专家朱金顺访问记/李海燕

 家住六朝烟水间:江苏作家、藏书家薛冰访问记/江少莉

 “为人作嫁”一辈子:资深编审、随笔作家张昌华访问记/叶安然

 人缘·文缘·书缘:《开卷》执行主编董宁文侧记/童翠萍

下辑 业精于勤

 书籍装帧的传统与现代:访书籍装帧艺术家速泰熙、朱赢椿/孙艳

 茶室雅间话装帧:访书籍装帧艺术家邓中和/童翠萍

 在作为精神家园的书评园地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侧记/童翠萍

 翻译小说的“危机”:访文学翻译家吴文智/朱静亚

 记忆深处的歌:翻译家、作家杨苡忆中西女校/李海燕

 春天窗前的七十岁少年:隐地专访/徐小丽

 清白做人,认真作文:“衢州之子”庄月江小记/吕竹君

 关于图书馆的夜谈:与马大任谈话录/江少莉

 从文学山房到文育山房:访中国古旧书业专家江澄波/江少莉

 为古书延益年寿、长生续命:访天一阁古书修复师李大东/阎燕子

附辑 业师访谈

 书城里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研学导师徐雁教授访谈/张盈芳

 做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读推广人:徐雁教授访谈录/王萍

后记

试读章节

作为一篇以印象批评为特征的书评,评论者注意到了诗人的个性、生活、思想状态与创作之间的联系,尤其关注诗人“没有写过一行诗”的默然两年经历,所带来的创作态度“比较客观、冷静”的变化态势,以及由此出现在诗作中的与“作者前两期作品不同的声音颜色”,从而把握了本集诗作在意境的独造性、辞藻的平实化和音节的流畅性方面表现出来的新倾向。显然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书评。因此,当千帆先生晚年重读旧评的复印件之后,在回复陆耀东的信中不无自得地说:“将书评看了一遍,恍如隔世,如果当时在上海而不在南京,我也许就搞现代文学了。这篇文字还是赵景深先生要我写的,他正主编《青年界》……”

注重作者为作品集所写的自序,或者他人应作者邀约所写的他序,以及有关人士的文艺评语,是千帆先生所写书评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这是由其作为一个学人的文献学素养所决定的。

在评《世纪的脸》中,他引用了不少取自《世纪的脸》的附文作者的《序语》,以及洪深先生的文论观点;在《评(望舒草)》一文中,他在引用了沈从文先生“批评者要理解作品的艺术,就该明悉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性”的观点之后,对杜衡为《望舒草》所写的长序也给予了点评,认为“它帮助我们了解这部诗集,能使我们看出作者内在的心灵发展是如何隐现于字里行间的。序者所言,虽不能免袒护朋友之嫌,但就大体上来看,可说是很公允的”,并在文中,先与他序作者关于戴望舒“诗风”的有关论点进行商榷。

关于这部拟由武汉大学出版社编印问世的新诗合集的装帧,千帆先生也自有见解:

书名题字,我想不用我自己写的,你可与出版社美编研究一下,是否可画一幅与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歌风格相应的封面,或用剪纸图案。剪纸常有对称的结构如双鱼、双花等,可暗示两位作者的关系。我希望,书为塑胶面,软精装,勒口,封面白底子,宋体字黑色,如用图案(剪纸),则印成红色。

这是我的初步想法,请你考虑,美编是专家,也许(她)有更好的意见。我们应当尊重。(可参考当时出版的某些设计得好的书的封面,当然水平比现在的低。)

后来由马重慧设计问世的《沈祖棻程千帆新诗集》,整幅书衣以浅湖蓝色做底,在浅绛色的封面框架内,布置书名、编者和出版者信息,饰以对鱼剪纸,封底饰以并蒂莲花,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千帆先生的想法。虽然初印才1000册,但其装帧是十分出色的。

虽然千帆先生不久就搁置了创作新诗和评论新诗之笔,但他对书评一体依然是重视的。他主张“把批评建立在通过考据而得出的坚实材料的基础上”。

1980年夏,千帆先生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对研究生们做了一个主题为“治学方法”的讲座,其中说到萧涤非先生(1906—1991)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他认为:“萧先生的文章很有说服力,而且态度非常好。”而郭著的这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唯一一本古典文学专著”,就整体来说,“那些叙述和论证都是非常古怪的……而且,那本书的写作态度特别坏”。为什么说郭沫若著书的态度“特别坏”,而萧涤非评书的态度“非常好”呢?原来千帆先生是很看重批评立场是否是站在实事求是的学术基础上这一点的。

1993年冬,他在一通指示自己的大弟子张三夕做学术书评的函中说:“书评可徐徐为之,亦不必执着于本书,能从近世学风着眼;不重视入门奠基,故多无根之谈、空疏之说,则尤可药今人之病也。张老(舜徽先生,时张三夕在其门下做博士生——引者注)著述札记能见其大,若能从湖湘学术渊源着眼,发挥之,则更善矣。”在次年夏天接受的一次访谈中,他还明确指示其弟子们:

你们可以集合一批同时代的人共同朝一个大的方向努力,同时,你们要注意整个文化界的大动态……你们要做调查研究,在当前的文化文学领域争取并赢得发言权。可以通过发表专文或书评的方式来进行,不要限于评一本书。尤其不要那种先事吹捧,曲终奏雅,略指缺点的公式化的书评,要讨论式的,而且像荀子说的“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这样就能吸引别人注意……还可以评论最近若干年来对国外汉学成果的介绍。这样就同广大的学术界结合起来了,一上来就要防止几个人摇旗呐喊,要融入潮流,又要保持特色。

我感到,现在学术界也不无官僚作风,一些书评变成了不痛不痒油头滑脑的应酬文字。这不但是可悲的,甚至是可耻的。以前《清华大学学报》的书评都是很扎实、很客观的讨论。我曾经组织你们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写过一些这样的书评,就是要提倡这样的风气……书评中讨论搞不起来,就是顾虑多。不少人甚至认为你批评我,就是攻击我,触犯了我。其实哪里是这么回事儿呢?

显然千帆先生要求其弟子在作书评时,要特别注意对相关的学术史渊源的考查和时代学术风尚的梳理,并认为学术书评应该表现出自己的学识和见识。他在读了日本汉学家村上哲见对其旧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所写的书评后表示:“尊评推许过当,实感荣幸,而指出‘便面’(古人用来掩遮面目的扇状物——引用者注)之出班《汉》,《世说》之语不误,尤见卓识。孔子云‘益者三友,直、谅、多闻’,于先生见之矣。”

P5-7

序言

阅读与你、我、他(代总序)

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多种需要,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阅读又是人为的,要对“有字书”和“无字书”进行精神消费和文化再生产,从而展现阅读主体的人文力,提升真、善、美的境界。那么,阅读与人生究竟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我认为,阅读,作为一种言语技能,属于认知、行为科学,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又归属于情感、价值领域,有其浓厚的人文精神特征。通过阅读,读物的客观属性满足了读者的主观需要,这就产生了阅读的价值。阅读价值即指阅读主体(你、我、他)和阅读客体(读物)之间需求与满足的关系程度。

中国历代文人都曾依据各自的读书实践,发表过各有特点的见解。杜甫云:“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韩愈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宋真宗赵恒以其“九五之尊”而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该诗通俗形象地把古老的“学而优则仕”的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因而广为流传,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如范仲淹云:“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王安石云:“开编喜自得,一读疗沉疴。”苏辙云:“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王夫之云:“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张维屏云:“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整合上述古人的观点,可知读书可以安身立命、求知开智、养德修身、审美求真乃至治国、平天下。这种兼顾世俗功利和精神文明功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阅读的价值,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启迪。因为如果以“阅读”为圆心,向四面八方360度辐射开去思考,则不难发现,阅读对“完善读者自我”和“建设社会文明”有着说道不尽的好处。

一方面,阅读可以哺育学习,蓄积写作,升腾理想,求取知识,开发智力,树立道德,体味美感,保养身体,萌生创意,丰富生活,寻找爱情,建立家庭。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读者个体所具有的方方面面好处。另一方面,阅读可以导引人类开启文明历史,实现文化交流,振兴学校教育,推进科学技术,扩大网络传播,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繁荣,施展军事雄才,维护法律尊严,学会治理国家,增强民族素质。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种种好处。

我的期待是,通过对阅读价值的充分阐发,以动员更多的“自然人口”转变为“读书人口”,为营造“书香社会”创造条件。我们希望阅读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权利,而阅读要从娃娃和学生抓起,因为他们是让未来更美好的主体力量。

其实,读书人读到一定阶段,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飞翔感,会自然而然地超越现实生活的琐屑,而借助想象力翱翔在理想的时空中。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他认为:“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其哲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闪光的人生始终伴随着阅读,而高明的阅读会不断地改变着人生。

心中寄托着为芸芸学子插上书香翅膀的良好愿望,一套12本的“校园书香阅读文库”在主编徐雁(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崔波(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普光(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与执行主编骆玉安(郑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的携手合作下,即将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注意到,入选各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作息于校园内外的作家、学人、教师和图书馆馆员,有的还是全国知名的读书人、藏书家和阅读推广人。我相信,这一文库将在包括“华夏书香校园”建设在内的全民阅读促进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曾祥芹

2015年3月23日叙于河南师范大学

后记

八年前的元旦假期,著名学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卞孝萱先生饱含深情地为本书作了序。八年后,同样是在元旦的假日中,我开笔撰写这篇编后记,不免感慨良多。《转学多师随札》里的大多文章本是2007年准备结集出版的,但因种种变故,延至今日才得以面世。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学力的提升和阅历的增长,使得编者今日重温卞先生在序言中所阐发的“转学多师”之益,倍觉长者之言的难能可贵。为此,特将有关程千帆、潘树广、卞孝萱、宋词四位已逝先辈的回忆录和访谈文章,集中在本书的首辑以志怀念。

2002年夏,徐雁先生从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调转到信息管理系担任教职,开始指导编辑出版和图书馆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作为武汉大学出版发行系的本科毕业生,得业师吴永贵先生之介,我投于徐教授门下研学,幸运地成为他第四届研学弟子之一。

在研学期间,徐老师给我们开示了至少三条求学求知的有效门径。第一条是“读有字书,悟无字理”。他要求我们在校的三年,要从纸本书的评介入手,多读并深读专业内外的好书佳作,从中读出作者通过白纸黑字、字里行间表述出的见识和智慧。

第二条是“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徐老师倡导我们在研学期间,要读好专业、社会、时代这几本无字大书。因此,一有讲学或参会的恰当机会,他就会携同弟子们出外游学,并要求把见闻和感悟写出来。

第三条是“转学多师久,四方请益长”。徐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做有心人、细心人和精心人,要事先备好课,然后再去拜望、访谈前辈学人,作为请教、学习、汲取的机会;另一方面,他要求弟子们尽量利用好暑假时间,去全国各地一些书、报、刊单位实习,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见识。其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培养、熏陶、锻造成为中国书文化的传人。

循着上述门径,我们不断实践体验和感悟,可谓受益无穷。即便得了学位离了校,也深感其教益和恩泽。而徐老师的《雁斋书事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秋禾行旅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则记录下了他的身体力行、垂范诸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十余年积累下来,徐门已有40余名硕士弟子。大家尽管分布在海内海外、江南江北,但徐门学风,激励大家继续成长。文章出现的作者,如孙艳、徐小丽、朱静亚、江少莉、叶安然、肖永钐、童翠萍、张盈芳、赵宗波、阎燕子、荣方超、吕竹君、朱琳、王萍等(由于篇幅和主题的限制,同门中还有一些写得不失精彩的访问记,只能狠心割爱了),应该都与作为本书编者的我有着同样的体会。

早在1936年,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说过:“经验告诉我们,讲故事的技艺正在消亡。能够精彩地讲述一个故事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相反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多,有人想听故事,但四座之人只能面面相觑。这就好比曾经是我们最不可或缺的能力、最保险的财产,现在被剥夺了,这就是分享经验的能力。”但出现在本书中的那些受访的前辈,每一位都毫不吝惜地与后学分享他们的学术和人生经验。

譬如说,许倬云先生告诉我们,治学的方法在于保持“动态的观念”,所谓“终生学习”不外乎三个方面的拓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学术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学术眼界、不断寻找更多的学术问题;杜维明先生提倡在教授、学生和学术领导人之间,要有一种彼此信赖的公开性讨论问题的风气,从这种氛围中间锻炼和提升“文化力”;卞孝萱先生说自己最为追求的是“文史不分家”,亦文亦史地做学问,因为文史可以互证,以文证史,以史说文;蒋广学先生谈到了实实在在地做学问,他自己就常常用实际生活来理解学问中的抽象的问题,同时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来指导自己如何去构建人生;吴福辉先生回忆了自己的成长和阅读史,告诉我们深受时代影响的一代人是怎么在特殊背景下读书治学的,他说,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成了他们那代人深刻的体验,也正是这种深刻的经验,反过来激发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总之,如何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做实自己,如何在时尚的都市践行怀抱古典情志行走,如何用人文之心滋养世俗人生,如何用慧眼去宽容地看待浮躁的社会,是各位作者在与前辈的接触中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编者真心期待,它们也正是此时此刻正在开卷阅读的你的一种心得。

李海燕

2015年1月2日于南京河西金陵图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转学多师随札/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李海燕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523329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514462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5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55:17